創新發展模式 以“通威村”建設為載體促進生豬產業化發展
近幾年來, 邛崍 市 生豬產 業取得了較快發展,在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等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 全市 各 鎮鄉 積極探索發展規模化 、 集約化養殖業的新路子, 成立豬業合作社, 出現了 建設無公害養殖示范村、標準化 養殖小區的建設熱潮 。以固驛鎮黑石村為代表的無公害養殖示范村 的出現,是 邛崍 畜牧業適應市場需要,也是 生豬產品進 入國內外大市場的必然選擇。
邛崍市固驛鎮黑石村,地處淺丘的新安場鎮,該村387戶,1413人,主要經濟來源為種植業和養殖業。養殖業以生豬為主,目前全村存欄10114頭,其中30頭的146戶,50頭以上96戶,100頭以上4戶,2005年出欄2萬頭,人均14頭,養豬業可以說是該村的支柱產業。2005年生豬行情低落,黑石村的養殖戶也沒有特別得到老天的眷顧,和其他地方的養殖戶一樣,同樣面臨著虧損。2006年,生豬行情每況愈下,卻出現了奇怪的“黑石村現象”:一是在大家普遍不敢養豬的情況下,黑石村的養殖戶基本上都在養豬,不僅自家的圈舍關滿,而且還借用或租用其他地方的圈舍養豬;二是在當前市場上仔豬無人購買的情況下,可以不夸張地講凡是買豬的都是黑石村的;三是在大家都認為養豬虧本而紛紛外出打工的情況下,黑石村外出打工人員卻紛紛趕回來養豬。
“黑石村現象”所表現出來的與其他村鎮在養豬業上的巨大反差讓不少人心存疑惑。隨便走到一戶養殖戶家中,便會發現一如外界所言,所有的圈舍都是滿的,不僅如此,養殖戶還埋怨自己的圈舍太小不夠用,不少養殖戶也正在積極改造擴建圈舍。難道黑石村有天助?筆者也帶著這樣的疑問走進了黑石村,走進了在困境中異軍突起的黑石村生豬產業。
據黑石村黨支部書記鐘漢敏介紹,過去的黑石村與其他養豬村鎮一樣,進行傳統的養豬方式,市場行情好,就多養點;市場行情差,就少養,有時干脆不養,持觀望態度。自2005年行情一直低迷時候,村委積極與市上聯系,市政府補助資金對圈舍進行改造,使圈舍得到通風、透光,有自由吸水器、消毒池、沼氣池。同時邛崍金利豬業合作社和邛崍通威飼料有限公司進入該村,共同打造邛崍首個“通威村”,統一使用通威全程無公害飼料,加入金利豬業合作社。黑石村現有養豬農戶387戶,其中全程飼喂通威飼料的317戶,全部加入金利豬業合作社,占養豬戶81.9%。通過“通威村”的建設,全村養殖戶轉變了傳統的養殖方式,解決了分散飼養條件下生豬產品質量安全保障問題。
全村養殖戶在加入金利豬業合作社后,受到五項優惠:一是對社員養殖戶出欄的各種生豬實行4元/公斤的保底價收購;二是對社員養殖戶的病死豬給予30%的補償;三是對社員養殖戶出欄生豬高于市場價0.2元/公斤收購;四是對社員養殖戶出欄銷售的生豬年終按每頭獎勵 5 元;五是為社員養殖戶的出欄生豬提供免費運輸;這五項政策保證了養殖戶養豬不虧損,同時為擴大再生產能力,在市農發局與龍頭企業邛崍通威飼料有限公司的幫助下,該村積極爭取信用社的小額貸款,解決養殖戶養殖運轉資金問題。為提高養殖效益,該村又通過推進生豬飼養標準化進程,大力發展通威·金利“電腦豬”養殖,該村部分 符合條件的 養殖戶與金利公司簽訂了通威·金利“電腦豬”收購合同,在合作社保底價的基礎上,每公斤“電腦豬”還高0.4元收購,不管怎么算,都保證賺錢。
二○○六年六月五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