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看這則消息,或許有所啟示吧:江蘇狐貍養(yǎng)殖產業(yè)鏈的形成
文章來源:致富經 更新時間:2009-1-12
清涼、濕度適中的氣候環(huán)境最適宜毛皮動物的生長,因此世界上優(yōu)質毛皮的出產地多集中于北方地區(qū)。江蘇省的溧陽市在氣候上和北方相比,養(yǎng)殖皮毛動物并不占優(yōu)勢,可是陳庚榮看別人養(yǎng)狐貍賺錢了,自己也想養(yǎng),其皮毛質量可想而知,碰巧的是他附近有個旅游景點,于是他打起了游客的主意。
陳庚榮是2000年開始養(yǎng)狐貍的。因為他了解到河北省有很多地方養(yǎng)狐貍,并且效益很好,所以自已也想養(yǎng)。春節(jié)一過,他就花了將近4萬元錢在河北省買了20多只配完種的狐貍拉回了江蘇。沒想到,在路上就有好幾只狐貍流產了。
陳庚榮:“配了種一個月,按道理就不能動,動了以后,就等于動了它的胎氣,就要流產。”
為了養(yǎng)狐貍,陳庚榮還專程到河北學習了一個月,本以為技術學到手了,養(yǎng)殖應該不成問題。但是回來沒幾天的功夫,幾乎所有的母狐貍都流產了。這讓陳庚榮開始摸不著頭腦。狐貍一年只能配一次種,如果流產就意味著這一年都沒有收入。
妻子 狄小英:“我們一開始就是不懂,空懷啊流產啊。”
養(yǎng)殖技術都是從河北養(yǎng)殖戶那里學來的。究竟是哪里出了毛病呢?經過仔細觀察陳庚榮才發(fā)現飼料上面的細微差別。
陳庚榮:“這個麥麩很容易發(fā)霉,狐貍如果受孕了以后吃了這個,肉眼看不出來,鼻子都聞不出來,輕微的發(fā)霉,就容易造成它空懷和流產。”
為了避免發(fā)霉,陳庚榮更加小心地保持麥麩的干燥。到了2002年,總算有300只狐貍的皮可以賣了。那時候的市場價是400元一張,陳庚榮盤算著,300張皮就可以有12萬元的收入。但是當他把狐貍皮拿到河北的皮毛市場上的時候,人家出價卻只有300元。這樣,陳庚榮的收入一下子就少了3萬多元。都是狐貍皮,別人的賣400元一張,而自己的卻只能賣300元。這讓陳庚榮很郁悶,想了好長時間也想不明白,只能向別人求助。他從河北請來了養(yǎng)狐貍的專家王樹榮。
王樹榮:“養(yǎng)得個頭小,毛皮質量也不好。當時來的時候,狐貍只有這么大,也就是10斤左右吧。”
那時候全國皮毛的市場行情都非常好,陳庚榮認定了養(yǎng)狐貍是個賺錢的好路子。為了提高狐貍皮的質量,陳庚榮邀請王樹榮來養(yǎng)殖場作技術員,并且和他一起研究對策。王樹榮建議,要保證皮毛質量就要從飼料上下功夫。
陳庚榮:“把這個魚洗干凈,全部處理干凈。喂起來狐貍就愛吃。相對來說它吃得比較干凈。還有這個雞尾巴,這個營養(yǎng)價值都很高,在山東、河北,他們喂的是雞架子,沒有肉。包括雞架、鴨架。沒有什么肉,這個脂肪達不到要求。”
狐貍皮一般是在每年的9月份上市。陳庚榮為了能讓狐貍皮張幅大,質量好,就決定延長飼養(yǎng)周期。狐貍一養(yǎng)就養(yǎng)到了12月份,飼養(yǎng)成本也比原來高出八九十元錢。但是這種做法,確實讓狐貍皮的質量上了一個檔次。
陳庚榮:“現在達到1米多,原來只有70來厘米。有一個明顯的比較。包括毛絨、張幅、體形。都達到河北、山洪養(yǎng)殖的水平。我們南方養(yǎng)的不比其它地方的毛皮質量差。”
錯過了皮毛上市期,陳庚榮已經做好了虧損的準備,但結果卻大大出乎預料。
王樹榮:“成本要加80到90元錢,大概要多賣出120元到150元一張。比這要高出四五十元錢一張皮。”
因為錯過了狐貍皮集中上市期,供應量相應減少,單價反而提高了。2003年,陳庚榮賣了700張狐貍皮。每張多賣四五十元錢,一下子就把2002年的損失撈了回來。錯季上市給陳庚榮帶來了意想不到的好處,2003年之后,陳庚榮總是把狐貍養(yǎng)到12月份,等過了大雪再把狐貍皮銷售出去。
本來認為養(yǎng)狐貍皮皮是唯一的出路,然而一次意外的發(fā)現,讓陳庚榮在狐貍身上又找到了另一個賺錢的方法。有一次吃飯的時候,狐貍皮收購商提出的要求讓陳庚榮的妻子狄小英吃了一驚。
狄小英:“他就現殺,他說狐貍肉能燉著吃。”
當時陳庚榮也在場,收購商的舉動激發(fā)了他的靈感。如果能吃,那原來不值一分錢的狐貍肉不就可以帶來收入了嗎?但是狐貍肉真的能吃嗎?陳庚榮開始去查資料、考察消費市場。研究之后陳庚榮才發(fā)現,原來狐貍肉食用還是一個不小的市場。只是以前不知道而已。
2005年,陳庚榮把賣掉皮之后的狐貍肉全部冷凍起來,用前幾年賣狐貍皮賺到的錢作為投資,在養(yǎng)殖場旁邊開了個以狐貍肉為特色的餐館。本以為做狐貍肉是手到擒來的小事兒,但是有一個問題總是處理不好。
服務員:“人家說騷狐貍騷狐貍,這個騷味加上腥味,肯定是不好吃。”
那時候陳庚榮總是催著廚師改進方法,甚至還天天拿著做好的狐貍肉追著餐館里的服務員品嘗提意見。
服務員:“我們的老總說狐貍肉可以美容養(yǎng)顏什么的,叫我們服務員吃,就是沒人敢吃。”
這可急壞了陳庚榮,餐館已經開起來了,雖然有其它的菜品,但是作為特色的狐貍肉的味道總是不盡人意。
陳庚榮:“我們這個廚師的技術從我內心來說,確實不怎么好。”
陳庚榮接連換了兩個廚師,狐貍肉的味道一直是一個難題。但是他堅信狐貍肉本身沒問題,有問題的只是做法。這時候在餐館里一直給前兩個廚師打下手的黃志強主動找到了陳庚榮。
黃志強:我跟他說就是試試看了,應該說自己心里也有數了。”
陳庚榮:我說你有沒有這個把握,有沒有這個信心,他說行啊,我盡百分之百的努力。”
因為黃志強是新手,陳庚榮也不太放心,所以經常往廚房跑。經過反復研究,終于想出了一個做狐貍肉去異味的好方法。
黃志強:“白酒、醋、生姜、蒜、大蔥、香菜、五香粉,加的這些都是去腥的。自己熬的專門燒狐貍肉的湯。”
記者:“這個湯是自己研制的?”
黃志強:“對,自己研制的,主要就是這個湯。”
加了各種作料的狐貍肉要在高壓鍋里煮20分鐘,這是之前沒有的步驟。
黃志強:“這個就是煮好的狐貍肉,就可以炒了。”
炒的過程中還要多加一些辣椒,經過這樣的加工,狐貍肉的異味基本上就去掉了。
顧客:“開始的時候不習慣,后來我們來了經常吃就能習慣了,這個狐貍肉越燒越好吃。”
顧客:“這個狐貍肉又嫩又香,吃起來比以前好多了。”
記者:“你什么時候開始過來吃這個狐貍肉。”
顧客:“剛開業(yè)的時候。”
顧客滿意了,但陳庚榮卻并不太滿意。因為來吃狐貍肉的大多是他請來的朋友,或者是朋友介紹來的。這樣狐貍肉的銷量并不大。怎么才能讓狐貍肉的銷量大起來呢?
因為在當地養(yǎng)狐貍的很少見,所以經常有些村民到陳庚榮的養(yǎng)殖場里來看狐貍。
村民:“聽說他養(yǎng)狐貍都沒看見過,都過來看,看著挺好玩的。”
陳庚榮的養(yǎng)殖場離當地的天目湖旅游區(qū)只有幾公里的路程。他就想能不能把旅游區(qū)的游客拉到這里觀賞狐貍,這樣餐館的人氣足了,狐貍肉的銷量肯定會提高很多。但是當村里人聽說之后,卻不以為然。
村民:“都不怎么相信,因為離天目湖這么遠,又是鄉(xiāng)下。”
村民:“我看是不會有生意的,不會有人來玩的同,在這個地方還有人來啊。”
雖然人家都懷疑,陳榮還是想找旅游局試試看。當時陳庚榮是想借觀賞的機會多銷售狐貍肉,所以觀賞本身是免費的。旅游局正在計劃發(fā)展農業(yè)旅游,對陳庚榮的想法很感興趣。但是當他們到養(yǎng)殖場來考察之后,卻給出了否定的答復。
旅游局開發(fā)科長 朱旭琴:“他開始可能以養(yǎng)殖為主,對這個環(huán)境方面不太注重。氣味比較大,而且人都沒法接近。在500米之外我們就能聞到了。”
朱旭琴所說的是陳庚榮兩年前的養(yǎng)殖場。
陳庚榮:這就是原來的養(yǎng)殖場,現在都空了,就是用水泥、紅磚和石棉瓦。如果天氣不好的時候,這個排水不行,比較落后,氣味比較大。”
氣味大,游客根本就不會來。為了吸引游客,2005年底,陳庚榮貸款在附近建起了現在的養(yǎng)殖場。
陳庚榮:我們整個養(yǎng)殖場天天都是保持這樣,工人上班以后馬上打掃衛(wèi)生,用這個自來水沖洗干凈。”
這樣的變化讓旅游部門也挺滿意。
朱旭琴:我們在對外推介的線路上把他們已經排入到我們旅游對外宣傳的牌子里面了。”
有了旅游部門的推介,陳庚榮的養(yǎng)殖場里開始熱鬧了起來。游客的到來帶到了餐館的生意。
游客:“南方的氣侯不適宜養(yǎng)狐貍。”
陳庚榮:“適宜養(yǎng)。”
游客:“它這個皮毛,里面這個絨毛。”
陳庚榮:“影響不大。”
現在養(yǎng)殖場里面的狐貍肉全部供應餐館,一年可以賺十幾萬元,加上賣皮的30多萬元收入,每年陳庚榮靠養(yǎng)狐貍就可以掙到50多萬元。陳庚榮下一步還有更大的計劃,那就是讓觀賞園成為農業(yè)生態(tài)旅游的示范點,讓觀賞本身也能帶來收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