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tton id="imseu"></button>
  • <rt id="imseu"></rt>
    <li id="imseu"><source id="imseu"></source></li>
  • <button id="imseu"><input id="imseu"></input></button>
    <table id="imseu"></table>
  • <strike id="imseu"></strike>
    樓主: sdjgq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幻燈片/甲魚教學講稿

    [復制鏈接]
    11
     樓主| 發表于 2007-1-5 20:30:52 | 只看該作者
    家庭養鱉] [稻田養鱉] [人工繁殖] [日常管理要點] [雌雄分辯] 

    飼養管理和養殖方式

        在飼養管理中講解了不同類型的鱉的管理,以及人工繁殖方法、不同季節的管理等內容。

        在養殖方式中我們講述了家庭養鱉和稻田養鱉的方法,還介紹了一些成功人員的總結經驗。此外需要提出的是,大規模的工廠化養殖我們沒有介紹,但是在管理上和小規模養殖大同小異。只是由于養殖量的增大,在管理和建筑上都要更加嚴格。疾病防疫上要更加細心。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
    12
     樓主| 發表于 2007-1-5 20:32:15 | 只看該作者
    鱉的幾種養殖方式

    鱉庭院養鱉


        近年來庭院養鱉在廣大農村悄然興起,成為農民致富的好門路。庭院養鱉具有成本低、見效快、效益好、管理方便等優點。庭院內外,只要有一定面積,水源充足(經水質檢測符合談水養殖標準),又有餌料條件均可養殖。但是要在有限的庭院水池面積上獲得高的產量,以提高經濟效益,則需要科學養殖。


    一、養鱉池的建造
        養殖池可建于房前、屋后的空地上,能方則方、能圓則圓,規模可大可小,因地制宜。
        鱉池可在離墻1~2m處挖土坑(考慮房子的安全),建磚石水泥池,也可土池。池深1.5m、水深lm。在池底一側建出水口,且池底以緩坡向出水口傾斜,在出水口對測池壁水位線以上40cm處設進水口,進、出水口均加防逃鐵絲網。在池的向陽側池壁留1:2的斜坡與陸地相接,以便鱉上岸曬甲,其余三面池壁可垂直于池底,也可留坡。池底鋪10~20cm厚的細沙。根據鱉池大小,養殖數量的多少,在池中建餌料臺(兼作休息臺)。池周空地,可鋪沙或建產卵房,以備雌鱉性成熟后產卵。如鱉池面積較大可在池中建小土島,以供鱉休息、曬背或產卵用。池周可以墻防逃,如有的側面沒有墻,可建1~1.5m高的防逃墻,墻基入土40cm左右,防逃墻頂向池內出檐10cm。


    二、飼養管理
    (一)池水要求及放養密度
        放養前對養殖他、池周陸地等養殖環境及所用養殖器具徹底消毒。池水深度可視養殖規格而定,如養殖稚鱉可保持20~30cm,養殖幼鱉可保持40~50cm、成鱉和親鱉保持1m左右,并適量施放經發酵腐熟的有機肥料,保持一定的肥度。透明度為30~40cm。
        放養前對由外地購進的鱉嚴格檢查,一定要健康活潑,無傷無病,而且在進他前要以 3%~4%的食鹽水或 10mg/L漂白粉溶液浸洗消毒,嚴格把好防病關。放養密度根據規格不同,要合理的高密度養殖,同時在養殖過程中要根據生長情況及時合理的分養。
    (二)投料飼養
        餌料是鱉快速生長發育的物質保障,所以應因地制宜、力所能及的為不同規格的鱉提供適口性良好、營養豐富的全價餌料。餌料投喂也要堅持四定(如前所述)。
    (三)科學管理
        養殖水體是鱉賴以生存的重要環境條件,所以要經常注意水質變化,定期換注新水,并定期施放生石灰以改善水質。要注意鱉的攝食、活動情況,發現異常要及時采取措施。同時,還要根據氣溫、水溫的變化采取相應的管理措施。如在炎熱天氣,池中種些水草或在池邊種爬蔓的植物搭架遮蔭,但要有一定的光照空間,讓鱉曬背;在寒冷時節,鱉池上以塑料大棚保溫,為鱉創造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在不冷不熱的季節,強化投飼促進生長。庭院養鱉規模雖小,但對家庭養殖來說,如果飼養管理搞得好,也可達到低投入、高產出的目的,是一項很有發展前景的家庭養殖業。


    三、庭院養鱉經驗總結
        許多專業戶在5月份前后從市場上購進鱉進行庭院養殖,到春節前后銷售,利用季節差價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其技術經驗總結如下:
        1.建池:囤圍養池宜建在環境安靜,光線充足,看管方便的地方,面積以100~1000平方米為宜,四周開一條寬 2~5m,深1m的溝,泥土堆放在向陽坡,再堆積沙土30cm作鱉的產卵場。囤養池四周用石棉瓦等物立成1.5~2.5m高的圍墻。因養池的陸地面積要占總面積的1/3以上。供鱉棲息和曬背,池子中間如沒有陸地,可用竹木編起來浮在水面上,供鱉爬在上面棲息。囤養池使用1年后,第2年囤養前必須清除池中的全部淤泥,并用生石灰或漂白粉進行嚴格消毒。
        2.選鱉:用于囤養的鱉要嚴格挑選,最好是網籪或干塘捕撈的。眼觀質量好的鱉外觀看完整,無畸形,無傷殘,腹部黃白色,體格健壯,若裙邊糜爛,背部消瘦可見骨形,腹部發紅充血甚至糜爛的是病鱉。
        手抓:用手抓住鱉的后裙邊,鱉若反應快,四肢使勁動,喉頸活動自如,喉頸往后伸彎總想咬你手的是好鱉,反之,反應遲鈍,活動呆板的鱉不宜囤養。
        手捏:用一塊硬物引誘鱉咬住后,往外拉,使鱉喉頸伸長,再用手捏喉頸四周,若手感到有尖硬的東西,是針、鉤捕撈的,這種鱉不要用來囤養,否則很快會死亡。
        翻倒:把鱉翻倒,即背部朝地,腹朝天,看其能否迅速翻轉,經兩三次都能立即翻轉的是好鱉,反之,翻身很慢或翻不過來的是病殘鱉。
        3.放養:經嚴格挑選的鱉再用20mg/L高錳酸鉀或2%~3%食鹽水,浸洗15~25min后,暫養于小池或盆桶中,觀察幾日后集中入池。囤養規格,應大小分開飼養,防止相互撕咬殘殺。但幾年圍養的實踐證明,只要飼料充足,可以不同規格同時混養。有條件分規格養更好,囤養密度 0.5~3kg/平方米。
        4.投餌:鱉是以肉食性餌料為主的雜食性水生動物,常用餌料有昆蟲、腸類、死禽、蚯蚓、魚、螺硯、蠅蛆、瓜類、豆餅、浮萍、水草等,可與附近飯店、食堂、食品廠等單位聯系利用其下腳料,每天投喂量為鱉體重的5%,分上、下午2次投喂,池中設數個餌料臺,餌料臺被水淹沒10~30cm。另外,在池中設一電燈,夜間既有利于看管,又能誘蟲供鱉攝食。
        5.水質管理:囤養鱉一般密度都較高,所以,必須保持水質清新,囤養池都應配備一臺小型水泵,每天或每2~3天向他內沖水1次,使水呈淡綠色,透明度30cm左右。飼養期間經常撈除剩渣殘餌,在池中移植一些浮萍、水花生和蒿等水生植物,對保持水質清新有一定作用。
        6.鱉卵孵化:囤養的鱉性成熟后,在5~8月間選擇場地產卵,產卵一般多在晚10時至翌日凌晨4時進行。因此在產卵季節,每天早上要仔細檢查產卵情況,按腳印和翻過的沙土痕跡,確
    定產卵穴的位置,待產出約20h將卵收集進行孵化,孵化方法有室外孵化和室內孵化兩種,以后者為好,方法是:制成長寬各lm,高10~20cm的木箱,箱底鉆若干個濾水孔。孵化前清洗干凈,在箱底鋪3cm細沙。卵多時1天放1箱,卵少時5天左右放1箱,放卵2~3層,標好產卵日期,放入室內,溫度控制在30~36℃,濕度控制在75%~80%之間,40~ 50天即可孵出稚鱉,稚鱉經1~ 2個月精心飼養后即可同池混養或辟專池單養。
        7.病害防治:囤養鱉易患紅脖子病、腐皮病和脂肪代謝不良病等,當發現鱉活動、吃食不正常時,及時將病鱉撈起銷售或隔離治療,常用藥有兩種,一是每千克鱉體重注射10萬~15萬IU的青霉素或氯霉素進行治療,二是用10mg/L的磺胺類藥物浸洗病鱉48h。飼養期間要保持餌料新鮮,不投喂腐爛變質的食物,定期消毒,并注意鼠害。
        8.起捕與運輸:成鱉起水捕撈的方法很多,但最好是抽干池水,穿下水褲下池用腳探手捉。起捕時間一般是春節前后,但要事先將不符合上市規格的幼鱉捕起,辟專池飼養,使其正常冬眠,有利于來年繼續飼養,鱉的運輸可用車或船,將其盛放于竹筐或包裝箱中,但套疊的層數不宜超過3層,以免壓傷或窒息死亡。
    13
     樓主| 發表于 2007-1-5 20:33:03 | 只看該作者
    稻田養鱉


        1996年下半年甲魚價格直落以后,甲魚養殖效益明顯下降,大多數養殖戶出現虧本現象。在新的形勢下,如何提高甲魚養殖的經濟效益,已成為各級水產技術部門和養殖戶急需共同探討的問題。為此,一些養鱉專業戶進行了稻魚鱉立體種養試驗、取得了一定的經驗。現將其主要技術措施總結如下。
       

        一、養鱉、魚稻田的條件
        養鱉、魚的稻田必須水源充足,水質清新,無污染,排灌方便,雨季不易淹沒,旱季不易干涸,保水保肥力強,陽光充足,地勢開闊,交通便利,僻靜無噪聲。

        二、稻田基礎設施工程
        建設稻田基礎設施工程的目的在于:保證鱉、魚有棲息、活動和覓食生長的水域;防止鱉、魚逃逸,便于飼養管理。
        (一)加高加固堤埂
         田埂加高至50 cm、埂面寬40cm后捶打結實;田埂內邊用混凝土夯成“T”形狀,厚2~3 cm。
         (二) 設置欄柵
         進排水口設在稻田相對兩角的田埂上.在進排水口處安裝欄柵,欄柵用竹箱或鐵絲網等制成,孔目大小以不逃魚為準,欄柵高度為l米,寬度與進排水口相適應,安裝后無縫隙,形成弧形,凸面
    朝向田內,以增加過水面積。
        (三) 挖小池和魚溝
         在稻田的一端或一角開挖一個長20~40 m、寬5~10 m、深l~1.5米的小池,再沿田埂開挖一條圍溝,根據稻田形狀,將稻田開挖成“+”、“#”等形式的魚溝,溝深l米、寬1.5米。池溝相通,并安裝活動欄柵。
        (四)排灌設施的建設
         稻田串灌串排,一方面對水稻生長不利,另一方面易引起鱉、魚疾病的傳播,為此,必須修建公共排灌設施,使各田塊能從進水溝單獨進水,又可分別從排水口排水入水溝,使鱉、魚在相對穩定的水體環境中生長。進排水溝大小依據成片稻田的多少而定。
       

         三、水稻栽培
        稻田養鱉、魚后,稻田的生態條件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因此水稻的栽培技術也應隨之改進。水稻品種宜選擇生長期較長、莖稈堅硬、耐肥、抗倒伏、抗病蟲害較強、產量高的高產優良品種;秧苗以長齡壯秧、多蘗大苗栽培為主;采用壯個體、小群體的栽培方法,栽插方式以寬行窄株條栽為宜,一般行距30 cm,株距12 cm,但田埂周圍、魚溝兩旁可以充分利用邊行優勢適當密植以彌補小池、魚
    溝占用的面積。這樣既可為鱉、魚創造良好棲息和活動環境,又有利于提高水稻分孽成穗率和增加千粒重。
         

         四、鱉、魚養殖技術
        (一)鱉、魚的放養
         每667平米稻田放養 100 g以上的幼鱉 250~300只,同時放養6cm以上的草魚3000尾,其中搭配4~7 cm的鰱、鳙、鯉、編等魚種20%。
        (二)投餌施肥
        鱉、魚的投餌必須堅持“四定三看”的原則。在養鱉方面,在小池內設一個斜置食臺,以投喂幼鱉配合飼料,5月份、10月份每天上午投喂1次,投餌量為幼鱉體重的4%~5%,從6~9月份每天投喂2次,投餌量為幼鱉體重的5%~6%。培育魚種適當投喂粗料,每天下午投喂1次,投餌量為魚體的5%~10%,同時在稻田中分隔欄養殖綠萍(每 667 平方米稻田放種 100~150 kg),一方面作為草魚的直接餌料,另一方面可為鱉、魚遮蔭。在施肥上,基肥一次施足,采取以有機肥為主,有機肥和無機肥混合的全層施肥法,即在耕田前每667平方米施腐熟的豬牛糞 1000 kg左右,在耙田前施碳酸氫按 15~20 kg或尿素5~6 kg,過磷酸鈣20~30 kg。追肥以無機肥為主,追肥要量少、次多,采取分塊隔天追肥法或葉面追肥法,具體方法是在栽插后7~10天進行追肥,每667平米施尿素5~7.5Kg ;20天左右對葉面轉淡的禾苗補施尿素2.5Kg或施腐熟的人尿糞 200~ 250 kg;幼穗分化期,對轉黃的禾苗加施尿素2.0~2.5Kg;孕穗至抽穗階段噴施磷酸二氫鉀等葉面肥,每667平方米用量0.15kg左右,對水60~75Kg葉面噴施;晚稻抽穗后用3%過磷酸鈣浸出液和1%尿素液進行根外追肥。這樣既能保證水稻所需的養分,提高結實率和千粒重,又能為鱉、魚提供充足的天然餌料。
        (三)疾病防治
        鱉、魚下田前1周,小池和魚溝用生石灰或強氯精消毒,用量為每667平方米用生石灰20~30 kg或強氯精75~150 g;魚種下田時用 30~50克/L的食鹽溶液浸洗5~10min,幼鱉用 10 g/L的高錳酸鉀溶液浸泡 15 min;在疾病流行季節(5~10月份),在小池和魚溝中用生石灰、強氯精等藥物進行潑灑消毒,每立方米水體施生石灰40 g、強氯精0.3~0.4g,同時鱉、魚內服抗菌消炎藥物如魚血康、魚寶康等。


         五、日常管理
        (一)科學灌溉
        除水稻曬田期間外,前期注水,要求稻田水深在3cm以上;中后期水稻分孽達到一定指數后魚體也逐步長大,同時水稻需水深度也隨之逐漸加大,這時田中水深應在8--15厘米之間。
        (二)水稻病蟲害的防治
        要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的農藥,施藥時四面灌水應保持7~10 cm深,并且在晴天施藥,乳劑待露水干后施,粉劑在晨露未平時施,這樣可以避免鱉、魚的中毒。
        (三)防逃防害
        日常管理中應注意防逃防害,堅持早晚巡察,清晨觀察魚類有無浮頭,鱉、魚有無患病,傍晚檢查吃食情況,同時要注意進排水口的欄柵設施有無破損,此外要特別注意水鳥、水老鼠、水蛇等對鱉、魚的危害,還要防止逃、偷、毒魚等事故的發生,一旦發現問題,應積極采取有關補救措施。


         六、經驗總結
        (1)試驗證明,稻、魚、鱉共生是完全可行的,而且能獲得較好的經濟效益,是健康養殖甲魚的重要途徑之一,也是提高稻田利用率和增加農民收入的有效途徑之一。其技術簡單易行。
        (2)幼鱉開始放入小池中,待禾苗分孽時再進入大田中,鱉種待禾苗返青后直接放人魚溝,這樣鱉進入大田中有7~10天的時間差,在這段時間內加強鱉種培育,可大大提高鱉種成活率。早稻收割時,把田水慢慢放出,將鱉逐步引人魚溝和小池,待晚稻栽插返青后再放入大田中。
        (3)水稻栽培總的技術原則是稀植、少肥、小群體、壯個體,這樣可減少無效分蘗,提高分蘗成穗率,防止過早封行,減輕病蟲害,并且為鱉、魚提供較寬松的空間和水域環境,從而達到稻、魚。鱉的大豐收。
    14
     樓主| 發表于 2007-1-5 20:33:38 | 只看該作者
    一、親鱉的選擇
        選擇優良的親鱉是人工繁殖鱉苗的重要環節。親鱉應先選成熟年齡適宜的成鱉,一般應在6齡以上,最好16~20齡,體重1.5kg以上,這樣的雌鱉每批可產50個,年產卵200個以上,且卵子較大,孵化率也高。親鱉應無病無傷,體質健壯,體形正常,背甲后緣裙邊較厚,行動敏捷有力,若將其掀翻在地,能立即恢復原狀,并迅速逃跑。否則不能作親鱉。
        雌雄比例一般為3~5:1,雄鱉不宜太多,以免占用池塘和消耗餌料,在繁殖季節還會因爭奪配偶而相互咬傷,干擾雌鱉的正常發情產卵。


        二、親鱉的雌雄鑒別
        選擇親鱉必須準確判別親鱉的雌雄。性成熟的雌鱉尾粗短,長度不超過背甲后緣裙邊,背甲較圓且厚,中部較平,背椎稍向內凹,后肢間距較寬,產卵期泄殖孔有紅腫現象。雄鱉尾粗長,能伸出裙邊外,體較薄而窄,背甲為長橢圓形,背椎稍向外凸,后肢間距較窄,泄殖孔無紅腫現象。在生產中進行繁殖配組時,一般是通過擠壓法來最后確定其性別。具體作法是:以兩手拇指及食指堵住鱉頭頸及四肢(或將頭頸擠到桌子側面,僅用手指擠壓四肢),向體內擠壓。雄性者尾部伸直后從泄殖孔內有紫黑色的兩個交接器伸出,雌性則不會出現。


        三、發情交配與產卵
        開春后經過1個多月的優飼,水溫上升到20℃以上時,親鱉就開始發情交配。白天晚上均可進行交配。交配行為表現為雌鱉在淺水區潛游,雄鱉在后面用力追逐,然后雄鱉爬到雌鱉背上交配,時間持續5min。然后各自分開,完成交配過程。首次交配約半個月后,雌鱉開始產卵。產卵期因地區和水溫而異,長江中下游在5~8月,產 4~ 5批;華南地區在 4~ 9月,產 5~6批;在海南可產 6~ 7批。 85%的雌鱉產卵集中在6~7月。雌鱉產卵的最適氣溫為25~29℃,產卵時間從晚上10點到次日凌晨4點。此時最安靜也最安全。雌鱉爬到池邊產卵沙床上,用后肢扒土挖穴,用約20min的時間,挖出一個卵圓形的產卵洞,洞口直徑在4~8cm,洞深15~20cm,產卵洞的大小與鱉的大小和產卵的多少有關。挖好洞后,再用約10min的時間,將卵全部產入洞中。每穴產卵量8~40枚不等,然后用后肢把掏出的泥沙再填到洞中,將洞口蓋好,并用腹甲把沙土壓平,使產卵坑不留下明顯痕跡,防止敵害生物對卵的侵襲。


        四、卵的收集與人工孵化
        在野外自然條件下,鱉卵受大氣、環境條件和敵害生物的影響,其孵化率并不高,一般孵化率僅在50%左右。孵化時間長達 60~80天而人工孵化,在人為控制溫度下進行孵化,孵化率可達 90%以上,并能將孵化期縮短到 45~ 50d。
        (一)卵的收集
         在親鱉產卵期間,每天清早到產卵場仔細查看鱉的腳印和沙土翻動過的痕跡,便可確定產卵的位置,插上標記。剛產出的卵不要采集移動,需經8~36 h后,胚胎已完全固定,卵上的白色動物極和黃色的植物極明顯出現,方可采集。采卵前要準備好采卵箱。采卵箱邊長為45cm。高10cm左右的正方形木箱,箱底有若干漏水小孔,箱底先鋪上3~5cm細沙。采卵時用一撥沙竹片,輕輕地將產卵穴上的沙土撥開,取出鱉卵。裝箱時,將卵的動物極朝上,植物極朝下,整齊地排到采卵箱中,卵與卵之間保留1cm左右的間距,其上撒一層沙子與卵相平,然后在第一層卵的間隙處再放置第二層,同樣處理后再放第三層,并在其上覆蓋3~4cm細沙。卵收完后應清理平整采卵場,使之不留痕跡,以便雌鱉再次來挖穴產卵。在標明產卵時間和數量后,將采卵箱移到孵化室內木架上讓其孵化。收集鱉卵時,應檢查其是否受精和胚胎發育情況。優良受精卵卵殼顏色鮮亮,卵大且圓,動物極胚胎所呈的白色斑點邊緣清晰圓滑。未受精卵或受精發育不良的卵,動物極無白點,或白點呈大塊不整齊的白斑,這樣的卵應予剔除。
        (二)人工孵化
         鱉卵的人工孵化分室內孵化和室外孵化。
        1、室內孵化   孵化室要求光線明亮,通風良好,可以控溫控濕,無蛇、蟻、鼠洞。頂部最好用玻璃(或透明薄膜),溫度保持在28~35℃之間,晴天靠陽光照射加溫,陰天和夜間用白熾燈近距離照射加溫,有條件的也可用熱水管間接加溫。并保持相對濕度在75%~ 80%之間,使沙子的含水量保持在 7%~ 8%之間,孵化過程中要注意防止螞蟻侵襲和蛇鼠偷食鱉卵。從受精卵到稚鱉出殼,約需40d。如人工繁殖的規模很大,可將每五日產出的卵分為一組,放人一個孵化箱內,進行人工集中引發出殼。孵化時,先在箱底部鋪約3cm厚的經過消毒的沙子,再將鱉卵放在沙上,動物極向上,卵間距1cm,在卵上蓋1cm厚的沙,可多層排放。在孵化箱的一端,埋置一個與沙面平齊的大塘瓷碗,內裝少許清水,鱉出殼后會自動爬人碗內,便于收集,也可人工引發出殼。當植物極卵殼的黑色即將消失時,將鱉卵從沙中取出,放入盆內或桶內,緩緩倒入與孵化沙溫差小于3&ordm;C的清水,完全淹沒鱉卵,幾分鐘后就有大批稚鱉破殼而出。剛出殼的稚鱉臍帶尚未脫落,或還有豌豆大小的卵黃尚未吸收完畢,可將其放入盆內暫養壹日,待卵黃吸收完畢,臍帶脫落后,才進行浸洗消毒和其他處理。如經5~10min浸泡,稚鱉尚未出殼,則就將卵取出,放入下一組孵化,待與下一組卵一起進行引發出殼。
        2.室外孵化場孵化   一般在親鱉池內向陽靠近防逃墻、地勢高、通風干燥的地方建孵化場。面積約2平米,周圍砌上高約 1.2米的圍墻,墻的四周有排水孔和通氣孔。底面坡度5--10度底層鋪碎石或粗沙10cm厚然后再鋪上細沙5cm厚,并在最低處埋一個小水缸或水槽,上沿與沙面平齊,其內盛清水。圍墻上面搭架,并蓋上帆布以避風雨(或塑料布)
        孵化時,鱉卵的擺放,溫、濕度要求等與室內孵化相同,室外溫差大,一般應在26~33℃,切勿超過37℃,或低于22℃,否則孵化率低。特別注意,雨天滲水排水要暢通,以防孵化沙床積水,另外,要防止蛇、鼠等危害受精卵。
        (三)稚鱉處理
        剛出殼的稚鱉比較嬌嫩,有的還有臍帶,待臍帶脫落,卵黃吸收后,需用萬分之一的高錳酸鉀溶液浸泡15~30min,對己患水霉病的稚鱉可浸泡1~2h,然后在室內盆中清水中暫養1-2天.再放入稚鱉池。
    15
     樓主| 發表于 2007-1-5 20:34:26 | 只看該作者
    鱉的飼養管理要點

    (一)鱉的營養與餌料
        鱉是以動物性餌料為主的雜食性動物,對蛋白質的需求量較高,一般鱉餌料中蛋白質含量為 50%~ 55%,幼鱉為45%~ 50%,成鱉為 40%~ 45%,同時還應含有適量的碳水化合物、維生素、礦物質及抗菌藥物等,越冬前脂肪含量提高到3%~4%。鱉的餌料既可是天然餌料,如小雜魚蝦、螺蜆蚌、蚯蚓以及屠宰場的廢棄的動物內臟和下腳料等,也可以是人工配合餌料。人工配合餌料的配方很多,推薦以下配方供參考:
        1.稚鱉魚粉57% 、豆粕5%、花生粕10%、面粉16%、谷芽4%。添加劑8%。
        2,幼鱉魚粉45%、豆粕8%、花生粕12%、面粉18%、谷芽5%、麩皮6%、添加劑6%。
        3.成鱉魚粉40%、豆粕12%、花生粕8%、面粉20%、谷芽5%、麩皮10%、添加劑5%。
    (二)稚鱉的培育
        稚鱉剛出殼時,體質嫩弱,適應性差。極易受到疾病和敵害侵襲,如果管理不當,容易造成大批死亡。因此,稚鱉剛出殼不宜直接放到池里培育,應在大水盆內暫養4~5d。暫養前應對稚鱉盆及用具進行徹底消毒,暫養時先放稚鱉,然后倒入清水,水深以剛淹沒稚鱉為度,最后移到光線較暗、環境安靜的地方。第二天開始投喂熟蛋黃或水蚤、紅蟲。蚯蚓、蠅蛆等餌料,餌料放到餌料臺上,日投餌料為鱉體重的10%,每天投喂2~3次,每天換水兩次。稚鱉經過4~10d暫養后即可轉移到稚鱉池內培育,稚鱉培育應注意以下幾方面的管理。
        1.放養密度   室內水泥池一般為 60~100只/平米、室外池為 20只/平米。早期出殼的稚鱉在室內池養到9月上旬時,已渡過夏季高溫季節,體重一般在10克左右,即可轉入室外池。如果飼養環境較差,其放養密度比上述密度低些。稚鱉入池前,需用萬分之一的高錳酸鉀浸泡消毒15min左右。
        2.投餌   稚鱉的餌料要求細、精、軟、嫩、鮮,容易消化,營養價值高,適口性好。在出殼一個月時間內,投喂紅蟲、小糠蝦、搖蚊幼蟲、絲蚯蚓、水蚤等,也可投喂煮熟的蛋黃、動物肝臟。含脂肪多的蠶蛹、大腸、肉粉等不易消化的應盡量少投或不投。日投喂量為鱉體重的10%;也可投喂稚鱉人工配合料,日投喂量為鱉體重的5%。投喂餌料應做到定時、定點、定質、定量。每次投在餌料臺上,每天上下午各一次,投喂量以下次投喂時沒有剩余的餌料為準。
        3.水質管理    稚鱉池水深50~70cm,水質要求清潔,保持透明度在40—50cm。一般3-5天換水1次,并將池內的廢渣清除干凈,對池水定期消毒。出現病鱉應及時挑出并轉入隔離池飼養,更換全部池水并進行消毒。在夏季當水溫超過33℃時,應加深池中水位,并在池周圍遮陰,做好防暑降溫工作。
        4.越冬   當氣溫降到14℃時,須將稚鱉移入室內池越冬,池底應鋪10cm厚的細沙,水位應盡可能高,約80cm,密度100~250只/平米,保水溫14℃以下,水溫不宜太高,否則會導致冬眠中的稚鱉因偶爾蘇醒,體內營養過度消耗而死亡。但水溫也不宜太低。如果越冬池結冰也會將稚鱉凍死。要設法調節好水溫,盡量延長雅鱉當年生長期,縮短停食冬眠期。如果室外池越冬要搭塑料大棚保溫。此外,要經常清理養鱉場附近的石縫和洞穴,使鼠、蛇、蛙、鳥等敵害無處藏身,經常撒藥滅鼠,防止敵害侵襲。
    (三)幼、成鱉的飼養管理
        幼鱉與成鱉的飼養管理基本相同,具體管理如下:
        1.放養密度    根據鱉的年齡、規格大小確定放養密度,體重10g左右的鱉,放養密度一般為 50只/平方米;體重 50~100g的鱉, 15~30只/平方米; 400g以上的成鱉, 3~5只/平米隨著鱉的生長,還應根據鱉的個體大小、年齡分池飼養。

        2.投餌   投喂餌料的要求是“四定”——定時、定位、定質、定量。投喂時應視規格、天氣、水溫及餌料種類等靈活掌握科學投喂。晴天攝食比陰雨天旺盛;水溫在25--32℃時攝食最為旺盛;干的配合餌料日投喂量一般為鱉體重的5%,而含水量較高的活鮮餌料投喂量則為鱉體重的10%~20%;規格較小的幼鱉餌料要精、細、軟、嫩,隨體重的增加,對餌料的要求可適當降低,餌料一般以配合顆粒餌料效果較好。正常情況下,投喂2~3h后吃光,這表明投喂量適中。餌料應投在固定的飼養臺上,飼養臺可用木板制作,每個面積1平方米,每50~100平方米水面設一個,飼養臺至少要有一邊斜伸入水,以便鱉爬上去攝食。
        3.日常管理   春秋兩季保持水深0.8m左右,冬夏則保持1.2m左右。水體透明度控制在30~50cm。如果透明度太小,水不潔,則應換水,一般每5日換水1次,每次換去10cm深。如果水太清,鱉會因沒有安全感而互相打斗,則可施用生石灰堆漚一周發酵后的有機肥,每 15~30天l次,每次0.1~0.15Kg/平方米,使水體的透明度減少到 50cm。平時應注意防逃設施是否有損壞,定期檢查進出水口是否暢通。達到規格的商品鱉陸續出池時,應及時做好分池補充工作。各個飼養池應建立管理日記,以備隨時分析飼養情況。
        4.越冬    幼成鱉越冬能力比稚鱉強,管理也很方便,當水溫降到15℃時,可將幼鱉移入室內越冬或是擇向陽背風的室外飼養池越冬。越冬密度比平常養殖密度大2~3倍。池底鋪上20cm厚的細沙,同時盡可能加深池水,以防嚴重冰凍。成鱉在越冬期間,只需在飼養池內加深水位即可安全越冬。
    (四)親鱉的飼養管理
         親鱉的飼養管理直接關系到所繁殖的稚鱉的數量和質量,對養殖效果有重要意義。

        1 .放養密度與雌雄比例     一般放養密度為 0.5只/平方米,雌雄比例為 3:1只為宜。親鱉入池前半個月,用生石灰排水清塘,放鱉時間在4月份,水溫14~17℃,放養前可用100mg /kg福爾馬林對鱉浸泡消毒一次,以防生病。

        2.投餌    餌料應以蛋白質含量較高的動物性餌料為主,搭配少量果蔬類、糠麩類植物性飼料,同時補充適量的礦物質和維生素。每天投喂餌料的次數和數量要依水溫、天氣和鱉食欲等因素靈活掌握。水溫在18~25℃時,每天只在下午4時左右投喂1次,投喂量為親鱉體重的5%一10%,當水溫在25~32℃時,每天上下午各投喂l次,日投喂量為親鱉體重的10%~ 20%。投餌力求做到定時、定位、定質、定量。

        3.日常管理    每天必須消除殘餌,保持池水清新活爽,水質變壞應及時換水。親鱉池的水位春秋兩季控制在l米左右,夏冬兩季提高到1.5m左右。改換餌料時,應逐漸增減比例,讓鱉對新餌料有個適應過程。產卵前對雌鱉增加鈣質,供產卵時合成卵殼。加強產后培育,即秋后培育,加強餌料中的蛋白質或者在溫水中將鱉養肥,使其具有抗寒能力后,再逐漸降溫,放入池中冬眠。
    (五)魚鱉混養
         為了充分利用空間和池中餌料資源促進鱉的生長,除稚鱉池不宜混養魚類外,其他均可混養魚類。這樣可提高養殖效益,應積極推廣鱉魚混養??稍诔慎M池中混養一些以浮游生物為食的鏈、鳙魚,少量草食性魚類和雜食魚類,如草魚和鯉魚。重點投飼對象是鱉,其次是草魚。鱉和草魚的殘餌及排泄物富含氮、磷、鉀等養分,促進了浮游生物(藻類)的增殖,這樣就為鏈、鳙魚提供了豐富的餌料。因此,混養池塘中鏈、鳙魚的產量和生長速度均超過普通魚池,每公頃水面可凈產成魚4500~
    6000kg,提高了經濟效益。鱉池不宜養龜,也不宜與泥鰍、鱔魚混養。
    16
     樓主| 發表于 2007-1-5 20:34:59 | 只看該作者
    習性和場院建設
    [主頁]   [疾病診治]   [飼養管理]   [生活習性和場房建筑]   [鱉場參觀照片]

     

    [生殖和胚胎發育] [食性和生長發育] [影響生長發育的因素] [影響性成熟與性周期的因素] [鱉的生態環境] [鱉池建造與飼養密度]

    生活習性和場院

         這一部分內容主要講述了鱉的一些生活習性和養鱉的場房建設。掌握了鱉的生活習性,在生產管理中就方便的多。場房建設也很重要,它是養好鱉的前提。場院建設可以參考《參觀照片》的網頁,(在主頁中可點擊到)
    17
     樓主| 發表于 2007-1-5 20:35:29 | 只看該作者
    鱉的生活習性
    [主頁]   [疾病診治]   [飼養管理]   [生活習性和場房建筑]   [鱉場參觀照片]

     

    [生殖和胚胎發育] [食性和生長發育] [影響生長發育的因素] [影響性成熟與性周期的因素] [鱉的生態環境] [鱉池建造與飼養密度]

    鱉的生活習性

    鱉的生殖與胚胎發育


    (一)生殖行為
        鱉的生殖行為主要表現在擇偶,交配后產卵。在野生水域中,鱉的初次性成熟擇偶處于隨機階段。當雌鱉發情時,尾部泄殖孔分泌一種淡綠色的液體,然后在水面上游動。而雄性鱉則表現出活潑的嬉水性行為。當其在水中嗅到這種氣味時就會順著氣味追逐雌鱉。鱉在封閉性生態水域中,擇偶表現較為專一,特別是5齡以上的大鱉,雌雄幾乎在任何活動中都不大分離,往往結伴同行,即使不在交配季節,當配偶一方失蹤時另一只鱉仍會在失蹤處尋找等候。捕撈者也因掌握了鱉的這個習性而耐心地等待抓一捕雙。鱉交配時一般是雄上雌下,先是雄鱉用前肢擁抱雌鱉的前部,尾下垂,然后進行體內授精。一般交配的時間需幾小時,但授精卻只有幾分鐘。雌鱉產卵時,用前肢與后肢配合挖穴,挖好穴后再轉身將泄殖孔朝穴產卵。產卵時身體有節律收縮,并用尾部把產出的卵慢慢地送到穴底,產完卵后用后肢把穴蓋好并用肢部把沙面壓平。鱉產下部分卵后離開,再產時會另選場所。


    (二)性成熟與性周期
        在我國大部分地區,4~5齡的鱉達到性成熟。入春后,氣溫達20℃左右時,親鱉發情交配。白天和黑夜都可以交配。雌鱉潛游于水中,后面拼命追逐的是雄鱉,若有其它雄鱉爭偶,則有一場殘酷的爭斗。
        第一次交配產卵后再隔2~3周進行下次交尾產卵。
    (三) 鱉卵的胚胎發育
        卵為長球形,有的為橢圓形和扁葡萄形。外表談黃白色,殼堅硬,內有羊膜,可防止卵內水分迅速蒸發和外力振蕩。羊膜內的羊水濕潤著胚胎,使胚胎吸收卵黃的營養,直接發育成個體,時間40~60天。孵化天數決定于孵化沙床的溫度,地溫達30&ordm;C,50天左右仔鱉即出殼,孵化率為80%以上。鱉卵有白色圓點的一端為動物極(形成胚胎的部分),下半球則為植物極(向胚胎供給營養的)。孵化5~6天后,白色圓點逐漸擴大,稍微接近動物極和植物極的中間,以后就不擴大了。孵化10~12天后,植物極略呈粉紅色。 孵化26~30天后,植物極可略見黑色的胚胎。 孵化33天以后,整個卵變為白色,分不清動物極與植物極了。到第36天,可清楚地見到卵內的胚胎。
    18
     樓主| 發表于 2007-1-5 20:36:10 | 只看該作者
    鱉的生活習性
    [主頁]   [疾病診治]   [飼養管理]   [生活習性和場房建筑]   [鱉場參觀照片]

     

    [生殖和胚胎發育] [食性和生長發育] [影響生長發育的因素] [影響性成熟與性周期的因素] [鱉的生態環境] [鱉池建造與飼養密度]

    鱉的生活習性(食性和生長發育)

    鱉的食性
        鱉的食性非常廣泛,但最喜歡吃動物性餌料,也就是說,鱉是以動物性餌料為主的雜食性動物。即使是不新鮮的魚、蝦、禽及獸的內臟切碎后,它也愛吃。但是人工養殖時不應投喂腐敗變質的餌料。鱉還食螺類、貝類、蚯蚓、昆蟲、蠶蛹、雜糧、瓜果、青草等。

        在天然條件下,稚鱉階段的某些食物與魚類相似,即大量攝食枝角類和橈足類、水生昆蟲、水蚯蚓等。成鱉以攝食魚、蝦、蟹、蛙、螺、艦、貝等動物為主,也攝食少量的植物,如藻類、水草、瓜菜等。
        鱉的耐饑能力較強,餓上一段時間也不會死亡,但會停止生長,以至“掉膘”;鱉有時也自相殘殺為食,特別是在夏季長時期饑餓的情況下。
    鱉的生長發育
        鱉自然條件下生長發育緩慢,個體重500g左右需要3~5年時間,生長速度受地理條件、性別影響。在人工養殖條件下,還與餌料質量、水溫等因素密切相關。體重在 100~300g之間,雌鱉生長快于雄鱉;300~400g之間,兩者生長速度相近;400~500g之間,雄鱉快于雌鱉; 500~700g之間,雄鱉生長幾乎比雌鱉快五倍;體重 700~1400g時,雄鱉生長速度開始減慢,雌鱉個體增重減少。鱉的平均甲長與體重呈顯著的直線相關關系,相關系數為0.92。

        通過生長速度比較可以看出,鱉存在著先慢后快的生長特點,目前,許多地方采用冬季加溫,打破冬眠,保持水溫30度.僅用14-16個月的養殖就可達到400~500g的商品鱉規格。稚鱉
    50g以內,其生長速度較慢;50~100g時,生長速度逐漸加快;100--200克時,生長速度明顯加快;200g以后,在3~4齡時,體重250--400g之間生長速度最快,日增重可達2.5g/只左右。根
    據鱉在生長過程中存在著先慢后快的趨勢,所以在人工養殖條件下,必須充分利用這一生長優勢采取相應措施加快其生長速度。
    19
     樓主| 發表于 2007-1-5 20:36:35 | 只看該作者
    鱉的生活習性
    [主頁]   [疾病診治]   [飼養管理]   [生活習性和場房建筑]   [鱉場參觀照片]

     

    [生殖和胚胎發育] [食性和生長發育] [影響生長發育的因素] [影響性成熟與性周期的因素] [鱉的生態環境] [鱉池建造與飼養密度]

    鱉的生活習性

    影響鱉生長發育的因素


         (一)生長與生長量的統計
        鱉的生長速度,可根據鱉的生物學特點從統計學的角度劃分為下列幾種:絕對生長量(增重量):即在一定的養殖時間內,鱉增重的數量。

                計算公式為:Ws = Wt-W0
           式中:Ws為絕對增重量;Wt 為起捕時的體重(g);W。為放養時的體重。
        相對生長量(生長倍數):即在一定時間內,生長重量與放養時重量的倍數。計算公分式為:
                相對生長量= (Wt-WO)/W0
        日增重:即在一定的時間內,平均每天的生長重量。計算公式為:
                日增重= Ws /D
                式中D為天數。
        現以鱉苗、鱉種、成鱉3個養殖階段的生長量為例,來恒定鱉的絕對生長量與相對生長量及日增重。
        某鱉場放養的鱉苗個體重3 g,飼養30天后長到21g;放養鱉種個體重100g,飼養30天后長到 150g;放養成鱉個體重200g,飼養30天后長到400g。求鱉苗、鱉種、成鱉各階段養殖絕對生長
    量、相對生長量和日增重。
        根據絕對生長量、相對生長量、日增重的計算公式計算得到:
        鱉苗階段:絕對增長 I8 g,相對增長6倍,日增重0.6克
        鱉種階段:絕對增長50g,相對增長0.5倍,日增重正1.66g。
        成鱉階段:絕對增長200 g,相對增長1.0倍,日增重6.66 g
        由此可見,生長倍數是鱉苗階段最大,但絕對增長和日增重是成鱉階段最快。
        (二)生長與環境的關系
        鱉是變溫動物,它的機體新陳代謝與血液循環與環境密切相關,其中最密切的是溫度、水質和放養密度。在自然條件下,鱉的生長適宜水溫為20~33℃,最佳水溫為28~31&ordm;C。我國地域遼
    闊,氣候緯度南北、東西相差較大,所以鱉的生長周期也有區別,如北方地區性成熟需5年,海南島只需2年。在同樣氣候溫度條件下,生長與水環境條件的好壞與放養密度的大小密切相關,如經過多年的試驗和生產表明,當水環境中各項水質指標(如水中溶解氧、PH值和各種影響養殖環境的生物指標等)達到養殖要求時,生長就快。否則就會阻礙生長。再如,在同樣環境中不同規格不同密度時,幼苗階段(2個月)每平方米放養10只和放養50只時,50只的明顯快于10只;而在鱉種階段(50g以上時),每平方米放養20只以上的,比每平方米放養為20只以下的生長慢。所以,環境和密度對生長影響很大。
        (三)生長與營養的關系
        飼料營養結構是否合理和配制原料的優劣,都對鱉的生長關系密切,這主要表現在鱉各個生長階段的營養需求不同,否則不但會阻礙生長還會誘發疾病,如餌料中粗脂肪比例過高時,親鱉會因脂肪肝而影響繁殖力和成活率。同樣餌料中a--淀粉比例超過20%時,也極易產生脂肪肝。再如,在鱉苗階段餌料中粗蛋白低于46%時,易出現萎癟病。在同樣條件下,當餌料中缺乏維生素和微量元素時,會產生畸形或生長不良,所以營養對鱉的生長影響也很大。
        (四)生長與品種的關系
        在同樣的環境和營養條件下,優良品種較普通品種生長快。如日本在20世紀60年代引進的中華鱉經過多年選育后的日本中華鱉就比本地不經過選育的野生品種后代生長快。同樣用遠地域間雜交的后代在生長速度上也超過純本地鱉。用華北地區野生親鱉(公)與華東本地的野生親鱉(母)進行雜交后,產孵的苗在同樣條件下與純本地野生親鱉產孵的苗進行2個月的飼養,結果異地雜交的比本地的生長快14.78%。所以說,優良品種的生長優勢也是明顯的。
        (五)生長與溫差的關系
        研究證明,在一定范圍內,晝夜周期變溫有利促進中華鱉的生長,但晝夜變溫幅度不宜太大,晝夜使水溫從28&ordm;C升高到30℃,或從30℃降到28℃有利于鱉的生長,綜上所述,當我們了解鱉的生長與環境、營養、品種和溫差的關系后,就應圍繞上述幾個主要原因去進行管理和改進,以達到最佳的養殖效果。
    20
     樓主| 發表于 2007-1-5 20:37:03 | 只看該作者
    鱉的生活習性
    [主頁]   [疾病診治]   [飼養管理]   [生活習性和場房建筑]   [鱉場參觀照片]

     

    [生殖和胚胎發育] [食性和生長發育] [影響生長發育的因素] [影響性成熟與性周期的因素] [鱉的生態環境] [鱉池建造與飼養密度]

    鱉的生活習性

    影響鱉性成熟和性周期的生態因素


    (一) 氣溫與生殖
        氣候條件的不同,鱉的性成熟和生殖有明顯的差異。在熱帶及亞熱帶的鱉,一般3年可產卵。但我國華北地區為5~6年,長江流域為4~5年,華南地區為3~4年。近幾年來,沿海地區溫室所養的臺灣鱉,有的2年即可產卵,這說明溫度是決定鱉的性成熟和性周期的重要因素。當然,還有營養等因素的原因。交配與產卵時間也有不同,華北、華中地區則在4~6月份開始,華南和臺灣則3一4月份就開始了。根據性成熟與能量積累有關原理,進行加溫快速培育,2周齡完全可以達到性成熟。此外,在生殖季節,小氣候對生殖的影響也較大,如 1994年春,華東地區氣溫回升較正常,親鱉從5月中旬開始產卵。而1995年由于早春連續陰雨,第一次產卵延遲到6月下旬,相差30多天。
    (二)環境與生殖
        由于鱉生性膽小,所以鱉的生殖又不同于其它爬行類動物。通過觀察發現,鱉交配的溫度最好在25℃左右,所以交配多在早春的中午和傍晚,特別是晴天的傍晚6~10時之間,有月亮,皓月當空,環境幽靜,成群的鱉進行擇偶交配。同樣,鱉產卵也選擇在夜深人靜的后半夜4~5時。此外,雌鱉對產卵場環境選擇也十分苛刻。如對產卵場的溫度與其變化情況有很強的預感性。一般來說,鱉會通過生理反應預感到當年的氣候變化再選擇適當的產卵位置。當覺察原來的位置不適時,鱉會不顧疲勞進行長途遷徙尋找合適的生殖環境.所以在人工養殖條件下,掌握鱉生殖習性設置最佳的生殖環境十分重要。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注冊

    本版積分規則

    發布主題 快速回復 返回列表 聯系我們

    關于社區|廣告合作|聯系我們|幫助中心|小黑屋|手機版|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824號

    北京宏牧偉業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京ICP備11016518號-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9-18 11:37, 技術支持:溫州諸葛云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主站蜘蛛池模板: 隆尧县| 中西区| 德令哈市| 合川市| 浙江省| 东平县| 南投市| 怀仁县| 志丹县| 武安市| 武冈市| 大名县| 金山区| 莆田市| 盘锦市| 庆阳市| 开平市| 右玉县| 阿鲁科尔沁旗| 仪征市| 化州市| 航空| 治县。| 惠水县| 宿松县| 西城区| 麻江县| 灵武市| 攀枝花市| 贵阳市| 文成县| 永兴县| 阜城县| 安丘市| 昌平区| 梅州市| 柞水县| 治多县| 马尔康县| 阳春市| 武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