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3小動物普通病
6.3.13皮膚病 蠕形螨病
病原 流行病學 癥狀 診斷 治療
蠕形螨病(Demodicidosis)是蠕形螨科(Demodicidae)螨形螨屬(Demodex)的犬蠕形螨(D.Canis),寄生于犬的毛囊和淋巴腺內而引起的一種疾病。蠕形螨也叫脂螨或毛囊螨。
圖3-94
病原 蠕形螨是一種小型的寄生螨。蟲體細長,呈蠕蟲狀,體長為0.25~0.3mm,寬約0.04mm,外形上可以區分為前、中、后三個部分??谄魑挥谇安?,呈膜狀突出,其中含一對三節組成的須肢,一對刺狀的螯肢和一個口下板;中部有4對很短的足,各足由5節組成;后部細長,表面密布橫紋。雄蟲的生殖孔開口于背面,足體部的中央即在第1與第2對足之間后方的相對背面。雌蟲的生殖孔則在腹面第4對足之間(圖3-94)。
流行病學 蠕形螨寄生于犬的毛囊和皮脂腺內,引起皮膚炎癥。全部發育過程都在犬體上進行。雌蟲產卵孵化為3對足的幼蟲,幼蟲再蛻化變為4對足的若蟲,若蟲蛻化變為成蟲(圖3-95、圖3-96、圖3-97、圖3-98)。
圖3-95
圖3-96
圖3-97
圖3-98
犬蠕形螨能生活在宿主的組織和淋巴結內,并部分在那里繁殖。多寄生在發病皮膚的毛囊上部,而后在毛囊底部,有的在皮脂腺內。傳播方式為接觸傳染。在正常的幼犬身上,常有蠕形螨存在,但不發病,當蟲體遇到發炎的皮膚即可引起發病。本病常侵害5~6月齡的幼犬。
癥狀 發病初期病變在犬的頭部、眼周圍及四肢末端的皮膚部位,患部脫毛,皮膚肥厚、發紅并有糠皮狀鱗屑,隨后皮膚變為紅銅色(圖3-99、圖3-100)。后期并發化膿菌感染,患部脫毛、皮膚病變處滲出或形成小的膿皰,破潰處流出惡臭的膿汁,流出的滲出液干涸后形成痂皮,嚴重者因貧血及中毒而死亡(圖3-101、圖3-102)。
圖3-99
圖3-100
圖3-101
圖3-102
診斷 切破皮膚上的結節或膿瘡,取其內容物作涂片鏡檢,以發現病原體而確診。
治療
1.苯甲酸芐酯33ml,軟肥皂16g,95%酒精51ml, 混合,間隔一小時涂擦兩次,每天涂擦一回,連用3天。
2.10%碘酊,外用,每天6~8次。
3.白降汞5g,硫磺10g,石硫酸10g,氧化鋅20g,淀粉15g,凡士林加至100g,局部涂擦,一天二次,連用3天。
4.1%伊維菌素或阿維菌素,按0.2mg/kg體重劑量皮下注射,隔5-7天注射一次,連續2~3次。
對重癥病犬除局部應用殺蟲劑外,還應全身應用抗菌藥物,防止細菌繼發感染。為殺死淋巴內的蟲體可靜脈注射1%臺盼藍溶液,劑量為0.5~1ml/kg體重,共注射2~3次,每次間隔6天。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