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是一年3.15,2010年對中國乳制品行業來說,是不平凡的一年。三聚氰胺卷土重來、太子奶倒掉、衛生部“禁香”、圣元性早熟等事件引發陣陣驚濤。2010年留給我們太多的思考,乳制品安全問題頻頻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
卷土重來 三聚氰胺
事件回顧:2008年發生的三聚氰胺事件,致使25萬兒童付出了健康的代價;三鹿倒閉;實行八年之久的國家免檢制度瞬間土崩瓦解;國家質檢總局局長李長江被迫引咎辭職;正在起草的《食品安全法》為之做出多處修改。三聚氰胺事件發生迄今,從中央到地方都在積極開展問題奶粉清理行動,然而在整頓高壓態勢下,仍有個別企業和個人置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于不顧,利欲熏心、頂風作案。2010年7月,甘肅、青海和吉林三省檢測出三聚氰胺超標奶粉,其中青海一家乳制品廠檢測出三聚氰胺超標500余倍,數量更是達到了38噸之多;11月1日,一種叫做乳酸玉米奶的東西再次因為三聚氰胺而揚名天下。
事件評析:三聚氰胺,這個讓我們揮之不去的噩夢,仍然在不經意間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態勢給我們以打擊,難道喝上“放心奶”是如此之難嗎?
標本兼治 生鮮乳政府指導價
事件回顧:2010年7月1日,黑龍江省物價監督管理局、省畜牧獸醫局聯合下發通知,決定從7月1日起至9月30日止,對省內雙城市、肇東市、富裕縣生鮮乳購銷價格實行政府指導價管理,以維護奶牛養殖戶(企業)和乳品加工企業的合法權益。
事件評析:飼養成本不斷上漲,奶價卻被壓得很低,賠錢時間太久了,無法維持,只能賣牛殺牛,奶牛存欄量下降,奶農養牛信心不足,目前奶牛養殖及原料奶生產、奶品加工和奶品銷售三個環節的利潤分配比例大概是0.8∶3∶6.2,而當前三個環節的成本比例正好相反,為6∶3∶1。在此背景下,生鮮乳政府指導價應運而生。
生鮮乳收購范圍被企業劃分,這項本為了防止企業惡性競爭的做法,卻將奶農畫地為牢,使得企業對生鮮乳形成先天的壟斷。政府部門出手制定“生鮮乳政府指導價”,不但能保護奶農的利益,使其按正常模式喂養,保證奶牛高產優產,還能消除因價格大起大落對企業造成的影響,對整個行業大有好處。
百密“亦”疏 明治乳業召回23萬件奶酪
事件回顧:2010年8月17日,日本乳業巨頭明治乳業公布,由于存在質量問題,將召回23萬件奶酪,原因是這批奶酪原料中部分含有金屬片。
事件評析:事實上,這并不是明治乳業的乳制品第一次曝出質量問題,在2007年、2008年,明治奶粉就分別因為鋅含量不達標、鐵和鋅含量超標而被我國有關部門判為不合格產品。盡管明治乳業中國公司稱并不負責上述產品在中國的銷售,但這些產品仍有可能通過海外代購等渠道進入中國內地市場。而明治乳業召回產品,或給日系奶粉在中國市場的未來蒙上一層陰影。
返璞歸真 衛生部“禁香”
事件回顧:2010年7月26日,衛生部公布《食品用香料、香精使用原則(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意見稿),明確把純乳、原味發酵乳等20種食品列為禁加食用香料香精范圍,其中嬰兒配方食品、較大嬰兒和幼兒配方食品也擬被“禁香”。
事件評析:盡管“禁香令”仍停留在征求意見階段,但其影響力不容小覷,有近八成消費者對“禁香令”表示支持,雖然不用添加劑會影響到乳品口感,但還是選擇健康至上的原則。從三聚氰胺“零”容忍到“禁香令”,我們希望乳品企業加強香精等添加劑的管控,使食品能純粹一點,更純粹一點,也期待備受社會關注的嬰幼兒奶粉行業能返璞歸真、愈加規范。
迷霧重重 性早熟事件
事件回顧:2010年8月5日,武漢三名女嬰疑似因食用圣元奶粉后出現性早熟,乳房開始發育,雌激素水平竟已達到成年女性的水平。在經過醫院的一番診療之后,家長質疑三名女嬰長期食用的同一品牌奶粉就是罪魁禍首。最終衛生部公布調查結果稱,患兒乳房早發育與所食用乳粉沒有關聯,目前市場上抽檢的圣元乳粉和其他嬰幼兒乳粉激素含量沒有異常。
事件評析:沸沸揚揚的“激素門”事件最終在衛生部做出的“圣元乳粉激素含量無異常”通報下結束了,然而事件的影響卻遠沒有截止,它讓整個中國奶業的信譽度再一次降到了最低點,更加可怕的是,消費者對中國奶業發展的根基——奶源喪失信心,對“洋奶粉”的迷信已蔚然成風。
此次事件更引人關注的是:兩大國家級乳制品質量檢驗中心——位于哈爾濱市的國家乳制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和位于呼和浩特市的國家乳制品及肉類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均表示,“我們只能檢查奶粉國家標準里面規定的項目,激素并不在其中。”2008年三聚氰胺也是因為不在檢查標準范圍內而不予檢測。
力不從心 太子奶倒掉
事件回顧:2010年7月23日,株洲市對外通報,株洲市中級人民法院依法裁定,湖南太子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進入破產重整程序,之后,湖南太子奶集團供銷公司、株洲太子奶生物科技發展公司,也相繼進入了破產重整程序。7月27日,太子奶集團公司董事長李途純因涉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被檢察機關批準逮捕。
事件評析:企業的發展并不會以個人意志為轉移,但凡企業就應該根據自身現有的規模來制定發展戰略,要量體裁衣,有多大的力量辦多大的事情,萬不能奢求超出自己能力的發展。
魚目混珠 進口乳品問題頻出
事件回顧:據國家質檢總局統計數據顯示:2010年3——8月,我國進口乳品被檢出有670余噸不合格,相當于每個月查出不合格洋乳品110多噸,其中奶粉(包括全脂奶粉、嬰幼兒奶粉、媽媽奶粉等)數量最多,總量達628.785噸,占不合格進境食品的93.8%。不合格洋奶粉中,又以嬰幼兒類奶粉居多,占進境不合格乳品的近七成,其中多來自法國和澳大利亞。
事件評析:“外國的月亮不一定圓”,國家質檢總局的此次數據披露對迷信進口乳品、認為洋奶粉安全必定優于國內奶粉的消費者而言無疑是一次打擊。洋奶粉同樣存在如此大的安全隱患,必將促使消費者理性對待洋奶粉。
正本清源 三聚氰胺實名銷售
事件回顧:面對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乳業安全問題,2010年9月25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加強乳品質量安全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通知》規定,要嚴格三聚氰胺生產流通管理,進一步完善和落實三聚氰胺生產企業出廠銷售用戶登記制度、承諾制度和銷售臺賬制度,并在從三聚氰胺批發商到零售商的流通全程建立銷售實名登記等制度,防止三聚氰胺產品及其廢料流向食品生產加工企業和飼料生產加工企業。
事件評析:在三聚氰胺事件屢禁不止的現實中,試圖用實名制的形式從源頭上確保公共食品安全,出發點固然是好的,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落實實名制的過程中需要對“存貨”和相關標準有明確的認識。
相煎何急 蒙牛VS伊利營銷大戰
事件回顧:2010年10月19日晚,一篇網帖經過微博的瘋轉激起千層浪。該網帖自稱來自伊利內部文件,指“圣元奶粉性早熟事件”其實系蒙牛“有預謀、有計劃、有步驟周密策劃出來的”,目的是打擊競爭對手。帖子還稱,經公安機關查實,蒙牛兒童奶項目負責人、公關公司負責人等4人因涉嫌圣元奶粉性早熟事件被批捕,由此將國內兩大乳制品巨頭伊利、蒙牛將近十年的“暗戰”搬上了互聯網,各大媒體、網站對此事的報道隨即接踵而至。
事件評析:商業道德的遵守,健康商業大環境的營造,需要從業人員的自律,更需要相關部門長期不懈的制度化監管,環境一旦破壞了,不是某個企業某段時間的問題,而是牽涉到整個國家商業信譽的大問題。中國乳業的誠信遭遇一次又一次蹂躪,惡性競爭環境下的中國乳品讓公眾如何下咽?如果非要等到公眾集體“戒奶”的那一天才幡然悔悟,那么中國乳業將永遠失去翻身的機會……
假癡不癲 多美滋、惠氏卷入“結石門”
事件回顧:2010年據《北京青年報》報道,“結石寶寶之家”的創辦者趙連海統計在冊的‘結石寶寶’已達124個。這124個“結石寶寶”中,有100個一直都是吃多美滋奶粉的,而期間沒有吃過其他任何品牌的奶粉。另外24個也都以吃多美滋奶粉為主。但是通過檢測,多美滋奶粉中不含三聚氰胺。
多美滋可能致結石的疑云尚未消散,另一外資企業惠氏也被卷入“結石”風波。有媒體報道稱惠氏奶粉疑致19名兒童患結石,上海惠氏營養品有限公司對此發布緊急聲明稱:惠氏生產和銷售的嬰幼兒配方奶粉質量是安全可靠的。
事件評析:不錯,三聚氰胺可能導致嬰幼兒出現結石,但并不等于導致嬰幼兒結石的罪魁禍首就一定是三聚氰胺。同理,不含三聚氰胺的奶粉,不等于就不會導致嬰兒出現結石。媒體曝光的是可能有嬰兒在飲用多美滋配方奶粉后出現了腎結石,而檢測部門的回答是在多美滋奶粉中沒有發現三聚氰胺,從邏輯學上講,屬于偷換概念。據了解,除了三聚氰胺外還有三種可致嬰兒腎結石的情況:一是,“高滲透壓”現象,奶粉中的蛋白與鈣,如果偏高,當碰到天氣很熱,小孩喝水又少,甚至體重偏低的情況時,將出現高滲透壓,磷酸鈣就沉積到了腎臟,導致結石;二是,奶粉配料中的乳清粉如果質量較差和鹽分較高,也會產生結石;三是,奶粉中殘留抗生素,比如綠霉素,就會與奶粉進行化學反應,而產生結石。
非常希望相關部門對類似事件在進行權威發布前能對問題產品進行全面的檢測,能對相關的“結石寶貝”進行更全面的病例分析,以明晰其中的主要根由。
身不由己 液態奶集體漲價
事件回顧:漲還是不漲?伴隨著原奶價格的接連走高,從全國性乳企到本地乳企,越來越多的企業選擇了前者。2010年11月22日,青島新希望琴牌乳業宣布提價,此前,伊利、蒙牛、光明等乳業巨頭已不同程度提價,三元、迎春樂等乳企提價箭在弦上,一場席卷全國的牛奶行業性漲價已成定局。
事件評析:原奶漲價、白糖漲價、運費漲價,還有人工費用高漲、“柴油荒”等,讓乳品企業“不得已而為之”。11月份的這次提價是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爆發后,牛奶行業第一次行業性提價。
歷歷在目 黑心奶
回爐奶事件回顧:2005年6月5日,河南電視臺經濟生活頻道曝出驚天黑幕:光明乳業過期牛奶回爐再包裝后重新進入市場銷售。光明牛奶事件暴露出我國法規的空白漏洞:對非過期存奶的處理問題,國家沒有相關標準,正是標準的缺失導致一些企業鋌而走險。
早產奶事件回顧:2009年6月2日,廣州市質監局在廣美香滿樓畜牧有限公司查獲一批標稱生產日期為“2009.06.03”的早產奶,另發現部分未標注生產日期的奶制品,兩者共計近5萬盒。雖然“早產奶”不等于質量有問題的奶,但企業的經營應以誠信為本,生產日期是消費者選擇奶制品的重要依據,更不允許出現差錯。
“皮革奶”事件回顧:2009年4月,浙江晨園乳業多批次牛奶被檢出可疑致癌物皮革水解蛋白。任何時候都不要低估違法者的膽量和“智慧”,再慘痛的教訓也無法讓他們良心發現,再嚴密的法律也不足以自行產生威懾,我們所能指望的只有職能部門不懈怠的嚴格執法,以及對相關信息不掩蓋的透明環境。匿名舉報能夠換來職能機關的及時介入,比之于三鹿奶粉事件這是一個切實的改進。“壞消息”沒有因為“中國奶業尚在恢復之中”等理由而被雪藏,皮革水解蛋白的曝光不僅給了公眾一個確切的信息,而且為浙江以外的乳業市場監管提供了信號明顯的警示,透明的環境加上嚴格的執法,是防范食品安全事件重演的底氣所在。
事件評析:從2001年以來,乳品行業“有抗奶”、“還原奶”、“回爐奶”、“皮革奶”各類丑聞接二連三,這一系列事件不僅導致消費者的“牛奶恐慌”,更引發了對乳品行業的信任危機。我們不禁要問:乳制品行業究竟有多少鮮為人知的內幕?究竟什么時候消費者才能喝上一杯“放心奶”?
本文來源:乳業時報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