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天氣轉冷,各種保暖御寒的產品也紛紛上市,被譽為“纖維鉆石”的羊絨制品也成為人們冬季御寒的又一選擇。
山羊絨是世界上名貴稀有的特種動物纖維,紡織工業的高檔原料,但是如此珍貴高檔、具有奢侈品性質的消費品卻可以在國內超市、大賣場甚至地攤上花幾十元隨便挑揀。
業內人士認為,中國一直是世界上名副其實的羊絨大國,但并不是羊絨強國。提高設計、工藝水平,培育走出國門的羊絨制品品牌是當務之急。
原絨產量世界第一
我國的羊絨產業在國際市場上具有獨一無二的地位。早在150年前,我國羊絨就源源不斷地運往歐洲。20世紀70年代,雪蓮公司生產出我國第一件羊絨衫,宣告中國開始發展自己的羊絨工業。“上世紀90年代以前,我國羊絨加工業主要還是以洗絨、分梳為主,90年代末以來深加工能力迅速增強。在經歷了20多年的快速發展后,我國已形成了完整的羊絨產業體系,在世界羊絨產業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中國食品土畜進出口商會畜產部主任田泓說。
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原絨產量占世界原絨產量的75%以上;世界上超過90%的羊絨原料在我國完成初加工處理;我國羊絨及制品加工數量世界第一、生產能力世界第一、出口量世界第一,世界羊絨消費市場有3/4以上的商品是產自中國。
據了解,近10年來,世界原絨產量穩定在1.6萬噸左右,我國平均每年約生產原絨1.2萬噸,蒙古國產3000噸,俄羅斯、伊朗和中西亞國家產1500多噸。
國家羊絨制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檢測實驗室主任田君表示,我國飼養絨山羊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所產羊絨潔白細長,被人們譽為“纖維鉆石”。而國外的羊絨大多以青紫絨為主,細度、光澤普遍較差。因此,一直以來,中國羊絨始終是國際羊絨產業的基礎和依托。
產業價值未能凸顯
隨著國際制造業的結構調整和生產轉移,我國已成為全球增長幅度最快、最具潛力的羊絨消費市場。近幾年,我國人民消費水平的升級也為羊絨產業開辟了增長空間,許多羊絨大企業內銷業績已超過出口。“羊絨深加工產業不斷向我國境內轉移,我國羊絨出口結構已從原料為主快速向羊絨制品轉變,已完成羊絨原料大國向羊絨制品生產大國的轉變。”田泓說。
據了解,我國目前有近千家規模不一的羊絨加工企業,年羊絨衫生產能力已經超過4000萬件,生產的羊絨制品從最初的普通針織羊絨衫,現在發展到從內衣到外衣,從針織到梭織,從服飾到家紡的全系列產品。
“但是行業內的產品質量發展狀況并不均衡,主要表現在市場上不同品牌的產品質量差異較大,絕大多數知名大品牌的產品質量,尤其是山羊絨纖維的含量能夠得到保證,但是小品牌的羊絨制品存在山羊絨纖維含量不足、以次充好的現象。”田君指出。
據介紹,羊絨的價值受3種因素影響:細度、長度和顏色。國際紡織工業部門對山羊絨的細度要求以直徑13.0~16.0μm的為最好,在國際市場上直徑在16.0μm以下、長度長的山羊絨價格最高,隨直徑加粗單價也隨之下降。顏色分為白絨、青絨、紫絨,其中白絨最珍貴,僅占世界羊絨產量的30%左右。
本文來源:慧聰紡織網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