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和對動物養殖過程中動物健康狀況的關注,養殖者對中草藥的應用越來越受到重視。但是不同的動物對于中草藥的吸收情況各不相同。這是為什么呢?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探討一下:
一、中醫基礎理論決定了方劑的組成
中醫基礎理論是運用了陰陽、五行等樸素哲學理論體系而建立起來的, 陰陽學說是中醫學的基礎理論之一,陰陽學說認為萬物均有陰陽之分,強調動物機體的整體性、對立統一性,陰陽之間又是相互制約的,雙方處于一種相對平衡狀態。如果一旦這種相對平衡遭到破壞,陰陽過度地偏盛偏衰就會引起各種疾病。在治療和擬定方劑上應遵循“謹查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的原則。
二、微生態與中醫基礎理論的共同之處
現代微生態研究證實,動物體存在著一個龐大的微生態系統,這個系統是微生態與動物體的生命活動的對立統一體,這種對立統一關系是動物體正常生命活動的前提或基礎之一。一旦這種統一性被破壞,就會導致疾病的發生,由此可見,中醫陰陽學說與微生態理論存在著很多相似之處。微生態也是強調動物體不僅與外環境統一,而且需取得內環境統一。存在于動物體皮膚、口腔、胃腸道等各處的微生物處于動態的平衡是保證機體健康的重要環節。
三、中藥的利用吸收依賴與腸道微生態
中藥的給藥途徑大多數是口服,而吸收利用大都是在腸道,因此就必然與腸道微生態發生密切的關系。例如很多中藥內含有苷類物質,如人參中的人參皂苷,黃芪中的黃芪甲苷,大黃的有效瀉下成分大黃蒽苷,龍膽所含龍膽苦苷等,但這些苷類化合物由于分子量大,親水性高,是不易被腸道吸收的,它們必須在腸道內被益生菌水解成苷元,苷元才是被腸道吸收起藥效作用的物質。因此,當動物體內益生菌減少時,苷類物質不能分解成苷元,中藥的藥效就不能完全發揮,這就是為什么中藥對于有些動物有效,對有些動物療效不好,而且往往有很大的差異。
綜上所述,我建議在使用中草藥之前可以先調整腸道內的菌群平衡,例如先服用一些微生態調節藥物,如雙歧桿菌、嗜酸乳桿菌、腸球菌三聯活菌制劑,清除體內有害物質,抑制有害菌,維持體內微生態平衡更加有效;益生菌還可以合成許多動物體所必須的維生素,促進腸道的蠕動,幫助消化吸收,以增加中草藥應用的療效。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