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蛋白質飼料資源的供應緊張和價格不斷攀升,蛋白質飼料資源的深加工利用得到高度關注,近年飼用發酵豆粕逐步在飼料工業和飼養實踐中得到應用,關于發酵豆粕的生產和發展也引起注意,下面是對某些問題的看法,僅供參考。
一、 豆粕發酵目的與優勢
發酵豆粕料是將普通豆粕和去皮豆粕加入一種或多種特定的微生物(真菌和/或細菌),在特定環境中經過一定時間的發酵過程而生產的產品。發酵豆粕的營養特性和飼用價值與普通豆粕或去皮豆粕相比發生了較大變化,主要表現以下方面:
1.減少抗營養因子副作用、降低過敏性:通過微生物發酵過程分泌的酶可以降解豆粕中大分子蛋白質、降低抗原蛋白的抗原性,當蛋白質的分子量在3400D以下時則不會引起過敏反應。發酵可以使非淀粉多糖(蜜三糖和水蘇四糖等)含量降到0.1%以下,減少這些非淀粉多糖的副作用。
2.增加AA和肽含量:發酵過程可以使小肽含量增加,大豆小肽具有免疫刺激與免疫增強、抗氧化與生物防疫、清除體內某些自由基、降血壓 、調節血糖 、調節脂肪代謝、降血脂和膽固醇等綜合作用,對于促進動物健康、提高生產性能具有良好作用。
3. 減少飼用抗生素使用:發酵豆粕是豆粕在特定的環境條件下經過多種益生菌發酵處理的產物。微生物在發酵過程產生益生菌、抗氧化成分、酵母培養物、發酵混合物、未知生長因子等,目前國內主流產品常用的益生菌包括:芽孢桿菌、酵母、曲霉、乳酸菌等幾大類。益生菌在生長繁殖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消化酶,如淀粉酶、蛋白酶、脂肪酶、纖維素酶、植酸酶等等。這些物質對于減少或替代飼用抗生素的使用將起到積極作用。
4. 提高原料利用率,提高礦物元素吸收利用率:發酵過程產生的各種外源酶對于提高蛋白質消化率、礦物元素利用率具有促進作用。
二、發酵豆粕生產和使用要注意的問題
1. 發酵豆粕的質量評價問題:發酵豆粕的質量評價總體涉及外觀和物理指標、營養指標、抗營養因子、衛生指標、其他物質含量等方面,目前對于發酵豆粕的質量指標體系不完善,產品規格不一致,原因有發酵原料規格差別大、發酵工藝不統一、發酵使用的微生物不同、檢測技術標準體系未建立等,各生產企業的發酵豆粕產品之間不便于互相比較,用戶也難于評估產品質量,商品交易過程容易引起各種糾紛。
2. 原料污染: 目前多數生產企業未對原料(豆粕或發酵豆粕)進行篩選和殺菌預處理,原料中各種雜菌將會在發酵過程起到放大作用,比如各種霉菌也可能生長擴繁,黃曲霉隱患大,帶來霉菌毒素中毒機率加大。
3. 發酵微生物的安全性:發酵過程提倡國家許可使用的各種微生物菌種,但由于微生物的變異性大、各企業也在不斷篩選新菌種用于發酵過程,微生物的安全性需要進過嚴格評估,生產環境應該嚴格論證和控制,要求控制雜菌、不產生有害微生物和真菌毒素等。
4. 發酵豆粕的生產需要具備較高的技術水準、嚴格的工藝規范、完善的配套設施。如果生產過程控制不嚴格,產品的質量波動很大。
5. 由于發酵豆粕中淀粉酶、蛋白酶活性太高,發酵過程消耗了許多淀粉和大分子蛋白質,會影響飼料的粘彈性。在鰻魚料等粘性要求高的用量應考慮在8%以下為宜。
楊 琳
華南農業大學動物科學學院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