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大學特聘教授陳志武認為,在制約國有銀行改革的諸多因素中,一個無法回避的基本命題,就是長期存在的“國家信用”問題,也就是政府對于國有銀行的隱性擔保以及這種擔保能否退出、如何退出的問題。 <br>
<br>
[高端閱讀]導言:在現今的中國,各類言說紛繁蕪雜,針對各類社會現象的經濟學剖析也異彩紛呈;然而其中不乏情緒類觀點,既缺乏足夠的事實支撐,也缺乏嚴密的邏輯論證.此類文章的后果往往是混淆視聽誤導網民.在這樣一種環境下,具有學術視野與理論深度的文章觀點就尤為可貴.[高端閱讀]頻道試圖建立這樣一種視野,即提供一個真正具有深度理性的閱讀環境.以便讀者在長期的閱讀體驗中進入高端思考者的視野,以他們的視角和思維去觀察和分析周圍的經濟現象,得到客觀獨立的分析結論.<br>
<br>
專家建議建立存款保險制度迫使銀行更為穩健經營<br>
<br>
北京大學特聘教授陳志武最近提出,如果前提性的宏觀決定因素沒有較大的改進,目前銀行業的改革,將注定至多只能影響國有銀行的表層結構。<br>
<br>
陳志武說,在制約國有銀行改革的諸多因素中,一個無法回避的基本命題,就是長期存在的“國家信用”問題,也就是政府對于國有銀行的隱性擔保以及這種擔保能否退出、如何退出的問題。他認為,毫無疑問,從內地國有銀行產生的那一天起,“國家信用”就是其賴以存在和發展的最大和最重要的資源,它的作用已經滲透到國有銀行的血液中,成為決定國有銀行所有基本運行規律的最關鍵因素。事實表明,即使在近來所突出強調的市場化改革中,每次國有銀行的增資和不良資產處理上,仍然也都是國家財政在買單。他認為,國有銀行改革目前陷入一個無法回避的悖論———國有銀行的股權不管如何設計,國家保持絕對控股地位是一個不會改變的前提,國家信用與國家資本的血脈聯系是無法切斷的。他說,這種情況下引進資本只能在一個國家預先圈定的范圍內發揮作用,最多在內部管理和市場運作上優化既有的體制。<br>
<br>
陳志武說,探詢國家信用在內地商業活動中的作用空間,一個基本規律是:國家控制愈強的企業類型,國家的支援和擔保也愈強。而國有銀行作為控制整個經濟活動的最重要工具之一,不可避免地成為國家控制強度最強的群體之一,國家的資源支持和信用擔保也是最明顯的。這種正相關關系帶來的結果則是:經營環境愈扭曲,產生的經濟效率和社會福利損失愈大,國家提供更優惠的政策傾斜和更豐富的資源支持則更多。由此可見,強大的國家信用實際構成了國有銀行市場化改革的最大障礙。<br>
<br>
同時,在內地一貫采用的漸進式的改革路徑下,陳志武擔心,即使政府下定決心最終退出國家信用,實現市場條件下銀行以自身信用為經營根本,在這個信用轉換的過渡過程中,市場信用和國家信用之間形成良性互動的難度之大、障礙之多、時間之長,都不容樂觀。陳志武強調,值得注意的是,國家信用在退出到一個合理的程度前,一旦因各種原因停滯下來的話,既有的改革措施將會效果盡失。<br>
<br>
為解決國家信用的退出問題,很多相關專家學者和官員提出的建議是,建立存款保險制度,以市場的壓力迫使銀行更為穩健經營。但陳志武的看法是,存款保險制度作用有限。他的分析是:目前中國內地銀行業的格局是:四大國有銀行占據了整個市場的八成以上,每一家都有超過萬億的總資產,如何破產?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承擔一個占有本國市場主體的銀行倒閉。<br>
<br>
他認為,從根本上來說,國有銀行的改革和國家信用的退出只能是個長期的歷史過程,需要在整體智慧下的多維變革思路,需要內地整體經濟環境的市場化變遷,需要行業本身的一個充分的發展。(劉黃) <br>
<br>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