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她不僅是達州市大竹縣永勝鄉茨竹村黨支部書記,還是個年出欄1500頭生豬的養豬基地的“豬倌”,帶著村民養豬致富。畢業回鄉養豬,是蔣蘭青人生一個重要的抉擇;當村官,則給了她人生別樣的經歷。“這是我第一次當選省人大代表,平日里和鄉親們打交道,帶來的建議都與農村有關。”
選擇放棄北京工作回家鄉
1月23日,蔣蘭青隨著所在代表團來到成都,抽空出去轉了轉,“變化太大了,以前在成都讀書,現在來都要找不到了。”
130127131324901.jpg (208.55 KB, 下載次數: 6)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3-1-28 08:56 上傳
2006年6月,蔣蘭青走出西南民族大學校門,此時,一份北京聯系好的白領工作正等著她。“我在北京實習了兩個月,那段時間全國的豬肉價格偏高,我覺得養豬會大有前途。”蔣蘭青笑言,自己是個不喜歡按部就班過日子的人,她不顧家人反對,在不少同學的惋惜聲中,回到了大竹縣永勝鄉,貸了3萬元,開始了“豬倌”生涯。
蔣蘭青捋了捋頭發,一雙手顯得有些干燥,“每天都要清潔3次豬圈,上下午還要喂食。”蔣蘭青說,剛開始創業時也曾遭遇過失敗和挫折,如今養豬基地年出欄量已達到1500頭,均采用標準化養殖。
成就因為勤勞致富當上村官
2007年選村官時,因為勤勞致富,蔣蘭青被推到臺前。2010年,她成為達州市大竹縣永勝鄉茨竹村黨支部書記,“60%的時間工作,30%花在養豬基地,剩下的時間陪家人。”蔣蘭青帶動了整個村的規模化養殖,生豬年出欄率200頭以上的就有10多戶村民。
當選省人大代表后,蔣蘭青就開始準備建議,“主要是關于農村土地流轉的。”蔣蘭青說,因為擔任達州市人大代表已3年,雖然是首次擔任省人大代表,但已有履職經驗,“現在農村土地流轉沒有一個固定標準,雙方責任不夠清楚,我希望這方面有所改善。”
感悟
村官不是一個普通簡單的職位,還應該帶領村民們致富,追求越來越好的生活。”
來源:天府早報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