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紀以前,鳙魚與白鰱一樣,價格相差無幾,同為低價大宗魚類,漁民的養殖積極性一般,只是簡單搭配混養,聊勝于無。然而曾幾何時,一道道美味的魚頭菜肴風靡大江南北,如砂鍋魚頭煲、剁椒魚頭、鐵板魚頭、魚頭火鍋等等,帶動了鳙魚的走俏。最近幾年來,鳙魚的價格走勢與鰱、草、鯉、鯽、魴等其他大宗淡水魚類明顯不同,均價幾乎年年上揚走高。廣大漁民的生產積極性被明顯調動起來。但事與愿違,不少漁民講,原來價格低,鳙魚不經意就長得大,現在特別在意,卻怎么也難以長大。
這是為什么呢?筆者作為一線的池塘養殖者,近幾年養殖鳙魚小有心得,取得不錯的經濟效益,愿意將幾年來總結的一些經驗與大家分享,希望能夠對同行有所啟迪。
1、池塘準備。主養鳙魚池塘要求面積較大,一般至少5畝以上,水深2米左右。面積較大、池水較深的池塘緩沖性較好,不會因為大量投餌施肥而造成水質突變,缺點是捕魚時不方便,但鳙魚老實慢性,即使是50畝的池塘,也可以一網打盡。要求池塘底質為粘土或壤土,保水保肥性能較好。池塘水源充沛,進排水方便,周圍通風透光,無有毒有害物質危害魚塘安全。
池塘一般在放魚苗前先清塘、消毒,然后肥水,當池水經過試養確認安全后,就可以放魚苗了。
2、放養規律。鳙魚不管是主養還是配養,它與白鰱的關系要特別處理好。因為人工投餌時花、白鰱食性相近,白鰱活潑敏捷,鳙魚性格慢食量大,與白鰱一起爭食處于下風,往往吃不飽,生長受到嚴重抑制。對于初次主養鳙魚者,不建議放養白鰱;如果有了一定的經驗,可以酌情放養少量白鰱(與鳙魚比例為1:8-10),并且規格小于同池鳙魚,最好等到鳙魚馴食成功后再放養。長江流域,如果是白鰱為主、鳙魚為輔正?;祓B的精養塘,則必須注意一個規律:即每畝鳙魚的最高存塘量只有40公斤左右。原因是一畝花白鰱混養魚塘內的餌料生物量只夠維持40公斤鳙魚生存所需,很難再滿足其生長要求了,一般來說,一畝混養魚塘的鳙魚保有量在25公斤內生長都很快,之后會越來越慢,到每畝40公斤時群體幾乎不再生長。漁民可以參照這個規律決定混養塘鳙魚放養與起捕的數量和規格。鑒于此,也鑒于市場上鳙魚規格愈大價格愈高,傳統的“一次放足,捕大留小”的生產方法在花白鰱混養塘的鳙魚生產中不如“輪捕輪放”效益好。
鳙魚主養要重視搭配中下層高值魚類的放養,因為這樣可以充分利用池塘水體,更可以帶來很好的效益。特別是食性矛盾不大的名特優品種,比如龜鱉類、蝦蟹類,以及苗種易得、價高市俏的青魚、黃顙魚、細鱗斜頜鲴、梭魚等,都是良好的搭配對象,有草的話也可以少量搭配點草魚或團頭魴。不過,配養魚的比例要控制好,以不影響主養魚正常吃食生長為前提,一般以占全部產量的20%以內為宜,那種盲目加大配養魚比例的做法并不可取。值得強調的是,有野雜魚的塘一定要配養部分肉食性魚類,否則,野雜魚容易大量繁殖形成優勢種群,會嚴重影響鳙魚的生長。配養肉食魚又以鮐魚、鱸魚等可以拉網捕凈的品種為好。魚種放養前用食鹽、碘制劑、或高錳酸鉀等消毒。
3、水質管理。一般來說,魚苗放養前,應先施基肥,等到輪蟲高峰期再放畝。冬春季節主要施放糞肥、綠肥等有機肥,透明度保持在20cm左右;水質很肥、透明度很低的塘,夏秋季節要特別注意沖注新水,一般每星期到半個月一次,使池水透明度維持在30cm左右,同時根據水質重視施放無機肥和其他肥料,確保水質“肥、活、嫩、爽”,水色在茶褐、黃綠等優良藻相之間轉換。沖注新水,不僅僅是改善池塘溶氧情況,更重要的是可以大大促進浮游生物的新陳代謝。有經驗的漁民會發現,池塘每沖一次水,魚就明顯長大一圈。市場上有售各種各樣魚用生物肥料,但如果全程使用,成本較高,不太經濟,不過配合其他肥料使用,效果還是不錯的。在水質控制的好的前提下,各種肥料的使用量幾乎越高越好,池水中豐富的浮游生物與有機質可以大大促進鳙魚的生長,當然,也會大大降低餌料系數,降低養殖成本。根據筆者的經驗,在長江流域,單純依靠施肥的話,主養鳙魚水質管理的好凈產能達到75公斤/畝。
4、投餌。鳙魚主養想要獲得更高產量,就必須投餌。餌料可以是麥麩、皮糠,但效果都不如專用鳙魚飼料好。鳙魚飼料由餅粕、糠麩、魚粉等與添加劑構成,要求營養價值比草魚飼料要高,與鯉魚、鯽魚等雜食性魚類相近,一般制成粉狀,含粗蛋白30%以上。當春天水溫達到15℃時,先在上風處慢慢人工馴食,與馴食其它吃食性魚類大同小異,但是時間可能要稍長些。夏秋季節水溫在26℃以上時,是鳙魚生長最快的時節,一定要結合水質管理加強投喂。鳙魚訓食成功后,投喂量一般為池魚體重的1%一3%,一天喂2—3次,投喂時一般集群圍繞在食場游轉,頭部半露水面,連水帶飼料吞入口中,整體表現不如其他吃食性魚類激烈,相對溫和的多,餌料系數一般在2—3之間。有人用膨化微粒浮性飼料投喂鳙魚,雖然飼料質量很好,但是效果很不理想,魚生長不勻,大小懸殊,并且餌料系數很高,群體產量也一般。還有人用蛇皮袋裝麻油渣、菜油渣、干雞糞以及其他粉狀飼料,懸掛在池塘上風安靜向陽處,一般每畝掛一個口袋,鳙魚群餓了就會自己去碰觸口袋吃食,這個方法特別適用于那些油坊下腳料來源方便、價格低廉的池塘,并且被網箱養殖者借鑒使用,取得較好的效果。
5、養的好還要賣的好,、在物流便捷的今天,錯開集中上市的高峰,選擇適當的時機上市是非常必要的??偨Y市場規律,每年的4月到9月,鳙魚價格往往能比春節前魚價低時高出40%以上,如此大的差價足以令養殖者的凈效益相差以倍記。筆者認為,這樣的價格規律在相當長的時間是難以改變的。因為,占鳙魚生產比重很大的大水面、大水庫因為休漁政策、捕撈方式的限制,不可能改變現在的生產方式,他們只能在低溫季節出魚上市。而一般的混養魚塘,因為無奈的“40公斤畝產”限制,也不可能大幅增加產量。所以,池塘主養鳙魚者只要做好周密的生產計劃,安排好出塘時間,盡可能以“熱水魚”起捕上市,就不用擔心市場銷售。一般來說,一畝放養不超過100尾大規格魚種、最好在春節前鳙魚價低時購買1公斤以上的亞商品規格魚飼養,以鳙魚專用料投飼精養,在來年夏季可以較早長成2.5公斤以上的大規格商品魚擇機上市;如果以施肥為主、投喂糠麩為輔的話也比較容易養成2公斤左右的規格。成魚上市后,空出的塘口可以再養一季魚種;當然,如果大規格鳙魚種來源方便,也可以立即進行下一輪生產,這樣一年可以生產兩季或兩年生產三季。這樣的放養模式雖然產量不高,但是投入不大,效益很穩。
6、大規格鳙魚種的抗病能力很強,一般沒有什么疑難雜癥。偶爾會發生寄生蟲病、出血病,防治技術也較成熟,不會造成較大的損失。
文章來源:中國農業網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