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三角洲地區是我國重要的水產養殖和出口區,濱海濕地水產養殖業的快速發展也是紅樹林生態系統快速消失和難以恢復的重要原因;其生態經濟效益與影響如何是關系區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問題。
中科院華南植物園環境退化與生態恢復領域植被與景觀生態學研究組的博士生李林軍在其導師任海研究員、陸宏芳研究員的指導下,開展的能值與經濟學綜合研究表明,區域水產養殖系統雖然在經濟投入強度與效益上差異顯著,但生態經濟表現相近;區域水資源利用率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高投入高產出的集約型水產養殖模式并不一定意味著高環境影響。區域自然濕地生態系統可持續性遠高于水產養殖系統,但經濟效益低下;如何通過生態工程手段實現紅樹林保育、恢復與水產養殖的協調發展是實現區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性問題。同時,案例研究表明,當前能值評價指標體系中兩大效率指標(能值產出率EYR與能值轉換率Tr)側重不同,有得出相左結論的可能;進而構建提出了新的系統綜合效率能值評價指標,并通過驗證,推動了能值指標體系的發展和完善。
該研究相關成果已發表在國際生態分析主流期刊Ecological Indicators(2010.11:526-534)上。
文章來源:華南植物園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