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tton id="imseu"></button>
  • <rt id="imseu"></rt>
    <li id="imseu"><source id="imseu"></source></li>
  • <button id="imseu"><input id="imseu"></input></button>
    <table id="imseu"></table>
  • <strike id="imseu"></strike>
    查看: 1839|回復: 1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國制造”面對經濟社會雙轉型

    [復制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于 2010-7-2 10:04:5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正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中國制造”勞動密集型的發展模式,助力著中國的騰飛,也塑造和改變著整個社會。“中國制造”背后,是千百萬農民工進入城市。就業問題、戶籍問題、勞動權益問題、社會保障問題……“中國制造”不僅讓這些社會管理層面上的問題浮出水面,更帶來整體社會結構的變動與調整。
      長期以來,對“中國制造”轉型升級的探討,從未停止。從理論上講,實現從“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的必要性毋庸置疑。而一旦這種探討進入實踐層面,便面臨巨大阻力。諸多阻力中,僅就業壓力一條,就足以讓很多人望而卻步。
      近來發生在制造業中與薪酬、生活環境、心理壓力等相關的一系列事件,從另一個角度引發人們對“中國制造”發展模式的深層思考。一方面,它進一步凸顯原有發展方式的難以為繼;另一方面,它也提醒我們,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需要重審經濟發展的方向,也需要加強社會領域的建設,實現經濟社會的“雙轉型”.這樣的發展路徑,是中國現代化進程的整體性選擇。
      如何認識“中國制造”轉型與實現充分就業的“對立沖突”?如何在轉型過程中形成合理的社會結構,探索更好的社會治理模式?如何促進“中國制造”背后千千萬萬勞動者的全面發展?本期時事觀察從經濟與社會兩方面,探討“中國制造”的轉型。
      勞動發展須超越“中國制造”
      中國作為當代世界上人口規模最大的國家,如果宏觀就業壓力長期居高不下,轉型發展將會面臨諸多不確定性風險。經濟增長方式轉變與實現充分就業之間的“對立沖突”,令許多人長期備感困擾,他們認為中國需要奉行勞動密集型戰略,繼續走“中國制造”的路子。然而,理性分析后可知,“中國制造”需要轉型,科技集約型戰略才是中國和諧發展的根本路徑。
      “中國制造”面臨技術與效率雙重制約
      一般認為,中國勞動力供給豐裕,而且價格低廉,實行勞動密集型戰略,既能發揮勞動成本優勢,也有利于實現充分就業。但作者認為并非如此。
      首先是勞動密集可能更加昂貴。勞動密集往往是低質量勞動力的粗放配置,雖然中國工資水平低,但由其人力資本質量決定的勞動生產率更低,單位產品的勞動成本不是低廉而是昂貴。美國經濟學家斯密德就認為:“低工資絕對不能等同于低廉勞動力。”對貿易競爭具有決定意義的勞動優勢不是工資水平,而是勞動效率,不能單純依據低工資水平而確認勞動成本優勢。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產品極為有限的“成本優勢”,絕對不是來自勞動力,而是源自長期廉價的資源供給和基本免費的環境污染,也即“價廉”根源于資源價格失靈和環境監管缺陷。
      其次是勞動密集面臨技術剛性約束。在科技創新主導的全球化競爭經濟中,絕大多數產品無法依靠投入更多勞力來提供,而是主要依靠高新科技的智能創造來完成。勞動替代技術僅局限于日益萎縮的極少數傳統行業,如果人為地通過勞動密集而強行替代,則必定會劣化產品性能,也無法創造出高附加值,更不能形成國家競爭優勢。繼續勞動密集的必然結果就是錯失創新轉型的發展機遇,不僅會支付高昂的機會成本,更會長期處于國際馬太效應的劣端。
      勞動密集只能大量復制低質量勞動力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增長方式和就業模式在逐步轉變,但這決不是近年來高就業壓力持續的根源。后者的主要成因在于:
      一是存量原因。計劃經濟時期,累積了大量表面上有工作,而實際上是無效率或負效率的“隱性失業”人口,在改革開放的經濟長期高速增長時期被大量顯現。二是增量原因。由于人口增長慣性,中國勞動年齡人口數量仍在增長,可以說,如果沒有這些年科技進步和產業升級所創造的新增就業機會,中國的就業壓力將會更大。三是制度原因。勞動粗放配置模式,難以完成勞動力從數量到質量的升級。由于轉軌時期的路徑依賴性,迄今仍未完成由勞動密集到科技集約的勞動就業制度變遷。
      相反,正是勞動密集型模式制約了人口的和諧發展。由于勞動密集是低質量勞動力的粗放配置,難有勞動質量替代勞動數量的可能,而只能不斷復制出低質量勞動力,這嚴重而明顯地制約了中國人口的高質量發展進程。
      勞動密集必定伴隨著工資低廉,中國工資長期低廉的必然結果,只能是發達國家長期受益而國內勞動者繼續受窮,導致經濟發展成果長期大量外溢,而不能為國內公眾所普遍內享,人口發展通道受阻。
      人口發展不僅是一切發展的根本手段和關鍵路徑,更是所有發展的首要目的和終極指向,人的現代化是最重要的現代化。人口發展既需科學發展觀的民本理念,更需就業現代化的有效支撐,其核心訴求是提升人力資本質量,中國只有通過科技集約型勞動戰略,才有可能實現由人口大國到人才大國的卓越轉型。
      科技集約戰略更能促進人力資源發展
      人們普遍擔心:科技集約將會因“機器排擠工人”而導致失業加劇。事實可能正好相反:科技集約型戰略更能促進和實現充分就業。
      首先是科技集約可以增加原有產業的就業機會。技術替代勞動導致失業加劇,只有在原有產業規模不變的情況下才會發生。而實際情況是:隨著技術大量替代勞動,必定出現產量遞增、成本遞減、價格下降,從而創造新的需求,繼之是需求拉動并擴大原有產業規模,創造更多就業崗位。這正如美國管理學大師泰勒所說,每一次革新“所帶來的是所在行業工人生產能力提高和成本降低,不是更多工人失業,而是帶來了更多工作機會”.因為科技進步可以有效提升原有各產業的發展水平,從而必定創造出更多更好的優質勞動需求。
      其次是科技集約可以催生新興產業從而開辟新的就業增長源。技術進步既能促進產業分工和催生新興行業,更能創造更加多樣化的職業結構。工業革命以來爆炸式新增人口的就業機會,都是由這些新興產業部門提供的。勞動密集型主張的基點在于對既有就業蛋糕的分割,而不是著力于將就業蛋糕做大的機會創造,因而是一個弊多利少的發展陷阱。200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格曼指出:“技術的改變已經導致就業的結構性變化,但并沒有導致工作機會的凈損失。”科技集約和產業升級在短期中會有少量就業機會喪失,但由此所創生的就業機會增量,在抵消了短期損失之后,必定會出現更多的長期宏觀剩余。
      可以肯定的是:勞動密集型戰略,看似“以人為本”,實際上卻是一個有害無益的偽命題。從“中國制造”轉為“中國創造”,加速推動科技集約型戰略,能夠實現發展轉型與充分就業的有機契合,具有長期的戰略選擇價值和發展優化意義,應置于中國未來發展序列的首要位置,與此有關的戰略轉型就成為決定中國未來發展最重要的事情。(濟南大學經濟學院教授 俞憲忠)
      真正的轉型是人的轉型
      “中國制造”帶來社會結構性變化
      真正的轉型是人的轉型
      進入工業化中后期的中國,以“中國制造”為基礎的社會經濟發展方式,正面臨拐點。也就是說,中國正在從以生存為主導的“溫飽型”社會經濟模式逐漸轉向以消費為主導的“發展型”社會經濟模式。
      “中國制造”不僅推動中國經濟發展,也推動社會轉型。一方面它使中國經濟達到一定規模和水平,中國已經擁有世界第一的外匯儲備,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另一方面,以“中國制造”為重要基礎的經濟增長,對解決絕對貧困問題作出了巨大貢獻。按農村貧困標準1196元測算,2009年末農村貧困人口還有4007萬人,但得到最低生活保障的農村居民有4759萬人。從這個意義上說,溫飽問題在中國已基本解決。
      同時,數以億計的農民工進入城市,轉為制造業、建筑業、商業、服務業等第二、三產業的職工,這本身就是中國社會的結構性變化。發生轉變的,還有社會構成、機制轉軌、利益調整、觀念轉變……這一系列變化交織在一起,構成了中國社會的現狀。
      在這樣的情況下,“脫貧”已經難以成為中國繼續前進的驅動力。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確定后,消費,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的“消費”,自然而然就應該成為我們持續發展的動力。
      以消費促發展需要社會建設跟進
      然而,2006年世界銀行發布的一份報告表明,上個世紀90年代末以來,消費在中國經濟中的比重一直在下降,目前的消費率不僅遠遠落后于美國,甚至和印度等發展中國家相比也有相當大的差距。
      中國的居民消費受到壓抑,是因為在第一次分配和第二次分配中都存在問題。世界銀行的報告顯示:“工資水平作為衡量居民收入的指標,其在經濟指標中的比重呈現持續下降態勢,已經從九年前的53%下降到去年的41%,遠遠低于美國57%的水平。”同時,中國的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不健全,使得老百姓顧忌老年、疾病、失業、傷殘等風險,加上住房、教育等方面的壓力,始終不敢大膽消費,導致中國的居民儲蓄猛增,2009年,已經相當接近當年的GDP總額,是政府財政收入的4倍多。這與其說是一個單純的經濟問題,不如說也是一個社會問題。
      同時,“中國制造”的發展模式,使中國成為以廉價勞動力取勝的“世界工廠”,這也導致了勞動力資源的低水平開發和勞動環境惡劣的“宿舍勞動體制”.在這樣的發展模式下,人的發展權甚至基本生活保障,都難有保證。有必要在經濟發展方式轉型的同時,保證他們的基本生存權、勞動權和發展權,讓所有人共享發展的成果。
      經濟發展轉型必須社會配套轉型
      真正的轉型,是人的轉型。
      一個國家在從“脫貧”轉向“消費”的拐點上,必須格外重視國民收入的分配問題。在中國,就是要使“中國制造”的制造者們的收入能夠支持其正當的、合理的消費需求。
      從更深層的意義上看,是要進一步轉變中國的社會結構,發展和壯大中間階層,改變學界所說“社會結構落后經濟發展15年”的狀況,使中國人的價值理念、行為方式和生活方式跟上文明進步的時代潮流。所以,提高工薪階層的收入水平,調整貧富差距并不僅僅是“維穩”的應急措施,而應是與經濟發展方式轉型相配套的社會轉型。“中國制造”和“世界工廠”的虛名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讓老百姓,尤其是工薪勞動者及他們的家庭生活有較大改善,分享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
      一個國家在從“脫貧”轉向“消費”的拐點上,必須把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當作重要的根本國策予以重視。在民眾的基本權利得到保證的基礎上,才能免除他們的后顧之憂,讓他們能放開手腳去消費。在這里,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等社會投資的“邊際效應”是走向最大化的。同樣是一元錢,在富人手里恐怕根本就不屑一顧,而給到窮人手里可能就能解決一頓早餐。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絕非僅在“消耗”社會財富,而是一個積極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極其重要的影響因素。
      一個國家在從“脫貧”轉向“消費”的拐點上,經濟轉型背后的關鍵因素,是人的轉型。“中國制造”常背負著水平低、質量差、廉價貨等責難。要改變這種現狀,就必須有高科技、高“知本”的介入。當前,中國的勞動年齡人口增長速度放緩,通過勞動力素質的提升來提高“中國制造”的檔次正當其時。另外,“中國制造”也應該向第三產業,尤其是勞動密集型的公共服務業發展。
      高中政治教科書中有一段話:“環境是基礎,經濟是條件,民生是目的”.這應該是當今中國人人都“應知應會”的常識吧。1995年主題為“社會發展”的世界首腦會議所通過的《哥本哈根宣言》中,也有“單憑市場不可能消除貧困,也不可能獲得公平和平等”的論斷。如果我們的常識不能更新,甚至有意無意地忽略這樣的常識,那么,在未來的發展之路上,將遭遇障礙甚至挫折;以常識為訓,在經濟發展方式轉型的同時,更加重視社會建設和社會轉型,才能走上更加科學、更加和諧的發展道路。(中國社科院社會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員 唐鈞)  “中國制造”勞動密集型的發展模式,助力著中國的騰飛,也塑造和改變著整個社會。“中國制造”背后,是千百萬農民工進入城市。就業問題、戶籍問題、勞動權益問題、社會保障問題……“中國制造”不僅讓這些社會管理層面上的問題浮出水面,更帶來整體社會結構的變動與調整。
      長期以來,對“中國制造”轉型升級的探討,從未停止。從理論上講,實現從“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的必要性毋庸置疑。而一旦這種探討進入實踐層面,便面臨巨大阻力。諸多阻力中,僅就業壓力一條,就足以讓很多人望而卻步。
      近來發生在制造業中與薪酬、生活環境、心理壓力等相關的一系列事件,從另一個角度引發人們對“中國制造”發展模式的深層思考。一方面,它進一步凸顯原有發展方式的難以為繼;另一方面,它也提醒我們,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需要重審經濟發展的方向,也需要加強社會領域的建設,實現經濟社會的“雙轉型”.這樣的發展路徑,是中國現代化進程的整體性選擇。
      如何認識“中國制造”轉型與實現充分就業的“對立沖突”?如何在轉型過程中形成合理的社會結構,探索更好的社會治理模式?如何促進“中國制造”背后千千萬萬勞動者的全面發展?本期時事觀察從經濟與社會兩方面,探討“中國制造”的轉型。
      勞動發展須超越“中國制造”
      中國作為當代世界上人口規模最大的國家,如果宏觀就業壓力長期居高不下,轉型發展將會面臨諸多不確定性風險。經濟增長方式轉變與實現充分就業之間的“對立沖突”,令許多人長期備感困擾,他們認為中國需要奉行勞動密集型戰略,繼續走“中國制造”的路子。然而,理性分析后可知,“中國制造”需要轉型,科技集約型戰略才是中國和諧發展的根本路徑。
      “中國制造”面臨技術與效率雙重制約
      一般認為,中國勞動力供給豐裕,而且價格低廉,實行勞動密集型戰略,既能發揮勞動成本優勢,也有利于實現充分就業。但作者認為并非如此。
      首先是勞動密集可能更加昂貴。勞動密集往往是低質量勞動力的粗放配置,雖然中國工資水平低,但由其人力資本質量決定的勞動生產率更低,單位產品的勞動成本不是低廉而是昂貴。美國經濟學家斯密德就認為:“低工資絕對不能等同于低廉勞動力。”對貿易競爭具有決定意義的勞動優勢不是工資水平,而是勞動效率,不能單純依據低工資水平而確認勞動成本優勢。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產品極為有限的“成本優勢”,絕對不是來自勞動力,而是源自長期廉價的資源供給和基本免費的環境污染,也即“價廉”根源于資源價格失靈和環境監管缺陷。
      其次是勞動密集面臨技術剛性約束。在科技創新主導的全球化競爭經濟中,絕大多數產品無法依靠投入更多勞力來提供,而是主要依靠高新科技的智能創造來完成。勞動替代技術僅局限于日益萎縮的極少數傳統行業,如果人為地通過勞動密集而強行替代,則必定會劣化產品性能,也無法創造出高附加值,更不能形成國家競爭優勢。繼續勞動密集的必然結果就是錯失創新轉型的發展機遇,不僅會支付高昂的機會成本,更會長期處于國際馬太效應的劣端。
      勞動密集只能大量復制低質量勞動力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增長方式和就業模式在逐步轉變,但這決不是近年來高就業壓力持續的根源。后者的主要成因在于:
      一是存量原因。計劃經濟時期,累積了大量表面上有工作,而實際上是無效率或負效率的“隱性失業”人口,在改革開放的經濟長期高速增長時期被大量顯現。二是增量原因。由于人口增長慣性,中國勞動年齡人口數量仍在增長,可以說,如果沒有這些年科技進步和產業升級所創造的新增就業機會,中國的就業壓力將會更大。三是制度原因。勞動粗放配置模式,難以完成勞動力從數量到質量的升級。由于轉軌時期的路徑依賴性,迄今仍未完成由勞動密集到科技集約的勞動就業制度變遷。
      相反,正是勞動密集型模式制約了人口的和諧發展。由于勞動密集是低質量勞動力的粗放配置,難有勞動質量替代勞動數量的可能,而只能不斷復制出低質量勞動力,這嚴重而明顯地制約了中國人口的高質量發展進程。
      勞動密集必定伴隨著工資低廉,中國工資長期低廉的必然結果,只能是發達國家長期受益而國內勞動者繼續受窮,導致經濟發展成果長期大量外溢,而不能為國內公眾所普遍內享,人口發展通道受阻。
      人口發展不僅是一切發展的根本手段和關鍵路徑,更是所有發展的首要目的和終極指向,人的現代化是最重要的現代化。人口發展既需科學發展觀的民本理念,更需就業現代化的有效支撐,其核心訴求是提升人力資本質量,中國只有通過科技集約型勞動戰略,才有可能實現由人口大國到人才大國的卓越轉型。
      科技集約戰略更能促進人力資源發展
      人們普遍擔心:科技集約將會因“機器排擠工人”而導致失業加劇。事實可能正好相反:科技集約型戰略更能促進和實現充分就業。
      首先是科技集約可以增加原有產業的就業機會。技術替代勞動導致失業加劇,只有在原有產業規模不變的情況下才會發生。而實際情況是:隨著技術大量替代勞動,必定出現產量遞增、成本遞減、價格下降,從而創造新的需求,繼之是需求拉動并擴大原有產業規模,創造更多就業崗位。這正如美國管理學大師泰勒所說,每一次革新“所帶來的是所在行業工人生產能力提高和成本降低,不是更多工人失業,而是帶來了更多工作機會”.因為科技進步可以有效提升原有各產業的發展水平,從而必定創造出更多更好的優質勞動需求。
      其次是科技集約可以催生新興產業從而開辟新的就業增長源。技術進步既能促進產業分工和催生新興行業,更能創造更加多樣化的職業結構。工業革命以來爆炸式新增人口的就業機會,都是由這些新興產業部門提供的。勞動密集型主張的基點在于對既有就業蛋糕的分割,而不是著力于將就業蛋糕做大的機會創造,因而是一個弊多利少的發展陷阱。200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格曼指出:“技術的改變已經導致就業的結構性變化,但并沒有導致工作機會的凈損失。”科技集約和產業升級在短期中會有少量就業機會喪失,但由此所創生的就業機會增量,在抵消了短期損失之后,必定會出現更多的長期宏觀剩余。
      可以肯定的是:勞動密集型戰略,看似“以人為本”,實際上卻是一個有害無益的偽命題。從“中國制造”轉為“中國創造”,加速推動科技集約型戰略,能夠實現發展轉型與充分就業的有機契合,具有長期的戰略選擇價值和發展優化意義,應置于中國未來發展序列的首要位置,與此有關的戰略轉型就成為決定中國未來發展最重要的事情。(濟南大學經濟學院教授 俞憲忠)
      真正的轉型是人的轉型
      “中國制造”帶來社會結構性變化
      真正的轉型是人的轉型
      進入工業化中后期的中國,以“中國制造”為基礎的社會經濟發展方式,正面臨拐點。也就是說,中國正在從以生存為主導的“溫飽型”社會經濟模式逐漸轉向以消費為主導的“發展型”社會經濟模式。
      “中國制造”不僅推動中國經濟發展,也推動社會轉型。一方面它使中國經濟達到一定規模和水平,中國已經擁有世界第一的外匯儲備,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另一方面,以“中國制造”為重要基礎的經濟增長,對解決絕對貧困問題作出了巨大貢獻。按農村貧困標準1196元測算,2009年末農村貧困人口還有4007萬人,但得到最低生活保障的農村居民有4759萬人。從這個意義上說,溫飽問題在中國已基本解決。
      同時,數以億計的農民工進入城市,轉為制造業、建筑業、商業、服務業等第二、三產業的職工,這本身就是中國社會的結構性變化。發生轉變的,還有社會構成、機制轉軌、利益調整、觀念轉變……這一系列變化交織在一起,構成了中國社會的現狀。
      在這樣的情況下,“脫貧”已經難以成為中國繼續前進的驅動力。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確定后,消費,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的“消費”,自然而然就應該成為我們持續發展的動力。
      以消費促發展需要社會建設跟進
      然而,2006年世界銀行發布的一份報告表明,上個世紀90年代末以來,消費在中國經濟中的比重一直在下降,目前的消費率不僅遠遠落后于美國,甚至和印度等發展中國家相比也有相當大的差距。
      中國的居民消費受到壓抑,是因為在第一次分配和第二次分配中都存在問題。世界銀行的報告顯示:“工資水平作為衡量居民收入的指標,其在經濟指標中的比重呈現持續下降態勢,已經從九年前的53%下降到去年的41%,遠遠低于美國57%的水平。”同時,中國的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不健全,使得老百姓顧忌老年、疾病、失業、傷殘等風險,加上住房、教育等方面的壓力,始終不敢大膽消費,導致中國的居民儲蓄猛增,2009年,已經相當接近當年的GDP總額,是政府財政收入的4倍多。這與其說是一個單純的經濟問題,不如說也是一個社會問題。
      同時,“中國制造”的發展模式,使中國成為以廉價勞動力取勝的“世界工廠”,這也導致了勞動力資源的低水平開發和勞動環境惡劣的“宿舍勞動體制”.在這樣的發展模式下,人的發展權甚至基本生活保障,都難有保證。有必要在經濟發展方式轉型的同時,保證他們的基本生存權、勞動權和發展權,讓所有人共享發展的成果。
      經濟發展轉型必須社會配套轉型
      真正的轉型,是人的轉型。
      一個國家在從“脫貧”轉向“消費”的拐點上,必須格外重視國民收入的分配問題。在中國,就是要使“中國制造”的制造者們的收入能夠支持其正當的、合理的消費需求。
      從更深層的意義上看,是要進一步轉變中國的社會結構,發展和壯大中間階層,改變學界所說“社會結構落后經濟發展15年”的狀況,使中國人的價值理念、行為方式和生活方式跟上文明進步的時代潮流。所以,提高工薪階層的收入水平,調整貧富差距并不僅僅是“維穩”的應急措施,而應是與經濟發展方式轉型相配套的社會轉型。“中國制造”和“世界工廠”的虛名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讓老百姓,尤其是工薪勞動者及他們的家庭生活有較大改善,分享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
      一個國家在從“脫貧”轉向“消費”的拐點上,必須把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當作重要的根本國策予以重視。在民眾的基本權利得到保證的基礎上,才能免除他們的后顧之憂,讓他們能放開手腳去消費。在這里,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等社會投資的“邊際效應”是走向最大化的。同樣是一元錢,在富人手里恐怕根本就不屑一顧,而給到窮人手里可能就能解決一頓早餐。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絕非僅在“消耗”社會財富,而是一個積極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極其重要的影響因素。
      一個國家在從“脫貧”轉向“消費”的拐點上,經濟轉型背后的關鍵因素,是人的轉型。“中國制造”常背負著水平低、質量差、廉價貨等責難。要改變這種現狀,就必須有高科技、高“知本”的介入。當前,中國的勞動年齡人口增長速度放緩,通過勞動力素質的提升來提高“中國制造”的檔次正當其時。另外,“中國制造”也應該向第三產業,尤其是勞動密集型的公共服務業發展。
      高中政治教科書中有一段話:“環境是基礎,經濟是條件,民生是目的”.這應該是當今中國人人都“應知應會”的常識吧。1995年主題為“社會發展”的世界首腦會議所通過的《哥本哈根宣言》中,也有“單憑市場不可能消除貧困,也不可能獲得公平和平等”的論斷。如果我們的常識不能更新,甚至有意無意地忽略這樣的常識,那么,在未來的發展之路上,將遭遇障礙甚至挫折;以常識為訓,在經濟發展方式轉型的同時,更加重視社會建設和社會轉型,才能走上更加科學、更加和諧的發展道路。(中國社科院社會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員 唐鈞)  “中國制造”勞動密集型的發展模式,助力著中國的騰飛,也塑造和改變著整個社會。“中國制造”背后,是千百萬農民工進入城市。就業問題、戶籍問題、勞動權益問題、社會保障問題……“中國制造”不僅讓這些社會管理層面上的問題浮出水面,更帶來整體社會結構的變動與調整。
      長期以來,對“中國制造”轉型升級的探討,從未停止。從理論上講,實現從“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的必要性毋庸置疑。而一旦這種探討進入實踐層面,便面臨巨大阻力。諸多阻力中,僅就業壓力一條,就足以讓很多人望而卻步。
      近來發生在制造業中與薪酬、生活環境、心理壓力等相關的一系列事件,從另一個角度引發人們對“中國制造”發展模式的深層思考。一方面,它進一步凸顯原有發展方式的難以為繼;另一方面,它也提醒我們,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需要重審經濟發展的方向,也需要加強社會領域的建設,實現經濟社會的“雙轉型”.這樣的發展路徑,是中國現代化進程的整體性選擇。
      如何認識“中國制造”轉型與實現充分就業的“對立沖突”?如何在轉型過程中形成合理的社會結構,探索更好的社會治理模式?如何促進“中國制造”背后千千萬萬勞動者的全面發展?本期時事觀察從經濟與社會兩方面,探討“中國制造”的轉型。
      勞動發展須超越“中國制造”
      中國作為當代世界上人口規模最大的國家,如果宏觀就業壓力長期居高不下,轉型發展將會面臨諸多不確定性風險。經濟增長方式轉變與實現充分就業之間的“對立沖突”,令許多人長期備感困擾,他們認為中國需要奉行勞動密集型戰略,繼續走“中國制造”的路子。然而,理性分析后可知,“中國制造”需要轉型,科技集約型戰略才是中國和諧發展的根本路徑。
      “中國制造”面臨技術與效率雙重制約
      一般認為,中國勞動力供給豐裕,而且價格低廉,實行勞動密集型戰略,既能發揮勞動成本優勢,也有利于實現充分就業。但作者認為并非如此。
      首先是勞動密集可能更加昂貴。勞動密集往往是低質量勞動力的粗放配置,雖然中國工資水平低,但由其人力資本質量決定的勞動生產率更低,單位產品的勞動成本不是低廉而是昂貴。美國經濟學家斯密德就認為:“低工資絕對不能等同于低廉勞動力。”對貿易競爭具有決定意義的勞動優勢不是工資水平,而是勞動效率,不能單純依據低工資水平而確認勞動成本優勢。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產品極為有限的“成本優勢”,絕對不是來自勞動力,而是源自長期廉價的資源供給和基本免費的環境污染,也即“價廉”根源于資源價格失靈和環境監管缺陷。
      其次是勞動密集面臨技術剛性約束。在科技創新主導的全球化競爭經濟中,絕大多數產品無法依靠投入更多勞力來提供,而是主要依靠高新科技的智能創造來完成。勞動替代技術僅局限于日益萎縮的極少數傳統行業,如果人為地通過勞動密集而強行替代,則必定會劣化產品性能,也無法創造出高附加值,更不能形成國家競爭優勢。繼續勞動密集的必然結果就是錯失創新轉型的發展機遇,不僅會支付高昂的機會成本,更會長期處于國際馬太效應的劣端。
      勞動密集只能大量復制低質量勞動力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增長方式和就業模式在逐步轉變,但這決不是近年來高就業壓力持續的根源。后者的主要成因在于:
      一是存量原因。計劃經濟時期,累積了大量表面上有工作,而實際上是無效率或負效率的“隱性失業”人口,在改革開放的經濟長期高速增長時期被大量顯現。二是增量原因。由于人口增長慣性,中國勞動年齡人口數量仍在增長,可以說,如果沒有這些年科技進步和產業升級所創造的新增就業機會,中國的就業壓力將會更大。三是制度原因。勞動粗放配置模式,難以完成勞動力從數量到質量的升級。由于轉軌時期的路徑依賴性,迄今仍未完成由勞動密集到科技集約的勞動就業制度變遷。
      相反,正是勞動密集型模式制約了人口的和諧發展。由于勞動密集是低質量勞動力的粗放配置,難有勞動質量替代勞動數量的可能,而只能不斷復制出低質量勞動力,這嚴重而明顯地制約了中國人口的高質量發展進程。
      勞動密集必定伴隨著工資低廉,中國工資長期低廉的必然結果,只能是發達國家長期受益而國內勞動者繼續受窮,導致經濟發展成果長期大量外溢,而不能為國內公眾所普遍內享,人口發展通道受阻。
      人口發展不僅是一切發展的根本手段和關鍵路徑,更是所有發展的首要目的和終極指向,人的現代化是最重要的現代化。人口發展既需科學發展觀的民本理念,更需就業現代化的有效支撐,其核心訴求是提升人力資本質量,中國只有通過科技集約型勞動戰略,才有可能實現由人口大國到人才大國的卓越轉型。
      科技集約戰略更能促進人力資源發展
      人們普遍擔心:科技集約將會因“機器排擠工人”而導致失業加劇。事實可能正好相反:科技集約型戰略更能促進和實現充分就業。
      首先是科技集約可以增加原有產業的就業機會。技術替代勞動導致失業加劇,只有在原有產業規模不變的情況下才會發生。而實際情況是:隨著技術大量替代勞動,必定出現產量遞增、成本遞減、價格下降,從而創造新的需求,繼之是需求拉動并擴大原有產業規模,創造更多就業崗位。這正如美國管理學大師泰勒所說,每一次革新“所帶來的是所在行業工人生產能力提高和成本降低,不是更多工人失業,而是帶來了更多工作機會”.因為科技進步可以有效提升原有各產業的發展水平,從而必定創造出更多更好的優質勞動需求。
      其次是科技集約可以催生新興產業從而開辟新的就業增長源。技術進步既能促進產業分工和催生新興行業,更能創造更加多樣化的職業結構。工業革命以來爆炸式新增人口的就業機會,都是由這些新興產業部門提供的。勞動密集型主張的基點在于對既有就業蛋糕的分割,而不是著力于將就業蛋糕做大的機會創造,因而是一個弊多利少的發展陷阱。200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格曼指出:“技術的改變已經導致就業的結構性變化,但并沒有導致工作機會的凈損失。”科技集約和產業升級在短期中會有少量就業機會喪失,但由此所創生的就業機會增量,在抵消了短期損失之后,必定會出現更多的長期宏觀剩余。
      可以肯定的是:勞動密集型戰略,看似“以人為本”,實際上卻是一個有害無益的偽命題。從“中國制造”轉為“中國創造”,加速推動科技集約型戰略,能夠實現發展轉型與充分就業的有機契合,具有長期的戰略選擇價值和發展優化意義,應置于中國未來發展序列的首要位置,與此有關的戰略轉型就成為決定中國未來發展最重要的事情。(濟南大學經濟學院教授 俞憲忠)
      真正的轉型是人的轉型
      “中國制造”帶來社會結構性變化
      真正的轉型是人的轉型
      進入工業化中后期的中國,以“中國制造”為基礎的社會經濟發展方式,正面臨拐點。也就是說,中國正在從以生存為主導的“溫飽型”社會經濟模式逐漸轉向以消費為主導的“發展型”社會經濟模式。
      “中國制造”不僅推動中國經濟發展,也推動社會轉型。一方面它使中國經濟達到一定規模和水平,中國已經擁有世界第一的外匯儲備,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另一方面,以“中國制造”為重要基礎的經濟增長,對解決絕對貧困問題作出了巨大貢獻。按農村貧困標準1196元測算,2009年末農村貧困人口還有4007萬人,但得到最低生活保障的農村居民有4759萬人。從這個意義上說,溫飽問題在中國已基本解決。
      同時,數以億計的農民工進入城市,轉為制造業、建筑業、商業、服務業等第二、三產業的職工,這本身就是中國社會的結構性變化。發生轉變的,還有社會構成、機制轉軌、利益調整、觀念轉變……這一系列變化交織在一起,構成了中國社會的現狀。
      在這樣的情況下,“脫貧”已經難以成為中國繼續前進的驅動力。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確定后,消費,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的“消費”,自然而然就應該成為我們持續發展的動力。
      以消費促發展需要社會建設跟進
      然而,2006年世界銀行發布的一份報告表明,上個世紀90年代末以來,消費在中國經濟中的比重一直在下降,目前的消費率不僅遠遠落后于美國,甚至和印度等發展中國家相比也有相當大的差距。
      中國的居民消費受到壓抑,是因為在第一次分配和第二次分配中都存在問題。世界銀行的報告顯示:“工資水平作為衡量居民收入的指標,其在經濟指標中的比重呈現持續下降態勢,已經從九年前的53%下降到去年的41%,遠遠低于美國57%的水平。”同時,中國的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不健全,使得老百姓顧忌老年、疾病、失業、傷殘等風險,加上住房、教育等方面的壓力,始終不敢大膽消費,導致中國的居民儲蓄猛增,2009年,已經相當接近當年的GDP總額,是政府財政收入的4倍多。這與其說是一個單純的經濟問題,不如說也是一個社會問題。
      同時,“中國制造”的發展模式,使中國成為以廉價勞動力取勝的“世界工廠”,這也導致了勞動力資源的低水平開發和勞動環境惡劣的“宿舍勞動體制”.在這樣的發展模式下,人的發展權甚至基本生活保障,都難有保證。有必要在經濟發展方式轉型的同時,保證他們的基本生存權、勞動權和發展權,讓所有人共享發展的成果。
      經濟發展轉型必須社會配套轉型
      真正的轉型,是人的轉型。
      一個國家在從“脫貧”轉向“消費”的拐點上,必須格外重視國民收入的分配問題。在中國,就是要使“中國制造”的制造者們的收入能夠支持其正當的、合理的消費需求。
      從更深層的意義上看,是要進一步轉變中國的社會結構,發展和壯大中間階層,改變學界所說“社會結構落后經濟發展15年”的狀況,使中國人的價值理念、行為方式和生活方式跟上文明進步的時代潮流。所以,提高工薪階層的收入水平,調整貧富差距并不僅僅是“維穩”的應急措施,而應是與經濟發展方式轉型相配套的社會轉型。“中國制造”和“世界工廠”的虛名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讓老百姓,尤其是工薪勞動者及他們的家庭生活有較大改善,分享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
      一個國家在從“脫貧”轉向“消費”的拐點上,必須把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當作重要的根本國策予以重視。在民眾的基本權利得到保證的基礎上,才能免除他們的后顧之憂,讓他們能放開手腳去消費。在這里,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等社會投資的“邊際效應”是走向最大化的。同樣是一元錢,在富人手里恐怕根本就不屑一顧,而給到窮人手里可能就能解決一頓早餐。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絕非僅在“消耗”社會財富,而是一個積極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極其重要的影響因素。
      一個國家在從“脫貧”轉向“消費”的拐點上,經濟轉型背后的關鍵因素,是人的轉型。“中國制造”常背負著水平低、質量差、廉價貨等責難。要改變這種現狀,就必須有高科技、高“知本”的介入。當前,中國的勞動年齡人口增長速度放緩,通過勞動力素質的提升來提高“中國制造”的檔次正當其時。另外,“中國制造”也應該向第三產業,尤其是勞動密集型的公共服務業發展。
      高中政治教科書中有一段話:“環境是基礎,經濟是條件,民生是目的”.這應該是當今中國人人都“應知應會”的常識吧。1995年主題為“社會發展”的世界首腦會議所通過的《哥本哈根宣言》中,也有“單憑市場不可能消除貧困,也不可能獲得公平和平等”的論斷。如果我們的常識不能更新,甚至有意無意地忽略這樣的常識,那么,在未來的發展之路上,將遭遇障礙甚至挫折;以常識為訓,在經濟發展方式轉型的同時,更加重視社會建設和社會轉型,才能走上更加科學、更加和諧的發展道路。(中國社科院社會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員 唐鈞)  “中國制造”勞動密集型的發展模式,助力著中國的騰飛,也塑造和改變著整個社會。“中國制造”背后,是千百萬農民工進入城市。就業問題、戶籍問題、勞動權益問題、社會保障問題……“中國制造”不僅讓這些社會管理層面上的問題浮出水面,更帶來整體社會結構的變動與調整。
      長期以來,對“中國制造”轉型升級的探討,從未停止。從理論上講,實現從“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的必要性毋庸置疑。而一旦這種探討進入實踐層面,便面臨巨大阻力。諸多阻力中,僅就業壓力一條,就足以讓很多人望而卻步。
      近來發生在制造業中與薪酬、生活環境、心理壓力等相關的一系列事件,從另一個角度引發人們對“中國制造”發展模式的深層思考。一方面,它進一步凸顯原有發展方式的難以為繼;另一方面,它也提醒我們,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需要重審經濟發展的方向,也需要加強社會領域的建設,實現經濟社會的“雙轉型”.這樣的發展路徑,是中國現代化進程的整體性選擇。
      如何認識“中國制造”轉型與實現充分就業的“對立沖突”?如何在轉型過程中形成合理的社會結構,探索更好的社會治理模式?如何促進“中國制造”背后千千萬萬勞動者的全面發展?本期時事觀察從經濟與社會兩方面,探討“中國制造”的轉型。
      勞動發展須超越“中國制造”
      中國作為當代世界上人口規模最大的國家,如果宏觀就業壓力長期居高不下,轉型發展將會面臨諸多不確定性風險。經濟增長方式轉變與實現充分就業之間的“對立沖突”,令許多人長期備感困擾,他們認為中國需要奉行勞動密集型戰略,繼續走“中國制造”的路子。然而,理性分析后可知,“中國制造”需要轉型,科技集約型戰略才是中國和諧發展的根本路徑。
      “中國制造”面臨技術與效率雙重制約
      一般認為,中國勞動力供給豐裕,而且價格低廉,實行勞動密集型戰略,既能發揮勞動成本優勢,也有利于實現充分就業。但作者認為并非如此。
      首先是勞動密集可能更加昂貴。勞動密集往往是低質量勞動力的粗放配置,雖然中國工資水平低,但由其人力資本質量決定的勞動生產率更低,單位產品的勞動成本不是低廉而是昂貴。美國經濟學家斯密德就認為:“低工資絕對不能等同于低廉勞動力。”對貿易競爭具有決定意義的勞動優勢不是工資水平,而是勞動效率,不能單純依據低工資水平而確認勞動成本優勢。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產品極為有限的“成本優勢”,絕對不是來自勞動力,而是源自長期廉價的資源供給和基本免費的環境污染,也即“價廉”根源于資源價格失靈和環境監管缺陷。
      其次是勞動密集面臨技術剛性約束。在科技創新主導的全球化競爭經濟中,絕大多數產品無法依靠投入更多勞力來提供,而是主要依靠高新科技的智能創造來完成。勞動替代技術僅局限于日益萎縮的極少數傳統行業,如果人為地通過勞動密集而強行替代,則必定會劣化產品性能,也無法創造出高附加值,更不能形成國家競爭優勢。繼續勞動密集的必然結果就是錯失創新轉型的發展機遇,不僅會支付高昂的機會成本,更會長期處于國際馬太效應的劣端。
      勞動密集只能大量復制低質量勞動力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增長方式和就業模式在逐步轉變,但這決不是近年來高就業壓力持續的根源。后者的主要成因在于:
      一是存量原因。計劃經濟時期,累積了大量表面上有工作,而實際上是無效率或負效率的“隱性失業”人口,在改革開放的經濟長期高速增長時期被大量顯現。二是增量原因。由于人口增長慣性,中國勞動年齡人口數量仍在增長,可以說,如果沒有這些年科技進步和產業升級所創造的新增就業機會,中國的就業壓力將會更大。三是制度原因。勞動粗放配置模式,難以完成勞動力從數量到質量的升級。由于轉軌時期的路徑依賴性,迄今仍未完成由勞動密集到科技集約的勞動就業制度變遷。
      相反,正是勞動密集型模式制約了人口的和諧發展。由于勞動密集是低質量勞動力的粗放配置,難有勞動質量替代勞動數量的可能,而只能不斷復制出低質量勞動力,這嚴重而明顯地制約了中國人口的高質量發展進程。
      勞動密集必定伴隨著工資低廉,中國工資長期低廉的必然結果,只能是發達國家長期受益而國內勞動者繼續受窮,導致經濟發展成果長期大量外溢,而不能為國內公眾所普遍內享,人口發展通道受阻。
      人口發展不僅是一切發展的根本手段和關鍵路徑,更是所有發展的首要目的和終極指向,人的現代化是最重要的現代化。人口發展既需科學發展觀的民本理念,更需就業現代化的有效支撐,其核心訴求是提升人力資本質量,中國只有通過科技集約型勞動戰略,才有可能實現由人口大國到人才大國的卓越轉型。
      科技集約戰略更能促進人力資源發展
      人們普遍擔心:科技集約將會因“機器排擠工人”而導致失業加劇。事實可能正好相反:科技集約型戰略更能促進和實現充分就業。
      首先是科技集約可以增加原有產業的就業機會。技術替代勞動導致失業加劇,只有在原有產業規模不變的情況下才會發生。而實際情況是:隨著技術大量替代勞動,必定出現產量遞增、成本遞減、價格下降,從而創造新的需求,繼之是需求拉動并擴大原有產業規模,創造更多就業崗位。這正如美國管理學大師泰勒所說,每一次革新“所帶來的是所在行業工人生產能力提高和成本降低,不是更多工人失業,而是帶來了更多工作機會”.因為科技進步可以有效提升原有各產業的發展水平,從而必定創造出更多更好的優質勞動需求。
      其次是科技集約可以催生新興產業從而開辟新的就業增長源。技術進步既能促進產業分工和催生新興行業,更能創造更加多樣化的職業結構。工業革命以來爆炸式新增人口的就業機會,都是由這些新興產業部門提供的。勞動密集型主張的基點在于對既有就業蛋糕的分割,而不是著力于將就業蛋糕做大的機會創造,因而是一個弊多利少的發展陷阱。200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格曼指出:“技術的改變已經導致就業的結構性變化,但并沒有導致工作機會的凈損失。”科技集約和產業升級在短期中會有少量就業機會喪失,但由此所創生的就業機會增量,在抵消了短期損失之后,必定會出現更多的長期宏觀剩余。
      可以肯定的是:勞動密集型戰略,看似“以人為本”,實際上卻是一個有害無益的偽命題。從“中國制造”轉為“中國創造”,加速推動科技集約型戰略,能夠實現發展轉型與充分就業的有機契合,具有長期的戰略選擇價值和發展優化意義,應置于中國未來發展序列的首要位置,與此有關的戰略轉型就成為決定中國未來發展最重要的事情。(濟南大學經濟學院教授 俞憲忠)
      真正的轉型是人的轉型
      “中國制造”帶來社會結構性變化
      真正的轉型是人的轉型
      進入工業化中后期的中國,以“中國制造”為基礎的社會經濟發展方式,正面臨拐點。也就是說,中國正在從以生存為主導的“溫飽型”社會經濟模式逐漸轉向以消費為主導的“發展型”社會經濟模式。
      “中國制造”不僅推動中國經濟發展,也推動社會轉型。一方面它使中國經濟達到一定規模和水平,中國已經擁有世界第一的外匯儲備,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另一方面,以“中國制造”為重要基礎的經濟增長,對解決絕對貧困問題作出了巨大貢獻。按農村貧困標準1196元測算,2009年末農村貧困人口還有4007萬人,但得到最低生活保障的農村居民有4759萬人。從這個意義上說,溫飽問題在中國已基本解決。
      同時,數以億計的農民工進入城市,轉為制造業、建筑業、商業、服務業等第二、三產業的職工,這本身就是中國社會的結構性變化。發生轉變的,還有社會構成、機制轉軌、利益調整、觀念轉變……這一系列變化交織在一起,構成了中國社會的現狀。
      在這樣的情況下,“脫貧”已經難以成為中國繼續前進的驅動力。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確定后,消費,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的“消費”,自然而然就應該成為我們持續發展的動力。
      以消費促發展需要社會建設跟進
      然而,2006年世界銀行發布的一份報告表明,上個世紀90年代末以來,消費在中國經濟中的比重一直在下降,目前的消費率不僅遠遠落后于美國,甚至和印度等發展中國家相比也有相當大的差距。
      中國的居民消費受到壓抑,是因為在第一次分配和第二次分配中都存在問題。世界銀行的報告顯示:“工資水平作為衡量居民收入的指標,其在經濟指標中的比重呈現持續下降態勢,已經從九年前的53%下降到去年的41%,遠遠低于美國57%的水平。”同時,中國的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不健全,使得老百姓顧忌老年、疾病、失業、傷殘等風險,加上住房、教育等方面的壓力,始終不敢大膽消費,導致中國的居民儲蓄猛增,2009年,已經相當接近當年的GDP總額,是政府財政收入的4倍多。這與其說是一個單純的經濟問題,不如說也是一個社會問題。
      同時,“中國制造”的發展模式,使中國成為以廉價勞動力取勝的“世界工廠”,這也導致了勞動力資源的低水平開發和勞動環境惡劣的“宿舍勞動體制”.在這樣的發展模式下,人的發展權甚至基本生活保障,都難有保證。有必要在經濟發展方式轉型的同時,保證他們的基本生存權、勞動權和發展權,讓所有人共享發展的成果。
      經濟發展轉型必須社會配套轉型
      真正的轉型,是人的轉型。
      一個國家在從“脫貧”轉向“消費”的拐點上,必須格外重視國民收入的分配問題。在中國,就是要使“中國制造”的制造者們的收入能夠支持其正當的、合理的消費需求。
      從更深層的意義上看,是要進一步轉變中國的社會結構,發展和壯大中間階層,改變學界所說“社會結構落后經濟發展15年”的狀況,使中國人的價值理念、行為方式和生活方式跟上文明進步的時代潮流。所以,提高工薪階層的收入水平,調整貧富差距并不僅僅是“維穩”的應急措施,而應是與經濟發展方式轉型相配套的社會轉型。“中國制造”和“世界工廠”的虛名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讓老百姓,尤其是工薪勞動者及他們的家庭生活有較大改善,分享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
      一個國家在從“脫貧”轉向“消費”的拐點上,必須把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當作重要的根本國策予以重視。在民眾的基本權利得到保證的基礎上,才能免除他們的后顧之憂,讓他們能放開手腳去消費。在這里,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等社會投資的“邊際效應”是走向最大化的。同樣是一元錢,在富人手里恐怕根本就不屑一顧,而給到窮人手里可能就能解決一頓早餐。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絕非僅在“消耗”社會財富,而是一個積極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極其重要的影響因素。
      一個國家在從“脫貧”轉向“消費”的拐點上,經濟轉型背后的關鍵因素,是人的轉型。“中國制造”常背負著水平低、質量差、廉價貨等責難。要改變這種現狀,就必須有高科技、高“知本”的介入。當前,中國的勞動年齡人口增長速度放緩,通過勞動力素質的提升來提高“中國制造”的檔次正當其時。另外,“中國制造”也應該向第三產業,尤其是勞動密集型的公共服務業發展。
      高中政治教科書中有一段話:“環境是基礎,經濟是條件,民生是目的”.這應該是當今中國人人都“應知應會”的常識吧。1995年主題為“社會發展”的世界首腦會議所通過的《哥本哈根宣言》中,也有“單憑市場不可能消除貧困,也不可能獲得公平和平等”的論斷。如果我們的常識不能更新,甚至有意無意地忽略這樣的常識,那么,在未來的發展之路上,將遭遇障礙甚至挫折;以常識為訓,在經濟發展方式轉型的同時,更加重視社會建設和社會轉型,才能走上更加科學、更加和諧的發展道路。(中國社科院社會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員 唐鈞)
    中國畜牧人網站微信公眾號

    評分

    參與人數 1論壇幣 +10 收起 理由
    黃潔 + 10

    查看全部評分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
    沙發
    發表于 2010-7-2 11:17:49 | 只看該作者
    我認為 中國制造 還得堅持
    咱人多呀 要不然那么多剩余勞動力 去哪
    呆在農村 又能干什么

    評分

    參與人數 1論壇幣 +10 收起 理由
    system + 10 第一個回復系統自動獎勵

    查看全部評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注冊

    本版積分規則

    發布主題 快速回復 返回列表 聯系我們

    關于社區|廣告合作|聯系我們|幫助中心|小黑屋|手機版|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824號

    北京宏牧偉業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京ICP備11016518號-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9-19 21:09, 技術支持:溫州諸葛云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九江市| 沂水县| 贵溪市| 普定县| 东莞市| 来安县| 连平县| 颍上县| 苏尼特右旗| 盱眙县| 镇江市| 子长县| 中阳县| 临洮县| 东乡| 通许县| 双城市| 清苑县| 炎陵县| 鄂尔多斯市| 南岸区| 玉龙| 丰原市| 常山县| 福建省| 嵩明县| 樟树市| 隆安县| 枣强县| 锦州市| 唐山市| 松滋市| 翁牛特旗| 隆林| 永胜县| 杭锦旗| 茂名市| 四川省| 时尚| 青铜峡市| 嘉荫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