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tton id="imseu"></button>
  • <rt id="imseu"></rt>
    <li id="imseu"><source id="imseu"></source></li>
  • <button id="imseu"><input id="imseu"></input></button>
    <table id="imseu"></table>
  • <strike id="imseu"></strike>
    查看: 5479|回復: 4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漁用飼料企業標準體系與HACCP管理

    [復制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于 2008-5-7 11:19:1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正序瀏覽 |閱讀模式
    漁用飼料企業標準體系與HACCP管理
    陳婉如
    (福建省水產飼料研究會漁用飼料標準專業委員會)
    (福建省華龍飼料技術開發集團公司)

    近年來我國水產品出口多次被進口國檢測出禁用藥物或藥殘超標,這除了進口國以健康、安全為由,憑借他們在科技、管理、環保等方面的優勢,設置以技術法規、標準、合格評定程序和檢驗檢疫等措施為主要內容的技術性貿易壁壘外,還與我國的相關標準法規不建全、養殖過程藥物使用不當、漁用飼料企業質量管理水平有關。因此,在全省范圍內啟動以漁用飼料企業標準化與HACCP(Hazard Analysis Critical Control Point,危害分析及關鍵控制點)管理體系、飼料監測體系和依法行政管理為主要內容的“漁用飼料安全工程”建設已迫在眉睫。我們必須從漁用飼料這個源頭抓起,嚴格控制藥物殘留。本文著眼漁用飼料企業標準化體系架構,就漁用飼料相關的國家標準、行業標準中存在的幾個值得商榷的問題進行探討,期望推動漁用飼料企業盡快實施HACCP管理,保障福建漁用飼料品牌與時俱進。
    1
    漁用飼料企業標準化體系的架構
    企業標準化體系是個龐大的系統工程。漁用飼料企業建立標準化體系應從實際出發,根據企業自身標準化工作的主要任務:貫徹國家有關標準化法律、法規和方針、政策;在飼料工業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地方標準的基礎上,建立以企業產品標準為主要內容的技術標準體系;健全以全面質量管理為主要內容的管理標準體系;建立健全以操作標準為主要內容的工作標準體系,按GB/T 13017-1995《企業標準體系表編制指南》的要求,根據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和標準發布的最新動態,把企業范圍內的生產、技術和經營管理的標準化對象制定成企業標準,用圖表的形式建立起企業標準化體系,共四個子體系構成,如圖1所示:
    綜合性基礎標準

    技術標準

    管理標準

    工作標準

    企業方針目標

    企業貫徹的標準化法規
    及各種相關國家法規










    1
    企業標準體系層次結構圖


    1.1
    綜合性基礎標準
    企業標準體系層次結構的第一層內容為綜合性基礎標準,包括企業通用的基礎標準,企業標準化管理規定、企業方針目標、標準化法規及各種相關法規。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化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福建省標準化管理辦法》、《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管理條例》、《允許使用的添加劑品種目錄》、《禁止在飼料和動物飲用水中使用的藥物品種目錄》、《食品動物禁用的獸藥及其它化合物清單》、《飼料藥物添加劑使用規范》等。它們是企業標準化行動的準則,可視為企業標準化的“最高標準”。
    1.2
    技術標準
    技術標準又可分成技術基礎標準、產品標準和生產過程技術標準三個層次。技術基礎標準是指導企業產品標準和生產過程中技術標準的制定,而企業產品標準和生產過程技術標準都應以基礎標準為依據、受基礎標準制約。
    1.2.1
    技術基礎標準

    技術基礎標準是企業諸多標準中的首要一環。GB/T 15497-2003《企業標準體系 技術標準體系》中規定了技術基礎標準內容包括標準化工作系列、通用技術語言標準量和單位標準、數值與數據標準、互換性與精度標準及實現系列化的標準、環境保護、安全通用標準等8個方面的內容。目前我國已頒布的與漁用飼料有關的技術基礎標準有:GB 10648-1999《飼料標簽》、GB 13078-2001《飼料衛生標準》、NY 5072-2002 無公害食品 漁用配合飼料安全限量GB 3100-3102-1993《量和單位》、GB/T 1.1-2000《標準化工作導則  1部分:標準的結構和編寫規則》、GB/T 1.2-2000《標準化工作導則  2部分:標準中規范性技術要素內容的確定方法》、GB/T 10647-1989 《飼料工業通用術語》、GB/T 16764-1997《配合飼料企業衛生規范》、GB/T 16765-1997《顆粒飼料通用技術條件》、GB/T 18695-2002《飼料加工設備術語》等都是企業編制標準的基礎性標準。
    1.2.2
    產品標準
    漁用飼料標準與其它產品標準一樣,都具有規范產品生產、監督市場和推動科技進步三大功能。這“三大功能”體現了標準應發揮的作用和要達到的目的。由于我國現行的漁用飼料產品標準不僅數量少,而且涉及的衛生指標、氨基酸、礦物質和維生素的營養指標難以全面反映現代漁用飼料企業產品質量控制的技術要求,很難與飼料標簽標準的要求相配套。因此,漁用飼料企業必須盡快地建立起以企業標準為主體的標準化體系,從技術要求的深化和多樣化角度,將現行的基礎標準、法律法規和市場要求與企業的產品、工藝、技術、科技進步相結合,制定出嚴于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地方標準的企業產品標準。根據《福建省標準化管理辦法》規定,企業產品標準必須向質量技術監督行政主管部門和有關主管部門辦理備案手續,經備案的企業標準才具有法律效力。同時,企業產品標準應定期復審,復審周期從企業產品標準實施之日起不得超過三年,否則視為無標生產。
    1.2.3
    生產過程技術標準

    生產過程技術標準是以生產過程為排列順序的技術標準,是把企業所積累的技術經驗,通過文件的方式來加以規范和儲存,避免企業因人員流動對產品質量帶來影響。可采取一條龍結構形式。其內容包括:原輔材料標準及進貨檢驗規范、配方執行準則、工藝標準、設備操作規程、半成品質量標準、制程檢驗規范、加藥飼料生產和輸送準則、回機物料準則和產品收回準則、成品檢驗標準、成品包裝標準、倉儲控制及產成品周轉標準、設備的維護保養規范、安全衛生標準等。
    1.3
    管理標準
        管理標準涉及到企業生產、技術、經營管理和考核等方面的具體標準,主要由企業自行制定,不需備案。管理標準和技術標準之間存在著相互交叉、相互滲透的關系,它們在企業標準體系層次結構圖中同處于一個層次上。技術標準是主體,管理標準是實施技術標準的保證,因此用連線聯結。其主要內容為:目標管理標準、計劃管理標準、技術開發管理標準、質量管理標準、標準化管理標準、配方管理標準、生產管理標準、工藝管理標準、設備管理標準、計量管理標準、考核標準等。
    1.4
    工作標準
        工作標準是技術標準和管理標準在某部門或某崗位的具體落實和體現,是在技術標準和管理標準共同指導下的下一層次標準。它表明技術標準、管理標準是通過人的工作標準來實現。它和管理標準一樣不需備案,企業可以根據需要制定出各崗位工作人員任職標準、員工工作守則、各部門、各車間及各崗位的工作標準。
    1.5
    漁用飼料企業標準體系表的作用

    標準化的宗旨是消除相關事物之間的混亂無序狀態,為其進一步發展,創造條件。企業標準體系表是促進企業內的標準組成達到科學、完整、有序的基礎,是一種包括現有和今后企業發展應有的標準化工作的全面藍圖,從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企業已有哪些標準,正在制定哪些標準,還需制定哪些標準,以及各標準之間的配套關系。但是,所有標準都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科技水平與生產水平的不斷提高,循序漸進、不斷深化、螺旋上升的。隨著國家最新標準及法律法規的頒布實施,企業還應及時對企業標準體系進行修訂、補充或全面更新,為編制修訂標準計劃提供依據,為企業提供一套必須遵循的層次清晰的企業標準目錄。通過對體系表的分析研究和改進,可以使企業標準體系構成更科學合理,使企業標準化體系在企業現代化管理中發揮更大的作用,為企業全面實施HACCP管理奠定強有力的基礎。
    2
    漁用飼料國家標準、行業標準中存在的幾個值得商榷的問題

    根據歷年漁用飼料免稅抽檢及各級檢測機構監督抽查反映出的一些漁用飼料衛生指標不達標或臨界達標多集中在汞、氟、鎘和黃曲霉毒素B1上,分析其原因,一是新版《飼料衛生標準》和《無公害食品
    漁用配合飼料安全限量》中規定的這些指標不太合理;二是漁用飼料所用的個別原料標準中規定的理化指標與檢測方法不配套,給摻雜使假造成可乘之機,也給企業質量控制帶來難度;三是個別企業質量意識差,對飼料生產全過程的質量把關控制不嚴。此外,企業在開展標準化工作中也存在一些無所適從的困惑,借此提出與大家共同商榷。

    2.1
    GB 10648-1999
    《飼料標簽》中存在的問題

    《飼料標簽》標準是漁用飼料企業唯一要執行的強制性國家標準,該標準第5.1條規定:“飼料標簽上應標有‘本產品符合飼料衛生標準’字樣,以明示產品符合GB 13078的規定。”
    2000年4月福建省水產飼料研究會借標簽宣貫會召開之際,對飼料標簽標準中一些技術問題如氨基酸、食鹽等指標的統一標示進行行業規范,重申了
    新的漁用飼料標簽上應標明“本產品符合飼料衛生標準”。但是在GB 10648-1999《飼料標簽》標準發布前后,國家制、修訂的G B13078-1991和GB 13078-2001《飼料衛生標準》其適用對象均未涉及漁用飼料,也沒有規定漁用飼料必須執行的相關衛生指標,如果讓漁用飼料企業唯心地在其產品標簽上硬性地標示:“本產品符合飼料衛生標準”字樣,確實太牽強附會。筆者建議與其作為虛設的條文,還不如不設,直接以產品執行標準中規定的衛生指標作為交貨和監督檢驗的依據更妥。

    2.2 普通漁用飼料的安全限量和藥物使用準則是否要執行無公害標準
    為推動無公害食品行動計劃的實施,農業部于2001年發布了75項與無公害食品相關的行業標準,并在標準發布前首次在水產領域就強制性法規無公害食品 漁用配合飼料安全限量舉行了公開聽證會,這對規范行業行為發揮了重要作用。但由于該標準的名稱冠以無公害食品,許多漁用飼料企業以為普通漁用飼料不適用于本標準。日前筆者在中國魚網上看到一張帖子:“目前是否所有的飼料廠家都要按照NY 50722002《無公害食品
    漁用配合飼料安全限量》標準制定企業標準和生產飼料?懇請這方面的專業人士發表意見。”得到的回答是:“國家的規定不明確,各地就執行各地的標準了,只是要掌握無公害的原則。”這確實給企業在宣貫標準時帶來了困惑。
    通過在橫向領域上比較可見,企業的困惑是可以理解的。對豬飼料而言,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均規定得較明確,《飼料衛生標準》適用于普通商品豬飼料,《無公害食品
    生豬飼養飼料使用準則》適用于生產無公害生豬所需的商品配合飼料、濃縮飼料、添加劑預混合飼料和生產無公害生豬的養殖場自配飼料。而且在這兩個標準中由于適用對象不同,規定的豬預混料中重金屬鉛(以Pb計)的指標和是否允許使用胂制劑的要求也不同。普通豬預混料對鉛的允許量大于無公害豬預混料,前者允許使用有機胂制劑,無公害生豬飼料中不得添加胂制劑。20031111日國家標委會還就一些企業反映的《飼料衛生標準》中部分飼料品種砷、鉛、氟等指標與生產實際不符的問題,以國標委農輕函[2003]97號文批準了GB 13078-2001《飼料衛生標準》第一號修改單, 修改后的《飼料衛生標準》在砷項目欄中新增補了“添加有機胂的飼料產品”,并對其總砷允許量作了規定。這也充分說明普通飼料和無公害飼料的區別。福建省飼料工作辦公室為了率先在全省范圍內推廣無公害豬飼料,按《無公害食品
    生豬飼養飼料使用準則》的要求著手制定了《豬用飼料質量安全要求》的強制性地方標準,以地方法規的形式規定凡是在本省范圍內生產、經營、使用的豬飼料必須按本標準執行,該標準即將發布實施。

    縱觀全球,歐洲早在70年代就從法律角度要求使用無公害飼料,而在我國要一步到位、全面推行無公害飼料仍有困難,參照畜禽飼料分品種、分地域、分步實施也無標準可依,因為新版《飼料衛生標準》留給漁用飼料的仍是一片空白。希望省水產飼料研究會牽頭,以地方法規的形式給予明確。
    2.3 漁用配合飼料中鎘的允許量
    由于新版《飼料衛生標準》對漁用飼料的衛生指標未作規定,只規定了魚粉中鎘的允許量為2.0 mg/kg因此,漁用飼料的衛生指標通常按NY 5072-2002 無公害食品 漁用配合飼料安全限量》中規定的指標執行。該標準把漁用飼料分為兩類,一類為海水魚類、蝦類配合飼料;一類為其它漁用配合飼料,其鎘的允許量分別為3 mg/kg0.5 mg/kg。現以鰻魚配合飼料為例,根據分類應屬于其它漁用配合飼料,鎘的允許量為0.5 mg/kg,以魚粉在鰻魚配合飼料中最小添加量50%計,若企業采購的魚粉含鎘量為2.0 mg/kg,按《飼料衛生標準》應判定為合格品,則生產出的鰻魚配合飼料鎘的含量將高達1.0 mg/kg,還未計算含鎘量較高的硫酸鋅、貝類及其下腳料中所含的鎘。因此,建議有關部門針對鰻魚、甲魚等其它漁用飼料魚粉用量大的特點,要么降低魚粉中鎘的允許量標準;要么對NY 5072-2002標準中其它漁用配合飼料鎘的限量進行修訂;還可將鎘限量的適用范圍分得更詳細些,如將其它漁用飼料進一步細分。使標準更科學、公正、合理。
    飼料中鎘的污染主要來自礦石和冶煉的“三廢”。在自然界中鎘常與鋅伴生沉積成礦,鋅礦含鎘約0.1%0.5%,有時可高達2%5%;含鎘廢水的直接排放,使水體中浮游植物含鎘量高,導致以浮游植物為食的水生動物蓄積大量的鎘。如魚類和貝類可使鎘富集分別達103105倍和105106倍。為了預防飼料中鎘的含量超標,在目前國家和行業飼料衛生標準未作修改之前,企業應從原料這一源頭抓起,加強礦物質添加劑(尤其是硫酸鋅)、魚粉、貝類及其下腳料(尤其是肝墨粉)中鎘含量的監測與控制。
    2.4
    關于飼料藥物添加劑的使用問題

    NY 5072-2002標準第3.1.6條規定:“使用的藥物添加劑種類及用量應符合NY 5071、《飼料藥物添加劑使用規范》、《禁止在飼料飲用水中使用的藥物品種目錄》、《食品動物禁用的獸藥及其他化合物清單》的規定;若有新的公告發布,按新規定執行。”《規范》中列出的可允許漁用飼料使用的藥物添加劑共7種,其中①復方硝基酚鈉預混劑屬“藥添字”藥物,可在飼料中長時間添加使用,其余6種均屬“獸藥字”藥物,僅能通過混飼給藥,他們分別是:②呋喃苯烯酸鈉粉;③甲砜霉素散;④諾氟沙星、鹽酸小蘗堿預混劑;⑤維生素C磷酸酯鎂、鹽酸環丙沙星預混劑;⑥鹽酸環丙沙星、鹽酸小蘗堿預混劑;噁喹酸散。但在NY 5071-2002標準中,對漁用藥物的使用規定主要是針對水產動物疾病防治,對作為防病促生長的漁用藥物添加劑則無明確規定。如為允許使用的漁用藥物,④、⑤、⑥為禁用漁藥,對①、②、③末作規定。由于允許使用這四個字的概念許多人不太清楚,筆者為此咨詢了國家飼料標委會的專家,得到的答案是:“這四個字除其本身含義外,對于飼料藥物添加劑同時意味著沒有公布‘允許使用’就是禁止使用的,如果使用就是違法。”鑒于在上述標準和法規中存在的諸如此類矛盾,企業又該如何執行呢?
    關于飼用抗生素的使用,按照歐盟規定,20061月前仍允許在飼料中添加黃霉素、鹽霉素、莫能霉素、卑霉素四種大分子、無殘留、無抗藥性的抗生素。但在我國若按《規范》中的規定實施,漁用飼料藥物飼料添加劑將被全部封殺,而在目前養殖條件下全部禁用抗生素尚無現實可能,國家對其全面跟蹤監控受條件所限難度更大。因此,盡快制定針對漁用飼料藥物添加劑使用的《規范》,以規范漁用飼料藥物飼料添加劑的使用,比因噎廢食一概封殺意義更大。
    2.5
    SC/T 3502-2000
    《魚油》中理化指標的修訂

    NY 5072-2002標準第3.1.5條規定條規定:“魚油的質量應符合SC/T 3502中二級精制油的要求。”由于目前市場上曾出現在魚油中摻入豬油等低價油的摻假行為,漁用飼料企業如果按SC/T 3502-2000《魚油》標準中規定的理化指標和檢測方法來檢測和判定魚油質量是否合格,又會給摻雜使假帶來可乘之機。因這種摻假魚油的酸價、過氧化值等指標均能達到SC/T 3502-2000標準要求,建議增加折光指數、比重、凝固點或脂肪酸等魚油的特性指標,以鑒別真假,確保產品質量。
    2.6 HG 2941-1999《飼料級 氯化膽堿》中檢測方法的修訂
    氯化膽堿是漁用飼料中添加量較大的飼料添加劑之一,但這種產品摻雜使假嚴重,質量問題最多,加之我國檢測方法標準嚴重滯后,HG 2941-1999中規定的檢測方法選擇性又不高,測出的含量不能真實地反映出其內在品質,也無法識別真偽,給不法分子帶來了可乘之機。為此2002年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提出對該標準進行第二次修訂,由山東省化工研究院負責起草,據了解修訂后的標準送審稿已上報,但至今未見發布實施。送審稿中規定雷氏鹽重量法為常規的檢測方法(代替原標準中的銀量法),離子色譜法作為仲裁法(代替原標準中的非水滴定法)。筆者通過檢測驗證并與多種檢測方法進行比較,認為用雷氏鹽重量法檢測確實能把絕大多數的假貨拒之門外。其檢測方法原理是:氯化膽堿經加堿煮沸去氨后,在PH 6 左右與雷氏鹽反應,形成的粉紅色沉淀用重量法定量之。反應方程式為:
    [(CH3)3NCH2CH2OH] +Cl-
    + NH4Cr(NH3)2(SCN)4
    = (CH3)3NCH2CH2OH
    &#8226;Cr(NH3)2(SCN)4 ↓(粉紅色)
    + NH4Cl

    該方法不僅對氯化膽堿的選擇性高,而且通過沉淀前的堿煮能將一、二和三級胺破壞,經酸煮可進一步識別六次甲基四胺摻假物的存在,對氯化膽堿可謂是最特異性的檢測方法。建議各漁用飼料企業盡快地將雷氏鹽重量法作為氯化膽堿進廠檢測的依據(不必等到標準發布實施),它所需的儀器設備簡單、操作方便,一般的化驗室均有能力檢測。
    2.7 與漁用飼料企業有關的標準、法規發布情況
    近年來我國在標準化工作方面取得了很大進展,截至20026月,共發布飼料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255項,基本涵蓋了基礎標準、衛生標準、原料標準、產品標準、檢測方法標準和飼料機械標準等各個方面。2002年至今修訂和新訂的與漁用飼料企業有關的標準、法規如下:

    序號
    標準編號
    標準名稱
    替代標準號
    1
    農業部、衛生部、國家藥品
    監督管理局公告第176
    禁止在飼料和動物飲用水
    中使用的藥物品種目錄

    2
    農業部公告第193
    食品動物禁用的獸藥及其它化合物清單

    3
    農業部公告第318
    允許使用的飼料添加劑品種目錄
    農業部公告第105
    4
    GB 13078-20011號修改單
    飼料衛生標準

    5
    GB/T 18823-2002
    飼料檢測結果判定的允許誤差

    6
    GB/T 18695-2002
    飼料加工設備術語

    7
    GB/T 19164-2003
    魚粉

    8
    NY 5071-2002
    漁用藥物使用準則
    NY 5071-2002
    9
    NY 5072-2002
    無公害食品
    漁用配合飼料安全限量
    NY 5072-2002
    10
    SC/T 1024-2002
    草魚配合飼料
    SC/T 1024-1997
    11
    SC/T 1026-2002
    鯉魚配合飼料
    SC/T 1026-1998
    12
    SC/T 2002-2002
    對蝦配合飼料
    SC/T 2002-1994
    13
    SC/T 1056-2002
    蛙類配合飼料

    14
    SC/T 2012-2002
    大黃魚配合飼料

    15
    SC/T 1066-2003
    羅氏沼蝦配合飼料

    注:1.
    318
    號公告于2003129日發布,105號公告即日起廢止。允許使用的飼料添加劑品種從105

    公告中的173種(類)增加至318號公告中的191種(類)。
    2.
    GB/T 19164-2003
    中魚粉的理化指標與SC/T 3501-1996相比增加了賴氨酸、蛋氨酸、胃蛋白酶消化率、
    揮發性鹽基氮(VBN)、油脂酸價、尿素、組胺等項目;鉻 (以6價鉻計) 的允許量:GB/T 19164-2003為≤8 mg/kgSC/T 3501-1996為≤10 mg/kgGB 13078-2001未作規定

    鑒于上述情況,筆者建議組織專家進行必要的毒性試驗,用科學的結論對飼料原料及其產品中的衛生指標進行修訂。同時也建議各級標委會加大標準制、修訂的力度,尤其是對超標齡和不能滿足生產發展需要的標準要盡快修訂、完善,必要時可由生產方、使用方和質檢部門共同參與標準的制定和修訂,使標準具有客觀性、實用性。此外,制定原料標準時應考慮到摻雜使假的可能性和其他干擾因素,采取措施抗干擾、防干擾,使標準化工作能真正適應市場、服務企業、加強管理、國際接軌。
    3 推行HACCP管理,確保飼料安全
    飼料生產經營的安全問題一直是全社會關注的熱點。追求飼料產品綠色、環保、健康、安全和優質已成為我省漁用飼料企業新世紀發展的崇高命題。為了確保漁用飼料安全,我們必須在上述企業標準化體系框架建設的基礎上,將國家最新頒布的有關法律、法規和標準融入到企業標準化體系中,對標準中存在的值得商榷的問題在標準尚未修訂之前仍需不折不扣地執行。為此,企業應具備超前的戰略眼光,大膽引入HACCP管理體系,使飼料生產對最終產品的檢驗轉化為對生產過程潛在危害的檢查,通過實施危害的預防體系,將飼料安全風險降到最低限度。
    3.1 飼料生產過程的危害分析(HA)
    3.1.1 物理危害及可能發生的環節
    物理危害指飼料原料含有或加工過程混入的有害雜質,其可能發生的環節為:飼料原料在收獲、加工、運輸過程中混入鐵雜、石塊等異物,加工過程又因清雜、去鐵設備出故障而無法去除;在投料、粉碎、配料、混合、制粒(膨化)、冷卻、輸送等工序由于零配件脫落、設備磨損等原因而再次混入物理性雜質。
    3.1.2 化學危害及可能發生的原因
    工業三廢、大氣、土壤、水源中存在的化學污染物通過生物富集或過渡施用的化肥、農藥而最終污染飼料原料,致使重金屬、硝基和環芳烴類有機化合物、農藥、化肥等超標,如肝墨粉、頭足類內臟中鎘過高;魚粉、魚油不新鮮帶來的組胺、揮發性鹽基氮、過氧化值、酸價等超標;超量使用微量元素、不合格的礦物質原料流入生產線、濫用藥物飼料添加劑等帶來的重金屬、銅、鋅、硒等超標或藥物殘留;配方計算錯誤、配料不準確、添加劑錯投或漏投、混合不均勻、物料在設備中的殘留等造成的微量元素超量、重金屬超標和藥物交叉污染。
    3.1.3 天然毒物危害及可能發生的原因
    動、植物性飼料原料中的抗營養因子及微生物毒素超標,如鮮雜魚漿中的抗硫胺素;大豆及其餅粕中的抗胰蛋白酶、尿酶;棉粕中的游離棉酚;菜粕中的異硫氰酸酯;玉米、花生粕中的黃曲霉毒素、嘔吐毒素等。其可能發生的原因:大豆預處理加熱溫度不夠,難以使其抗營養因子失活;原料品種本身含高抗營養因子或脫毒工序故障。
    3.1.4 生物危害及可能發生的環節
    原料受沙門氏菌、大腸桿菌、肉毒桿菌、霉菌毒素等污染。其可能發生的環節:主要是田間污染或儲存、運輸不當造成;寄生蟲、昆蟲和鼠害、螨害的侵襲;鮮雜魚漿中有害微生物的繁殖;原料及成品水分超標也是污染的環節之一。
    3.1.5 水中穩定性、粘彈性下降的危害及可能發生的原因


    水中穩定性、粘彈性下降的危害主要是浪費飼料、加大養殖飼料費用,其殘餌給水質帶來污染,產品易遭養殖戶退貨。其原因主要是:粘合劑失效;變性淀粉過期粘合特性驟變;小麥淀粉T度值不足;調質、制粒工藝控制不當或配方設計不科學等。

    3.2 確定關鍵控制點的控制限(CCP)
    任何一個飼料廠其真正的質量管理應著眼于生產線上,那里是所有進行生產活動的地方,也是質量控制和保證的關鍵地方,在生產線上我們可以根據危害發生的可能性及嚴重性來確定關鍵控制點。根據漁用飼料生產工藝特點及理化特性,可將以下工序確定為關鍵控制點:
    3.2.1 配方設計

    配方是確保生產安全飼料的關鍵。若配方設計時超量添加微量元素;不按標準、配伍禁忌和停藥期要求使用藥物飼料添加劑;濫用藥物;對含抗營養因子的原料、重金屬和有害微生物含量較高的原料設計不科學或不限量使用;配方計算或抄寫、錄入錯誤等,都將導致產品存在安全衛生隱患。蝦、蟹類配合飼料應控制不用或少用肝墨粉、頭足類內臟等。因此,落實配方管理制度和實施配方執行準則是關鍵。

    3.2.2 原料接收
    按企業標準體系表中制訂的原輔材料標準及進貨檢驗規范來接收原料,一旦發現不達標的原料拒絕入庫和投入生產。因此在標準中應明確規定:原輔材料理化指標和衛生指的標接收標準、抽樣數量、檢驗項目及要求、驗證方法、判定規則等。如為確保鰻魚飼料鎘不超標,企業在制定魚粉內控標準時,可根據配方中魚粉用量、產品中鎘的分析保證值加上一定的安全系數,確定魚粉鎘含量的接收標準;充當能源和粘合劑的面粉其面筋度是否達標;α-淀粉與魚粉、豆粕等主原料成分匹配后的粘彈性是否滿足要求等。
    3.2.3 原料儲存
    合格的原料還得靠科學的儲存管理才能確保在儲存過程中不再帶來危害,原輔材料倉庫管理制度的落實也是關鍵控制點之一。首先要確保正確堆放,防止混雜和交叉污染;其次要通風、控溫、控濕、防止霉變;其三要防火、防盜、防鼠害、蟲害和鳥害;其四要貫徹先進、先出,推陳儲新原則。如安全儲存水分;溫度、濕度控制的臨界值;微生物、蟲害等的檢出限量值;原料安全儲存天數預警等。
    3.2.4 原料清理
    常規原料都必須經過清雜、去鐵處理以消除物理危害。此外在清雜工序中還可能把部分霉變結塊的原料篩理掉以降低化學或生物危害。清理設備的完好率是該工序的關鍵。一般規定大雜去除率≥100%;鐵雜清除率≥99.5%。
    3.2.5 原料粉碎
    原料粉碎細度;防止粉碎過程錘片、篩片破裂產生的金屬雜質混入飼料而帶來的物理危害;控制錘片、篩片質量防止因材質不良而磨損脫落的有害重金屬危害,都是關鍵控制點。因此要確定并現場檢測粉碎粒度(尤其是超微粉碎工序);采購高品質的錘片、篩片,保證設備只產生正常磨損,杜絕錘片、篩片碎裂而混入金屬雜質。
    3.2.6 配料工序
    準確配料是嚴格執行生產配方的前提和保證,尤其是對飼料安全有直接影響的微量組分、藥物添加劑的準確計量非常關鍵,一旦差錯而又沒有及時發現,在后續工段是無法彌補的。因此對添加劑預混料的配制一定要按配方稱量,嚴格記錄,按部就班,班長督促,品管員抽查,配一批核對一次原料用量與配方值是否相符,出錯立即報告,及時糾正。對配料精度要定出誤差控制值:由手工配制的添加劑配料誤差≤±1/1000;手工配制的副料配料誤差≤±2/1000;電腦配料系統對單組分的配料誤差≤±2/1000,且總的配料誤差也應控制在≤±2/1000。
    3.2.7液體添加

    漁用飼料生產過程中液體添加主要有魚油、大豆磷脂油和鮮雜魚漿,由于這些原料易氧化酸敗,尤其是鮮雜魚漿易滋生微生物導致腐敗變質,應作為關鍵點來控制。魚油一旦發生氧化將呈鏈式反應,產生的游離基和醛、酮、酸對養殖魚類會帶來很大的危害,桶裝魚油一開啟就要按在飼料中的添加比例加足抗氧化劑;添加魚漿的設備和器械要及時清洗,防止有害微生物的繁殖和污染。
    3.2.8混合工序
    混合工序的關鍵是在投料正確、沒有交叉污染的前提下確保混合均勻。其關鍵控制點是:生產添加劑預混料的混合機,對檢測的示蹤物質添加比例為十萬分之一的情況下,混合機的變異系數≤5%;生產配合飼料的混合機,變異系數≤10%;生產加藥飼料添加劑的混合機還要配備吹掃或清洗裝置,其殘留量應≤1/10000。
    3.2.9 制粒(膨化)工序
    制粒(膨化)工序的關鍵是控制蒸汽質量和溫度,確保調質器的充滿系數和調質溫度、制粒(膨化)溫度及后熟化程度達到最佳值,確保熟化度和水中穩性。由于制粒(膨化)的高溫具有殺菌功能,當飼料因不慎造成少量微生物繁殖時,通過該工序的高溫殺菌作用,能適當減小飼料因沙門氏菌的污染而帶來的安全風險。
    3.2.10 干燥冷卻工序
    漁用飼料經強調質、制粒(膨化)后產品的溫度、水分均較高,尤其是膨化料溫度高于100℃,水分也在22%左右,必須經過干燥、冷卻處理才能使料溫降至室溫,水分達到安全儲存的要求。
    3.2.11 成品打包、儲存和發放
    該工段重點控制成品粒度、硬度、含粉率、膨脹率、漂浮率、氣味和色澤等感官指標,同時檢查包裝材料是否無毒、無味、無污染,標簽是否達到標簽標準要求。成品儲存的關鍵控制點和控制限與原料相同。成品發放的關鍵點是控制成品制程檢驗和出廠檢驗是否合格,庫存期限是否在控制的日期內,確保運輸工具潔凈,防止運輸途中遭受烈日暴曬和雨淋。
    3.3 關鍵控制點的監控
    對上述每一關鍵控制點和控制限盡可能通過各種物理和化學的方法,有計劃、有步驟地連續觀察和檢測,并按工藝流程的先后順序實施監控計劃,做好記錄用于事后評價。對于無法連續檢測的關鍵限值,也要有一定的間歇頻率來觀測CCP的變化特征,以判斷每一CCP確實都在控制之中。
    3.4 確立糾偏措施
    對每一個CCP都必須制定出切實可行的糾偏計劃,當監控過程發現危害因子偏離關鍵限值時,要立即采取糾偏措施,使之得到及時糾正,并分析產生偏差的原因,做好糾偏行動記錄,杜絕今后再次發生。
    3.5 建立記錄檔案保存體系
    將所有與實行HACCP計劃有關的信息、資料、關鍵控制點和控制限記錄、檢測監控記錄、糾偏行動記錄、驗證程序記錄等文件完整有效地歸檔保存。
    3.6 建立驗證程序
    為了確保HACCP管理體系正確運行,必須建立驗證程序來驗證HACCP是否適用、科學合理和切實可行。
    可見在企業標準化體系框架建設的基礎上,
    推行HACCP管理,有利于漁用飼料企業建立起飼料安全衛生的早期預警體系,有效地杜絕飼料中各種有毒有害物質超標給水產養殖動物帶來的危害,同時保障福建漁用飼料產品100%符合標準,跟上時代要求,從而推動漁用飼料工業健康發展,實現水產品安全和環境保護的最終目標。
    中國畜牧人網站微信公眾號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
    5
    發表于 2008-5-13 12:20:18 | 只看該作者
    感謝分享!
    地毯
    發表于 2008-5-8 10:56:25 | 只看該作者
    學習學習,感謝提供!
    板凳
    發表于 2008-5-7 14:00:32 | 只看該作者
    不錯的資料,樓主辛苦了!:handshake
    沙發
    發表于 2008-5-7 13:35:41 | 只看該作者
    :tiaotiao: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注冊

    本版積分規則

    發布主題 快速回復 返回列表 聯系我們

    關于社區|廣告合作|聯系我們|幫助中心|小黑屋|手機版|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824號

    北京宏牧偉業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京ICP備11016518號-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9-22 21:14, 技術支持:溫州諸葛云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主站蜘蛛池模板: 龙江县| 云和县| 阿巴嘎旗| 乐昌市| 广东省| 偏关县| 如东县| 新绛县| 潢川县| 益阳市| 胶南市| 中牟县| 瓮安县| 麻城市| 云林县| 韩城市| 通河县| 阳谷县| 中宁县| 郑州市| 潼关县| 宜兰市| 新巴尔虎右旗| 正蓝旗| 新郑市| 济源市| 青岛市| 高阳县| 郁南县| 泰来县| 葫芦岛市| 泸水县| 江门市| 精河县| 南雄市| 滦南县| 东辽县| 志丹县| 来宾市| 泾川县| 紫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