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tton id="imseu"></button>
  • <rt id="imseu"></rt>
    <li id="imseu"><source id="imseu"></source></li>
  • <button id="imseu"><input id="imseu"></input></button>
    <table id="imseu"></table>
  • <strike id="imseu"></strike>

    畜牧人

    標題: 魚類生長旺季魚病多發原因及綜措施 [打印本頁]

    作者: 金百合生物    時間: 2017-8-22 16:52
    標題: 魚類生長旺季魚病多發原因及綜措施
    夏秋季節由于水溫適宜,餌肥充足,魚類攝食旺盛,是魚類生長的黃金季節。但是,由于時有氣溫偏高,魚類新陳代謝旺盛,排泄物增多,水體水質變化無常,往往可導致魚病多發,安全隱患較大,直接影響養魚效益。

    1.魚病多發原因



    (1)養殖密度較大  夏秋季節由于水溫偏高,水體可控程度較差,如果放養密度過大,病害發生的機率相應增大。養殖密度要根據池塘水質條件和配套設施而定,密度過大則水質無法控制,可導致魚病多發,死亡率較高,養殖效益較差。
    據生產實踐,池塘水質在有機質污染和自凈能力相平衡情況下,當養殖密度上升,魚類排泄物增加,有機質污染超過池塘自凈能力時,則水質不穩定且極易變壞,魚病增多。在持續高溫的夏季,養殖水體的分層現象特別嚴重,池底總處于缺氧狀態,極易導致亞硝酸鹽和氨態氮等有害物質濃度增加,水質調控更加困難,易暴發各種魚病。

    (2)投入品管理不當  飼料、肥料及魚藥等投入品質量不高、選用不當等也是引發夏秋季節魚病多發的重要原因。使用低質、低價飼料極易造成魚體營養不良、肝臟色淡、膽囊增大并變色,高溫季節魚體因抵抗力較差而極易感染多種疾病。若飼料中含有不良促生長素、違禁藥物或變質原料,長期被魚類攝食后,也容易造成機體組織病變,在環境突變情況下會誘發各種疾病或出血性死亡。
    實際生產中,如果使用低質飼料,養殖魚類排泄量大,容易加劇水體污染,使水質難以控制,各種病害增加。投喂量過多,造成魚體腸道總處于充實狀態,一方面飼料利用率降低,排泄物增多,極易污染水體;同時也易造成魚體消化不良,引發腸道等多種疾病。

    (3)水質條件較差  生長旺季魚病多發的主要原因在于養殖水體中有機質過多造成水質不良所致。
    目前應用顆粒飼料養殖的最大問題就是魚類排泄物增多,水體有機質污染加劇,養殖水體缺氧而亞硝酸鹽和氨態氮等有害物質含量上升,魚類病害增多,養殖成本上升,效益下滑。如在這種情況下,養殖戶仍采用肥水養魚方法調控水質,大量使用有機糞肥,極易加速養殖水體的有機質污染,增加水質調控難度。

    (4)魚病防治不力  魚病防治通常采用先殺蟲,后消毒,無病則防,有病則治的方法。在高密度精養及夏季高溫情況下,采用這種方法不但不實用,而且會造成水質變壞。
    殺蟲和消毒藥物都會殺滅養殖水體中的浮游生物,使水質變清,水體透明度增加,溶解氧含量下降,極易造成缺氧泛塘或亞硝酸鹽、氨態氮含量上升,魚類攝食減少,抗病力減弱呈中毒狀態,甚至暴發魚病。

    2.魚病防控措施

    (1)注意精心投喂  要想防控生長旺季的魚病暴發,投喂管理至關重要。生長旺季水溫在20℃以上,魚類生長最為旺盛,飼料利用率高,應抓緊時間強化培育。投喂中具體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投餌數量。投餌量應根據天氣、水質及魚類攝食情況靈活掌握。天氣晴好,水質清新,魚類攝食旺盛時可適當多投,反之,則酌情少投或不投。精飼料以投喂后半小時內吃完為度;青飼料以當日吃完為準;貝類飼料則以下次投喂前吃完為宜。
    第二,投餌次數。一般精飼料每天投喂2次,上午9—10時及下午2—3時各投喂一次;青飼料每天投喂1~2次。要嚴格控制上午魚類浮頭時投喂和夜間投喂,以免造成病害。
    第三,餌料質量。精飼料要求營養全面且充足,宜采用正規廠家生產的全價配合飼料;青飼料及鮮活貝類要求適合魚類口味,無毒無害。避免投喂霉變餌料,在飼料品種上應講究粗精搭配。
    第四,投餌地點。要求采取定點投喂,有條件的地方可搭建餌料臺,以方便投喂并觀察魚群吃食情況。

    (2)科學合理施肥  為促進魚類喜歡采食的天然餌料生長,保證其攝食之需,應注意合理施肥。施肥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施肥方法。施用有機肥與生物肥為主,不提倡使用化肥。施有機肥每7~10天一次,視水體情況酌情施用,生物肥施用應嚴格按使用說明使用。
    第二,施肥數量。對于養殖鰱、鳙等為主的池塘,應根據池水水質情況及天氣變化情況施肥,一般要求水質透明度在25厘米左右,水色應以茶褐色為佳。同時注意一次施肥量不宜過多,注重少施勤施。人畜糞等有機肥,每次每畝(1畝=667平方米,下同)可施100~150千克。
    第三,施肥時間。水色過濃時或天氣悶熱,陰雨連綿時盡量少施肥或不施肥,魚類發病時停止施肥。

    (3)注重水質調節  魚類生長旺季水溫較高,水質變化較快,加之投喂施肥量較大,魚類排泄物增多,極易污染水質,故應加強水質調節工作。

    第一,定期加注新水。一般每7~10天加注新水一次,每次加水15~20厘米。在池水惡化比較嚴重時,宜采用換水措施,保持良好的水質條件。以養鰱、鳙魚為主的池塘,水色應保持草綠色或茶褐色,透明度為20~30厘米;以養草、鯉魚為主的池塘,水色可較鰱、鳙魚池塘淡些,每隔7~10天灌注新水一次,每次宜提高水位15~20厘米。整個夏季魚塘應盡量保持最高水位和水質清新。
    第二,定期攪動底泥。攪動底泥可促進底質不斷分解,一般每10~15天攪動一次,每次攪動面積不少于水體面積的1/3,且以晴天中午攪動效果最好,悶熱、氣壓較低天氣時應停止攪動。
    第三,使用增氧機。精養池塘應配備專門的增氧機,一般可在晴天的中午2—3時開機增氧,有浮頭危險時也可開機增氧。
    第四,藥物增氧。可用生石灰定期潑灑,調節水質,一般每半月按每畝用生石灰15~20千克化水全池潑灑一次。在魚群發生浮頭時,亦可選用增氧劑等相關藥物予以增氧。

    (4)嚴防浮頭  生長季節魚類時常因水質過肥、天氣悶熱而缺氧浮頭,極易造成死魚現象。魚類浮頭有輕重之分,一般早晨開始浮頭是輕浮頭,半夜開始浮頭為重浮頭;在池中浮頭則較輕,周邊浮頭則為重;稍受驚動魚就下沉者輕,受驚后魚無反應者重。對于浮頭的防治措施主要應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勤于預防。一般每天巡塘三次以上,分別在黎明、中午、黃昏,注意檢查魚群采食情況和有無浮頭預兆。
    第二,常清池塘。養殖人員要及時清除池塘及飼料臺中的殘餌、污物,定期清除池周雜草,嚴防污染水體。
    第三,施肥投餌管理。發現浮頭預兆,應停止施肥并控制投餌量,高溫季節要求下午4時前吃光飼料,盡量不投夜食。
    第四,定期加注新水,改良水質。炎夏季節,每隔5~7天應灌注新水一次,魚塘應盡量保持其最高水位。
    第五,浮頭后立即采取增氧措施,不可貽誤時機,造成損失。

    (5)堅持綜合防控  魚類生長旺季是最易感染病害的時期,一旦魚病發生,傳染極快,損失極大,故應抓好魚病預防工作。



    第一,堅持清塘消毒。魚類投放時期可用生石灰清塘,干法清塘畝用生石灰60~75千克,帶水清塘則按每米水深畝用生石灰125~150千克。
    第二,魚種消毒。魚種放養前可用2%~3%食鹽水溶液浸浴或采用高錳酸鉀消毒,以殺滅體表寄生蟲。
    第三,定期防病。每月可用生石灰消毒池水一次,水深1米畝用生石灰10~20千克化水潑灑,或畝用硫酸銅300克和硫酸亞鐵125克兌水全池潑灑。
    第四,食物及環境消毒。可每半月按每畝用強氯精100~200克兌水潑灑消毒一次。6—9月,爛鰓病、腸炎病、赤皮病、白頭白嘴病及錨頭鳋病等發病率較高,所以一旦發現魚病,應及時請專業技術人員正確診斷,對癥用藥,不可諱疾忌醫,終釀苦果。

    (6)強化養殖管理  魚類生長季節的日常管理至關重要,除了上述五方面要嚴加管理外,還需注意搞好輪捕輪放,做好養殖記錄,以提高產量和效益。

    第一,要控制好水體的載魚量,因為一到夏季時魚類生長較快,隨著魚體的增長,超過水體的載魚量時,就會發生缺氧死魚危險,所以應做好輪捕輪放工作,捕大留小,均衡上市,若水體允許,還可及時補放適當數量的魚種,為下年的養殖打好基礎。
    第二,要堅持巡塘。堅持每天早、中、晚巡塘三次,觀察塘內水質肥瘦、池魚活動攝食等情況,防止敵害生物對養殖品種的危害。并要做好防汛、防旱、防逃、防偷等工作,確保各環節萬無一失。
    第三,要對水體的養殖情況勤作記錄,積累養殖經驗,提高養殖技術,以圖來年更好更快的發展。






    歡迎光臨 畜牧人 (http://www.www12347.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
    主站蜘蛛池模板: 茌平县| 朝阳市| 柳州市| 思南县| 枣强县| 溆浦县| 佛山市| 郴州市| 平谷区| 雅江县| 象山县| 平顺县| 社会| 开平市| 竹北市| 利川市| 南江县| 余姚市| 莱阳市| 天长市| 乌兰浩特市| 常宁市| 仁布县| 博白县| 江北区| 柳江县| 通山县| 明水县| 泰州市| 昌黎县| 瑞丽市| 文成县| 紫阳县| 方正县| 南召县| 新宁县| 凌源市| 柳林县| 车致| 师宗县| 华容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