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的胃腸道是一個復雜環境。特別是斷奶期的仔豬,其內臟大小改變較快,有較高的蛋白轉換率,微生物群落迅速變化,進而迅速改變其消化和免疫功能。這些變化受到豬的生長環境、飼喂策略、斷奶時間和基因類型的影響及其本身心理和行為上的調節。Burrin and Stoll (2003)已經將這些變化分分為在斷奶后5—7天內的觀察急性期和隨后的自適應期兩個階段。Burrin and Stoll (2003)區分急性期和自適應階段的主要依據是斷奶仔豬攝取食物的改變,相對于斷奶前而言,它大概需要7天的時間來適應一定量(最少)的干物質攝入。
Heo等人曾做了一項研究并對此進行了假設檢測:給豬喂養低蛋白日糧并在日糧中補充結晶必需氨基酸以便維持這一理想日糧供給模式,這種模式首先可以降低胃腸道中蛋白質的發酵指數和減少斷奶仔豬的腹瀉發病率,其次還絲毫不影響15周大的仔豬生長。本研究主要通過用小麥、燕麥、大麥來代替大豆,在保持易消化能量含量的同時使蛋白質攝入水平從243 g /kg減到173 g /kg。其他發表的論文顯示減少日糧中的蛋白質含量可以降低糞便中氨氮的水平和蛋白質的發酵量。相應的,此策略還可降低抗生素治療的次數,通過增加糞便的干物質含量改進糞便的稠度,同時還不影響仔豬的生長性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