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人
標題:
水產肝膽綜合癥----膽汁酸,你怎么看?
[打印本頁]
作者:
lcgsh
時間:
2016-5-13 09:16
標題:
水產肝膽綜合癥----膽汁酸,你怎么看?
隨著高密度、集約化養殖模式的出現和發展,養殖環境日益惡化,魚病頻繁的暴發和流行,從而出現了以肝膽疾患為主要特征的新的魚類疾病,即
魚類肝膽綜合癥
。肝膽綜合癥一直是困擾水產養殖的魚病之一,流行季節主要從6月份開始一直到10月份都有發生,已普遍流行于全國各地,尤其是魚苗、魚種發病率高,危害的對象主要是鯉、鯽、草魚、斑點叉尾鮰、云斑鮰、烏鱧、虹鱒、裂腹魚、團頭魴、青魚、羅非魚,也常見于鱉。由于普遍誤診為其它魚病,用藥不對癥,死亡率可達50%-60%,甚至可達 60%-90%。
引發魚類肝膽綜合癥的誘因
1.飼料配方。隨著氣溫的升高,魚類開始進入生長旺季,食欲旺盛。但 3高飼料(高蛋白高油脂高碳水化合物)的投喂,魚類難以消化加重了肝膽的負擔。與此同時,高蛋白飼料易誘發肝臟脂肪積累,破壞肝功能,干擾魚類正常生理生化代謝,而碳水化合物含量過高,會引起魚類糖代謝紊亂,造成內臟脂肪積累,妨礙正常的機能,其主要病變部位是肝臟,大量的肝糖積累和脂肪浸潤,造成肝腫大,色澤變淡,外表無光澤,嚴重的脂肪肝還可引發肝病變,使肝臟失去正常機能,因此,出現了以肝膽疾患為主要特征的魚類疾病,即魚類肝膽綜合癥。
2.養殖密度過大、水體環境惡化。大量抗生素的使用造成藥物殘留累積了大量的內毒素,而在高密度養殖的模式下水體中的氨氮濃度過高,魚體內氨的代謝產物難以正常排出而蓄積于血液之中,引起魚類代謝失衡引發肝膽疾病
魚類肝膽綜合癥的危害
1.魚的肝膽出了毛病時,會出現魚的鰓絲末端發白,鱗片和皮膚粗糙,尾鰭發白,眼睛有血點,腸道充血,免疫力低下等一系列病癥.
2.患病魚體肝臟、膽囊等主要臟器出現嚴重病變、受損,造成魚類采食量下降,甚至出現不攝食現象,機體抗病能力下降,其他致病菌更容易侵染魚體,常常伴有出血、
爛鰓、腸炎
、爛尾等癥狀
3.出塘率降低低,運輸死亡率增加。魚體肝膽機制下降,
抗應激能力降低
,死亡率增加
膽汁酸
在防治肝膽綜合癥上的作用:
1.膽汁作為三大消化液之一,可以促進脂肪的消化和吸收,提高飼料利用率。從而有助于減輕三高飼料難以消化吸收對魚體肝膽帶來的高壓和負擔,減少肝細胞的損傷,維持機體正常的脂肪代謝。
2.膽汁酸既是消化液也是排泄液,飼料膽汁酸的添加,可以促進膽汁的分泌,鵝去氧膽酸成分的存在可以分解內毒素,排出黏附在肝細胞上過多的脂肪以及重金屬,降低脂肪在肝臟內的沉積,預防魚類
脂肪肝
,從而提高魚體肝膽機制功能。
一旦魚體肝膽機制下降,反其道會影響魚的鰓、鱗片、皮膚、眼睛、腸道、免疫系統等器官時,魚體內、魚體外的細菌、病毒、毒素等就會乘虛而入,引發多種疾病,所以我們在治療肝膽綜合癥時就顯得非常棘手,因為,抗菌、抗病毒、殺蟲藥都是基本沒有療效的,這只是治標,不是治本。俗話說,攘外必先安內。因此保護魚體肝膽健康提高肝膽機制才是王道。
添加飼料膽汁酸的必要性:
在集約化養殖的今天,一方面水產動物自身膽汁酸分泌不足,另一方面飼料油脂的添加量越來越高,大大增加了水產肝膽綜合癥的爆發幾率。
隨著氣溫的逐漸升高,魚類進入快速生長的階段,伴隨著采食量增加的是肝膽機制的下降。因此,外源性膽汁酸的添加尤為必要。
另外水產肝膽綜合癥的預防和治療也要從飼料和水質這兩個方面進行,科學設計飼料配方,選用優質原料,加強水環境管理。
(, 下載次數: 147)
上傳
點擊文件名下載附件
歡迎光臨 畜牧人 (http://www.www12347.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
主站蜘蛛池模板:
岳西县
|
黄梅县
|
花莲市
|
南京市
|
竹北市
|
乌兰县
|
阜宁县
|
朝阳区
|
获嘉县
|
永丰县
|
乌鲁木齐县
|
安福县
|
卢氏县
|
滨海县
|
西昌市
|
昭觉县
|
建水县
|
高密市
|
合川市
|
海宁市
|
定边县
|
乌拉特后旗
|
广水市
|
保山市
|
屏山县
|
达孜县
|
平罗县
|
西畴县
|
宁明县
|
佛山市
|
大余县
|
铁岭市
|
易门县
|
高密市
|
西乡县
|
成安县
|
邵阳市
|
琼结县
|
康定县
|
屯昌县
|
康定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