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tton id="imseu"></button>
  • <rt id="imseu"></rt>
    <li id="imseu"><source id="imseu"></source></li>
  • <button id="imseu"><input id="imseu"></input></button>
    <table id="imseu"></table>
  • <strike id="imseu"></strike>

    畜牧人

    標題: 玉米“目標價格”不高于1元/斤 [打印本頁]

    作者: 畜牧編輯    時間: 2016-4-20 10:12
    標題: 玉米“目標價格”不高于1元/斤

      自從2016年一號文件提出玉米要改革定價機制、建立生產者補貼制度以來,有關玉米補貼額度,頻頻傳出各種消息。有傳言稱每畝將補貼100元,亦有稱將高達600元。

      針對玉米補貼額度和補貼方式,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兼辦公室主任陳錫文在4月17日召開的中國農業發展論壇上表示,目前具體的補貼額度和補貼方式仍在研究中,近期將會出臺。陳錫文介紹,補貼的原則是,對于玉米主產區,在市場價格的基礎上進行補貼,補齊后的價格肯定要低于1元/斤;對于非主產區,種植玉米不應再予補貼,不種植玉米應將給予補貼,以便減少國內玉米產量,有節奏地清理玉米庫存。


      市場化收購+補貼

      3月下旬,國家發展改革委經貿司副司長劉小南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農業部、國家糧食局等6部門近日聯合召開媒體通氣會上透露,2016年,中國東北三省和內蒙古自治區玉米臨時收儲政策將調整為“市場化收購+補貼”的新機制,以更好地發揮市場形成價格的作用。

      “一方面,玉米價格由市場形成,反映市場供求關系,調節生產和需求,生產者隨行就市出售玉米,各類市場主體自主入市收購;另一方面,建立玉米生產者補貼制度,給予一定財政補貼,中央財政補貼資金撥付到省區,由地方政府統籌補貼資金兌付到生產者,以保持優勢產區玉米種植收益基本穩定。”劉小南表示。

      盡管目前補貼額度和方式還未公布,陳錫文表示,今年補齊后的“目標價格”肯定比2015年的臨時收儲價格1元/斤要低。

      至于具體的補貼額度,陳錫文表示,要考慮財政承受能力和保障玉米產業鏈發展。陳錫文稱,以前不同地區的玉米臨時收儲價格有差距,2015年統一為1元/斤,意味著東北地區的玉米每斤降價0.2元,每個農民平均減少收入600元。

      但是,由于收儲涉及到收購、倉儲等多個復雜環節和程序,陳錫文介紹,在農民每斤減少0.2元收入的同時,國家每斤也虧了0.25元。

      因此,陳錫文表示,玉米補貼額度和方式將“讓供求決定市場價格,適當補貼農民收益,從而引導農民進行結構改革。”

      而讓市場決定價格,首先要有市場和市場主體。“這就需要非國有的、多元化的收儲主體,不能中儲糧一家獨大。”陳錫文表示,2004年中央一號文件就提出要完全放開糧食價格,但是隨著最低價格和臨時收儲價格的不斷提高,只有政府在收購,企業退出了。

      “糧食收購需要大量資金。目前國有收購主體有資金保障,而其他主體沒有保障。”陳錫文介紹吉林省試點經驗,稱去年吉林省篩選了4000家企業名單給銀行,而銀行最終只確定了169家企業可以收購,且必須是代替中儲糧收購,才能獲得銀行貸款。“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和中儲糧之間的協議是統一貸款統一歸還,因此銀行不擔心中儲糧分支機構的壞賬等問題。”

      沒有資金保障,多主體收購的市場難以實現。陳錫文表示,目前企業和銀行的關系問題還沒有破局。

      降產量,去庫存
      如此“壓價”的目的,是旨在調整玉米種植面積、減少國內產量,從而有節奏地釋放庫存。

      自2007年起,我國在東北三省和內蒙古自治區實行玉米臨時收儲政策,初衷是為了保護農民利益、穩定玉米生產。

      該政策也確實取得了效果。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03年全國糧食播種面積為14.91億畝,其中玉米播種面積約3.6億畝,2015年全國糧食播種面積17億畝,其中玉米播種面積為5.72億畝,10幾年來玉米播種面積增加了2億多畝。

      “我調研過的一個縣,2010年玉米播種面積為1000畝,2015年增長到65萬畝。”陳錫文表示,很多增加的耕地并不適合種玉米,比如東北一些地區由于生長季節短,玉米只有“兩張皮一個臍”,質量較差。

      因此,玉米改革的目標之一,是調整國內玉米種植面積。不僅要改革價格形成機制,陳錫文表示,玉米改革的另一原則是,對于非主產區,種植玉米將不應再進行補貼,而改種其他作物應將給予補貼。

      另一方面,玉米臨時收購價格年年上漲,導致了玉米和玉米替代品的大量進口。從2007年平均0.7元/斤到2014年1.12元/斤,7年時間約上漲60%。當前,進口玉米原則上到岸的價格加上1%關稅,約為1500元/噸,而2015年下調后的玉米臨時收儲價格仍然高達2000元/噸。

      我國對小麥、稻谷和玉米三大主糧實行進口關稅、配額保護制度,其中玉米每年進口配額是720萬噸,在配額內關稅為1%,超過關稅為65%。但是,我國沒有對玉米替代品設定配額保護、關稅也在2%-5%之間,甚至和一些有自由貿易協定的國家和區域實行零關稅,因此大麥、高粱、木薯干、DDGS等玉米替代品進口數量激增。根據海關數據,2015年大麥進口1070萬噸(歷史上進口長期小于100萬噸),高粱進口1069萬噸,DDGS進口達到創紀錄的682萬噸,木薯進口937萬噸。

      大量進口導致大量國產玉米只能在國家的糧庫中積壓。國家糧食局局長任正曉在今年初的全國糧食流通工作會議上透露,中國百分之四十二的糧食庫存是玉米。

      “目前我國的糧食安全問題正在向農業產業安全和農民生計安全問題轉化,因此進口數量越高、對我國農業產業安全威脅越大。”陳錫文表示,盡管三大主糧有關稅、配額制度保護,但是我們農業的生產成本和糧食價格不能繼續上漲,這是進行農業改革必須要實現的目標。玉米改革能否實現目標,關系到十三五農業發展目標能否實現。

      “清理庫存的節奏如何把握,還要看政府如何操作。”陳錫文表示,要讓加工企業使用更多國產原料,國產玉米價格必須和國際打平。

      美國農業部的報告稱,“玉米庫存每噸減值600元人民幣將導致逾100億美元的賬面虧損。”這還沒有考慮倉儲成本。而據陳錫文介紹,我國每年糧食倉儲相關費用高達800億-900億元。
    來源:中國經營網


    作者: 畜牧編輯    時間: 2016-4-20 10:38
    陳錫文介紹,補貼的原則是,對于玉米主產區,在市場價格的基礎上進行補貼,補齊后的價格肯定要低于1元/斤;對于非主產區,種植玉米不應再予補貼,不種植玉米應將給予補貼,以便減少國內玉米產量,有節奏地清理玉米庫存。




    歡迎光臨 畜牧人 (http://www.www12347.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营市| 中西区| 沙坪坝区| 双辽市| 鄂托克旗| 富蕴县| 平江县| 融水| 长武县| 皋兰县| 达孜县| 章丘市| 长宁区| 阿勒泰市| 华坪县| 安福县| 泾川县| 大悟县| 莱西市| 江永县| 汤阴县| 乐山市| 无极县| 辛集市| 和龙市| 思茅市| 凤山县| 来宾市| 永嘉县| 论坛| 印江| 黔南| 喀喇沁旗| 阳西县| 和龙市| 珠海市| 五华县| 潼南县| 洛扎县| 瑞昌市| 桐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