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人
標題:
熱應激機理-抗豬應激
[打印本頁]
作者:
給它好的
時間:
2015-6-5 09:17
標題:
熱應激機理-抗豬應激
熱應激發生機理
1.1 豬是恒溫動物,體溫的恒定是靠產熱(體內代謝產熱與從環境中吸收熱能)與散熱(熱傳導、熱輻射、對流與蒸發等方式)的平衡來實現的,以維持體熱平衡。 環境溫度和舍內空氣的相對濕度主要通過影響豬只的體熱調節,對豬只產生影響,兩者密切關聯。由于豬的汗腺不發達,體內熱量散發較慢,溫度越高、濕度越大對豬只的威脅越大。 美國依阿華州立大學提供了一份生長-肥育豬的“豬場應用熱應激表”,把溫度和相對濕度結合起來計算熱應激指數(HSI),根據熱應激指數將溫、濕度范圍劃分成3個區:警戒區、危險區和緊急區。對于其他豬只也是一樣的道理。 空氣相對濕度達到75%,高于24℃即為警戒狀態;任何濕度下舍內溫度達到33℃以上都十分危險。
(, 下載次數: 41)
上傳
點擊文件名下載附件
1.2 濕度是用來表示空氣中水汽含量多少的物理量,常用相對濕度來表示,即:相同溫度下,空氣中水蒸氣的含量與飽和水蒸氣的百分比。濕度對豬體熱調節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l)對豬體散熱的影響。當環境溫度在適溫區時,豬體主要依靠熱傳導與熱輻射來散熱,濕度對豬的散熱影響不大。當環境溫度超過適溫區時,有汗腺動物主要靠蒸發來散熱。而蒸發是與空氣中濕度和空氣對流速度密切相關的,濕度越大,對流速度越小,蒸發散熱的效果就越差。豬是少汗腺動物(只有鼻鏡處有汗腺),因此,當環境溫度超過適溫區時,豬靠蒸發汗液散熱幾乎不可能,所以豬就會本能地尋找涼水來滾泥、臥水,乃至滾尿液等方式依靠熱傳導與熱輻射散發體熱。當這些行為得不到滿足而又沒有其它手段時,豬對熱應激就顯得格外敏感。(2)對豬體產熱的影響。當豬長期處于高溫高濕的環境中時,基礎代謝降低以減少產熱進而維持熱平衡。
(, 下載次數: 44)
上傳
點擊文件名下載附件
1.3 在生產條件下,環境溫度、濕度、氣流和熱輻射等四要素共同影響豬的體溫調節,進而對豬的生產力和健康產生影響。四要素中環境溫度是主導因素,其他三因素隨溫度的不同對機體產生的影響不同。 當濕度、氣流和熱輻射適宜或變化不大時,豬在某溫度下不需進行體熱調節,就可以保持體熱平衡,通常這一溫度被稱為 “最適溫度”。
當環境溫度在一定小范圍內高于或低于“最適溫度”時,豬必須增加或減少傳導、輻射、對流和蒸發四種散熱方式 —亦稱“物理調節”,來保持體熱平衡。此時,豬的生產性能和健康狀況基本不會受到影響,這一溫度范圍被稱為“等熱區”?!暗葻釁^”的上、下限分別稱為“上限臨界溫度”和“下限臨界溫度”。
當環境溫度高于或低于“等熱區”時,豬在進行“物理調節”的同時,還必須進行“化學調節”(減少或增加產熱的調節),以此來保持體熱平衡。這時,豬的體溫和健康水平雖能保持正常,但生產狀況會不同程度地下降,至少是飼料報酬有所下降,如果嚴重可能會造成減重,甚至會停止生產,此時豬機體正處于熱應激或冷應激狀態。這一溫度范圍與“等熱區”一起構成“體熱平衡區”。其上限和下限分別稱為“過高溫度”和“過低溫度”
如果環境溫度超出“體熱平衡區”,繼續上升或下降,那么豬的調節機能就不能保持體熱平衡,造成豬的體溫升高或降低。應激很快就會進入病理狀態的衰竭階段,嚴重的話可能會熱死或凍死。豬總體表現為:在“舒適區”以上的開始階段,豬的皮膚血管擴張、呼吸加快、皮膚溫度升高、出汗等物理現象,或豬開始躺臥,四肢舒展并尋覓陰涼等行為現象。而“舒適區”下限以下的開始階段豬表現為皮膚血管收縮、皮膚溫度下降、肢體開始收縮目豎毛、群體集中在一起等行為現象。
(, 下載次數: 54)
上傳
點擊文件名下載附件
1.4 豬只適宜的環境溫度范圍,受豬的品種、年齡、體重、健康狀況、營養、生產力水平、地面狀況及氣流、濕度、熱輻射的變化而不同。
作者:
geita
時間:
2015-7-9 10:17
共榮菌VS-34是一個復合益生菌群,里面包含了10個菌屬,98種微生菌,26種酵素。它添加到飼料用于動物生產,不存在耐藥性的問題,能夠增強機體免疫力,促進營養物質吸收以及凈化養殖環境等作用。
歡迎光臨 畜牧人 (http://www.www12347.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
主站蜘蛛池模板:
辽宁省
|
黄骅市
|
长宁县
|
东至县
|
偃师市
|
陕西省
|
通化县
|
鹿邑县
|
天柱县
|
玉门市
|
汽车
|
澄江县
|
南安市
|
乌兰察布市
|
贺州市
|
蒲江县
|
旌德县
|
屯昌县
|
永年县
|
德惠市
|
呼伦贝尔市
|
灵台县
|
天峻县
|
两当县
|
石嘴山市
|
鹤庆县
|
六枝特区
|
南乐县
|
伊川县
|
沙湾县
|
金昌市
|
宝应县
|
广宁县
|
时尚
|
福清市
|
义马市
|
澜沧
|
垦利县
|
阿拉善盟
|
股票
|
共和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