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tton id="imseu"></button>
  • <rt id="imseu"></rt>
    <li id="imseu"><source id="imseu"></source></li>
  • <button id="imseu"><input id="imseu"></input></button>
    <table id="imseu"></table>
  • <strike id="imseu"></strike>

    畜牧人

    標題: 夏季養羊需注意三種疾病 [打印本頁]

    作者: kangmeihua-bei    時間: 2015-5-12 14:05
    標題: 夏季養羊需注意三種疾病
    夏季氣溫高,多雨,濕度大,在肉羊養殖上,由于飼養管理和防疫措施不到位,極易引發傳染性膿皰、藍舌病和羊腸毒血癥三種病的發生和流行,給養殖帶來一定的經濟損失,必須認真加以防治。 傳染性膿皰 俗稱“羊口瘡”,病原體為痘病毒科副痘病毒屬中的傳染性膿皰病毒,以3―6月齡的幼羊最易感,主要通過圈舍、用具和皮膚擦傷傳播,一旦發生可危害多年。
    ①臨床特征:潛伏期4―7天,通常在口唇部皮膚和粘膜見到丘疹、膿皰、潰瘍和結成的疣狀厚痂,肉芽組織增生,使口唇腫大,影響采食,病羊往往因衰弱而亡,病程為2―3周。
    ②防治措施:嚴禁從疫區引進綿羊,并建立綿羊引進隔離觀察制度;可在每年3月或9月用口瘡弱毒細胞凍干苗在羊只口腔粘膜內接種免疫;幼、羔羊口腔粘膜嬌嫩,易引起外傷,應避免飼喂粗硬飼料,防止感染;發病后,用2%的火堿對羊舍及用具進行徹底消毒,并對病羊進行隔離治療,可用食醋或1%高錳酸鉀溶液沖洗創面,再涂以碘甘油或抗生素軟膏,每天兩次。 藍舌病 病原體為呼腸孤病毒科的藍舌病病毒,因患病羊只舌呈藍紫色而得名。庫蠓是主要的傳播媒介,病毒可經胎盤侵害胎兒。
    ①臨床特征:潛伏期3―8天,病羊發熱高達42℃,精神沉郁,食欲廢絕,口腔粘膜充血,舌呈藍紫色,數日后口、舌上皮粘膜糜爛,頭、耳和喉部可發生水腫,有的見咳嗽、血樣下痢癥狀;妊娠綿羊可出現流產、死胎或胎兒先天異常。病程為6―14天,病死率達2%―30%。
    ②注意與傳染性膿皰的鑒別:藍舌病除病羊舌見藍紫色外,體溫升高等全身癥狀明顯,而傳染性膿皰主要侵害幼羊,一般不出現體溫升高及全身癥狀,病變只發生在口唇部。
    ③防治措施:防重于治,從外地引進綿羊時,要嚴格檢疫;夏季做好消滅庫蠓工作,保持綿羊圈舍清潔衛生,防止庫蠓叮咬;患病羊只用0.1%―0.2%的高錳酸鉀溶液等對患部進行沖洗,潰瘍面涂抹碘甘油或冰硼散,每天2―3次,并用磺胺類或抗生素類藥物防止繼發感染,同時做好病羊的防曬,保證營養均衡。 羊腸毒血癥 病原體d型魏氏梭菌在羊只腸道內大量繁殖,產生毒素可引發本病,主要侵害1歲左右、膘情好的羊。雨季、氣候驟變及過食大量青綠多汁飼料常可誘發本病,呈散發性。
    ①臨床特征:突然發作,很少能見到癥狀,或在看出癥狀后突然倒地死亡;有癥狀的以抽搐為主,見四肢強烈劃動,肌肉抽搐,眼球轉動,磨牙,口鼻出沫,常于2―4小時內死亡;有的呈昏睡狀,有的伴有腹瀉,排黑色或深綠色糞便,3―4小時內靜靜地死去。
    ②病理剖檢:腎臟表面充血,實質松軟如泥,稍壓即碎爛;小腸充血、出血,整個腸道呈血紅色。
    ③防治措施:嚴格執行禁牧圈養制度,不要將羊只趕到戶外,特別是草坡地上去放牧;每年春季接種羊三聯(羊快疫、羊猝阻、羊腸毒血癥)或羊四聯(除前三聯外,另加羔羊痢疾);科學調整羊的飼料結構,切實防止過食青綠多汁飼料,加強運動,增強羊的體質;病程稍長的,可嘗試用磺胺脒10―25克,并用青霉素160萬單位、鏈霉素500毫克混合肌注,一日三次,有一定療效。




    歡迎光臨 畜牧人 (http://www.www12347.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莞市| 银川市| 惠来县| 紫云| 武功县| 博白县| 林口县| 安国市| 房产| 全南县| 龙南县| 甘泉县| 武宣县| 饶平县| 普兰店市| 大石桥市| 元朗区| 宜良县| 万安县| 宁阳县| 绥阳县| 海城市| 苍溪县| 巴楚县| 双鸭山市| 东辽县| 平利县| 乐山市| 界首市| 天等县| 育儿| 泾阳县| 当阳市| 运城市| 中山市| 德江县| 正蓝旗| 孙吴县| 新绛县| 原平市| 新竹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