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tton id="imseu"></button>
  • <rt id="imseu"></rt>
    <li id="imseu"><source id="imseu"></source></li>
  • <button id="imseu"><input id="imseu"></input></button>
    <table id="imseu"></table>
  • <strike id="imseu"></strike>

    畜牧人

    標題: 消失”的轉基因院士 [打印本頁]

    作者: 牧童    時間: 2014-9-2 11:41
    標題: 消失”的轉基因院士
    本帖最后由 牧童 于 2014-9-2 11:42 編輯

    消失”的轉基因院士
    李寧的學術與生意
    作者:南方周末記者 劉俊 南方周末實習生 張維 王繼周
    發自:北京 2014-08-28 10:33:42[size=; font-size: 1.1em,1.1em]來源:南方周末


    院士李寧和他的公司譜系圖。 (向春/圖)

    編者按:輿論用“反腐風暴刮向科研”來形容院士李寧的這次被調查,但在事件尚未明朗前,難有定論。南方周末試圖還原一個真實的李寧,這個被譽為學界翹楚的中國工程院院士,被怎樣一些利益模糊的公司所裹挾。巨額的科研經費,關系密切的合作公司,一套人馬、兩塊牌子的左右手公司,再到若干的產業化實體,院士李寧,抓著的是一手怎樣的牌?
    學生:轉基因克隆有很多重復性的工作,李寧覺得如果都是學生來做,不利于創新性研究,需要一個專門的公司來做。 中國工程院:我們和媒體一樣在觀察這個事情,因為還沒有一個結論。
    合伙人:李寧說,你來參股,將來有成果了,大家一起分享。  
    岳父:如果真的有犯罪,該怎么處理就怎么處理。但一個人功是功,過是過,功不能掩蓋過,過不能抹殺功。 國家規定:項目負責人不得借協作科研之名,將科研經費挪作他用,或轉入與項目負責人有直接經濟利益關系的關聯單位。
    “神內”大樓位于中國農業大學西校區,是一棟不起眼的建筑。很多個清晨,生物學院教授李寧都會從數百米外的家里步行到這個國家動物基因研究中心,帶領團隊攻關國際上最前沿的科研項目:動物轉基因。但是從2014年6月20日開始,他的學生就再也沒見過他。
    南方周末從多個信源證實,李寧當天是被吉林省檢察院帶走的,其涉嫌將一筆科研經費轉移到自己公司賬戶,具體金額不詳。在此之前,他的一名負責公司運營的學生已被司法機關控制。目前李寧被關押在長春市的一家看守所,家人已經請了律師。
    52歲的李寧曾是中國最炙手可熱的中青年科學家之一,頭頂許多科研工作者終其一生都無法企及的光環:中國工程院最年輕的院士,中國克隆技術的領軍人物,獲得過國家最頂級的科技獎項和政治表彰……

    這個榮譽等身的人同時又極富爭議。他因為在許多重大科研項目中評審和申報人的雙重身份,被競爭者舉報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他作為動物轉基因的學術帶頭人,力推轉基因作物產業化,又被反轉人士說成是“美帝的走狗”。但這次,問題不同以往。

    已經兩個月了,院士的“消失”仍沒有任何官方說明,他的頭像仍掛在生物學院的官網網頁上,中國農大校辦的工作人員婉拒了南方周末記者的問詢。而中國工程院一位領導告訴南方周末,“我們和媒體一樣在觀察這個事情,因為還沒有一個結論。農大有什么新的情況會告訴我們,但是現在還沒有收到反饋。”

    消失的經費去哪了

    李寧被帶走之際,正為即將召開的第34屆國際動物遺傳學大會忙碌,這是該會議首次在中國舉辦,“為了能把這個頂級大會引到中國,他付出了很多年的努力。”李寧的一位朋友說。
    據悉,李寧曾向辦案機關提出能否忙完這次大會之后再配合調查,但遭拒,到了7月,組委會見其未歸,不得不臨時換人操辦,但仍舊保留了他執行主席的身份。
    動物遺傳是李寧科研的核心,二十多年來,他參與的大部分國家科研項目均與此有關。南方周末根據公開資料搜索,李寧僅從國家自然科學基金、973(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863(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等三大科研計劃獲得的項目就至少22項,其他參與的大小項目更是難以計數。
    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項目最多,但經費不大,最大的一筆是2007年啟動的“畜禽基因組學與分子數量遺傳學研究”,經費450萬元,為期兩年。相比之下,973、863的項目因為課題龐雜,經費相對較多。據中國青年報報道,2006年,李寧領銜的“豬、雞重要經濟性狀遺傳的分子機制”課題專項經費為1581萬元,由中國農大和多所院校合作,周期三年。
    這些科研項目大多以中國農業大學的名義申請,按照國家科研經費專款專用的規定,經費由中國農大統一管理。“不可能走現金,報銷都得有正規發票,自己很難支配。”李寧的一位學生不太相信科研經費轉移的說法。但是南方周末記者調查發現,在李寧申請的課題中,有一個合作公司的身影時隱時現:北京濟普霖生物技術有限公司(下文簡稱濟普霖)。多個消息源均指向,濟普霖或是李寧將科研經費轉移的公司之一。

    根據公開資料檢索發現,從2006年到2011年,中國農大和濟普霖合作的項目至少有21個,其中國家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重大專項最多,有5項,這由國務院在2008年7月的常務會議上審議通過的科研項目,總投入逾200億,跨度12年。李寧是該重大專項的副總工程師。
    工商資料顯示,濟普霖成立于2005年4月,是一家中外合資企業,注冊資本3333萬人民幣。最初的股東有兩個,分別是李寧和香港商人黃中石。李寧入股的并非現金,而是一項估值1833萬的非專利技術:人乳鐵蛋白基因全序列及其調控元件。
    香港商人黃中石出資1500萬,同時出任公司法定代表人和董事長。他對南方周末記者稱,自己是在一個朋友的引薦下認識李寧的,“李寧說,你來參股,將來有成果了,大家分享。”
    據其描述,后來李寧又對他說,這個事情也關系到學校,最好給學校一部分。2006年9月,濟普霖董事會決定修改公司章程,李寧和黃中石各拿出3%注冊資本,無償轉讓給新股東北京中農大地科技發展公司。資料顯示,這是一家中國農大的全資控股公司。
    在中國農大的官網上,濟普霖和中農大地一樣都出現在校辦企業的名單中。但是實際上,南方周末獲悉,中國農大和黃中石并不參與公司的任何經營管理,負責公司運營的是李寧帶的一個名叫張磊的博士生。多個消息源指出,那個被帶走調查的公司主管正是張磊。
    李寧的一位親友做出了解釋, “他一心撲在科研上,對公司經營管理并不在行,所以都交給學生打理。”

    或在延伸審計時被查出問題

    就是這家濟普霖公司,在李寧參與的眾多科研項目中,一直扮演著合作公司的角色。
    李寧的學生劉雨告訴南方周末記者,科研項目都是以中國農業大學的名義申請,李寧領導下的該校農業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負責具體科研,而濟普霖承擔協助工作。至于中國農大和濟普霖之間如何分工,經費如何分配,都有合同規定,并在申報科研項目時上報給項目主管單位。

    一家公司以合作單位的身份參與國家科研項目,在中國產學研的大背景下一直是被允許的操作規則。在農大,這也是一個普遍現象。
    浙江大學一位主持過863項目的教授告訴南方周末,一般對于合作公司沒有什么資質限制,也不會要求公司資產規模有多大,只要科技部組織專家評審通過就可以。經費在預算的時候就已經分配好大學和公司各占多少,這個沒有固定比例,都根據具體情況,科技部審核后,就沒法調整了。
    中國農大一位教授也稱,按照規定,找合作單位應該招投標,但現實中一般都是給自己熟悉的公司操作,對于是否要避嫌不跟自己投資的公司合作,國家并無明確的規定。“李寧的轉基因研究屬于國家前沿科技,不是隨便哪個公司可以勝任,濟普霖雖然是他自己的公司,但是業務比較熟悉,效率肯定會比找外邊的公司要高。”
    “轉基因克隆有很多重復性的工作,李寧覺得如果都是學生來做,不利于創新性研究,需要一個專門的公司來做。”劉雨說。“這是李寧成立濟普霖的原因之一。”
    不過,無論是以合作公司的名義,還是體制內報銷的名義,科研經費都必須專款專用。如果將科研經費直接或變換形式轉移到公司名下,用于其他用途,都涉嫌違法。根據教育部和財政部2005年發布的一份跟高校科研經費有關的規定,“項目負責人不得借協作科研之名,將科研經費挪作他用,或轉入與項目負責人有直接經濟利益關系的關聯單位。違反規定者,一經發現,必須嚴肅處理。”

    中國農業大學的一位博士舉例說,一個課題年初申請到了,年底錢才給你,第二年就審計,不可能錢到了再做,那樣就沒時間了,只有從其他課題拿錢來做,要不然,怎么申請下一個?

    現實的確如此,南方周末接觸過的多位科研界人士坦承,將科研經費截留或轉移到公司名下,在現實中非常普遍。根據規定,科研項目有零余額制:項目截止的時候一分錢不能剩下,不然會被國家收走。“因為科研經費都是競爭性分配,中一個項目很難。好不容易中了一個,就會把經費極大化,沒花完的錢也可能會想辦法存下。”華中農業大學一位教授告訴南方周末。
    一位接近中國農大的人士透露,李寧可能是項目主管機構在延伸審計時查出的。所謂延伸審計指的是,先對課題的承擔單位中國農大進行審計,發現某項目的經費轉到另一個單位后,對這個轉入單位再審計。而具體的案情,至今仍未有任何披露。李寧身邊的一位朋友也說,李寧個人有沒有貪污,他也不清楚。

    但李寧家人堅稱,家里賬戶上沒有查到一分錢。

    “如果真的有犯罪,該怎么處理就怎么處理。銀行賬目都可以查的嘛!買房子呢,還是買車呢,總要有根據!”李寧的岳父吳常信對南方周末說,但一個人功是功,過是過,功不能掩蓋過,過不能抹殺功。吳常信是中國科學院院士,是中國動物遺傳學界的泰斗,還是李寧的學術啟蒙老師。

    沒有了李寧這個學術帶頭人,“神內”大樓不知是否還能繼續創造神話。 (南方周末記者 劉俊/圖)

    和大多數年少成名的科學家一樣,李寧的履歷也可以用光鮮來形容。他16歲考進江西農業大學,29歲獲得中國農業大學博士,45歲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在熟悉他的老師和同學眼中,他也幾乎具備了作為一個科學家的所有優秀特質:刻苦、敢于創新、領導力不錯。
    “他常說,做科研要有用,要能做出產品,而不是為了發兩篇論文。”陳小青回憶。陳是李寧的博士生,跟了李寧八年,動物轉基因產業化一直李寧的夢想。“在中國,他(李寧)是這個領域的權威,認為應該沖在前邊。”
    所有產業化項目里,李寧最為看重的是轉基因豬和奶牛,此后他投資、入股的諸多公司也均與此有關。
    “實驗室不可能跟大公司談合作,如果有一個公司的身份將有助于做這樣的推廣。”陳小青說,李寧缺的,就是這樣的一個推廣公司。
    2004年對李寧而言,是他產業化夢想的元年,但嘗試并不成功。這年8月,北京嘉捷康寧生物技術公司成立。資料顯示,在2000萬注冊資本中,李寧雖然出資100萬,但他既是法定代表人,又是執行董事。這一年,李寧在學術圈的地位又上了一個新臺階:成為“863”重大專項總體專家組組長。
    只是不到一年,公司就突然注銷了。當時公司董事會的解釋是:公司原計劃和中國農大一起承擔的863項目人乳化牛奶工作,由于自身發展遇到困難,科研及資金條件無法繼續勝任該項科研工作。“說白了就是大股東覺得風險太大,沒錢景,撤資了。”陳小青回憶,動物轉基因成果轉化相當漫長,短期收益幾乎為零,鮮有企業家愿意冒這么大的風險。
    反轉基因人士柴衛東告訴南方周末,在歐美,動物轉基因因為涉及倫理等一系列爭議而被命令禁止產業化。這跟農作物轉基因有很大不同。在中國,同樣面臨類似困境:動物轉基因批準研究,但批準上市很難。
    嘉捷康寧的倒閉讓李寧一度陷入困境,但香港商人黃中石的出現,讓李寧再次看到了曙光。正如上文所述,他們在2005年的4月注冊成立了濟普霖。
    這次李寧沒有出現金,而是以非專利技術入股。中國農業大學一位教授告訴南方周末,李寧負責技術推廣成果轉化,在學校允許的情況下創辦轉化學校或課題組科技成果的高新技術企業。“這是合法的,這個公司學校也有參股。”
    看上去,濟普霖像是一個自食其力的高科技公司,但實際上,它與李寧和中國農大之間關系密切。濟普霖在網上這樣介紹:在國家十一五成就展中,濟普霖和中國農大研發的成果排在展覽第二位(第一位是航天技術),中央政治局常委都認真參觀了展覽。公司承擔和參加了國家863、動物新品種重大專項等國家攻關課題多項,為國家高技術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獲得了國家和省部級獎勵多項。
    在中國農大的官網上,濟普霖同樣在宣傳李寧的科研成就時被多次提及。
    接近濟普霖的人士元軍告訴南方周末,濟普霖除了承接課題之外,幫李寧對外界推廣轉基因技術是另一項重要工作。“要說服主管部門,也要說服公眾,用研究數據告訴他們轉基因是安全的,前景是廣闊的。也要說服大企業,合作探索產業化的可能。”
    有了濟普霖作為推廣助手,李寧的科研成果開始在2005年之后遍地開花:跟河南花花牛集團合作,培育出第一批轉入人α—乳清蛋白基因擴繁小牛100頭;和天津夢得牧業合作,成功繁育42頭“人乳化”轉基因奶牛;和北京利潤維德公司合作,誕生一頭轉人CD20抗體基因的轉基因奶牛……
    這些合作都屬于李寧申請到的“863”課題——“高效表達人乳鐵蛋白等藥用、保健蛋白的奶牛乳腺生物反應器”。但是這些合作的喜悅僅僅停留在當時轉基因奶牛誕生的那一刻,再無下文。
    “他們愿意花一點代價跟濟普霖一起完成課題是可以的,但是沒有誰愿意冒險產業化。”元軍說,對這些公司的好處不言自明。他們可以跟濟普霖學到東西,另外,他們會對外宣傳承擔了國家課題,以提高公司知名度。而在此過程中,合作公司是否對李寧進行了利益輸送,亦不得而知。

    專利合伙生意

    在合作四處碰壁之后,李寧決定自己組建合資公司搞產業化。在短短五年內,李寧已搭建了一個輪廓日漸清晰的產業框架。
    2009年1月,濟普霖跟北京三元種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資成立了一家合資公司,負責轉基因牛的產業化測試,公司取名為北京三元濟普霖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工商資料顯示,在1000萬的注冊資本中,濟普霖以510萬占據控股位置。法定代表人和董事長均由李寧擔任,李寧的多位學生和同事擔任董事和監事。
    這應該是在校方支持下進行的。南方周末查閱到一份該公司一期工程招標顯示,公司建在位于河北的中國農業大學涿州農業科技園區內。接近該公司的人士告訴南方周末,這個嘗試并不順利,公司一直處于虧本運營狀態。
    2009年年底,另一家名叫濟福霖的公司也在北京海淀開始營業。工商資料顯示,這家公司依然由港商黃中石擔任法定代表人,有所不同的是,這家公司完全由李寧控股。在注冊資本1000萬中,李寧出資900萬,包括400萬現金和500萬的知識產權。
    工商資料上的濟福霖辦公地位于北京海淀區知春路附近的一棟大樓,南方周末記者踏訪之后發現,濟福霖并不在這里辦公,這里是一家名叫“瑞企創業”的企業注冊公司。前臺工作人員說,當初是他們幫濟福霖注冊的,現在濟福霖跟濟普霖其實在同一個地方辦公。濟普霖的會計告訴南方周末記者,這兩家公司其實是兩塊牌子、一套人馬,都是李寧的學生在負責。
    公開資料顯示,濟福霖跟濟普霖的業務并無本質不同,但實際上,濟福霖卻很少像濟普霖一樣跟李寧的實驗室參與國家科研項目。濟福霖的主要任務是負責研究成果的轉讓。
    南方周末根據公開材料檢索發現,從2010年11月開始,在李寧以濟普霖名義申請的12項專利中,至少5項移到了濟福霖名下,均跟李寧承接的國家課題相似,其中包括《一種動物體細胞克隆方法》、《一種從轉基因牛乳中純化重組人α-乳清白蛋白的方法》等。
    這五項中又有三項都轉給了其他公司。其中,《一種動物體細胞克隆辦法》,轉讓給了位于河北涿州的保定溫氏種豬育種股份有限公司。資料顯示,該公司成立于2011年10月,注冊資本5431萬,總投資3.2億,李寧是總經理,與上述的北京三元濟普霖生物技術有限公司一樣,均位于中國農大涿州農業科技園區。
    上述從濟普霖轉到濟福霖的專利中,另外有兩個關于奶牛的專利,在2011年先后轉給了一家公司,即“無錫科捷諾生物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工商資料顯示,該公司成立于2010年,注冊資本2.75億,李寧是法定代表人兼董事長。接近科捷諾的人士說,濟普霖全部用專利入的股。
    這位接近科捷諾的人士對南方周末回憶,當時無錫市想做一個生物農業方面的科技項目,當地政府不是很懂,就去北京咨詢專家,原本找了中國農科院的一位院士,但是當時這位院士臨時有事,沒見到。無錫官員在中國農大的熟人朋友推薦了李寧,那次雙方聊得很投緣。無錫市決定邀請李寧先到無錫做一個演講,李寧在跟當地領導見面時提到了人乳蛋白產業化的項目,問對方可不可以在無錫產業化。雙方一拍即合。無錫政府方面還為科捷諾在當地找到了投資。
    這項合作,很快就被提到了地方產業轉型的戰略高度。2011年7月,時任無錫市委書記的毛小平在接見李寧時說,無錫正在大力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和城市轉型發展,李寧把潛心多年的動物生物反應器及人乳鐵蛋白產業化項目帶給無錫科捷諾,完美地實現了一、二產業的融合,實現了現代生物農業與生物醫藥的結合,為無錫破解現代生物農業發展的難題樹立了典范。
    因為是無錫市政府支持的項目,科捷諾的建設很快走上軌道,買了廠房,建了國內最好的奶牛示范基地,兩個有關人乳鐵蛋白的試驗還獲得了江蘇省和農業部的資助。科捷諾官網稱,2012年,國家領導人參觀中國農大,李寧還特地介紹了這個項目。該領導人說,他十分期待人乳鐵蛋白第一批產品的上市。
    在科捷諾的官網首頁上有一個巨大的廣告,李寧穿著紅色的polo衫,戴著無框眼鏡,雙手交叉看著遠方,左上方列著一行字:“科捷諾,一個科學家的創新創業故事,一個科學家的中國夢。”
    而直到被檢方帶走前一刻,李寧也還沒能看到人乳鐵蛋白產品的問世。而他的學生陳小青擔憂:“如果李寧真被判刑了,估計以后就沒有人敢做動物轉基因產業化了。”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劉雨、元軍、陳小青均為化名;南方周末記者陳中小路、鮑小東、于冬對此文亦有貢獻)


    作者: 小馬哥    時間: 2014-9-2 18:02
    希望科研經費的審計也可以制度化,支配經費的自由度更大,由課題負責人來支配!
    作者: xygbl    時間: 2014-9-3 10:08
    媒體稱中國批準進口轉基因作物 農業部未予承認  2013-06-13 11:53:05
    記住這群人,是他們放行了轉基因!
    序號本會職務 姓名 工作單位
        1 主任委員 段武德 農業部科技發展中心
        2 副主任委員 方向東 農業部科技教育司
        3 副主任委員 施宗偉 國家質檢總局動植物檢疫實驗所
        4 副主任委員 彭于發 中國農科院植保所
        5 副主任委員 楊漢春 中國農業大學
        6 副主任委員 嚴衛星 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
        7 秘書長 李 寧 農業部科技發展中心
        8 副秘書長 汪其懷 農業部科技發展中心
        9 委員 吳孔明 中國農科院植保所
        10 委員 賈士榮 中國農科院生技所
        11 委員 盧寶榮 復旦大學
        12 委員 盧長明 中國農科院油料所
        13 委員 王振營 中國農科院植保所
        14 委員 喻德躍 南京農業大學
        15 委員 崔金杰 中國農科院棉花所
        16 委員 胡國成 中國水稻所
        17 委員 付仲文 農業部科技發展中心
        18 委員 董英山 吉林農科院
        19 委員 黃昆侖 中國農業大學
        20 委員 李 寧 中國疾控預防中心
        21 委員 徐海濱 中國疾控預防中心
        22 委員 王 靜 天津衛生防病中心
        23 委員 孫 明 華中農業大學
        24 委員 王華林 中科院武漢病毒所
        25 委員 陸 偉 中國農科院生技所
        26 委員 沈 平 農業部科技發展中心
        27 委員 王云峰 中國農科院哈獸研
        28 委員 孫樹漢 上海第二軍醫大學
        29 委員 王在時 中國獸藥監察所
        30 委員 劉正飛 華中農業大學
        31 委員 汪學軍 農業部科技教育司
        32 委員 劉 信 農業部科技發展中心
        33 委員 董海濤 浙江大學
    有媒體近日報道稱,根據阿根廷政府的消息,在最近召開的中國、拉美和加勒比國家農業部長論壇上,中國批準了從阿根廷進口的四種轉基因作物。中央臺記者試圖向國家農業部求證,但農業部態度謹慎,沒有承認也沒否認。





    歡迎光臨 畜牧人 (http://www.www12347.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
    主站蜘蛛池模板: 温州市| 随州市| 万源市| 东宁县| 新龙县| 无锡市| 府谷县| 闵行区| 罗源县| 霍邱县| 新宁县| 高雄县| 曲阳县| 新民市| 易门县| 乃东县| 绥宁县| 平潭县| 改则县| 桃源县| 汉沽区| 河源市| 四子王旗| 裕民县| 乌兰察布市| 桂东县| 六盘水市| 雷山县| 临湘市| 获嘉县| 米泉市| 嘉鱼县| 东乡族自治县| 察哈| 崇礼县| 福贡县| 乳源| 永和县| 东平县| 田林县| 余姚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