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人
標題:
雛鵝新型病毒性腸炎
[打印本頁]
作者:
duxin2006
時間:
2006-8-23 15:28
標題:
雛鵝新型病毒性腸炎
雛鵝新型病毒性腸炎是主要發生于3O日齡以內雛鵝的一種以小腸出血性、纖維素性滲出性壞死性炎癥為特征的傳染病,其病原已被鑒定為一種雛鵝新的腺病毒。四川農業大學程安春教授等國內學者對該病進行了有關流行病學調查、病理學觀察、病原特性分析、人工感染病例的病理形態學發展規律等一系列研究工作,對該病有了一定程度的認識。2002年6月份,在黑龍江省孫吳縣鵝群中發生了雛鵝新型病毒性腸炎,而且形成地方流行?,F將本病的診斷與防治工作報告如下。
1 發病情況
2002年6~ 7月份,黑龍江省孫吳縣有些養殖戶從外省購入鵝種蛋孵化后,共有12個鵝群相繼發生了鵝新型病素性腸炎,而且形成地方流行。大至32日齡的鵝,小至5日齡的雛鵝,無論日齡大小都有發病。但日齡越小對雛鵝新型病素性腸炎越敏感,且死亡率相對較高。12個鵝群總共約1.5萬只鵝,發病率為75%,死亡率為89.5%。鵝群發病后,分別采用各種抗生素、磺胺類藥物以及抗小鵝瘟血清治療均無效。
2 臨床癥狀
病鵝精神沉郁、食欲降低、飲水量增加。發病初期排白色糞便,后期拉呈水樣黃色或綠色糞便,病鵝蹲伏甚至癱瘓,食欲降低或廢絕,重癥則出現死亡。有的病鵝一出現癱瘓現象不久即死亡。最急性型見于3~ 7
日齡雛鵝,一發病即昏睡死亡:急性型多于8~ 15日齡發病,臨床癥狀為嗜睡、腹瀉、呼吸困難、喙端色暗,瀕死進而腿癱抽搐、以喙端觸地、昏睡而死,病程3~ 5 d:慢性型15日齡以上者多發,臨床癥狀為精神不振、衰弱消瘦、間歇性腹瀉、衰竭死亡,幸存者發育不良。
3 病理變化
本病的病理變化主要表現在消化道。病變特點,最急性者主要可見腸粘膜嚴重出血:急性者主要可見尸體脫水、心肌松弛、小腸段出現纖維素性環死性腸炎的“香腸樣”病理變化,觸之堅實(與小鵝瘟極其相似),最長達10 cm以上。皮下充血出血,胸肌腿肌出血呈暗紅色,膽囊膨滿腫脹,肝腎淤血呈暗紅色。脾臟腫大,胰腺腫大,盲腸、扁桃體出血。有的病例,腺圈 蔓!塑胃乳頭、十二指腸和腺胃交接處出血。
4 實驗室診斷
4.1 細菌分離
無菌取發病鵝肝、脾、心血,分別接種于普通瓊脂、麥康凱瓊脂和5%綿羊鮮血瓊脂培養基,置37℃ 恒溫箱中培養24 h,均未見細菌生長。
4.2 病毒分離
無菌取病鵝肝、脾組織,置滅菌研缽中,剪碎、研磨至勻漿后按1:10加入生理鹽水制成懸液(按每毫升生理鹽水中加入20001U慶大霉素),置冰箱中反復凍融2~3次,取其上清液接種于原代鴨胚成纖維細胞上作為實驗組,接種后置37~C恒溫箱中培養。同時設不加入分離毒素的原代鴨胚成纖維細胞作為對照組繼續培養。實驗組在接種后36~48h出現細胞病變,
無菌收取死亡細胞培養液,待檢。對照組繼續培養置96h細胞無變化。
4.3 中和實驗
在長滿單層的原代鴨胚成纖維細胞上, 取培養36~48h出現細胞病變的細胞培養液,用已知抗雛鵝新型病毒性腸炎陽性血清(由黑龍江省獸醫衛生防疫站提供)做中和實驗(實驗組),并設置不加入陽性血清的細胞培養組為對照組繼續培養。結果實驗組不出現細胞病變, 對照組出現細胞病變??祻往Z血清與抗雛鵝新型病毒性腸炎陽性血清同樣具有特異
性抑制作用。證明此分離物是腺病毒。
5 防治措施
目前對雛鵝新型病毒性腸炎尚無有效的治療用化學藥物。平時應注意不從疫區引進種鵝或種蛋,有該病存在的地區主要是使用疫苗進行免疫以及使用高免血清進行防治。
5.1 疫苗免疫
5.1.1 種鵝免疫 在種鵝開產前使用“雛鵝新型病毒性腸炎一小鵝瘟二聯弱毒疫苗”(由黑龍江省獸醫衛生防疫站提供)進行2次免疫,在5~6個月內能夠使后代雛鵝獲得母源抗體的保護,不發生雛鵝新型病性腸炎和小鵝瘟,這是預防雛鵝新型病毒性腸炎最為有效的方法。
5.1.2 雛鵝免疫 對剛孵出的1日齡雛鵝,使用“雛鵝
歡迎光臨 畜牧人 (http://www.www12347.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
主站蜘蛛池模板:
富锦市
|
子洲县
|
武功县
|
轮台县
|
灵山县
|
雅江县
|
庄浪县
|
清原
|
兰溪市
|
澎湖县
|
黎平县
|
延安市
|
裕民县
|
黔西县
|
平邑县
|
杭州市
|
葵青区
|
永顺县
|
开远市
|
聊城市
|
开远市
|
台北县
|
安西县
|
平昌县
|
吉木萨尔县
|
宁国市
|
安远县
|
高雄市
|
平邑县
|
岢岚县
|
金堂县
|
远安县
|
安西县
|
鄱阳县
|
贡嘎县
|
杭锦后旗
|
马关县
|
常德市
|
盘山县
|
长丰县
|
米林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