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tton id="imseu"></button>
  • <rt id="imseu"></rt>
    <li id="imseu"><source id="imseu"></source></li>
  • <button id="imseu"><input id="imseu"></input></button>
    <table id="imseu"></table>
  • <strike id="imseu"></strike>

    畜牧人

    標題: 政策調控下的中國大豆市場走向 [打印本頁]

    作者: 007畜牧    時間: 2014-5-16 08:50
    標題: 政策調控下的中國大豆市場走向
      進入2014年以來,國內大豆市場出現了復雜多變的行情,一方面是國內需求疲軟,港口進口大豆庫存高企,另一方面是國際大豆價格持續高位運行,企業進口成本居高不下,出現了一系列諸如大豆違約的傳聞。同時,國家開始對大豆實行目標價格調控措施,并計劃在近期向市場投放臨儲大豆。在此背景下,在東北哈爾濱舉辦了春季糧油分析會,本人受邀做關于大豆市場的現狀分析。為方便更多行業人士了解會議概況、交流指導,現將會議上的主要觀點記錄如下。
      一、 近幾年中國大豆市場環境的變化
      1.政策調控對市場產生多方面影響
      自2008年以來,國家對大豆市場實施了一系列的調控措施,其中,臨時性措施諸如臨時價格干預措施、定向投放國家儲備油、臨時降低大豆進口關稅等,以其帶有一定的行政色彩,對市場具有快速調控的功能,而對大豆產業產生較為遠期影響的包括大豆臨儲政策、外商產業投資調整、大豆進口報備制度及鼓勵油料生產等產業調整政策。
      這些產業調整政策實施以來,對我國大豆產業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主要包括以中糧、中儲糧、中紡糧油為首的國字號央企獲得大步發展,雖然從開工率上仍大幅落后于外資企業,但3大央企有效壓榨能力合計占到全國前10位企業壓榨總量的20%,對市場的影響能力顯著增強。
      其次,國家的多油并舉措施也對市場發展產生較大影響,根據對2009-2012年國內大豆、菜籽、棕櫚油及其下游產品的定量換算顯示,綜合考慮其進出口和政策性收儲情況,在2009-2012年期間,以豆油、棕櫚油、菜籽油為首的傳統主流食用油的整體供給增速明顯低于粕類的供應增速。這表示,以豆油、棕櫚油、菜籽油為首的傳統主流食用油要么增速已經開始出現下降,要么就是被其他玉米油、茶油等小品種油擠占市場份額,這也很好的解釋了當前粕強油弱的格局。
      第三是,大豆進口報備制度因國內企業信息解讀能力對企業經營造成影響。大豆進口報備制度本身是為滿足企業了解國內供需情況而做的一項公益性行為,但在當前大豆成為融資工具、基差交易盛行的今天,這一制度反而因企業的信息解讀能力薄弱而造成反作用,大量的港口庫存并不能為市場提供低價的貨源供應,部分未及時點價的飼料企業不得不接受虧損的現實。
      2.大豆成為融資工具
      目前市場關注焦點在于大豆信用證融資,這種融資利用的是國內大豆需求的規律性和數量的龐大性,以及進口期間內外匯率之間的差,或者是銀行貸款利率和民間借貸的利率差。具體操作是在銀行開具信用證進口大豆,大豆到港后迅速變現,轉而投資其他領域,并在到期日歸還貸款。但更為市場所普遍采用的是質押回購融資模式,其操作模式為通過質押商品獲取現金,轉而進行其他投資領域。
      以上兩種融資模式,無論哪一種都會造成市場供需層面的脫節,會對市場價格走勢產生來自金融市場的不確定性影響。從企業經營角度來講,由于農業企業普遍存在的資金短缺及高風險低回報等問題,利用資本市場進行融資也屬無奈之舉,但從長遠發展來看,企業融資應更加注重風險的控制。
      3. 豆粕市場基差貿易增多
      隨著中國大豆市場的開放,越來越多的交易模式被接受和使用,豆粕基差交易就是其中之一。簡單來說,豆粕基差交易就是對應遠期期貨合約加上一定的保管、利息以及合理利潤等形成未來的交易價格,這種交易在本質上保護的上游產業不受影響。
      結合目前國內豆粕期貨市場的反常走勢,我們不難看出,在基差貿易的模式下,國內油廠不得不接受高額的進口大豆,同時再利用基差交易鎖定下游飼料企業和終端需求,而這個市場最終買單者將是廣大的消費者。從個人角度來看,利用美盤決定成本,卻在國內市場進行終端銷售,顯然對于國內大豆鏈上的企業有非常大的風險,或者說將限制企業成為純粹的加工商,企業經營缺乏靈活性,經營環境成本不好。
      4.粕強油弱格局持續呈現
      關于粕強油弱在政策調控部分已做過需求方面的影響因素分析,另外,從企業經營角度也將對這一局面產生推波助瀾的作用。數據統計顯示,按照/豆價顯示,大部分時間里,該值均高于0.6,說明在企業經營過程中,豆粕的利潤貢獻率要高于豆油。這主要是由于相較豆油品種,豆粕替代品有限,此外,雖然豆油本身價高,但成交數量有限,相較于月均400萬噸左右的豆粕消費,其市場成交活躍度顯著不夠,企業經營變現能力相對較差,因此,從企業角度也更偏向于控制豆粕供給能力,以實現更好的利潤回報。
      綜合來看,近幾年的大豆市場環境變化,大豆臨儲政策因其公開性更受關注,但其對市場產生的影響卻最小,或僅限于東北地區,而一些潛移默化的變化因其隱蔽被市場所忽略,但正是這些變化,對我們的企業經營會造成實質性影響,也促使我們從全新的角度去解讀信息、去提高經營能力。
      二、 當前大豆市場的幾個熱點問題
      1. 關于臨儲大豆拍賣
      從網上公開資料顯示,目前臨儲大豆還剩余800萬噸左右,2008-2009年的大豆已處理完畢,因此如要拍賣將會以2010-2011年大豆為主。按照之前的拍賣情況,基本按照順價銷售的原則,當然這里面的順價不包含倉儲、利息等成本。根據對2010-2011年大豆臨儲情況判斷,預計拍賣底價在4000附近,加上運輸等費用,將在4300以內。
      另一方面,今年大豆供給雖然充足,但低價原糧卻幾乎沒有,目前東北地區大豆現貨已經見底,價格在4700左右。而現在東北地區養殖行業虧損在200-300元/頭左右,因此此次拍賣將會對市場獲得低價原糧有一定幫助,同時也意味著競價將會比較活躍,如果企業沒有找對銷路,以作油豆,建議到廠價控制在4200以下可競拍,超過此價位則有一定風險,畢竟豆粕現貨目前不是特別樂觀。食品豆另議,因為該批次大豆保管較好,質量好,特別是蛋白含量較高,完全可作為食品豆使用,但食品豆需求有限,需提前鎖定買家。
      2. 大豆價格補貼政策
      之前韓一軍教授已經講過,這個政策一出臺我們就做了分析,同理也認為這一政策不會對大豆種植構成太大支撐,大豆播種面積縮減的勢頭難以出現改觀。另外,就如我們評價某一政策本身時所持的態度一樣,政策本身應該都是積極的,最關鍵的在于實踐操作中,因多方面原因引起的政策效應扭曲。按照東北地區大豆玉米種植效益來講,未來大豆目標價格是逐年提高,還是維持不變,這一目標價格的制定標準是什么,具體怎么來補,按照一家一戶還是按照銷售量?可能實際操作中要非常難,對于喜歡算賬的國家財政部門而言,這一政策能維持多久都是問題。當然,我們現在都是猜測,或許國家已經制定了完備的方案。
      3.大豆違約與融資問題
      這個問題網上報道已經很多,綜合來看,還是資金問題。當然,這個問題也遲早會解決的,不會形成太大的風險。但這一問題給我們的警示也不容小覷,從國家安全角度來講,中國完全依賴進口是非常可怕的。其次,大豆違約也讓我們看到了中國作為需求方在全球大豆貿易市場的地位。
      就個人而言,拋開個別企業行為,從中國與國際賣家的地位而言,大豆違約可能在當前的貿易規則下是錯誤的,但另一方面,當前的貿易規則是否考慮進去買家的利益?作為掏錢的買家,也亟需在規則方面去突破,話語權在某種程度是破壞掉舊的模式,尋找適合自己的交易秩序,我們也希望看到,粗暴的違約風波后,能在大豆貿易中國內企業會有進一步的動作。
      三、2014年度幾個趨勢的預判
      1.國際大豆市場環境
      首先看全球大豆產量,大豆產量依然保持著增長。另外,南美地區阿根廷因匯率問題,有大豆惜售現象外,整個南美地區的裝船運輸在近幾年有明顯改善,另最新消息顯示,嘉吉會進一步擴大在巴西地區的大豆貿易,擴建港口,種種因素表明,中國的大豆進口不會有太大的問題,供給是有保障的。
      但另一方面我們也看到,由于美國一季度壓榨改善,加上中國在一季度對美豆的過量進口,美國大豆庫存偏低,這也就造成在當前點價模式下,因國內的大豆融資,加上美盤現貨的支撐,出現的違約現象。
      其次,我們先不說有沒有美國農業部對市場的操控,但實際情況是,每年美豆開始出口的時候,美盤總會走出一波上漲行情,這期間多數是對天氣的炒作。我們用最原始的分析方法,自2000年以來美豆不是沒遇到過干旱等特殊天氣,但美豆的播種面積整體是平穩上升的,除了07/08年度,因為玉米的快速上漲。而大豆單產在趨勢線上也是穩定在2.8左右,這反映的問題是美豆的供應在某種承程度上也是穩定的,中國農民有種植習慣,美國農民同樣也有。
      從這里,我個人的感覺是,全球大豆供應是充足的,但在現在的貿易和定價模式下,特別是又冒出來一個厄爾尼諾,所以,大豆價格在近期是不太可能出現較大幅度的回落,也就是進口成本還是在高位的,中國需求不會對美盤構成太大壓力。
      2.國內市場環境
      首先就是我國的粕類需求還是增長的,粕強油弱局面不會改變,其次,中國這兩年新建的油廠還是會開工壓榨的,所以油料進口增速不會下降,而且從2011年以來,這幾年的大豆進口基本是按照年增500萬噸的趨勢。
      再來看下需求,目前國家對公務接待控制較嚴,對餐飲業影響很大,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短期豆粕的需求。但前面我們的總編輯孟凡軍給的一組數據也顯示,中美之間的飼料產量目前是很接近的,考慮到兩國人口因素,中國的飼料消費還是很有前景的,不論從生產周期還是需求消費來看,需求只能向好的方向轉變,中國人飲食消費對需求還是刺激很強的。(選自中華糧網)


    該貼已經同步到 007畜牧的微博




    歡迎光臨 畜牧人 (http://www.www12347.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
    主站蜘蛛池模板: 彰武县| 清流县| 泗水县| 邵东县| 潢川县| 响水县| 樟树市| 沂源县| 衡阳市| 安达市| 齐河县| 长岭县| 平山县| 临武县| 连城县| 武威市| 库伦旗| 漯河市| 怀宁县| 邵阳市| 湟中县| 玉树县| 巴林左旗| 庐江县| 江西省| 玛曲县| 沙雅县| 紫云| 美姑县| 六枝特区| 湘潭县| 多伦县| 增城市| 常山县| 北流市| 三原县| 浙江省| 瓦房店市| 崇左市| 贡觉县| 远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