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tton id="imseu"></button>
  • <rt id="imseu"></rt>
    <li id="imseu"><source id="imseu"></source></li>
  • <button id="imseu"><input id="imseu"></input></button>
    <table id="imseu"></table>
  • <strike id="imseu"></strike>

    畜牧人

    標題: 什么叫第三代養豬 [打印本頁]

    作者: 吉鴻昌    時間: 2014-3-21 10:57
    標題: 什么叫第三代養豬
    本帖最后由 吉鴻昌 于 2014-3-21 11:08 編輯


                    什么叫第三代養豬
    我們都知道英國的兩次工業革命,它的結果就是最大限度提高了生產力,提高了生產效率。
    所謂“第三代養豬”,它是把傳統養豬,即“農民千家萬戶飼養,有啥吃啥,即吊架子育肥的養豬方式”算作第一代養豬(豬只要養一年時間);把“飼料養豬”算做第二代養豬,即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以泰國正大集團進入中國為標志,它是以加工飼料代替有啥吃啥,來提高養豬效率的。這便是第二代養豬模式(四至六個月出欄)。(也可以叫飼料革命,其結果是提高了養豬效益,大大提高了生豬的產出力,這種模式解決了第一代養豬無法供給全國人吃上豬肉的窘境。大大滿足了國人對豬肉的需求)。
    而第三代養豬,則是憑借養殖環境、養殖設備的改善(革命),來提高養豬的育成率以及降低養殖成本(實際也就是提高養豬的效益)。特別是解決養豬賠錢以及規模豬場的大部分問題(如:管理問題、疫病問題、抗生素殘留問題、.....)它不僅滿足了養豬人的賺錢需求,更是為了滿足人們對安全豬肉的需求)。
    它的標志是:恒溫密閉的圈舍,科學(愿意用)、廉價(散戶也用得起)的設備的使用。
    為什么恒溫密閉養豬是第三代養豬呢?
    目前,只要有錢,誰都可以從外國引進種豬,然而,由于我國進口檢驗目錄里,以前沒有藍耳、偽狂犬等疫病檢驗項目,導致這些在國外流行多年、我國原本沒有的疫病被大量帶入我國。而隨著國外“良種豬”的不斷引進,豬病也隨之傳入國內,以至萬國豬病薈萃中國”。加上歷史原因留下來的種種疫病(我們不僅沒能有效消除,相反,流行卻越來越廣,并且越來越難控制)。因此,真的由仔豬育成商品豬,也是越來越難。
    而目前養豬人賴以支撐的養殖技術,根本就不是養殖技術,而是治病技術、防疫技術。而就算這是養殖技術(其實是一部分),也是學科分離的畸型兒,用檢驗結果取代臨床診斷(所以我們能看到大量的解剖圖片),治標不治本,防病不防源,甚至故意視而不見。更有甚者,不少通過了GMP的獸藥企業違規生產銷售復方抗菌藥物,誤導養豬人以藥養豬。加上靠抗生素提高養殖效益之風難以遏制。豬只種群免疫力極低。而疫苗市場魚目混雜,良莠不齊,中外并存,誤導養豬人以疫苗之唯一手段防治疫病(三頭份、五頭份一次用于一頭豬)。所有這些能算是養殖技術嗎?不是的。也就育種技術,算是養殖技術(其實不必要都掌握,養豬人什么都掌握就是巨大的浪費)              
    以疫苗接種就是完全的“防疫管理”為例,事實上這是極大的認識錯誤。其實生產中,豬的實際免疫力大多低于正常免疫力。也就是說,不是說你進行了疫苗接種,豬群就具有絕對的免疫力。因為:豬群中若有如下狀態的豬只,如:營養不良(如食物中缺乏某些維生素、氨基酸、微量礦物元素、甚至飲水不足)、應激狀態(造成代謝紊亂與營養素缺乏)、 霉菌毒素中毒、病原體感染(豬瘟、“藍耳病”、圓環病毒……)、抗原刺激過頻,造成信息干擾、應答紊亂、抗生素濫用(尤以某些化藥為甚)、寄生蟲病(破壞正常組織、細胞、毒素干擾)、傷寒(感冒……)、拉稀等等 。此類豬只因以上某種,就會產生免疫抑制。此時它的免疫力、抵抗力幾乎幾乎可以降低為零,簡直是弱不禁風。這種“弱豬”雖然經過諸多防疫,可由于其體弱,因此一有疫情,首當其沖,它們就成了疫病的溫床,進而也就成了最大的活體傳染源。成批死豬也就在所難免。
    事實上,“防疫管理”重要的是要消滅那些產生“弱豬”的諸多因素(防疫好做)。比如,環境因素:包括豬舍、柵欄、工具以及環境溫度、濕度、通風情況、衛生情況等。如果環境過熱、過冷、濕度大、通風不良都會使動物出現應激反應,使動物的免疫應答能力下降。比如,霉菌毒素中毒、病原體感染(豬瘟、“藍耳病”、圓環病毒……)因素(只能密閉隔離,拒絕一切外感大疫),所有這些都是造成育成率低的原因。
    而2012年,全國存欄母豬4500萬頭,按國際生豬育成率平均水平,應該出欄生豬9億頭。可是,2012年,中國生豬僅出欄7億頭。也就是多養母豬一千多萬頭,浪費糧食近2000萬噸(死的豬不都是出生就死亡了,而2000萬噸可以養活半億人),污染物5000多萬噸(包括死豬)。污染水體超過十億立。因此,提高育成率的第三代養豬技術——恒溫密閉養豬就應運而生。
    這種養豬技術著眼于養殖環境的改造和設備的創新。用密閉的方式,阻斷一切外感大疫(把疫病隔離在圈舍之外,就可降低死亡率80%),而用恒溫的方式、科學的方法,可以避免豬只產生不必要的“應激”(萬病之源來源于“應激”),從而也就避免了潛伏疫病的爆發。加上溯源淘汰,三至五年后(隨著推廣的深入),把疫病的流行控制住(病毒如果長期不處于人或動物體內就會死亡)。此時豬也就好養了。肉也就安全了。具體來說,幾乎養豬的大部分問題,都可以靠養殖環境的改造和設備的創新來解決。因為:
    養豬養得好不好,要看育成率高不高(第一是育成率,第二還是育成率)。而決定育成率的,是豬病,而豬病關鍵在于預防(給豬治病,不可能像人似的花上幾千,而豬圈內治病條件也不行,特別是這些疫病根本就無法根治)。然而,無論專家還是養殖戶,普遍認為防病就是防疫,或者用些抗生素之類,而這就大錯特錯了。其實,防病的關鍵是圈舍。為什么這么說呢?我們從小豬說起。
    小豬出生后,不論寒冷, 過度饑餓,搶食壓力, 調豬,或是打針的壓力, 都會影響到小豬的生命力。而且小豬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這一餐沒吃到(搶輸了), 下一餐就沒力氣去搶食, 連續兩餐沒有吃食(大人或大豬,餓兩天不會怎樣),小豬立刻就有因為饑餓而下痢的情形出現(吃母豬料而消化不良、或者由于味覺沒有發育好而拱食糞溺)。再比如:大豬睡水泥地沒啥大關系,但小豬就容易著涼而下痢(也包括賊風、衛生等)。而這種下痢的豬,就算已經防疫,它也不再具備完全免疫力(消失)了,更沒有抵抗力。而一旦出現疫情(包括中后期),這種弱豬,就很容易染病。疫菌經活體培育后,它就是疫病的活體傳染源(活體內增強)。所以,成批死豬就在所難免(治療是不可能的。因為:前面我說了,給豬治病,不可能像人那樣花上幾千元。而疫病根本就無藥可以根治。特別是傳染后的潛伏期,根本就無法判斷)而雞鴨等畜禽同樣如此。而這不過就是因為小小的“沒搶上食”(乳豬階段沒有補料工具、或者中豬飼槽槽位不夠,是設備原因吧?)造成的。而中豬、大豬,若是圈舍衛生不好,也一樣會拉稀而變成“弱豬”(進而變成活體傳染源),也會出現同樣的結果(也是設備原因吧)。所以,我們說防病的關鍵在于圈舍(包括設備,特別是衛生),而防疫誰都在做(防疫不是不重要,而是無需強調,但免疫力的失去,卻沒有人關注,這才是死豬的真正原因,也就是圈舍不夠科學)。所以,決定育成率(死不死豬)的,不是什么豬瘟、豬丹毒、豬肺疫、口蹄疫、藍耳病、圓環病...之類,而就是感冒和腹瀉(痢疾),這種小病,兩頓不進食就容易出現上述結果不說,感冒就會發燒,發燒就容易大便干燥,喝點臟水(喜喝臟水)就容易拉稀。最后也就是活體傳染源。而這都是圈舍造成的,所以,我們說好的圈舍“不死”豬(少死、甚至不死)。而其他疾病(包括自體帶毒),有正常防疫跟著,只要不存在“弱豬”就不容易爆發疫病。原理不錯吧?
    而豬病的治療,不論你的用藥多么精準,判定疾病多么確實,而誘發疾病的主要因素還是來自環境的管理失敗(圈舍環境過熱、過冷、濕度大、通風不良)。
    例如小豬下痢了,你用再多的藥(或生理調控)也沒辦法讓因為溫差過大的小豬停止下痢.保溫燈則一試就靈。為什么?因為小豬假如是因為溫差過大而下痢,最好的解決辦法當然就是保溫.用藥只能在當下讓小豬外表正常,他還是會下痢的。所以養豬比得是:你對養豬環境調控的能力。而生理調控(保健、保健藥物)畢竟是受環境因素影響太大(感冒、各種疫病都來自環境中)。因此,圈舍好當然就少用藥、甚至不用藥。
    因此,好的圈舍設計、科學的設備(不是花錢多就科學)、衛生的環境,真的可以解決養殖賠錢(價格波動,畢竟還有賺錢的時候)的大問題(育成率高就不賠錢)。
    其實養豬設施好,還有許多好處(省料、省藥、省水、省電、省人工……,這些都是錢,下面我繼續說)。也就是說養豬設施,決定養豬是否賺錢。
    而這只是說仔豬。那么小豬、中豬、大豬又是怎樣的呢?
    前面我說了,只要有錢,誰都可以從外國引種,然而,由于我國進口檢驗目錄里,以前沒有藍耳、偽狂犬等疫病檢驗項目,導致這些在國外流行多年、我國原本沒有的疫病被大量帶入我國。而隨著國外“良種豬”的不斷引進,豬病也隨之傳入國內,以至萬國豬病薈萃中國”。加上歷史原因留下來的種種疫病(我們不僅沒能有效消除,相反,流行卻越來越廣,并且越來越難控制)。因此,真的由仔豬育成商品豬,也是越來越難。而育成率99%與育成率95%相比,一頭豬又將相差幾十元。所以,不死豬或少死豬,就很關鍵(有可能血本無歸,就不是幾十元了)。因此,若是使用恒溫密閉的“生態圈舍”(把疫病隔離在豬舍之外)我們就不怕疫情來襲了(至少降低80%,特別是減少疫病暴發的誘因)。
    第二,仔豬斷奶后的兩周時間,是豬生長過程中極為特殊的階段,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這個階段易出現兩個現象,一是下痢,二是掉膘。特別是下痢,對小豬傷害最大,非常影響養豬人的經濟效益。小豬下痢一次,恢復到繼續生長狀態需要3天。仔豬斷奶體重常為8公斤,體內多種系統還未生長健全,適應力差。在斷奶之初四天內,體重不增反降到7.5公斤是常見的現象,別看僅僅0.5公斤,要想恢復到8公斤體重,即使精心喂養,恢復正常生長也需7天的時間。有人計算過,下痢一次到恢復生長3天,掉膘0.5公斤恢復要7天(長得慢),這10天的經濟意義是什么? 即與不下痢仔豬相比,體重要差23公斤,若仔豬售價每公斤20元,就是40-50。而后期還要多養十天,按每公斤飼料價4.5元,10天是45元。又少收入四五十元,粗算就是近百元的差距。也就是說,不算未來的生長緩慢、免疫力低下(甚至死亡),僅在這十幾天中就少了近百元,而養一頭豬才賺多少錢。由此可見,斷奶后的兩周,是關乎仔豬一生成長的關鍵時期。也是能否賺錢的關鍵時期(同一圈豬,相差十幾公斤)
    而使用一種0-7天的喂料器,把仔豬快速扶壯而不腹瀉(均勻補料,絕不暴飲暴食),因而仔豬階段多長5斤肉(這個有點算是專業性的東西,不解釋),就是40-50元。加上提前十天出欄省料10公斤(仔豬斷奶重多0.5千克,相同水平和環境飼養下,出欄重就多5千克,因此可以提前十天出欄——同一圈的豬,相差20-30斤就是這個原因),一頭豬,養豬人不是多賺近百元嗎(設備原因吧)?
    第三,仔豬由母體產出的一瞬間,即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正是由于這些應激變化,使仔豬從出生到斷乳時的死亡率高達l0%~25%,特別是出生7日齡內的死亡數最多,占斷乳前 死亡數的65%左右。特別是,由于管理不善,母豬母乳不足,仔豬得不到「初乳抗體」和「乳汁抗體」的有效保護;加上仔豬因母乳不足造成營養不良,抗病力減弱。而母豬分娩室的消毒衛生工作又沒有做好,病原體污染嚴重,仔豬因饑餓喝污水,亂啃地面臟物,更會促使仔豬黃白痢的發生,同時如支原體、藍耳病、圓環病毒等病原即乘機潛伏感染,直到斷乳后應激爆發。這種情況,許多乳豬料都是用加藥的方法來避免拉稀。而0-7天的仔豬(不吃料)更是大量使用抗生素。而這為豬只后期生長埋下了隱患(免疫力、抵抗力下降,后期不用藥就容易爆發疫病,甚至經常生病)。加上當前國內豬病越來越復雜,越來越難控制。結果可想而知。而在規模豬場,藥物防治經常化。養豬治病,平均來說,每頭豬要用50元。
    然而,若是使用0-7天有效補“料”,就不需要在乳豬料里加藥(出生第一天就開始均勻補飼含免疫物質的“飼料”,絕不暴飲暴食),加上密閉養豬(可以把疫菌隔離在豬舍1米線之外),減少了疫病暴發的幾率。從而少用藥或者不用藥,而節省那50元中的幾十元。
    第四,人們養豬,潛意識或下意識都認為,豬就是豬,冷點熱點沒關系。然而,冷熱應激,很容易讓豬只失去抵抗力(冷熱應激下,自身自衛屏障容易破壞),給病毒創造了較適應的環境。所以比較容易感染各種病毒或潛伏疾病轉強而爆發。而其結果則可想而知。(養殖環境造成的)。
    而科學證明,在25℃左右,豬只維持生命體征的需要量最少,吃下去的能量大部分用來生長,所以此時料肉比一定是最好;而氣溫35℃時,豬的采食量銳減,吃下去的能量很少,有時甚至尚不足以達到維持所需能量,生長大概也就停頓了;當氣溫15℃以下時,豬只逐漸需要能量御寒,即耗料御寒。也就是說,25℃向上或向下,料肉比可能會逐漸變差。此外,由可供生長之能量來看,18~24℃最多,所以也一定是生長最快的。那么,豬只生長的最佳舍溫,應該在18~25℃之間。然而,夏天遮陽還較容易,冬天升溫可比較難。因此,冬季不加溫(特別是南方),耗料御寒的現象十分普遍。而多耗料,當然就少賺錢,而我們恒溫養豬,(不冷不熱)就可以提前5-7天出欄,省料錢50-70元。
    有一問題是:舍溫在18~25℃之間,豬只有可能變得太肥(瘦肉率低,這是大自然的定律)。但為了使豬生長最快,又不至于太肥,可以確定一種更適宜的飼料營養配方,即飼料某個階段可以一點,飼料成本又可以降低幾十元。
    事實上,應激還有許多。如飼養員更換、斷奶、稱重、轉群、抓捕、驅趕、缺乏運動、噪音、驚嚇、飼養密度過大、擁擠、炎熱、防疫接種及衛生,無不跟養殖環境、養殖設備有關系。
    第五,幾乎很多人都認為:養豬需要規模化、現代化,然而追大這里卻存在很大的偏頗。以年出欄萬頭以上和出欄一千頭豬場相比:
    1.在同樣管理水平情況下,一千頭出欄的豬場更有成本優勢、更有竟爭力。因為夫妻店只賺工資就可以持續。
    2. 大規模豬場的病情大增,藥費居高不下,料肉比就較高(成本增加),加上工資負擔和雜費支出,設備折舊(高投入)。使萬頭以上豬場產出成本更高。
    3,大規模養豬,也忽略了環保問題。也許有人說,規模化才能發展沼氣,然而他忘了沼液、沼渣同樣是水源的污染物。若只是一千頭,可以直接肥田,而幾十萬頭,沼液、沼渣運輸都是問題(污染帶來的環境問題,也對養豬造成很大的威脅。)。
    由此可見小規模(千頭),每頭豬的費用比那些規模豬場還可節省幾十元。而養殖設備的革命,把小規模養殖的風險降到了最低(比大規模還要低),同時豬糞尿可以就近還田(減少80%流失的化肥使用)。而目前,大資本投資養殖的不在少數,然而,真正懂養殖的并不多,甚至可以說根本就沒有,因此,上馬就很盲目(煤老板),特別是對養殖的風險規避認識不足。因此從改善養殖環境、養殖設備入手,則能使其良性發展(不需要懂養豬)。
    第六,目前,養一千頭豬,圈舍投入至少30萬元,使用十年每年折舊3萬元,每頭豬折合30元。其實,養豬完全可以不花圈舍錢。(門市房可以出兌,豬舍也可以的)若豬舍的建材、設備,可以保用50年。這又是30
    實際上,養殖環境還包括、空氣濕度、空氣新鮮度、水質,這些都能影響養豬的效益。
    結論:
    不是養殖不賺錢,也不是養殖都賺錢,只有把養殖做好才能賺大錢。那么,如何才能把養殖做好呢?
    而前面我們說了,養豬要想賺錢,第一是育成率,第二還是育成率.
    若是不管死亡率多少,豬誰不會養??
    而育成率,也就是看他1000頭養下去,到出售時剩幾頭罷了。那么,影響育成率的因素是什么?那就是疾病。
    而防病的關鍵是:良好的環境調控和飼養條件。實際就是圈舍的設計、設備的使用。特別是衛生狀況、空氣清新度的改善。因此,恒溫密閉、空氣過濾消殺的第三代養豬技術,必將越來越受到養殖戶的歡迎。
    而這里就有兩個問題,一,這些設計養殖戶(特別是散戶)是否能夠用得起?簡單說,如果工廠化生產這些設備,工廠賺錢的前提下,豬舍的造價幾乎與普通豬舍沒有區別,而且養殖戶非常愿意用(因為它不太死豬,而且省料、省藥、省水、省電、省人工……,更因為用得起)。那就沒有問題。二,設備的運轉及維持費用不能很高。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國,說是第三代養豬的,有個丁磊。但那只是試水而已,可以說是嘗試。但名氣太大的緣故。容易讓人誤以為第三代養豬就是有錢人的意淫。是不可能的事情。更不可能普及。那就大錯特錯了。不過,若是超過丁磊,4年的媒體熱捧,可就變成給你的宣傳了(無論是技術,還是豬肉)。
    而最重要的一點,第三代養豬的環境改善,甚至超過了100年前的原生態(豬只不需冬耐三九嚴寒,夏忍三伏酷暑),因此可以養殖生態豬(豬肉35元一斤,完全不受市場價格波動影響)、有機豬(有機豬必須的環境基礎,因而只要有合乎標準的有機飼料,有機養殖將很容易)。


    作者: 狗王面包    時間: 2014-3-21 12:37
    恒溫密閉養豬再加上飼料現配現餵就是第四代養豬
    作者: haochunqing    時間: 2014-3-21 14:29
    有同感呀!!!
    作者: 牧童    時間: 2014-3-22 01:48
    這個提法比“現代”養豬好




    歡迎光臨 畜牧人 (http://www.www12347.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三河市| 明星| 莒南县| 高尔夫| 锡林郭勒盟| 东阳市| 尼勒克县| 太康县| 玛沁县| 临猗县| 云霄县| 宜春市| 高州市| 富宁县| 巴楚县| 商河县| 鸡泽县| 郧西县| 辽中县| 泾川县| 凭祥市| 固阳县| 澄江县| 当阳市| 蕉岭县| 怀化市| 桑日县| 镇康县| 杭锦后旗| 黄骅市| 屯昌县| 洛宁县| 济南市| 叶城县| 桓台县| 元朗区| 宣恩县| 兴文县| 县级市| 武冈市| 波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