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tton id="imseu"></button>
  • <rt id="imseu"></rt>
    <li id="imseu"><source id="imseu"></source></li>
  • <button id="imseu"><input id="imseu"></input></button>
    <table id="imseu"></table>
  • <strike id="imseu"></strike>

    畜牧人

    標題: 人與豬的思考 [打印本頁]

    作者: 007畜牧    時間: 2013-11-1 10:27
    標題: 人與豬的思考
      (一)--要溫度還是要"風度"
      集約化養豬以來,人們對養豬的認識在不停地變化,但隨著豬病越來越多,養豬的利潤越來越低,我們必須考慮,我們的認識是在提高還是在落后?今天我提出一些相關的問題,供業界人士參考。
      通過對無數集約化豬場的了解,我們提出養豬過程中人與豬的關系,提出了“把豬當成人,把人當成豬,把豬當成豬”的觀念。把豬當成人,人不吃的不要給豬吃,人不愿意的事情也不要讓豬去做等;把人當成豬,是看到豬的時候想一想我們自己,轉群時要給豬料中加藥,為什么我們出門時不先吃些抗生素呢?我們在睡覺時要鋪上褥子、蓋上被子,豬睡覺時是否也是這樣呢?把豬當成豬,是指在治療時,我們寧可花十萬元給人治療,也不會花一千元給豬治療。今天先說一下溫度的問題:
      是世紀九十年代流傳一句話:“要溫度還是要風度”,是說年輕人為了苗條漂亮,在很冷的天穿很少的衣服,以至于經常有人凍壞;現在的豬場仍然存在這種意識,即重視“風度”而忽視“溫主”。
      一、豬場里的溫度與“風度”
      溫度是環境因素中的一種,是適中讓豬舒服或不適時豬會難受的外界因素;“風度”不能單純當成衛生條件,而是人們長期以來形成的認識,也就是習慣。這里涉及到溫度與衛生哪一個更重要的問題。
      二、溫度對豬的影響
      溫度是環境因素中對豬影響最大的一種,我們說過“誰把了豬場的溫度,誰就把握了豬群”(參考《北京六馬標準養豬模式》),是說溫度對豬的重要性。溫度不適時危害太多了,首先溫度不適會影響健康,低溫會引起腹瀉,高溫會導致中暑;溫度會影響效益,下表說明了溫度對日增重和飼料報酬的影響。
      溫度對育肥豬日增重的影響
      三、現實問題
      現在許多豬場把衛生消毒看得非常重要,這本來無可厚非,但如果機械地實行則對豬有害而無利。氣溫快降到零下,但豬仍在水泥地面躺臥,問為什么不鋪一些墊草,他們解釋說那樣會影響衛生;小豬在鑄鐵地漏縫地板上擠成一堆,問為什么不采取保溫措施,他們說以前一直是這么干的;這樣以來,豬病不斷,損失慘重,卻找不到原因。
      四、要溫度還是要“風度”
      在涉及二者重要性的問題上,我們認為:“溫度遠重于‘風度’,在二者發生沖突時,先保證溫度,再考慮其它。
      1、燒煤比燒料合算
      一個豬場在冬天給育肥舍的豬加熱,許多人不理解,后來場長解釋:“我這個萬頭豬場,一年用在育肥階段的煤最多不過一百噸,不過五萬元左右,但如果使料肉比降低0.2的話,則一個冬天可節省飼料40噸,約合七萬元左右。
      2、溫度適宜可增強抗病能力
      為什么傳染性胃腸炎在冬春季發生?為什么仔豬在轉群后易出現腹瀉?為什么傳染病往往發生在氣溫突變的時候?這說明了溫度與豬抗病能力有直接關系。我們提出仔豬斷奶時要“突”,即在斷奶后突然將溫度提高到28℃,是考慮到斷奶仔豬的生理需要;我們提出保育轉育肥時要考慮“差”,即保育轉育肥時,兩舍溫差不得超過5℃,是要盡可能減小溫度的應激;我們還提出冬季晚上保育舍溫度比白天高2℃,是考慮豬在晚上睡覺時需要更高的溫度等。
      3、合理實施衛生消毒措施
      一個老職工說過:“給豬洗澡時要把門窗關嚴”,看似不起眼的話卻是大有道理的;所以在冬天沖洗圈舍時要考慮溫度,母豬上產床前的沖洗更不能用冰冷的自來水沖洗;在陰冷天消毒時要注意,在大風天消毒要注意;如果因為消毒或沖洗而引發疾病則得不償失。
      4、轉群前必須做好準備工作,特別是溫度
      在溫度問題上,豬需要的是有效溫度,而不是單純的溫度計顯示的溫度,不同的媒介都會影響到豬的有效溫度。
      人與豬的思考(二)——“以人為本”還是“以豬為本”
      豬場是以養豬為主,所以人們會認為以豬為本,但現實是對人好的豬場豬可能會好,但對人不好的豬場豬一定不好,因為豬是人養的。
      一、不該有的現象
      1、 現象一:職工因售豬吃飯晚了,到食堂時已是剩菜冷飯,心里有一種人不如豬的感覺。
      2、 現象二:職工無意中打了豬,老板當時很氣憤地罵職工,職工在老板看不見的時候再次打豬,以發泄自己的不滿。
      3、現象三:職工讓老板罵了一頓,回去后找了一頭豬狠狠地發泄了一番。
      4、 現象四:職工宿舍比豬舍臟得多,人都管不好,怎能管好豬?不尊重自己的人怎么會尊重豬?
      二、以人為本還是以豬為本
      以豬為本還是以人為本,二者同樣重要,只是相對于不同的角度來說是不同的。以豬為本,是飼養人員必須做到的,因為養豬是他們的工作內容;但對于管理者來說,應是以人為本,應時刻關注職工的工作和生活環境;只有這樣才能達到豬與人的和諧,也才能使每一個與豬有關的人享受養豬的快樂。
      記得一位成功的企業家說過:“照顧好你的員工,他們會照顧好你的客戶,進而照顧好你的利潤。”在豬場,豬就是我們的客戶。
      不論以豬為本還是以人為本,但絕不能理解為以老板為本或以領導為本,那樣,人治永遠大于法治,豬場永遠難以得到發展。
      理解我們的員工,因為他們有自己的需求,滿足他們的需求可換來他們更多的回報。
      同情我們的員工,封閉式的管理像是坐監獄;與豬共處長期處于嚴重污染的環境,身心健康受到傷害;低廉的工資很難解決什么大問題;但他們默默地工作著,甚至不分晝夜。
      愛護我們的員工,因為他們也是完整的人,他們也應該得到其它人應該有的權利。
      如果說有一個字處理好豬場的問題,那就是一個“愛”,職工愛豬,領導愛護職工;有愛則會有“恕”,那樣豬場是和諧的,會逐漸向我們向往的快樂養豬靠近。
      人與豬的思考之三——“非典”的啟示
      2003年的非典曾讓全國恐慌、世界振動,2006年的豬非典(無名高熱病)席卷全國,但二者之間既有共同點也有不同處。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思考。
      一、二者比較
      1、擴散面:非典主要發生在人口集中的城市,豬非典則是發生在條件差的農村;
      2、損失程度:非典共造成我國內地死亡349人,而豬非典則使中國養豬業損失了近三分之一的豬存欄;
      3、重視程度:兩非典同樣引起了國家最高領導人的重視,非典是在發生初期,而豬非典是在大面積發生過后的豬肉緊張時期;
      4、結果:非典在短短幾個月得以控制,并再沒有發生;豬非典則仍存在于全國各地,隨時都有再次暴發的可能。
      二、 啟示
      為什么會出現這樣大的差別,我認為以下幾點是值得回味的:
      1、反應的快與慢:非典發生后,全國各地馬上采取相應措施,預防效果很好;豬非典發生后,幾個月時間還有養豬人不知道的,更沒有防范措施,直到病到場門已來不及,這是信息不靈的結果;
      2、執行的嚴與松:非典時,有太多的干部被撤職,有太多的人員丟掉工作,因為他們在緊急時期沒有嚴格執行上級的指示;而豬非典,尚未聽說哪個領導因此受處罰,死豬肉仍在飯店暢銷,弄虛作假之風仍然盛行;
      3、重視的早與晚:如果豬非典也象非典時一樣,發現情況后馬上通報全國,損失不會那樣大;同時如果發現問題嚴重性后,馬上采取措施,也不會損失更大;
      4、 動員的群體:非典是全民總動員,不留死角;而豬非典仍然是各自為政,我行我素;所以如果豬非典時也是全民動員,豬病會很快消除;
      我們提倡養豬要愛豬,不但是養豬的人愛豬,也要求相關職能部門的人愛豬,包括畜牧獸醫部門,包括飼料獸藥經銷部門,包括相關政府機關;少來一些假大空,少提供一些假冒偽劣產品,則養豬人幸甚,豬幸甚。
      人與豬的思考(四)--吃東西的講究
      對人來說,吃是人們最關注的,所以也就有了“民以食為天”的說法;但從保健的角度,又有了“病從口入”;近年來,隨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營養的重視加強了;但在養豬方面,人們對豬的吃仍然沒有太多的重視,這也是我們養豬水平一直停滯不前的原因之一。
      一、營養不均衡
      這個問題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幾點:1、豬種的區別:不同品種對營養的需要是有區別的;2、季節的區別:不同季節對營養的需要不同;3、飼料的檔次:中國有太多的飼料廠家,每一個廠家又有不同的檔次,營養的差別是明顯的,低價位的料始終存在部分營養的缺陷;4、難以控制的原料質量:配方合理并不一定配出的飼料全價,因為如果其中任何一種原料質量差都會影響營養的平衡,而我國的飼料原料品質相差太大,甚至有嚴重的人為造假,而飼料使用者并沒有能力加以鑒別;上面的因素決定了我們大多豬場使用的飼料營養不平衡。
      二、飼料質量的把握
      《北京六馬標準養豬模式》有句話:“你不想吃的就不要給豬吃,多花一分錢進好料”!
      我們也曾給豬場老板講,在給豬加工玉米時,隨機拿出一部分粉碎好的玉米面自己吃或者給場里的相關人員品嘗,那么會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獲;因為玉米既是豬的飼料,也是人的食物;如果這樣做了,那么發霉玉米是不會購進的,有雜質的玉米也會先除雜再粉碎;人吃飯時每次都要使用干凈的碗筷,講究的飯店還要進行一次消毒,而豬的食槽難得一次清洗,甚至每次都有剩料,特別是哺乳仔豬的補料,有時還會生出蛆來,這樣的飼料又有哪個豬愿吃;
      2006年無名高熱病會造成那么大的損失,和豬群免疫力低有關;而豬群免疫力和飼料營養缺乏有關,而營養缺乏卻是和使用劣質飼料有關,而劣質飼料的根源則是低價劣質的預混料和嚴重發霉等不合格的玉米等原料。
      三、食物的調節
      人地生病時不吃飯,人們首先想到的是給做點順口的;而豬不能,甚至吃帶苦味加藥的飼料;
      人在天氣炎熱時,喝一瓶冰鎮啤酒非常爽,馬上可以解暑;而豬不能,仍是用熱空氣溫暖了的自來水;
      人在冬天,涮個火鍋,喝碗熱湯,可以抗寒;豬不能,仍然是冰冷的水和料;豬的要求很低,夏天時喝的水能保持井水的溫度,冬天喝的水吃的料能保持豬舍的溫度,換口味時吃點青綠飼料,生病時吃點甜味飼料,豬就已經滿足了。
      在豬因為抵抗力低而發病時,我們應該多想一想,如果用對待人的觀念對待豬,每次都讓豬吃上營養全面的適口性好的新鮮飼料,那么豬也不再是那么憔悴。
      人與豬的思考(五)——打針
      前階段,我發現了一個特殊的豬場,三年不打疫苗,但生產仍然很好,為此我專門與該場的徐老板進行了交流;當我問起為什么不打疫苗時,他舉了一個例子,比如人打針時,首先要用酒精將注射部位消毒,用細又長的針頭慢慢注入藥液,拔針頭時仍然用酒精棉花按住,不讓一點藥液流出來;而給豬打疫苗時,針頭又短又粗,注射速度又快,而且部位不一定準確,疫苗流出來的可能性很大,如果是弱毒疫苗,可能會在環境變化后轉強,則成了新的感染源,會使抗體不強的豬感染而發病;而自己的場里,管理很細,消毒很嚴,沒有細菌病毒生存的空間,比打疫苗還要保險;他的說法并不能說服我,但他對打針的理解還是很有道理的,因為現在養豬過程中確實存在太多的問題:
      1、打針部位不消毒:因為豬在活動時,很難找準部位,更難消毒了;
      2、打針不換針頭:一個針頭可以打許多個豬,甚至有的針頭與注射器銹死,針頭成了最大的傳播途徑;
      3、針頭選擇不準:為省事,人們會喜歡用短而粗的針頭,因為注射便利,因此常出現注射劑量不足的現象;
      4、過多的打針:在一個豬場我發現,他們的小豬從出生到斷奶,每隔一天就要進行一次注射,小豬補鐵、三針保健、氣喘病疫苗、鏈球菌疫苗、豬瘟疫苗、偽狂犬疫苗、藍耳病疫苗等;我們知道,每一次注射都是一次應激,每一次注射又是一次感染機會,豬的疫苗是打不完的,三針保健更難以包防百病,結果是打針多的豬場,很少有養好豬的;與其這樣,我們不如把買藥和疫苗多花的錢用在加強營養和改善環境上面,把打針多花的功夫用在盡心照顧小豬身上,那會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為小孩出生后疫苗很少,也不作“三針保健”。
      在打針的時候,我們更多地想一想,打針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人與豬的思考(六)——疾病與死亡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所以人對于死亡非常重視;豬的生命也只有一次,但因為豬的使命是為人提供食品,所以豬的死亡與人是不同的,特別是正當妙齡的豬必須上斷頭臺;作為養豬者,對待豬的死亡應該有新的思路。
      1、豬沒必要壽終正寢:到現在為止,很少有豬能自然死亡,因為不等它死亡就會被人吃掉;從這個道理上講,如果豬不能為人提供食用價值時,它就應該死亡;所以對待這樣的豬我們應該采用“淘”的辦法,及時將豬淘汰掉;這樣有四個好處,一是可減輕飼養負擔,二是可以減少病豬的傳染,三是減輕豬生病的痛苦,四是看不見病豬職工的心情會變好,工作效率會提高。
      2、豬病五不治:一位養豬老板說:“我寧愿花十萬元給人換腎,也不會花五百元給豬換腎”。前幾年一直流行的養豬五不治療:“無法治愈的豬不治,治后經濟價值不大的豬不治,費時費工的豬不治,傳染性強危害大的豬不治,治療費用過高的豬不治。”這是給豬治療的原則,但對人來說,只要經濟允許有一點希望都要全力去醫治。
      3、死亡的方式:自從人采用安樂死后,豬的安樂死也提到了議事日程,所以豬在屠宰時,先電暈后動刀,病豬在解剖時也是先用磚把豬腦袋打暈,然后再開刀解剖,如果直接用刀,豬是非常痛苦的。
      4、死豬的處置:豬死后怎樣處理呢?我認為,喂狗是不合適的;扔到糞場也不對;場內或場外深埋一般做不到,特別是冬天,很少有職工愿意挖一個深坑;賣出去更是害人害己,一是危害消費者身體健康,二是會造成豬病的循環傳染,買豬者是最大的傳染源;用火焚燒只是一個提法,很少有人辦到;我認為有兩個辦法值得考慮,如果地下水位較低,可以挖一個十米深三米寬的焚尸井,死或淘的豬可以直接扔進去,省時省力還不污染;另一是水位淺的地區可以做到密封處理,用塑料袋將死豬包嚴扔到淺坑中。
      5、封場與隔離:許多豬場聽到附近有發病跡象會嚴格封場或場內隔離,這是不錯的,但對職工來說就不人道了,因為限制了職工的人生自由;如果從人的角度考慮,有些措施大可不必;對人來說,病最多的地方是醫院,但很少聽說醫院的醫生都打過多種疫苗,更沒有發現醫生和護士的飯中加有抗病的藥物,也沒有把醫生和護士隔離到醫院里,是他們不重視傳染嗎?并不是,每個人都怕發病;但他們做到了更積極的保護,接觸病人后每次都洗手消毒,與病人說話時戴上口罩,每天消毒白大褂,醫院的衛生一塵不染,這樣的環境是難以發病的,希望能作為豬場管理的參考。
      一位豬場經理說過:“豬場發病,先是人發病了,只有在人心里發病工作不到位的時候才會引起豬場發病。”這話很深刻,值得考慮。
      人與豬的思考(七)——公豬與皇帝的比較
      同樣的最好營養,同樣的三妻四妾,同樣的特殊優待,使我在考慮公豬的情況下一次又一次地聯想到了皇帝。
      清朝末年,出現了人丁不旺的現象,從咸豐到宣統,四代皇帝只生了一個兒子,生活優雅,妻妾成群,但何以沒有子嗣呢?我們現在的公豬,在場里是最受重視的,全價飼料還要另外補充雞蛋,一周也不過用兩三次,一年后性欲下降,精液質量差,甚至失去繁殖能力,不得已淘汰;而農村的老公豬可用三四年,配種旺期一天可配四五次,但受胎率仍很高;原因到底在哪里?
      是營養不足?還是使用過早?還是近親交配?還是????
      我認為以下幾點是需要考慮的:
      1、運動:清朝前期,每一個皇帝都是身強體壯,能征貫戰,但到晚清時的皇帝不鍛練,身體虛弱;農村的公豬活動量很大,豬場的豬活動量小。
      2、心情:康熙微服私訪,乾隆六下江南,每年都要到避暑山莊圍牧打獵,心情很好;后期皇帝過早從政,煩瑣的事情太多,心情憂郁;農村的公豬食物多樣,干好了獎一顆雞蛋,豬場的公豬食物固定沒有新鮮感,也沒有獎罰制度。
      3、雄性鍛煉:前清皇帝為皇位不惜手段,競爭激烈,鍛煉了他們的雄性;后清的皇帝生活在女人堆里,連宮都不出,慢慢被女性同化,雄性喪失;豬場的公豬從小一直與母豬生活在一起,同性競爭很少,也可能每個母豬都太熟悉了,不忍下手,所以配種能力很差。
      通過以上幾點,我覺得,如果讓公豬從小多運動,如果讓公豬更自由一些,如果讓公豬從小多接觸公豬少接觸母豬,我想應該有更好的結果。
      人與豬的思考(八)——選對象的標準
      我曾想過,人選對象時盡管各有管的喜好,但有經驗的人一定會考慮以下標準,一是相貌與身材,二是健康,三是門當戶對;對選后備母豬來說,也有類似的情況。
      1、相貌:人們選豬也都喜歡好看的母豬,特別是前階段流行的大屁股雙肌臀豬,但相貌好的母豬卻并不是最理想的,大屁股豬多伴隨發情不理想和難產的發生;所以我覺得選后備母豬還要選的更多些;平胸的女子不如乳房發育好的,這只是人從感觀上講;對豬來說,乳房均勻分布而且乳頭大而明顯的豬的繁殖性能遠優于乳頭小而分布不均的母豬;另外,選豬還有另一需要考慮的,陰戶大而突出的母豬發情要比陰戶小而緊縮的母豬好得多;上面的情況可以作為后備母豬相貌的參考。
      2、 健康:人選對象,盡管有殘疾的人也能嫁出去,但正常男人是不會選的,健康仍是選對象的重要標準之一;選后備豬也要注意,有疾病癥狀的豬不能要,如果有條件的話,最好進行一次“體檢”——疫苗抗體監測,這樣選出來的豬更可靠。
      3、門當戶對:如果打個比方,把杭州的姑娘放到大西北的草原上一定會不適應;對豬來說,優秀的種豬必須配以良好的條件,如營養、設施、管理等;所以引進優良品種,一定要提供優良的條件,否則優良品種的優勢不能體現,但其抵抗力差的弊病則會顯示出來,讓豬場因疾病無法控制而不得安寧,甚至虧損;而同樣,給本地母豬提供和外國品種同樣的條件,它們也不會明顯提高生產性能,只能造成資源浪費。
      人與豬的思考(九)——弱者為王
      這里提供一篇關于人與豬的弱者處理,敬請參閱:
      “弱者為王”——豬場成功經驗介紹(豬業科學 2006年 23卷 4期)
      豬場不理想是因為忽視了弱者,因為問題是先從弱者身上出現的,弱者也就是我們一概提到的“洞”。
      一、 什么是弱者?
      1、 職工中能力差的人是弱者
      豬場職工并不是清一色的優秀員工,體力不足的有,智力不足的有,責任心不足的也有,技術不足更是豬場職工的通病,這些人都可以稱為弱者,他們的生產成績將整個豬場拉了不來。
      2、 豬群中不能賺錢的豬都是弱者
      豬群中弱者多,病弱僵豬是弱者,母豬中不發情、產仔少、奶水少的豬是弱者,這些是豬群中的弱者。
      3、 營養中容易缺乏的部分是弱者
      飼料中,經常出現營養缺乏現象,那容易缺乏的就是弱者。后備或斷奶母豬料中缺乏VE,妊娠母豬料中缺乏VA,斷奶仔豬料中缺乏易消化吸收的乳清粉,生長豬料中缺乏賴氨酸等,這些營養在該階段就是弱者。
      4、 環境中難以達到的因素是弱者
      溫度、濕度、有害氣體、密度等,都會影響豬場生產水平,難以達到理想水平的項目就是弱者。
      5、 管理中執行不到位是弱者,遺漏的細節是弱者
      現在豬場管理并不是沒有制度,卻多是有制度但執行不到位,這就是管理中的弱者;豬場多不注意細節管理,細節就是弱者。
      二、 弱者何以導致豬場經營不善?
      1、人是豬場最關鍵的因素,因為豬場工作的特殊性,待遇低,就難以招收到優秀的員工;素質不足,各種問題容易出現;體力不足,工作效率低,難以將工作做得完美;智力不足,干活死板,缺乏靈活性,遇到問題無法處理,也難把工作做好;責任心不足,明知故犯,更難以做好;豬場工作技術性很強,但由于職工素質所限,難以將技術掌握好,生產上漏洞百出。上面這些問題都會導致生產不理想,問題多多的豬場是難以經營好的。
      2、 豬場賺錢依靠豬,但如果豬群中有大量不賺錢的豬,豬場也就不一定賺錢了。病豬多,要使用藥物,會增加治療成本;一個空懷母豬飼養一天的費用是十一元錢(飼料三公斤,合五元;空懷一天少產0.06頭活仔,折價六元;),淘汰一頭后備母豬的損失是一千元以上;對產仔數少的母豬,少產一頭仔豬,也就減少了一頭豬的收入。有這樣多的不賺錢的豬,豬場會好嗎?
      3、據統計,飼料成本占總成本的80%左右。降低飼料成本的措施是提供全價的飼料,但如果其中缺乏某些營養元素,就不是全價料了,飼養成本會增加,甚至會導致疾病,造成更大的損失。缺鈣引起一頭母豬因癱瘓淘汰,一千多元就沒有了;缺鐵引起小豬貧血,會造成全窩死亡;缺乏維生素E,母豬會不發情;缺乏賴氨酸,生長豬會生長緩慢。這些都會造成豬場費用加大,盈利可能性減小。
      4、 環境對豬的影響太大了,溫度過高或過低都會引起豬生長受阻,并引發其它問題,腹瀉、中暑、母豬死胎、公豬死精等;濕度大,病原繁殖加快,容易引起發病;濕度小,則對呼吸道保護力降低,呼吸道病多發;空氣質量差更是引起呼吸道病的直接因素。
      5、 管理在豬場顯得越來越重要,因為集約化豬場分工明確,流水作業,計劃生產,需要相應制度來制約協調,每一環節出現問題都不單是小的局部,影響的卻是整個豬場的生產。現在豬場制度很多,但執行卻不到位,也就相當于沒有制度,管理仍是一片散沙;管理不注重細節,問題多從細微處出現,小問題變成大問題。
      三、 消除弱者、照顧弱者是豬場成功的訣竅
      弱者造成的危害是難以估計的,消除弱者、照顧弱者是當前養豬最關鍵的事。
      1、人員使用:由于豬場工作的特殊性,豬場職工水平差別很大。如何使這些人員變成稱職的職工,需要針對性的措施。但同時我們也要相信,每個人也都有其特點,用其長處,避其短處,是豬場用人的關鍵。對錢感興趣的,可以通過增加工作量給他們多賺錢的機會;責任心不強的,一般腦袋比較聰明,可以發揮他們的腦力優勢并加大監督力度;體力差的,得到一份工作不容易,忠誠度和責任心會強于其它人;只要職工沒有惡習,就有利用價值,就會為豬場創造價值。
      2、弱豬管理:生產中,造成豬場損失的往往只是部分豬,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弱豬。沒有弱豬,生產會一帆風順,但沒有弱豬的情況是不存在的。減少弱豬比例,想法把弱豬變為健豬卻是切實可行的方案。對弱豬的管理有以下幾條途徑:一是提供適宜的各種條件,減少弱豬的出現;二是及時淘汰弱豬,既減少弱豬帶來的損失,同時也防止了弱豬將病傳染給其它豬,使更多的健豬變為弱豬;三是將弱豬挑出來,給其更優越的環境條件和營養條件,使其變為健豬。有一個豬場,每周固定時間,由場長帶隊,技術員和飼養員陪同,對豬群進行一次挑選,將弱豬挑出來,集中飼養管理,使許多弱豬在知時間內變強,大大減少了由此造成的損失。(對弱豬的管理,請參考本人作品《讓弱豬活下來》)
      3、營養:不同階段有其最易缺乏的營養,這些營養就是營養中的弱者。如斷奶仔豬料中的乳糖,后備豬料中的維生素A和E,妊娠料中的亞油酸,哺乳母豬料中的纈氨酸等。不同季節也有最易缺乏的營養,如冬季寒冷季節的能量,炎熱季節的維生素等。
      4、環境:保育舍因豬群密度大,豬抗病能力差,易患呼吸道病,溫度和空氣質量是弱者,把握好溫度和空氣質量是最關鍵的;產仔舍仔豬最怕寒冷與潮濕,保溫與干燥是最重要的;公豬在32℃以上將出現散熱困難,影響精子活力,在溫度達到32℃時,就必須采取降溫措施;后備和空懷母豬在陰暗的環境中則會推遲發情時間,明亮的豬舍是必要的等。
      5、管理:管理的弱者是細節,注意到每一個細節,也就減少了問題出現的機會,而生產上的細節實在是太多了。
      最大的細節是責任心,有了責任心才會想到該想到的,做到該做到的。責任心的增強來源于愛;愛豬,是飼養員責任心的體現;愛護飼養員則是車間主任或場長責任心的體現;給豬提供舒適的生存場所,給職工提供舒心的工作空間,那細節會想到,會做到,會將洞變為無洞。
      同情弱者,關注弱者,讓弱者變為強者,豬場一定會成功。
      我們在與豬場的接觸中,發現非常多的豬場辦公室墻上貼著場內的規章制度和操作規范,從字面上講,都是合理的,但制度的執行卻千差萬別,豬的生產也就出現了優劣之分,這讓我想起了我們圈豬和趕豬,三者之間有許多相似之處。
      1、都是一個規范,而且都是強制性的,也就是必須執行的;制度是用來規范人的行為的,圈欄是用來限制豬的活動的;
      2、圈豬和制度都是被約束的對象不愿接受的,這就遇到一個承受力的問題;把豬放在一個大圈,豬很快會適應,但如果首次放到定位欄,則會不安寧,甚至拱欄或跳欄;另外,如果把一個豬放在一個定位欄,而讓其它豬在場外活動,被圈的豬一定會亂拱或跳欄;而如果制度只是針對一部分人,其它人可以不遵守,那這部分人也是不情愿的;
      3、 趕豬時必須給豬指出怎么走是對的,豬才會很自覺地按人的意圖去做,也就有了趕豬道;制度只是指出什么是不對的,還需要指出什么是對人,可以讓員工按對的方法執行;
      4、一個圈欄如果有足夠的空間,才會做到吃拉睡三點定位,因為每一個活動都需要空間;給人一個空間,他們才會自覺自愿地去執行正確的制度;
      5、圈欄大,豬有空間,則制度可松,否則會增加投入,如運動場;圈欄小,則必須強制,如定位欄,則必須堅實,否則會被豬拱壞;對人來說,制度寬松,則要靠自覺,用道理說服;制度緊,則經嚴格,對任何人一視同仁,否則“狼撞開門狗也會往進鉆”;
      6、制度是需要條件的:如果將一個員工隔離到豬舍,那就必須給他送飯,否則他會餓死,如果他不愿餓死,則會自己出來找飯吃,這樣就破壞了制度;所以制定和執行制度必須考慮到它的可操作性,無法操作的制度不如不定;
      豬場的發展趨勢必然由人治向法制轉變,而法制必然要依靠制度,在制度的制定上要考慮到它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針對我們的員工多是散漫慣了的農民,再寬松的制度也達不到他們的要求,嚴格執行制度是豬場成功的第一步;否則我行我素,豬場會成為一盤散沙,無從管理;一旦制度規范了,則要考慮給他們空間,以換取員工的心,讓他們心甘情愿地為豬場工作,因為他們明白給豬場工作也就是在給自己工作。


    該貼已經同步到 007畜牧的微博
    作者: 志在高遠    時間: 2013-11-1 13:24
    總結的不錯,收藏了
    作者: 山中的漫游者    時間: 2013-11-1 17:37
    冬季,溫度和風度兼得的方案是正壓通熱風




    歡迎光臨 畜牧人 (http://www.www12347.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
    主站蜘蛛池模板: 马山县| 海阳市| 湘西| 息烽县| 尼木县| 民和| 乡宁县| 湘乡市| 礼泉县| 紫云| 成安县| 天长市| 五河县| 侯马市| 商河县| 大石桥市| 临漳县| 高清| 抚远县| 邹平县| 陵水| 黔南| 娄烦县| 凉山| 新源县| 林西县| 宁夏| 镇江市| 玉环县| 松原市| 宽甸| 湖南省| 金塔县| 萝北县| 固始县| 石狮市| 舟山市| 沾化县| 浙江省| 丽水市| 中卫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