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tton id="imseu"></button>
  • <rt id="imseu"></rt>
    <li id="imseu"><source id="imseu"></source></li>
  • <button id="imseu"><input id="imseu"></input></button>
    <table id="imseu"></table>
  • <strike id="imseu"></strike>

    畜牧人

    標題: 茶人中的狂人日記 [打印本頁]

    作者: 葉赫娜蘭孤城    時間: 2013-7-3 21:33
    標題: 茶人中的狂人日記
    自我簡介
    茶人李斌,字子君,齋號柳依軒,取《小雅》“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之意焉。性好詩劍,頗慕琴棋,閑時,則以書,茶自娛。
    自四歲發蒙而六歲學書,遠追程朱,近承家學。及長,出入釋老,兼涉百家,以旁證所學為樂。
    道家尚無,佛家言空,儒家有隱逸焉,遂漸次步入茶道其事。自受長輩影響,八歲飲茶始,三十年矣。少不經事,以為茶飲不過可口,及長,或所學修齊日久故也,愈知其識見短淺,“品香啜味非飲也”,實未知茶為何物也。乃詢長者,步寺觀,游南蠻東夷之地,訪制茶沏水之人,追前朝故技,尋名士遺風,而懵懂于所飲何物。
    所幸者,因家學故也,世交張兄勇者,其家代為制茶,雖百年不斷,歷前清,民國,深得魯茶真傳。每有心得,即與張勇兄互為印證,知“三分茶,七分水”之說,不過水中撈月,“死在火,活在水”之論,不過緣木求魚,或自欺欺人,或指鹿為馬,實不知茶之為何也。
    茶之為茶也有表里。茶之表,氣也。或廟堂氣,或書卷氣,或隱逸氣而已。茶之里,道也。不外乎《老子》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耳。道何法?“道法自然”?!白浴闭撸栽?,自滿,自足也,天生萬物,其根于此,空無妙有,其基乃是,所謂不在,不滿,不足是也。此所謂“良知”之所本,萬物之從發----以此立茶,則有妙境,是為茶道。
    及至此,何存“敬寂”之辯,哪有“三家”之分?魯茶自有明引自“嚇殺人香”乃成一家,而與或青茶,或普洱,并江南“紅”“黃”“白”“綠”,成北派,南派,嶺南派三家抗禮之勢,或源自于是焉----不過“道法自”耳。
    乃挾三五好友,共營茶莊“慕淵坊”,開門延客,為品茗論道之所。有修禮之生,習武之人,不外乎制茶之世家,山大之教授,至此,三年矣。愈覺茶道“不粘塵”之味。然即“不粘塵”,何來其味?此其為茶也。
    嗚呼!茶道精深,非可盡言,亦非吾輩可究其竟。斌之所觀,亦盲人摸象而已。右之所書,不知所云,慚愧慚愧!

    茶莊簡介
    魯茶自五代始。
    時禪宗南北,北禪神秀,其弟子于濟南靈巖寺修道,取警醒之用,而有茶焉。概紅茶黑茶之屬,北派茶道,即亦以此為始。后戰亂頻仍,其傳乃斷。
    有明,道家亦因修行之用,引南茶北漸,廣植于道觀,此即綠茶,實為有宋之“嚇殺人香”之類。后其勢漸衰。孑余者,嶗山綠也。
    然有明滅元,其恢復中華之勢也熾,其代用人也急,而山東士子讀書也烈。明清之際,科考大興,亦因其警醒之用,而或購茶于商賈,或復引南茶北植,歷年不斷----因水土故也,亦是“嚇殺人香”之類,必曲型茶也。及至此,科考士子,不復科考之士,漸次好于此道,而文人飲茶之風起。
    概名茶之所在,必有三:曰,有地利,其土多云霧是也。曰,制茶,有能工巧匠是也。曰,飲茶,當地學子名流,必耽于是,而與制茶之能工巧匠互為印證是也。
    明清之際,魯茶其三者漸足。遂與南派,嶺南派分庭抗禮,號曰“北茶”。其產地也,海邊多霧之地,而以日照為最,其飲茶人,歷代士子也,而以秋柳詩社諸君為最。其制茶人,代有所傳,非只一家,河西張氏于其中矣。至此,北派茶道歷佛家之北禪,道家之全真,而根植于儒家,亦由紅變綠,因附庸于科舉故也,遠追程朱而曰“正統”,北派茶道乃興。
    清末,科舉廢。
    民國后,雖制茶之人猶在,而飲茶之事漸衰。齊魯之地,茶道漸遠,國初之時,只有花茶流于坊間,日以“大方”,“高末”為飲。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復南茶北引,亦是曲型茶也。改革開放后,其風又起,日照綠興于京,津,燕,魯。
    嗚呼!明清士子之飲,可復興于世乎?北茶之正統,可復于齊魯乎?國學傳統之審美,可普及于民眾乎?三五學子,聚于華山之陽,濟水之陰,古全真派之故地,訪張氏之傳人,兼以程朱陸王為根,恢復古法而手工制茶,可望茶道之真乎?
    遂有秉承舊學之學子數人,家傳制茶之技師一位,相校以明其意。其茶清幽高遠,以飄渺為真味,以淡泊為主旨。其人以再現明清故味為己任,以圖溯源,恢復北茶之正統為所求,以圖正本,是為“慕淵坊”。
    慕淵者,臨淵慕魚而偏不退而結網也,取道家之意焉。又陶淵明之淵也,取隱逸之味焉?;蜓裕瑢嶊懢艤Y之淵也,以程朱陸王為機,諸子百家為用,大而化之,以求其體,是,實乃“慕淵”之本意也,是,實乃“慕淵坊”之本意也。
    以為記。

    作者: 吾是軍    時間: 2013-7-3 22:28
    好久沒見到您發帖子了  
    作者: lzm_001    時間: 2013-7-3 23:10
        感謝李斌老師幫我設計的簽名,很漂亮,不過就是上次那個被磨掉了,還有點點印跡。
        另外,李斌老師,內蒙見。
    作者: 喜雨    時間: 2013-7-4 12:53
    不會古人語,未敢在此言!
    但還是要用白話說一句,這么好的茶道別藏著呀,需要發揚光大,需要大力宣傳……
    作者: 簡單生活123    時間: 2013-7-4 15:29
    仙人仙語,敬仰哦。
    作者: 葉赫娜蘭孤城    時間: 2013-7-5 11:13
    文是我寫的,文章是王博士代為發表的,“狂人日記”的名字也是他給取的,茶雖固然小技,余猶所見非廣,見笑了。
    作者: 葉赫娜蘭孤城    時間: 2013-7-5 12:08
    補充一句,五代茶應該是“抹茶”。已經失傳,大概接近紅茶黑茶-----日本的茶道道具,有形似之處。
    作者: lzm_001    時間: 2013-7-20 17:31
    李斌老師,聽說過屎茶么?
    作者: 葉赫娜蘭孤城    時間: 2013-7-21 18:10
    lzm_001 發表于 2013-7-20 17:31
    李斌老師,聽說過屎茶么?

    這個還真沒有呢。改日見到張勇師傅問一下。
    作者: ddgs500    時間: 2013-7-22 12:00
    蟲屎茶又名"龍珠茶",是生活在廣西、湖南、貴州三省區交界處的苗族、瑤族等少數民族喜歡飲用一種特種茶。當地老百姓把野藤、茶葉和換香樹等枝葉堆放在一起,從而引來許多小黑蟲,當這些小黑蟲吃完堆在一起的枝葉后,留下來的是比黑芝麻還小的粒狀蟲屎和部分殘余莖梗。用篩子篩子去殘渣,取其蟲屎,美名"龍珠"。把它放在鍋上炒干,再按蜂蜜:茶葉:蟲屎=1:1:5的比例混合后復炒,蟲屎茶便炮制而成。

    作者: lzm_001    時間: 2013-7-22 18:04
    ddgs500 發表于 2013-7-22 12:00
    蟲屎茶又名"龍珠茶",是生活在廣西、湖南、貴州三省區交界處的苗族、瑤族等少數民族喜歡飲用一種特種茶。當 ...

    對對,就是這個?,F在正在南方流行著,特別是云貴
    作者: 葉赫娜蘭孤城    時間: 2013-7-23 08:58
    ddgs500 發表于 2013-7-22 12:00
    蟲屎茶又名"龍珠茶",是生活在廣西、湖南、貴州三省區交界處的苗族、瑤族等少數民族喜歡飲用一種特種茶。當 ...

    原來如此。十分感謝。

    但是,既然加了蜂蜜,而且還有蟲子身體的作用,就不能算作茶了,就成了飲料----而茶,不是飲料,就像琴(古琴),不是樂器一樣。所以,這個蟲屎茶,在茶人眼里,可能就是和康師傅綠茶差不多的東西吧。起碼,因為加了調配(而不是炮制),而變得不那么正宗了。




    歡迎光臨 畜牧人 (http://www.www12347.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
    主站蜘蛛池模板: 进贤县| 嘉鱼县| 安义县| 崇州市| 广昌县| 渭南市| 保亭| 蕉岭县| 抚宁县| 泉州市| 犍为县| 德江县| 广西| 怀仁县| 佛教| 高要市| 隆化县| 平乡县| 吐鲁番市| 岳阳市| 包头市| 长岛县| 永年县| 乐昌市| 芦山县| 商都县| 曲阳县| 南郑县| 肇州县| 长兴县| 三明市| 大冶市| 宿松县| 定襄县| 陕西省| 万州区| 界首市| 桂阳县| 泸水县| 新巴尔虎右旗| 卢龙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