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牧通網
大豆是全球最主要的油料作物,也是我國進口量最大的農產品。近年來,國內大豆產業整體形勢日趨嚴峻:本土生產下滑、需求持續快速增長、進口依存度過高。本文將重點介紹2010及2011年年中國大豆產業發展情況。
第一部分 2010年中國大豆產業特點
2010年,國內大豆產業發展整體失衡,在消費需求持續快速增長的情況下,本土大豆播種面積繼續下滑,加工業發展迅速,進口量激增,達到供給總量的80%以上。為促進國內大豆生產恢復發展,提高農民收益,穩定市場價格,我國政府堅決采取政策性收儲及拋售措施。
一、大豆播種面積減少、產量微增
國家對東北地區2009年產大豆實行臨時收儲,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農民種豆受益。然而,因為國內玉米價格較高,而受進口沖擊,國內大豆價格穩中趨跌,種植比較收益低,繼續影響2010年大豆生產。據調查,2010年全國大豆播種面積1.23億畝,同比減少1520萬畝,減幅11.0%。
受低溫天氣影響,2010年東北主產區播種推遲,但后期生長條件總體較好,單產高于2009年,抵消了面積減少對產量的影響。據調查,2010年全國大豆產量1500萬噸,同比增加10萬噸,增幅0.7%。
2010年全國大豆種植成本繼續增加,其中化肥價格較去年略有下降,種子基本持平,但柴油、人工費用及其他農資價格明顯增加。據調查,黑龍江省大豆種植成本約410元/畝,同比增32元/畝,增幅8.5%;安徽省大豆種植成本約390元/畝,同比增25元/畝,增幅6.7%。
二、進口大豆量價齊升
從1997年全面開放大豆進口市場到2009年,中國已經逐漸成為世界最大進口國。繼2009年中國創下4255.2萬噸進口量的歷史最高記錄之后,2010年以來國內大豆進口繼續保持高增長態勢。國內需求持續增長及阿根廷豆油禁運等為主要影響因素。據海關統計數據顯示,2010年中國進口大豆總量為5480萬噸,較2009年增加28.8%;其中12月份進口大豆543萬噸,同比增加13.6%。單月進口量最高值出現在6月份,達到620萬噸。全年大豆進口均價為457.7美元/噸,同比增加2.07%;單月進口額最高值出現在12月份,達到532.3美元/噸。
三、消費需求
隨著人口增長和經濟復蘇, 2010/11年度國內大豆消費量繼續增長。預計2010/11年度全國大豆消費量6500萬噸,同比增加500萬噸,增幅8.3%。其中,壓榨量2040萬噸,同比增加350萬噸,增幅7.4%。
四、國家政策調控市場
2008年大豆新榨季開始,為拉動大豆價格,保護農民利益,政府委托中儲糧總公司及相關分公司在東北三省一區啟動政策性收購。據統計,2008/09年度共收儲大豆725萬噸,占2008年國內大豆產量的46.7%,占黑龍江、內蒙古、吉林和遼寧四省大豆產量的83.7%;2009 年,收儲政策做出一定調整,除中儲糧總公司及相關分公司外,增加了東北地區規模大豆壓榨企業為收購主體,并敞開收購當年大豆;2010年該政策在東北主產區得以延續,據統計,2010/11年度截至目前,中儲系統累計收購2010年產大豆194.96萬噸。
2009年7月21日起至11月25日,我國共進行十八次臨時存儲大豆競價交易會,均以3.75元/公斤(三等)的價格進行拍賣。累計投放量為 84.113億公斤,實際成交1.397億公斤,總成交率約1.66%。由于拍賣價格高于市場價格,臨儲大豆始終不被看好,整體成交狀況不佳,對市場影響也相對較小。自2010年12月以來,我國先后進行了6次國家臨時儲備跨省移庫大豆競價交易會,累計投放量176.33萬噸,共成交1.1萬噸,總成交率僅0.62%,且為底價成交。
五、市場動態
經過2008年的大漲大跌,2009年至今國內大豆現貨價格呈現窄幅振蕩運行態勢,價格底部逐漸抬高。2010年市場具體走勢如下:受臨時收儲政策及國際市場的雙重影響, 1-4月份國內主產區大豆價格總體在臨時收儲價格附近平穩運行。5月之后,隨著臨時收儲期限結束,國內大豆市場價格在外圍市場的壓力之下明顯下跌。年內低點為3527元/噸,出現在6月末7月初。7月下旬至11月上旬,在外盤強勢上漲及國內需求回暖帶動下,國內大豆現貨價格大幅走高,年內高點為4080元 /噸,出現在11月上旬末。11月中下旬以來,受到國家宏觀調控政策及國內外期貨市場震蕩調整的影響,國內大豆現貨價格止漲回落。
六、加工業特點及產能情況
近年,我國大豆加工業處于調整、洗牌的巨變時期,布局上,已由產地加工為主向沿海加工為主轉變,并形成以進口原料加工為主的沿海企業集群;規模上,由中小企業為主向大型企業為主轉變,國內分散的中小型企業遭遇兼并或破產;在產權上,外國獨資、控股的企業數量增加,國產企業份額減少,外資控制格局基本形成。據調查,目前,中國約五分之四的大豆壓榨能力已被外資所控制。
國內大型加工企業的產能進一步擴張。據有關分析機構統計,2010年,我國大豆增加年產能近450萬噸,這些項目主要包括中糧、中紡、廣東東凌等,其中中糧企業集團未來總產能將達775萬噸,而中紡通過收購、租賃等方式在2009年已成為國內第一大大豆進口商,目前大豆加工能力增至500多萬噸,廣東東凌在2010年則增加125萬噸大豆壓榨線,總產能力擴至300萬噸。
第二部分 大豆產業發展趨勢分析
一、2011年中國大豆生產
為穩定大豆市場價格、保護農民利益,國家連續兩年在東北三省一區實行政策性大豆收購,有力的支撐了市場價格。同時,農業部也于近期發布公告稱,明年將穩定東北地區大豆種植面積。然而,在土地資源有限的情況下,種植大豆的收益低于種植玉米、粳稻作物,主產區農戶繼續種植大豆的積極性并不高。預計2011年我國大豆播種面積恐將繼續下降,但出于政策扶持、種植習慣和天氣等因素考慮,整體降幅有限。
二、2011年中國大豆進口
雖然2010年國內大豆產量預期平穩略增,但受由于中國不斷增長的植物油及蛋白粕的需求,初步預計2011年中國大豆進口量將達到 5400-5500萬噸。由于國產大豆供給難以滿足國內日益增長的需求,以及高達80%左右的對外依存度,未來五年中國大豆進口量將繼續增加,預計年平均增幅或在5%-10%左右。
三、2011年中國大豆價格
根據美國農業部12月份報告數據,2010/11年度世界大豆產量2.58億噸,較上年度減少231萬噸;消費量2.56億噸,較上年度增加1769 萬噸,創歷史新高,從供需情況看,2010/11年度世界大豆供需形勢趨緊。從國內市場看,近兩年來農資價格的上漲已經嚴重影響到農戶的銷售心理,特別是連續三年的東北臨儲收購政策的實施,使得國產大豆價格有了底部支撐,有力的支撐2011年的大豆市場穩步向上。此外,隨著全球經濟的復蘇,通脹加劇,商品價格進一步走高,為大豆價格上漲打下了基礎。但由于進口大豆較多、國內政策性大豆庫存較高,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國內大豆價格的上漲空間。
四、2011年中國大豆加工產能繼續擴張
2011年中國大豆加工產能有望繼續擴張。據有關分析機構不完全統計,2011年我國將建成投產的大型大豆壓榨項目有20多個,日壓榨大豆能力超過6萬噸,年新增大豆壓榨能力超過1800萬噸,再次創下歷史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