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tton id="imseu"></button>
  • <rt id="imseu"></rt>
    <li id="imseu"><source id="imseu"></source></li>
  • <button id="imseu"><input id="imseu"></input></button>
    <table id="imseu"></table>
  • <strike id="imseu"></strike>

    畜牧人

    標題: 奶聯科技 “集約化”養牛 [打印本頁]

    作者: jieming    時間: 2011-1-4 09:44
    標題: 奶聯科技 “集約化”養牛
      奶牛入社、股份合作、固定分紅、合作生產
      一個原來未被人們充分重視的行業——奶牛畜牧養殖行業正在成為投資的熱土。
      日前,內蒙古奶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奶聯科技)獲得了由深圳創新投資集團領投的總額達1.28億元的投資。而在此前,專營牧場設計的北京中博農畜牧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博農)也獲得了6000萬元風險投資。這兩個并不為人廣泛所知的企業之所以能吸引到投資,完全依賴于它們順應了奶牛養殖“集約化”趨勢:中博農靠的是在國內開創的國際化牧場設計理念,而奶聯科技靠的則是創新的集約化畜牧模式。
      培訓模式受挫
      從中國農業大學畢業的李兆林、李正洪在2004年6月創建了奶聯科技的前身——加牛科技有限公司。除了兩個自然人各自投入資金以外,內蒙古當地的一家頗有實力的國有企業也以大股東的身份參與進來。
      2002年和2003年,正值中國乳業大發展時期,伊利和蒙牛都在快速發展之中,而蒙牛正是在李兆林創建公司的同一個月在香港成功上市的。乳業的高速發展,吸引投資者將目光投向乳品生產企業的同時,也帶動它們開始“窺覷”產業鏈的上游。
      創業之初,李兆林的意圖很簡單,就是想在乳業的上游找機會。當時,李兆林想到的是風險最小的“輕資產”運作方式,他設計的主要業務包括兩塊:一是代理國外種牛產品,另一個是對養殖戶進行培訓,而培訓也正好可以促進產品的銷售。“不進行固定資產投資,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經營風險。”李兆林回憶說,“建立公司時,我們只有三五個人。”
      但是這個模式很快被證明并不理想。李兆林發現,雖然公司花錢請來了農大甚至國外的專家給農民講課,農民聽得也很認真,但是回去后,課堂上講的內容仍然很難在中國農村實行,其中很多傳統習慣成為制約因素。
      “養牛和種菜不同,種菜只要買國外進口的種子就行,而養牛除了要有種牛,還是一個系統工程,飼料、衛生狀況、供暖,缺一項都不能解決問題。”養牛的復雜性讓李兆林不禁感慨。
      然而,國內的實際情況是,由于乳業的大發展,養牛的主力已經成為農區的農民。他們本是種地出身,一點都不懂畜牧養殖,只是在高收益以及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才進入畜牧行業的。據了解,當時對養牛戶的政策很優惠,農戶個人投入資金不多就可以啟動項目。
      農戶雖然成為養牛的主力,但出于不了解這個行業以及節儉的習慣,多數不愿意嘗試在新技術上投入。比如,買國外進口的凍精(用于奶牛受孕產奶),每年只要投入20~30元,但如果購買國內的同類產品,甚至5元也可以解決,因此農民中的絕大多數還是用最便宜的產品來對付。
      在這種情況下,李兆林意識到:必須得自己投入,創建一種模式來解決經營的困難。
      “奶聯社”模式
      通過實戰李兆林了解到,農民散養奶牛,一是奶的質量差,二是產奶效率不高。于是,他和自己的團隊決定嘗試用新的養殖模式來進行改變。
      “農民不會養牛,種地才是他們的本行。那么,不如干脆就讓他們種地去,而他們干不好的,都交給我來做。”李兆林后來想出的辦法是辦“奶聯社”模式,即奶牛入社、股份合作、固定分紅以及合作生產。
      李兆林說,他首先將農民的每頭奶牛按照產奶情況、年齡、體況、遺傳狀況分別打分,做出整體估價,再將每戶農民的奶牛按照價格入股他創辦的奶聯社,由奶聯社來整體飼養、經營,農民每年按照入股比例可以得到分紅。
      按照入股金額的多少,分紅是固定的,農民可以實現旱澇保收。李兆林舉例說,一般一頭牛估價可以達到6000元,一戶農民一般養5頭牛,那么他入股的總額就是3萬元。這3萬元,可以每年得到20%的回報,即6000元。而這樣的回報,如果是由農民自己來飼養、經營是很難實現的。
      農戶自己能力所限是一方面,場地因素是另一方面。李兆林說,他們實行的是按照租金入股的形式。比如,他和建立養牛場的村子談好租金,但是并不支付,而是將租金入股,每年支付分紅。不過他同時表示,養牛場租金很低,一般租金只占建場總成本的3%左右,基本可以忽略。
      最后一項就是合作生產,這是李兆林想到的另外一條獨特辦法。由于養牛需要草料,而每個牧場大約有1000頭牛,草料是個大數目,完全需要從周邊購進。于是,李兆林就動員所有養牛農戶種草料,然后由他來統一收購。
      按照常規,每個農戶養一頭牛需要配3畝地,1000頭牛就需要種3000畝的草料。以前,農戶打草料都是各打各的,基本靠手工,效率很低。現在,李兆林讓農戶都種玉米,然后由奶聯社機械化統一收割。為此,他買了16臺德國進口的先進收割機,由于是當做飼料收割,收割時需要將玉米和稈一塊收割下來,這和用作糧食的玉米種植不同。因此在使用特殊的機械后,統一收割大大提高了草料養殖的效率。
      不僅如此,奶聯社的模式還解決了部分農民的就業。李兆林說,每個農場大約需要20個當地農民上班,由奶聯社解決工資。另外,由于牧場按照現代牧場的規則進行科學設計,每頭擠奶的奶牛都配置了臥床,保證理想的溫度,而飼料都是科學配置,飼養衛生環境大大提高,因此,每頭牛產奶量平均可以提高30%。
      在此前提下,牧場賣給乳品企業的牛奶價格大大提高,“每公斤可以提高一塊錢。”李兆林解釋說,在原來散養的情況下,一公斤牛奶乳品企業只愿意出2.6元,而現在奶聯社統一提供的牛奶,乳品企業開價3.6元/公斤。
      “當然,牛奶的成本也會有所上升,但是比較起來,利潤上升得更多。”李兆林認為,在這種模式下集約化養殖奶牛,農戶和奶聯社得到的收益都更大,因此是雙贏的。
      筑高進入門檻
      奶聯社的模式可謂多方收益,但是這種模式是否會被其他農戶輕易模仿?對此,李兆林肯定地說:簡單模仿是很困難的。
      在他看來,模仿者首先需要有大量的資金。一個牧場,設施投資大約需要1200萬元,每頭牛價值以6000元計,1000頭牛總值600萬元,而牧場經營還需要流動資金500萬元,幾項相加,一個牧場的投資總值達2000多萬元,其中固定投入超過1500萬元。
      而這樣的投資,需要6到7年之后才能收回,光是建牧場,施工期一般就需要一年。“投資周期長,要求資金規模大,我們進入奶牛養殖行業后,也是經過6年的不斷實踐才取得階段性成果的。”李兆林說。
      據了解,李兆林的第一個奶聯社“試驗田”是2007年4月份對外公開的,現在已經開了7家“試驗田”。李兆林估計,到2010年年底,將開到20個牧場。
      后來者要想進入,除了資金門檻外,還需要熟悉其運作模式。“建立奶聯社這樣的牧場,成熟的經營模式很重要,其中涉及到很多的管理運營技術。”李兆林說,因為是連鎖經營的牧場,每個牧場大約相距20公里,如何統一資源,統一管理,統一采購,都是需要解決的問題,后來者在短時間內是很難掌握的。
      李兆林預計,2011年公司的收入可以達到1.2億元到1.5億元之間,凈利潤在12%到14%之間。
      投資物語
      深圳創新投資集團北京公司總經理劉綱表示,奶聯科技通過提高養殖技術來獲得更高回報,而農民也可以得到比自己養殖還多的固定分紅,消費者也能獲得質量更高的產品,可謂一舉三得,多方受益,體現一種模式的創新。因此,奶聯科技項目是符合國家政策方向的,而且現在奶牛散養占整個奶源市場的70%以上,集中飼養無疑有著巨大的發展空間,而這一龐大的市場空間也將支撐起奶聯科技的發展潛力。
      第三只眼
      北京中博農畜牧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定宏認為,從奶牛散養到集中飼養,牛奶的品質將得到很大的提高,在這一趨勢下,奶聯科技找到了一個好項目。但是對于奶聯科技來說,未來發展更重要的是其管理團隊的培養是否能跟得上。因為隨著復制的牧場一個個增多,人才的需求也將緊迫起來,而國內牧場管理人才普遍缺乏,能否有足夠的管理人才,是考驗奶聯科技能走多遠的關鍵。
      本文來源:中國經營報
          更多反芻資訊、乳品健康、技術資料請關注中國畜牧人網站反芻頻道:
          
    http://www.www12347.com/ruminate/



    作者: sfhw    時間: 2011-1-4 09:53
    養殖業現在都缺技術人員,培訓要跟上




    歡迎光臨 畜牧人 (http://www.www12347.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黄山市| 石棉县| 泊头市| 嘉鱼县| 麻栗坡县| 抚州市| 佛山市| 吐鲁番市| 紫阳县| 随州市| 揭东县| 稷山县| 抚松县| 建德市| 新竹市| 翁牛特旗| 石泉县| 洛隆县| 朔州市| 天等县| 舒兰市| 红安县| 区。| 家居| 额敏县| 托里县| 鄂尔多斯市| 宾阳县| 栖霞市| 玉山县| 讷河市| 沧州市| 若尔盖县| 左权县| 鲜城| 宁波市| 金堂县| 桑日县| 广西| 塔城市| 怀柔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