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人
標題:
吳敬璉:新興產業有幾個很有希望
[打印本頁]
作者:
apple12151007
時間:
2010-12-2 10:05
標題:
吳敬璉:新興產業有幾個很有希望
正如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十二五"規劃的建議指出的,我們要解決長期經濟問題,根本問題在于想辦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我認為,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要點就在于提高技術、知識、信息這些生產要素在整個經濟增長中的地位。
抓手何在
轉變發展方式要從哪里入手?
第一,對于主要靠加工工業的發展來支撐高速增長的大部分沿海地區,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就要依托現有制造業的產業鏈盡量向"微笑曲線"兩端延伸,發展服務業,即產業服務化。但是,不是說所有企業一下子就延伸到頭了,還需要有做代工的企業。
第二,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這和前面一條不是絕然分開的。在傳統產業里面,只要在一個技術上突破,就很快會從舊的加工業中脫穎而出。我本來對于我們掌握新技術的能力也沒有強烈的信心,但是,從上世紀90年代初期開始,多次到地方調研,發現中國接近世界前沿的技術很多。這不是一個偶然現象。外國人早就發現,雖然中國教育質量有問題,但是,受過高等教育的專業人員數量最多。
根據歐盟一份報告,從2004年開始,中國的研發費用超過日本,列世界第二位,加上改革使得體制機制獲得進步,把生產力解放出來,技術上不斷進步。但是,令人失望的是,這種新技術往往在產業化過程中比較艱難,大部分企業都沒有很好地利用。但是,技術突破的可能性是存在的,特別是2008年出現金融危機以后。根據經驗,每一次金融危機過后,市場經濟都會有很大的調整,一定會或大或小地出現技術革命。中國既然有一定的技術條件,又融入世界經濟體系,并且有較好的制造業基礎,在一些產業面臨著革命性發展的時候就會出現一些機會,從而能夠構建起自己的、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新興產業。我們最近調研發現,有幾個產業是有希望的,一個是信息通信產業,一個是新能源汽車中的動力電池。
現在轉變發展方式的情況怎么樣呢?各省、市、縣都采取了新措施,但是效果差別很大。我接觸到的一些地方,蘇州、無錫、常州"十一五"早期就開始行動了。但是,他們首先遇到一個問題:當地大多是外資企業,而且研發機構都在境外。當然,技術的溢出效應是不可阻擋的,可是,它首先遇到的困難就是沒有承接的項目。而本土企業利用三年時間的發展,逐步進入了研發創新過程,使得產品變得有技術含量、有知識含量。所以,這三個地方在這一次金融危機情況下與別的地方相比更有生機。
"珠江三角洲"地區是"九五"計劃以后轉變增長方式的,已經初見成效。廣東定了幾個發展重點,信息通信產業、電動汽車、LED照明。就信息通信產業而言,他們覺得自己有兩個短板,一個短板是核心芯片沒有,另外一個就是液晶屏問題。為此,它就采取措施把短板補起來,隨后取得突破性進展。
但是,也有一些地方還停留在一般號召上,有些地方出現一哄而起、趕浪頭、同構化等值得注意的苗頭。不少省級規劃、地級市的規劃、縣級市的規劃基本上是將發改委報告改頭換面一下,都發展什么"戰略新興產業",如新能源等,但這個地方的優勢是什么、怎么能夠揚長避短?想得很少。很好的設想,如果一哄而上,最后也會出問題,光伏、風電就是這樣。有關部門常說"有保有壓",剛剛是保的產業,過兩天就變成壓的了。反復出現這類問題,我們就要總結,其中一個關鍵問題就是,要明確實現產業轉型是靠市場的力量來推動的,還是沿襲過去政府主導的老路?
關鍵是切實推進改革
過去走的老路對現在影響很深。如果繼續走老路,它就免不了像過去那樣,由政府去審核攻關的項目,政府組織力量,政府指定研發單位,政府指定產業化責任機構。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不是一個新問題。講了20多年還是沒有轉變過來。"十一五"規劃綱要制定之前有一個大討論,提出癥結在于存在"體制性障礙"。大家討論的意見歸納起來,主要有四條:第一,政府保持了太多對土地、信貸等重要資源的配置權力。第二,以GDP增長速度為主的政績考核標準。第三,財政體制缺陷,促使各級官員不能不追求物質生產部門的高速增長。第四,市場沒有發揮作用,要素價格扭曲,特別是生產資料的價格扭曲鼓勵資源浪費。
前面講的是"破"得不夠,在執行"十一五"規劃的時候,我們深切感到"立"得不夠。"立"什么呢?就是有利于或者是鼓勵創新和創業的制度環境還有待建立。30年來,中國人的技術創新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這些先進技術的產業化進程步履維艱,有的技術干脆還沒有開始產業化就夭折在搖籃里,有些企業成了"小老頭樹",就是長不大。這就是制度環境不佳導致的結果。現在的技術發展非常快,你不能夠做強,人家就超過去了。更糟糕的是碰到了壟斷,干脆就把創新扼殺了。因此,不僅是要有一個良好的經濟環境,還要有一個良好的法治環境和社會輿論環境。正如科斯所說:最能激勵創新、激勵創造性發揮的訣竅就是,他對社會的貢獻和他本人所取得的報酬差別越小,作用越大。
總而言之,不管是破除制度性障礙,還是建立一個有利于創新和創業的環境都有賴于改革。只有堅持改革才能消除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體制性障礙,只有推進改革才能建立有利于發揮創新精神的經濟社會基礎。這兩年,有個非常不好的現象是向舊體制回歸。對此,我們需要打破阻力,一定要擋住,不開倒車,切實往前推進改革。
政府如何在轉型中正確地發揮作用
21世紀以來,改革推進得比較慢。不管是改革,還是創造環境,還是推進轉型,政府確實是一個關鍵性因素,如何發揮其作用是一個重大問題。要真正讓政府發揮自己在推進轉型中的作用,前提是要推進自身改革。目前,中國政府在執行自己職能時,存在著"越位、錯位和不到位"的偏差,各級政府管了許多不該管又管不好的事,而不少應該由政府管理的事卻沒有管或沒有管好。針對這種情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最終取決于政府自身改革成效。關鍵中的關鍵,乃是轉變政府職能,限制政府權力,建設法治下的有限政府,履行政府應有職能,建設有效政府。
必須明確的一個核心問題是,政府在增長轉型上的重要作用是提供公共產品,企業才是技術創新的主體。中共十三大提出,政府調節市場,市場引導企業。第一句話還有爭議。政府怎么調節市場,含義是什么?第二句話沒有爭議,企業由市場引導的,不是由政府引導的。
具體來說,就有一個問題,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政府應該做什么?現在,中央要求轉變發展方式,各級政府都重視起來了,過去許多不作為的地方政府開始作為了,一些地方政府過去受人指責,廠家說政府不作為,但是,現在出現的問題就不是原來的不作為,而是為所不當為。比較普遍的問題有五種。
第一,指定技術路線。這對產業的實質危險性很大。最大的教訓還是日本。當年,日本通產省和日本廣播公司在整合高清技術電視的時候,認定了一條可模擬式,結果,美國發明數字式而使得日本大量的資本和研究力量的投入全部泡湯,而且人類進入了數碼時代。
第二,用行政指定、評定的方法去決定哪個是創新企業。
第三,違法設立行政許可和市場準入。本質上說,從事什么職業,從事什么活動,這是每一個公民的基本權利。如果說為了公共利益需要禁止某一些人進入,那也需要通過立法來規范。市場經濟的基本原則是"非禁即入",沒有法律明文禁止都可以自行進入。
第四,利用行政權力壟斷市場與民爭利。國企本該退出的領域卻堅持不退。
最后,政府習慣于介入"競爭后"的企業活動,補貼本地企業。
當然,政府需要有所為。第一,提供良好的法治環境;保持宏觀經濟的穩定;提供基本社保、良好的教育體系和科研體系,尤其是基礎科研體系;第二,用公私合作的方式提供共性技術和組織競爭前開發;第三,按照外部性大小,用補需方的方式對節能、環保產品提供補貼;第四,做好規劃和協調工作。
更多飼料方面的資訊,請關注:
http://www.www12347.com/feed/
歡迎光臨 畜牧人 (http://www.www12347.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泾阳县
|
岳普湖县
|
安陆市
|
论坛
|
正定县
|
定远县
|
兴仁县
|
财经
|
玛沁县
|
航空
|
慈利县
|
康乐县
|
鄂州市
|
安图县
|
石嘴山市
|
上虞市
|
三亚市
|
浙江省
|
特克斯县
|
朝阳市
|
贵港市
|
水城县
|
荔波县
|
桐梓县
|
正安县
|
鹤壁市
|
乌拉特中旗
|
夏河县
|
大丰市
|
长武县
|
新建县
|
甘德县
|
瑞安市
|
曲麻莱县
|
保康县
|
新田县
|
南木林县
|
大化
|
斗六市
|
建阳市
|
新河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