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人
標題:
淡水漁業成廣東大農業主導產業 求變把淡水做“深”
[打印本頁]
作者:
feifei8526
時間:
2010-11-23 09:20
標題:
淡水漁業成廣東大農業主導產業 求變把淡水做“深”
改革開放以來,廣東海洋經濟穩定快速增長,2009年漁業總產值達到1450億元,連續15年居全國首位。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在全省水產品總值690億元中,有一半以上來自淡水養殖,達362.1億元,淡水漁業在廣東海洋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凸顯。廣東提出“十二五”時期要加快轉變漁業發展方式,把二三產業比重、漁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和漁業科技成果轉化率都提到60%以上,構建充滿活力、布局科學的現代漁業產業體系。
淡水漁業成廣東大農業主導產業
淡水漁業具有土地產出率高、比較效益高、市場化程度高等特點。
1979年,廣東肇慶農民陳志雄率先承包魚塘,廣州率先放開塘魚價格,開啟了全國農產品市場流通體制改革的先河。今天,廣東漁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淡水漁業大發展更促使漁業經濟發生了結構性轉變。
1996年全省淡水漁業工作會議后,廣東加快推進淡水漁業發展,穩步提升淡水綜合生產能力,使之成為大農業的主導產業。2009年,全省淡水養殖總面積550萬畝,產量306.5萬噸,產值362.1億元,產量和產值分別比2000年增長39.8%和61.5%,占水產品總值的55.3%,約占農產品總產值的12.7%。
廣州、珠海、佛山、中山等珠三角地區建成“規模連片、設施配套、高產高效、環境優美”的現代漁業生產基地,為農業現代化建設提供了良好示范。淡水漁業的發展給漁民生產和生活帶來了深刻的變化。2009年,全省淡水漁業從業人員85.5萬人,人均收入18085元,近150萬漁業人口脫貧致富。
優勢水產品產業帶優漁業結構
進入新世紀,廣東實施“一條魚工程”,重點建設對蝦、羅非魚、鰻魚等優質品種養殖基地,并不斷提升養殖基地標準化水平。目前,廣東建成省級以上淡水漁業標準化示范區42個,健康養殖示范場25個。鰻魚、羅非魚、淡水蝦、鱖魚、鱸魚、龜、鱉等優勢水產品產量多年穩居全國前列。目前全省擁有淡水產品加工廠710個,年加工產品85萬噸、產值96億元。淡水產品出口量達26萬噸,創匯9.2億美元。水產品批發市場73個,年交易量271萬噸、交易額383億元,其中位于內陸山區7個,交易量達10萬噸、交易額5.7億元。
廣州、深圳、佛山、梅州等地已發展起集垂釣、美食、娛樂、度假、旅游、商務于一體的高層次休閑漁業,帶動全省觀賞魚及配套漁具產業迅猛發展,每年觀賞魚產值近10億元,占全國的60%,觀賞漁具規模生產企業200多家,銷售總額占全國60%以上。內陸山區因地制宜,發揮資源優勢,吸引珠三角大批養殖企業投資,形成了鱖魚、鰻、倒刺魚巴、翹嘴紅魚白、龜鱉等名優品種規模化生產格局。
科技創新能力增強促淡水漁業升級
實施《廣東省2001-2015年科技興漁規劃》,成功選育出“吉富”、“奧尼”等多個羅非魚新品系,創建了“廣特超”、“三高奧雄”、“禺山”、“偉業”等羅非魚名牌產品。倒刺魚巴、三角魴、鱷龜、廣東魴、斑鱧等種苗培育獲得實質性進展。健康養殖技術研究達到國內領先水平,規模化、標準化模式得到推廣應用。2001-2009年,全省淡水漁業科技項目獲廣東省農業技術推廣獎共45項,凡納賓對蝦淡化養殖技術研究及應用和羅非魚良種技術創新及應用項目分別獲2008年和2009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2000年起,廣東先后在惠州、韶關、梅州、肇慶、東莞建立了5個淡水區域性水產試驗中心,承接國家和省重大項目相關的區域性試驗、表征、示范工作。
建設了省、市、縣、鎮四級水產技術推廣體系,目前全省技術推廣人員達2044人。水生動物防疫檢疫體系發展迅速。
文章來源:香港文匯報 作者:于濱
歡迎光臨 畜牧人 (http://www.www12347.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
主站蜘蛛池模板:
鹤壁市
|
年辖:市辖区
|
金平
|
偃师市
|
任丘市
|
新兴县
|
赞皇县
|
余江县
|
噶尔县
|
犍为县
|
德江县
|
阳朔县
|
什邡市
|
中方县
|
阜南县
|
阳谷县
|
宽城
|
许昌市
|
桑日县
|
镇巴县
|
天等县
|
广宁县
|
綦江县
|
象州县
|
琼结县
|
阿坝县
|
许昌县
|
杭锦旗
|
察隅县
|
南京市
|
昭觉县
|
彭水
|
大田县
|
额敏县
|
永春县
|
和静县
|
泉州市
|
普宁市
|
香格里拉县
|
宁晋县
|
麟游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