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tton id="imseu"></button>
  • <rt id="imseu"></rt>
    <li id="imseu"><source id="imseu"></source></li>
  • <button id="imseu"><input id="imseu"></input></button>
    <table id="imseu"></table>
  • <strike id="imseu"></strike>

    畜牧人

    標題: 【 濟心齋 】心齋的由來 [打印本頁]

    作者: 穆然    時間: 2010-11-9 15:59
    標題: 【 濟心齋 】心齋的由來
    本帖最后由 穆然 于 2010-11-9 16:36 編輯

        從儀式上來說,要沐浴、齋戒、正襟危坐、焚香敬神等;從本質上來說,其實是借助這些繁瑣冗長的儀式,誘導求卦者排除私心雜念、愛憎利欲等不良情緒,進入一種虛靜自然的狀態。

    這種狀態在《系辭》中叫“洗心”,在《莊子》中叫“心齋”,意思都一樣。比如,《莊子·人間世》講了這么個故事:


    顏回要到衛國去做官,臨行前向老師辭行、請教。孔子就說:“你先齋戒清心,然后我再告訴你。你心氣這么足,那容易聽進去我的話?即使能聽進我的話,不齋戒清心,上天也不會答應的。”


    顏回說:“我家境貧窮,已經好幾個月不飲酒、不吃葷了,這樣可以說是齋戒了吧?”孔子說:“這是祭祀前的齋戒,并不是‘心齋’。”顏回就問說:“那什么是‘心齋’呀?”


    孔子說:“你必須拼除雜念,心里專一,不用耳朵去聽,而用心去領悟;不用心去領悟,而用凝寂虛無的意境去感應!耳朵的功用僅只在于聆聽,心的功用只在于與外界事物交合,而凝寂虛無的心境才能應待宇宙萬物,大道才能匯集于凝寂虛無的心境。虛無空明的心境就叫做‘心齋’。”


    顏回說:“我沒有領教‘心齋’以前,是一個真實的顏回;領教了‘心齋’以后,好像顏回我這個人不存在了。這可以叫做虛無空明的境界嗎?”孔子說:“可以了。如果排除外界的干擾,使耳目感官專注于內心,那么鬼神都會來依附你那空明的心宅,何況是人呢!”


    這個故事當然是虛構的,但卻揭示出《易經》為什么能夠“感而遂通天下之故”的原因。


    首先,進入這種心理狀態時,會喚醒我們的潛意識。而這種潛意識,是與整個宇宙生命的潛意識相通,有一種使我們回到生命本初的感覺,因而有可能使我們看到問題的深層。


    瑞士著名的心理學家卡爾·G·瓊曾深有體會地說,他潛心研究《易經》許多年,經常在一棵古樹下一坐幾小時,先提出問題,再從《易經》中尋找答案。《易經》從來沒有使他失望,得出的答案總是令人感到驚奇。



    再就是,進入這種心理狀態的人,是很容易接受暗示的。從施受的角度上來說,暗示分自我暗示、他人對暗示;從效果上來說,又分惡性暗示、良性暗示。暗示的力量有多大呢?


    趙本山、范偉、高秀敏合作表演過一個小品——《賣拐》,家喻戶曉。本來什么病也沒有的“范廚師”,在“大忽悠”的一再忽悠、暗示下,最后居然成了瘸子。這是一個惡性暗示的典型例子,我們再看一個良性暗示的例子。


    美國著名作家歐·亨利有一篇名作,叫《最后一片葉子》,小說中描寫,一位女青年出外謀生,飽經磨難,饑寒交迫,貧病交加,病倒在一家旅店中。


    由于感到前途涉茫,加上冬天來臨,女青年的心情格外抑郁、頹廢,如同窗外對面墻壁上一株老朽的常青藤:枯葉一片片地墜落。隨著藤葉的不斷飄落,這位姑娘莫名其妙地相信:當藤上最后一片葉子墜落時,她的生命也就結束了。


    同住這個旅店的,有一位貧窮而善良的老畫家,為了挽救這位姑娘的生命,經過幾個長夜的努力,在常青藤邊上畫了量片綠葉,不像長在藤上的葉子一模一樣。而老畫家的舉動,那位姑娘并不知情。


    當她每天早上探視對面墻上的常青藤時,看見那些“綠葉”始終頑強地生存著,任憑風吹雨打總不飄落。這給了她極大的暗示。她的心情因此大為樂觀,身體居然奇跡般地一天天好起來,最終一躍而起,充滿信心地去開拓新的人生天地。


    中醫就經常運用這種暗示方法,通過作用于人的心理、精神,由心理、精神進而影響到生理,來達到“移精變氣”的治病目的。比如《江西通志》中有這樣一個醫案:


    明代有一貴人患眼疾,性情又非常暴躁,希望眼疾能夠迅速痊愈,但是久治不愈,更加上火,于是頻繁地更換醫生,后來又請當時的名醫楊賁亨診治。


    楊賁亨說:“你的眼疾可以痊愈,只是服用藥物過多,藥物的毒性已經進入左腿,不久毒性一定發作,我很是為你擔心呀!”說了這番話以后,楊賁亨就走了。


    聽了楊賁亨的話,這位貴人很是擔憂,將心思轉移到他的左腿上,經常撫摩,唯恐毒性發作。但過了幾天后,并沒有出現左腿藥毒發作之事,眼疾卻逐漸痊愈了。


    這位貴人因此責備楊賁亨的話不靈驗,這時楊賁亨才給他解釋說:“你的性情急躁,盼望疾病速愈,經常持鏡自照,心思全在眼睛上,這樣反而引火上炎,眼疾怎能痊愈呢?因此我故意使你將注意力轉移到腿部,引火下降,這樣眼疾自然痊愈了。”


    當今社會,各種暗示越來越多,讓人們常常被紛紛擾擾的東西迷糊了自己的心志,不知道該說什么,該做什么,慢慢認為大多數人都做就是對的,失去了自己心中的一杠秤。物質越來越豐富,精神越來越貧乏,物質已漸漸失去了為精神服務的作用,我們都淪為了奴隸。


    莊子詳細觀察人的情緒變化,列出了十二種:喜、怒、哀、樂、慮(憂慮)、嘆(嘆息)、變(反復)、恐(恐懼)、 姚(輕俘)、佚(放縱)、啟(張狂)、態(作態)。

      
        人心排斥卑下而爭求上進,在上進卑下之間憔悴不堪;.....躁進時熱如焦火,退卻時冷若寒冰。變化速度之快,頃刻間可以往來四海之外。沒事時,安靜如深淵;一發動,遠揚于高天。激蕩驕縱而難以約束,就是人心。


        莊子說到“形如槁木,心如死灰”一語,就是要我們排除身體的欲望與心智的執著。術語叫做“心齋”。人的心可以處于四種狀態:一是經驗的主體,隨著感覺與人互動,完全身不由已;二是計較的主體,總是與人比來比去,生出貪念與執著;三是反思的主體,可以收斂反省,凌空觀照自已的處境;四是超越的主體,顯示空靈自在的智慧。


    所謂心齋,就是排除前兩種狀態,入第三種狀態,再向往第四種境界。關鍵是一個“虛”字,讓心如死灰,有如守齋之后的一片澄明,因為只有在“虛”之中,道才會展現出來,無得無失、無往無來、無利無害。莊子說:“虛室生白,吉祥止止。”房間空虛,自然明亮,吉祥也將止于其中。

    人的生命結構可以分成三層:一是有形可見的身體;二是可以思考及算計的心智;三是由心齋而展現的精神。


    關于處世的方法,莊子強調“外化而內不化”,一方面隨著外物而變化,另一方面內心持守不變。內心與道契合,圓滿無缺,自然不必變化;外表與外在言行就要配合世俗,“順人而不失已”,“安在而處順,哀樂不能入”。最使人神往的一句話是:“泛若不系之舟,虛而敖游者也” 。

    莊子語錄


    褚小者不可以懷大,綆短者不可以汲深.夫若是者,以為命有所成而形有所適,夫不可損益。

    (衣襟小不能懷揣大的東西,繩子短不能汲取深的井水。大凡這樣的事情,是出自命運的安排和事物的尺度,不能隨意改變的。)


    凡外重者內拙。

    (大凡看重外在的人內在往往很拙劣)

    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

    (明白到不可避免的、無法改變的遭際而安然不動心,只有具有很高道德修養的人才能做到。)

    終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臬然疲役而不知其所歸,可不哀邪!

    (世人終生奔波于名利而不見有所作用,疲憊不堪而不知自已的歸宿,多么悲哀!)
                      

           “心齋”、“坐忘”與“禪”

      當人把一切都當作身外之物,從各種欲望,是非,得失,焦慮,掙扎中解脫出來,拋棄了所有無謂的東西,心靈樸素,淡然。

      當人處于物我兩忘的虛靜狀態,離形去知,達到天人合一的和諧狀態。

      當人把外緣都摒棄,不受其影響,把神收回來,使精神返現自身。

      那么,他就得到了大智慧,詮釋出生命的真實和完美。

            (一)關于“心齋”

      《莊子 人間世》云:“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于耳,心止于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

      莊子要求我們使心靈虛而待物,這個“虛”不是說讓你像白癡一樣,內心空空,而是說要拋棄各種無謂的雜念,使自己的心像吃齋一樣清淡。從虛到靜,從靜到明。

      那么,怎樣才能從虛到靜再到明呢?傅佩榮先生認為,我們的心如果充滿各種欲望的話,它就是亂糟糟的,把所有的欲望都排除掉之后,它自然就虛了,虛了之后它自己就靜下了,靜下來有什么好處呢?水如果靜下來,就可以當鏡子用,照出一個人長什么樣子。我們的心也是一樣,從虛到靜再到明,心若澄明的話,宇宙萬物皆在我心中,我一看就看到真相。

      由此可見,“心齋”這個層次,讓我們的心由虛到靜到明,明白實質,得到智慧。


      在這個嘈雜而混亂的時代,利益、金錢、權利、前途等等都充斥著人們的思想和靈魂,我們奔波,我們追逐,我們爭斗,直至筋疲力盡而死,世代如此。在這個短暫而漫長的過程中,無限的煩惱和焦慮長滿在我們生命旅途上,囂張而無所不在地生長著,蔓延的藤條在瘋長,纏繞著我們的心,開出驚艷而詭異的黑色小花,生命結束的那一刻,映襯在一張張滄桑而苦累的臉上,一朵兩朵三朵,很多朵。


      我不知道這樣的生活到底有什么意義,最多只達到一種效果:自我折磨,甚至害人害己。然而,很多人卻樂此不疲,在自我殘殺的怪圈中,歇斯底里地爭取所有屬于、或者不屬于自己的東西,最終的結局仍是:孤獨而來,孤獨而去。像什么也沒發生過一樣。無謂的喧嘩,像場鬧劇,荒唐而可笑,悲哀而毫無意義。


      生活被攪得一團糟,每個人都沒得到想要得到的,每個人都是失敗者。現代人的無奈與困惑中,回蕩著古代悲劇的旋律。

      莎士比亞在《麥克白》中如此絕望地寫到:“人生,就像個白癡所講的故事,充滿和喧嘩與騷動,卻無絲毫意義。”

      人,是聰明的。為什么不能放下執著,放下虛幻的物質,放下貪念,回歸最本真的自我。傲然而淡定地挺立在天地之間,充當大自然最真實的一部分,該怎樣就怎樣,順其自然地與萬物一起生長,并且在這個過程中對宇宙和人生進行零距離的思考。在這種純粹的狀態之中,你思考所得,正是最本質而深刻的真相,甚至是天機。

      在我看來,“心齋”是與大智慧相連的。

      有位師傅講了一段有關“心齋”的故事。他說,他十幾歲的時候出家,剛進佛門,他的師傅就不許他再接觸塵世,只許專心研讀佛法。很多年以后,師傅覺得時機到了,就讓他下山去弘法,廣泛地接觸世事。這時,他才發現,即使自己與世隔絕很多年,但卻對世間的事情看得相當明白,并且是一眼看破本質。

      其實,那段閉門念經的歲月,其實就是心齋的過程,也是實現大明的一個量的積累。

      六根清凈了,阻礙修行的魔障就少了,那么與智慧彼岸的距離就小了。這是顯然的。


          (二)關于“坐忘”

      《莊子 大宗師》云:“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于大道,此謂坐忘。”,也就是說,我忘掉了自己的肢體,摒棄了自己的才智思辨,身心似乎都不再了,而與“大道”融為一體,是為“坐忘”。這是“心齋”之外的,又一個絕妙的心靈層次。

      忘形以養氣,忘氣以養神,忘神以還虛,由虛到靜,由靜到明。連貫而順暢的層次。

      當你忘記了自己,忘記了形體的存在,忘記了外在的一切事物,事實上就說明你的身心處于最和諧的狀態。


      如果,你在閉目的時候能意識到自己手、腳的存在,就說明它們出了什么問題,比如手破皮了,腳很冷,或者不舒服。如果,你聚精會神地做什么事情的時候,卻能感覺到心臟的存在,意味著它跳動的頻率太快了。如果,你在凌晨的時候,還在輾轉反側,無法入眠,焦慮不安,說明你一定有心事。

      而當你不再意識到所有東西的時候,就是說你身心處于和諧狀態,拋棄了一切干擾和心理負擔,進入一種虛靜的狀態。在“道”中暢游,自由自在。回歸到最本真的自我。

      就像靈魂棄肉體而去,在宇宙間飄蕩,越飛越遠,尋到最本真的東西。,達到主客體的高度統一,也就是天人合一之境。看到蝴蝶,也分不清蝴蝶是我,還是我是蝴蝶。


      記得有首很經典的詩,叫《生活》,整首詩的內容只有一個字:網。


      是的,生活就是一張巨大而無形的羅網,很難擺脫,無論是快樂還是痛苦都在其中。我們被生活所困,我們把彼此套住,不管如何掙扎也無濟于事。怎樣才能逃離這張恐怖而無所不在的網,是我們應該思考的。

      跳出生命,自行引退。

          (三)關于禪

      禪就是真實,就是自然而然,禪與大自然同在。生活中處處充滿禪機,俯首即得。“青青翠竹無非般若,郁郁黃花皆是妙諦”。關鍵的是,你要有一顆沉著明凈的心,和發現真相的慧眼。禪強調的是悟。

      萬物皆有禪機,未悟之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悟道之后,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但是,很顯然,前后的山水所包含的內容卻是不同的。悟道之后的山水景物與我同在,和我一體,相入無礙,這種禪心是何等的自在與超然。


       禪,如同深山中的清泉,洗滌心靈的塵埃,又如天上的浮云,讓你隨之飄游于天地之間,任性逍遙。

      我們不難看出,事實上,禪與“坐忘”、“心齋”如出一轍,都強調內心的淡泊和自身的超然,最后都回歸到生命的本真,并且都在大智慧之中演繹出生命的完美。


      同時,禪與中國古代理學的“格物致知”也是一致的。在我看來,禪也好,格物致知也罷,都是以“坐忘”與“心齋”為前提和基礎的。只有內心樸素清凈,忘掉外在的一切,進入超然的虛靜之中,才會頓悟得出禪機,才會致知,才會得智慧。


      人們總是奔波于白天黑夜、戰場和墓地。溫飽之外,物欲橫流。物質生活倒是在掙扎和忙碌中得到了滿足,而內心卻在夜深之時,唱著寂寞的挽歌,空虛無比,漸漸地,心靈枯萎了。或許各種欲望滿足了,卻往往封閉了本來的智慧,歸于俗物。


      拖著尸體的是誰?


      人們習慣了行尸走肉的生活。像扯線木偶,被無形的欲望操縱著,不愿退場。不去思考,不去檢討。無法拋開外在的東西,只能糾結在無止境的掙扎之中。無法開悟。這是現代人的悲哀。

       (四)胡言亂語

      淡然之中,生命是永恒的,智慧是無邊的,身心是超脫的,我們是幸福的。

      本真與智慧同在。

      退出生活的羅網,沉心思考。這是出路之所在。

      我們原本都是佛,卻被各種雜念遮蔽了心智,漸漸歸于平庸,甚至滋生出惡孽,離佛越來越遠,陷入無邊的苦海之中,億萬年也無法恢復成最初的樣子。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此刻,我只能這么說了。除此之外,我還能說些什么???!!!


    作者: 881031    時間: 2010-11-9 16:20
    在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能做到清心寡欲太難了——難也要做!
    作者: 穆然    時間: 2010-11-9 16:39
    回復 881031 的帖子

    心靜自然涼。。。。。。。。。。。。。。。。。
    作者: 美人魚    時間: 2010-11-11 22:06
    呵呵呵。。。。你的境界有提升了啊




    歡迎光臨 畜牧人 (http://www.www12347.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沈丘县| 禹州市| 龙川县| 庐江县| 房山区| 鲁甸县| 调兵山市| 南平市| 中卫市| 砚山县| 古浪县| 宣武区| 江川县| 大竹县| 南丰县| 安乡县| 霍州市| 六盘水市| 靖安县| 克拉玛依市| 庄河市| 青川县| 古蔺县| 延安市| 德保县| 红原县| 通海县| 专栏| 安西县| 庆城县| 哈尔滨市| 拜城县| 德兴市| 龙胜| 湘阴县| 平昌县| 泾川县| 贺兰县| 米易县| 洛隆县| 溧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