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人
標題:
泥鰍病害防治技術
[打印本頁]
作者:
michaelhe
時間:
2010-8-30 09:24
標題:
泥鰍病害防治技術
泥鰍在天然水體中病害較少,在人工飼養管理不善或放養密度過大、水質惡化等環境嚴重不良時,泥鰍發病率增高,直接影響到泥鰍的生長速度和成活率,且一旦發生病害,死亡率較高。本文對養殖中幾種常見病害提出防治措施。
1 由微生物引起的疾病
1.1 水霉病
1.1.1 癥狀 水霉病又稱膚霉病或白毛病,是水產動物真菌病之一,此類病菌對溫度適應范圍廣,5~26 ℃均可生長繁殖,最適溫度3~18 ℃,水質較清的水體易生長繁殖。造成此病的因素大約有三:一是受傷或局部組織壞死;二是水溫劇烈變化;三是季節交替。泥鰍目前養殖多為自然苗,苗種下塘前易受傷,加之此時水溫正適合霉菌的生長,因而水霉病為泥鰍苗種期間常見疾病之一。
1.1.2 癥狀 病鰍活動遲緩,食欲減退或消失,初期在病灶四周出現渾濁的小白斑,而后菌絲向外伸展,呈灰白色,柔軟的棉絮狀,肉眼即可識別。
1.1.3 防治方法 放苗前用水嚴格消毒,一旦發生該病,應在早期進行治療為好。對患病的苗種可用2%~3%的食鹽水浸洗5~10 min;或全池潑灑硫迷沙星0.15~0.37 mL/m3;或全池潑灑水霉凈0.6~0.75 mL/m3。
1.2 紅鰭病
又名赤鰭病、腐皮病,大多由一種桿菌引起,主要流行于夏季。
1.2.1 癥狀 背鰭附近的表皮脫落,呈灰白色,腹部及肛門周圍有充血、發白、潰爛的癥狀,有些則有出血斑點、肌肉腐爛,尾鰭、胸鰭有發白、潰爛現象。
1.2.2 防治方法 種苗放養前,用“苗種平”消毒。治療可用“雙氧片”或“強氯精”潑灑,嚴重時用2次,同時按飼料比重量0.3%中拌入“氟苯尼考”進行投喂5~7d ?;蛉貪姙⒕t0.3 體,每天一次,隔天再施一次。
1.3 腸炎病
亦叫爛腸瘟、烏頭瘟。分細菌性和病毒性兩種。與環境變化、飼料品質、管理水平有關。
1.3.1 癥狀 行動緩慢,停止攝食,鰍體發烏變青,頭部顯得特別,腹部出現紅斑,腸管充血發炎,肛門紅腫,輕者腹部有血和黃包黏液流出,重者發紫,很快死亡。
1.3.2 防治方法 預防:保持塘水清新,投喂餌料堅持“四定”原則。治療:飼料中按體重5%添加“魚用多維”拌料投喂,連喂3天即可。
1.4 打印病
由嗜水氣單胞肝菌嗜水氣亞種引起,流行于7—8月份。
1.4.1 癥狀 病爛部位浮腫、紅色,呈橢圓形、圓形,患病處主要在尾柄兩側,象打上印章。
1.4.2 防治方法 可用氯制劑或碘制劑全池潑灑。
1.5 赤皮病
通常是在網具起捕、長途運輸后擦傷魚體或水質惡化時,極易誘發該病。
1.5.1 癥狀 泥鰍體表的局部或大部分出血發炎,尤其是魚體兩側及腹部為明顯,鰭條基部充血,鰭條末端腐爛,鰭間組織破壞。
1.5.2 防治方法 盡量減少網捕泥鰍和長途運輸時的擦傷和碰傷。治療方法同紅鰭病。
2 由寄生蟲引起的病害
2.1 車輪蟲病
2.1.1 癥狀 病魚體表和鰓組織損傷,魚體逐漸消瘦發黑,衰弱死亡。
2.1.2 防治方法 用硫酸銅和硫酸亞鐵(5 ∶ 2)水溶液全池潑灑,使水濃度達到0.5~0.7 mg/L,使用后密切注意泥鰍活動情況,以免出現藥害發生;或每100 m2池塘用新鮮苦楝枝葉5 kg煎水后全池潑灑,亦有較好療效。
2.2 舌杯蟲病
2.2.1 癥狀 寄生于皮膚或鰓上,平時攝取周圍水中的食物作營養,對泥鰍沒有多大影響,但若大量寄生在鰍苗上,會造成呼吸困難,嚴重導致魚苗死亡,一年四季都可發生,以5—8月傷較為普遍。
2.2.2 防治方法 預防:在苗種放養前用硫酸銅溶液(8 g/m3)浸洗15~20 min。治療:用硫酸銅與硫酸亞鐵(5 ∶ 2)合劑(0.7 g/m3)全池潑灑。
作者:
zhou7550
時間:
2010-8-30 09:41
你太有才了,學習你的技術了
作者:
(渝)漁夫
時間:
2010-8-30 11:26
呵呵 學習了 謝謝分享
歡迎光臨 畜牧人 (http://www.www12347.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光山县
|
凤凰县
|
教育
|
阿瓦提县
|
平阴县
|
蒲城县
|
明光市
|
蛟河市
|
伊宁县
|
瑞丽市
|
眉山市
|
株洲县
|
永川市
|
九台市
|
洮南市
|
康马县
|
永州市
|
喀喇沁旗
|
乐亭县
|
江津市
|
文安县
|
乌鲁木齐市
|
锦屏县
|
青铜峡市
|
怀仁县
|
抚顺市
|
海安县
|
集安市
|
红原县
|
商城县
|
云阳县
|
荥阳市
|
滁州市
|
小金县
|
普陀区
|
万山特区
|
杭州市
|
济宁市
|
青神县
|
监利县
|
卫辉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