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故里是拉動經濟的救命稻草嗎
我國歷史悠久,名人輩出,斯人雖去,名人故里仍惠澤一方。如魯迅故里,給紹興帶來了無盡的商機,僅“跟著課本游紹興”就極大地拉動周邊經濟。因此,近幾年,圍繞名人故里,各地紛爭四起,其目的和學術之爭鳴已無關系,赤裸裸地就是為了“做大地方經濟”。
文化搭臺,經濟唱戲,政府上陣。
歷史人物有有人爭。
曹雪芹曹公故里有人爭,河北唐山豐潤、遼寧遼陽、遼寧鐵嶺和江西南昌武陽四地爭奪,紅學門派之觀點淪為本地經濟發展需求的項目書。
李白故里有人爭,四川江油、湖北安陸 、甘肅天水、吉爾吉斯斯坦的托克馬克市,紛紛自稱是李白的故鄉,點燃了李白故里爭奪戰。
趙云故里有人爭,正定和臨城都為自己貼上了“趙云故里”的標簽,大打“趙云牌”。 山東滕州與河南魯山爭墨子故里,安徽渦陽、河南鹿邑、甘肅臨洮則為老子大動干戈。
民間傳說人物也有人爭。浙江的寧波、杭州、紹興,江蘇宜興,山東濟寧,河南汝南等四省六市爭奪梁祝故里。
小說故事人物也有人爭。
孫悟空故里有人在爭也罷,花果山可以旅游娛樂;可連西門慶也有山東陽谷、臨清及安徽黃山三地在爭,這個情結估計連西門慶也不會想到。西門慶和潘金蓮的通奸事件到底迎合了誰的、怎樣的一種趣味呢?光彩?滑稽?醒世?這一杯羹會有怎樣的市場?是審美取向變異,還是傳統的審美觀不堪一擊?與其亂紛紛,倒不如回歸文化沙漠的寧靜來得環保。
難道染指名人故里真的是拉動經濟的一棵救命稻草嗎?
不見得!
不可否認,借名人造勢,的確為一些地方的經濟發展帶來了實惠。如果僅僅是靠炒作來提高一下知名度,倒不失是個好的宣傳方法,但大多數是斥資運作。據不完全統計,各地以歷史遺產為依據打造的文化形象工程,遠沒有給當地政府帶來所預想的經濟收益,多為勞民傷財之舉。利益的惡斗總是讓人大跌眼鏡的。
一棵稻草是不能承受拉動一城經濟命運之重。
活著的人折騰死去的人到了逐臭的地步是一種悲哀,也是某些管理策劃者黔驢計窮的表現。
歡迎光臨 畜牧人 (http://www.www12347.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