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tton id="imseu"></button>
  • <rt id="imseu"></rt>
    <li id="imseu"><source id="imseu"></source></li>
  • <button id="imseu"><input id="imseu"></input></button>
    <table id="imseu"></table>
  • <strike id="imseu"></strike>

    畜牧人

    標題: 支那-歷史淵源 [打印本頁]

    作者: 村野123    時間: 2010-7-9 11:32
    標題: 支那-歷史淵源
    日本辭書《廣辭苑》解,“支那”,“外國人對中國的稱呼(源于‘秦’的轉訛),初出現于印度佛典”。在日本,“從江戶時代(公元1603—1867年)中期以后曾使用過。”到19世紀中期之前,日本人用“支那”指稱中國與“唐國”、“清國”等無意義上的差別,沒有特別的政治含意。

    日本社會開始用“支那”蔑稱中國始于中日甲午戰爭中清政府失敗,1895年清政府被迫與日本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把近代中國的恥辱推向極點。長久以來一直把中國尊為“上國”的日本人先是震驚,繼而因勝利而陶醉,上街游行,狂呼“日本勝利!‘支那’敗北!”從此,“支那”一詞在日本開始帶上了戰勝者對于失敗者的輕蔑的情感和心理,“支那”逐漸由中性詞演變為貶義詞。

    1930年,當時的中華民國中央政治會議通過了一項決議,并由當時的中國國民政府外交部照會日本政府。決議說,“中國政府中央政治會議鑒于日本政府及其人民以‘支那’一詞稱呼中國,而日本政府致中國政府的正式公文,亦稱中國為‘大支那共和國’,認為‘支那’一詞意義極不明顯,與現在之中國毫無關系,故敦促外交部須從速要求日本政府,今后稱呼‘中國’,英文須寫National Repubic of China,中文須寫大中華民國。倘若日方公文使用“支那”之類的文字,中國外交部可斷然拒絕接受。”

    從1930年底起,日本政府的公文都改“支那共和國”為“中華民國”,但社會上一般書面語和口語,仍把中國蔑稱為“支那”,侵華日軍被稱為“支那派遣軍”,中國人被叫成“支那人”。直到二戰結束后,中國以戰勝國身份派代表團到東京,1946年6月,以“命令”的方式通知日本的外務省,從此以后不許再用 “支那”這個名稱。同年6月6日,日本外務次官向各報社、出版社,日本文部次官7月3日向各大專院校校長,先后發出避免使用“支那”名稱的正式文件,文件寫道:“查支那之稱呼素為中華民國所極度厭惡者。鑒于戰后該國代表曾多次正式及非正式要求停用該詞,故今后不必細問根由,一律不得使用該國所憎惡之名稱。”

    日本還有人以孫中山過去曾用過“支那”稱呼為自己辯解。孫中山在1899年、1903年等少數場合的確使用過“支那”一詞,原因之一是當時正處于“支那”向貶義詞演變的初期。

    但從1905年后,“支那”的貶義逐漸濃厚,從此,孫中山就不再用“支那”一詞,而是用“中國”。另一個原因是,孫中山作為革命者,他認為“支那”等同于清王朝,而“中國”則是他進行革命所要建立的中華民國,在中華民國建立前稱“支那”指清王朝,辛亥革命后改稱“中國”。
    作者: huhongj0723    時間: 2010-7-9 11:42
    忘記歷史就是犯罪。
    作者: 昊昊    時間: 2010-7-10 01:18
    該死的小日本!
    作者: luohuaping228    時間: 2010-7-10 08:04
    不能忘記歷史的恥辱,只能期盼中國的強大,想想東北三省,南京大屠殺——
    作者: bdwck    時間: 2010-7-10 10:59
    還是 這個  日本 鳥啊




    歡迎光臨 畜牧人 (http://www.www12347.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
    主站蜘蛛池模板: 视频| 绿春县| 内黄县| 准格尔旗| 东平县| 江都市| 定州市| 五指山市| 泗阳县| 漯河市| 吴旗县| 高阳县| 崇左市| 松阳县| 阿拉尔市| 呼伦贝尔市| 长海县| 疏附县| 洛阳市| 大邑县| 玉屏| 泗水县| 浏阳市| 辛集市| 军事| 攀枝花市| 贵州省| 凤凰县| 安图县| 读书| 韶山市| 岳普湖县| 巴东县| 铁岭县| 固始县| 渑池县| 霍城县| 闸北区| 灌南县| 锡林浩特市| 盈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