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德國飼料工業基本情況
德國是高度發達的工業國家,經濟實力居歐洲首位,國內生產總值幾乎占歐盟的30%,是世界大經濟強國。德國農業以畜牧業為主,產值占整個大農業的比重超過60%,2007年豬、牛、羊屠宰量分別為5331萬頭、340萬頭和120萬只(數據來自德國農業部)。作為畜牧業發展的基礎,飼料產業的發展尤為關鍵,德國是歐洲工業飼料產量第二、世界工業飼料產量前10位的國家之一,其飼料工業的發展在歐洲甚至世界工業飼料的生產中都占有重要的位置。
20世紀90年代以來,德國工業飼料產量較為穩定,1991—2007年德國混合飼料產量一直保持在1.87億t以上。與1991年相比,2007年混合飼料產量增長幅度僅為4.5%,自1991年混合飼料產量突破2億t后持續走低,直到2003年又一次突破2億t,在2004年出現小幅增長后,2005年就大幅減產,2006年雖恢復到2億t以上的水平,但仍低于1991年的水平,2007年繼續增長,為2.13億t,與2006年相比增長約5%。
各畜種飼料產量在此期間變動趨勢不盡相同。豬飼料自1995年扭轉了產量持續低迷的局面后保持穩定增長,2001年豬飼料產量首次超過牛飼料,成為混合飼料中的最大構成部分,并于2004年超過0.75億t,2005年略有下降后,2006年和2007年均保持快速增長,到2007年已經達0.88億t。自20世紀90年代初期以來,牛飼料產量就呈下降趨勢,1997年以前仍維持在0.75億t以上,1998年跌到0.75億t以下后形勢一直沒有得到扭轉,2005年繼續下降到0.65億t以下,2007年與2006年相比雖出現了明顯的增加,但仍然低于1998年以前的水平。家禽飼料產量自2000年超過0.45億t后保持穩定增長,到2007年已經達到0.53億t。
各畜種飼料產量構成的變動趨勢也各不相同,1991—2007年間,德國混合飼料中豬飼料產量所占比重呈不斷上升的趨勢,1991—2004年一直維持在30%~40%之間,2005年突破40%,后于2006年和2007年繼續上升為42%和43%,豬飼料產量的不斷增長是由于受到國內生豬養殖產業迅猛發展的推動,而牛和家禽飼料所占比重趨于穩定。
二、德國飼料工業的發展特征
1.飼料產業集中度高,企業分工明確
世界飼料業正經歷集中度不斷提高的發展階段,德國飼料工業的發展也表現出同樣的態勢。2000—2005年,德國飼料廠數量減少13%,此外,小規模飼料廠的減少數量大大超過年產量1萬t以上飼料廠的減少數量,同期大型飼料廠數量減少不到7%,而小飼料廠則由185家減少到152家,減少近18%,雖然沒有更新的德國飼料企業數量變化的官方數據,但是也足以說明德國飼料工業正在向大規模加工企業集中,飼料廠的規模在不斷擴大,整個飼料業的集中度不斷提高。此外,大型和小型飼料加工企業的分工較為明確,大型加工企業更多地提供主要動物品種所需要的混合飼料,而小型加工企業則側重于提供特殊動物所需要的專門飼料。
2.飼料企業生產管理先進,并將科研視為工作重點
德國是世界上最早興起的工業大國,機械制造技術處于世界領先水平,而在飼料加工機械的研制方面,德國無疑是走在世界前列的。目前德國飼料企業的加工設備也具有強大的競爭優勢,生產線基本由計算機控制管理,生產、包裝全自動化程度較高。此外,德國的飼料企業一般將新型技術和產品的研發視為工作重點,飼料企業幾乎都聘有受過相當教育程度的技術人員,以博士居多,而且各企業都有自己的養殖及實驗場地,以便于對飼料產品中的新技術和新產品進行試驗,而相比之下,企業的營銷人員數量較少,電話和網絡是主要的銷售渠道。
3.飼料產品結構合理,科技含量高
德國的動物營養科學和飼料加工技術都處于世界領先水平,同時電腦配方和自動化管理技術都較為先進,這是德國飼料產品結構合理的重要保障,同時其飼料產品的科技含量也較高,德國畜禽胴體重水平處于世界領先水平是最好的例證,2007年德國豬胴體重為每頭93kg,處于世界第十位,肉牛胴體重為每頭313kg,處于世界第九位,作為畜禽生存基礎的飼料產業必然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4.德國飼料產業法律和法規健全,飼料產品安全程度較高
飼料質量不僅影響畜產品的生產水平,而且影響畜禽產品的質量。由于消費者對畜產品的質量安全日益重視,進而對飼料的營養和衛生標準日益嚴格,再加上飼料產品的質量水平也是直接關系飼料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關鍵因素,所以世界各國對飼料產品質量的管理也愈發嚴格。德國是歐洲乃至世界上的飼料大國,其飼料工業已有上百年的發展歷史,而且從一開始就有相關的法律和法規進行規范和調整,經過不斷的實踐、發展和完善已經使德國成為目前世界上對飼料產品質量要求最為嚴格的國家之一,它是通過法律和法規來對飼料產品的質量進行管理的,如在飼料的生產、加工、銷售、包裝、運輸、儲存、標簽和使用等方面都有詳細的規定,尤其是對飼料原料、飼料添加劑方面的規定特別嚴格,此外對有機產品和轉基因產品還有一些特別的規定。如此面面俱到的法律和法規的實施,最終達到了飼料產品安全程度更高的目的。
三、德國飼料工業發展采取的主要措施
1.積極調整相關法律和政策,規范飼料產業發展
“飼料安全等同于食品安全”,這個概念已經在世界范圍內達成共識,自“瘋牛病”、“二噬惡英”污染等與飼料安全有關的食品安全事件發生以來,歐盟對其食品的生產和管理體系進行了較為徹底的調整,目前,歐盟范圍內已經初步形成了統一、有效的食品安全防范機制,即歐盟食品和飼料快速警報系統。德國是目前世界上對飼料安全要求最為嚴格的國家之一,其生產的飼料產品除了要符合歐盟共同的各項法律和法規,如《關于在動物營養方面使用的添加劑法令》、《飼料衛生法令》、《配合飼料流通規則》、《動物營養中不良物質和相關產品規則》、《歐盟加藥飼料生產和銷售規則》、《政府監管動物營養的指導規則》、《轉基因飼料使用規則》等外,還對本國生產的飼料產品安全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出臺了《食品和飼料法典》和《添加劑許可法規》,這兩部法律和法規的出臺不僅實現了與歐盟法律和法規的接軌,而且從更高層次上保障了德國飼料產品的安全水平,規范了德國飼料工業的發展。
2.建立高效的監督管理機制,政府、企業和消費者三方共同參與
在德國,政府一直以來都對飼料安全問題實行著嚴格的監管和自查報告制度,這也是德國政府保護消費者權益的決定性制度。一般而言,由州政府制定具體的監管方案,各市縣食品監督官員和獸醫官員負責具體執行。德國的所有飼料企業都要接受定期的相關機構的檢查,同時也有義務自行記錄本企業所使用原料的質量,包括進貨渠道和銷售對象等信息也都必須以記錄為證。此外,消費者對自身權益的保護意識也非常重要,一旦發現某種飼料產品存在安全隱患,如衛生標準不合格或者標簽標注不明確,都可以通知當地的監督管理部門,通過相關部門的進一步調查取證,一旦證實的確存在安全問題,則會通過新聞等渠道向養殖戶發出警告,并盡早停止存在安全隱患飼料產品的流通,這樣的政府、企業和消費者三方參與的監督管理體制,對于促進德國飼料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的提高發揮著積極的作用,為德國飼料工業的積極發展提供了保障。
3.支持合作社性質公司的發展,發揮橋梁和紐帶作用
德國的農業合作社發展已經有140多年的歷史了,現在農業合作社遍布整個農村地區,涉及各個領域,德國政府有力支持并保障合作社發展,如政府通過法律承認合作社作為農民利益代言人的地位,在指定涉及農民、農村和農業方面的相關政策時,會積極與這些組織進行協商和溝通,以減少政府和農民之間的矛盾,共同促進農業的發展和農村的繁榮,合作社在此過程中也發揮了積極的橋梁和紐帶作用。在德國的飼料行業中也存在著諸多的合作社,如德國第二大飼料公司AGRAVIS就是合作社性質的公司,農戶是它的股東,每個社員都能“以社為家”,為合作社的發展獻計獻策,合作社對內以服務為主,對外以贏利為目的,同時合作社規模化經營、標準化生產,如批量采購原材料,規范產品生產和銷售標準,使用統一品牌等,降低了成員的生產成本,形成明顯的市場競爭優勢。此類合作社的存在和發展為德國飼料工業的健康發展也提供了支持和幫助。
4.注重高新科技的應用,產品和技術不斷創新
德國政府十分注重畜牧業的技術研究和開發工作,飼料產品的科技含量和貢獻率均位于世界前列。近年來,在以發展生態畜牧業為目標的基礎上,不斷開發新的技術,實現資源的高效轉化,大力推廣和普及先進技術,采用高效率的經營模式和管理方法,以提高飼料產業的科技含量和經濟效益。同時,為緩解飼料原料資源的緊張,德國飼料企業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基礎上通過開辟飼料新資源,嘗試利用農副產品等廢棄物作為飼料飼養牲畜,從而通過利用高新技術和產品以最大限度地避免畜禽對精飼料的依賴。
四、德國飼料工業發展對中國的啟示
1.建立健全飼料工業法律和法規,保障中國飼料工業規范發展
經過20年的快速發展,中國飼料工業的增長模式已經逐步由單純的數量增長轉變為數量質量的雙增長,而近年來國內“瘦肉精”、“三聚氰胺”等一系列與飼料質量緊密相關的食品安全事件頻頻發生,給消費者的身體健康帶來極大傷害。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些食品安全事件的發生對提高中國飼料質量安全水平提供了契機,警示我們必須對飼料安全進行嚴格的監督和管理,確保飼料工業的健康發展。雖然沒有任何政策措施能夠立刻使中國的飼料安全水平與德國相比,但針對目前中國飼料工業的發展現狀,當務之急是要建立健全飼料業的法律和法規,德國在飼料安全方面取得驕人成就的根本在于其在飼料業的監督管理上建立了一套完備的法律和法規體系,每項管理職能的行使基本上都有法可依,而相比之下中國飼料行業中的相關法律還基本處于指導層面,對于各項管理職能的行使仍不能提供具體的依據。因此,中國有必要采取積極態度盡早建立健全飼料產業的法律和法規,以促進和保障中國飼料業的規范發展。
2.注重科技投入與創新,提高中國飼料產品的科技含量
與德國相比,中國飼料產業中的科技投入嚴重不足,這已經成為制約中國飼料產業發展的最大障礙。首先,中國飼料加工企業普遍采用的加工機械生產效率都不高,如國產膨化機最大產量為每小時3~5t,仍處于較低水平;其次,從管理創新方面來看,中國飼料生產企業的管理落后,自動化管理水平較低,計算機控制、全自動的流水線生產也較少;第三,從人才投入角度來看,目前中國大多數飼料企業員工受教育水平較低,如中國最大的飼料生產企業新希望集團2007年的員工中中專生占比重最大,達36%,大專生占13%,本科生占6%,碩士及以上只占1%,其他占44%(上市公司資訊網,2008),此外,中國飼料企業基本沒有自己的研究機構,實驗場地和實驗動物也較少。這些都說明,目前中國飼料生產企業的科技投入水平與德國相比仍然有較大的差距,為了提高中國飼料產品的科技含量,中國的飼料生產企業應該立足于科研,注重新型產品和技術的開發,提高中國的自主創新能力,開發出適合中國飼料工業發展需要的新型、高效、安全的飼料產品。
3.支持大型企業發展,提高產業競爭力
與德國相比,中國飼料企業不是數量不夠,也不是生產能力不足,關鍵是多而不大,中小型分散企業過多,技術水平參差不齊,對飼料資源的利用過于浪費。中國飼料加工企業的規模偏小,2007年中國飼料企業總數為15376家,比2006年減少125家,降低幅度為0.8%,但整個行業的整合速度仍然比較緩慢。為了提高中國飼料行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我們有必要采取對現有的飼料企業進行調整,如采取“扶優扶強”的發展戰略,使已經具有實力的飼料企業向規模化和專業化方向發展,通過資源整合、充分發展形成以大型骨干企業為龍頭、中小企業為支柱,分工協作、布局合理、運作高效、服務方便的企業群體,使整個飼料行業形成產業大軍、集群產業帶,這樣的一大批龍頭企業和大型企業的興起,對提高中國飼料產品自主創新能力和科技含量意義深遠。
4.加強發揮行業協會作用,為飼料行業發展提供幫助與支持
德國的行業協會非常發達,如德國的畜牧業行業協會,其會員遍及全國,幾乎所有的畜牧業生產者都是德國畜牧業行業協會的會員,而且協會能夠為會員提供急需的技術咨詢、實踐培訓等服務。而相比之下,中國飼料行業雖然也有著大大小小的協會,但其發揮的作用卻大打折扣,這可能與中國在法律方面對協會等中間機構的社會承認工作起步較晚有關。今后中國飼料行業協會應該在堅持增強服務功能為主的同時,繼續拓展服務范圍,提高服務水平,加強行業自律和協會自身建設,努力增強信息服務、培訓服務,促進行業技術經貿交流、推動行業品牌和技術進步、積極協助行業行政管理部門加強管理,加強政府、企業和養殖戶之間的溝通與協調,切實發揮橋梁和紐帶的作用,為飼料行業的健康發展提供幫助與支持。
本文作者為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楊光 肖海峰
歡迎光臨 畜牧人 (http://www.www12347.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