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tton id="imseu"></button>
  • <rt id="imseu"></rt>
    <li id="imseu"><source id="imseu"></source></li>
  • <button id="imseu"><input id="imseu"></input></button>
    <table id="imseu"></table>
  • <strike id="imseu"></strike>

    畜牧人

    標題: 對蝦病害流行的主兇 [打印本頁]

    作者: linpi    時間: 2010-4-13 13:45
    標題: 對蝦病害流行的主兇
    本帖最后由 linpi 于 2010-4-16 20:19 編輯

      與其說養蝦是靠天吃飯的行業,不如說它是建立在高技術基礎之上的賭博業。從07年年底至今,對蝦的病害流行日趨嚴重,南美白對蝦正在經歷一場毀滅性病害,現總體養殖成功率不足20%,有人甚至懷疑南美白對蝦養殖是不是到頭了?
      讓我們先回顧一下近兩年多的對蝦繁養情況。08年春節過后,福建的一些幼體場在親蝦育種繁殖期出現莫名大規模死亡,親蝦普遍去眼柄后成活率低下,幼體罕見緊張!蝦苗場的出苗率也開始出現問題,苗價一路的上揚。緊接著蝦農九成以上排塘,蝦農出現恐“普通苗”癥,一代二代苗空前緊缺。飼料大廠瞧準時機砸重金大舉進入種苗市場。進入09年,養殖失利局面進一步惡化,對蝦養殖死亡率仍普遍達80%以上。各大公司所產知名品牌蝦苗也未能逃脫被病毒感染的命運,個別知名品牌的蝦苗死亡率也高達八至九成!一代苗難當救難重任!越來越多養殖戶對一代、二代苗正逐漸失去信心。對蝦養殖的出路何在?病害流行的關鍵原因到底是什么?解決問題方法在那里?

      對蝦病害流行有其特殊性,是病原體、環境和營養三者相互作用的結果。三者之間有著極其密切的聯系,病原體是對蝦發生各種疾病的基礎,但病原體感染的嚴重程度及致病率的高低往往與對蝦健康狀態有關,健康的對蝦一般不易得病,或者雖然感染也不易發病,其表現仍為潛伏性,一旦生長條件得不到滿足,如營養不良和水質狀況惡化等就會突然發病。

      首先,讓我們先看看病原體。對蝦流行性病害發病以短時間快速病毒發作為主,同時并發、繼發性細菌感染較普遍,一旦發病,極難救治。病毒的罪魁禍為白斑病毒,其次是桃拉病毒。病毒可以由種蝦垂直傳播,但在開放式養殖環境里,養殖過程中做到不感染病毒的可能性很少。從研究中顯示,在養殖過程中病毒還可從水體中的撓足類(Copepods)、水生昆蟲(Insect larvae)、兩生類生物、螃蟹、甲殼類等侵入系統,也可由飛鳥從鄰近的病蝦池中,叨著發病蝦體或鳥糞四處掉落養殖池中造成水平感染。目前,病毒已在我國的養殖水域內廣泛存在,想要隔絕相當困難,這也難怪一代苗會同樣難養。

      對蝦能否有自身抵抗病毒的能力尚不確定,對付白斑病毒也非有些專業人士所說是無能為力。對蝦病毒的發作規律已被摸清,白斑病雖不可治,但可控!這也是少數人能夠養成賺大錢的原因所在。只要水養的好、常給對蝦護肝、減少應激因素,白斑病毒也可以長期潛伏在對蝦體內完全不發作。就是說,對于當前的對蝦流行病害,病毒只是“果”而非真正的“因”!
    其次,環境因素。影響對蝦的環境因素包括池塘、水質、水源、氣候等。池塘、水質和水源可以通過細致的管理來加以改善和調控。對于氣候,在大規模的養殖中恐怕就很難加以控制,靠天吃飯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吧。但氣候的惡劣多變只是增加了應激因素和調控水質的難度,如果對蝦本身的身體狀況良好,它是完全有能力應付應激的。例如,在對蝦與魚混養情況下(平時魚的干擾應激增多了),減慢養殖速度即減料養殖(有機會攝取更多的藻類、小型水生生物來補充生物活性物質營養),這種養殖模式對蝦的產量不高,但還是大多數能養成功的。

    第三,營養因素。其實營養改為身體狀況可能會更確切,但身體狀況在排除已經討論過的水質因素造成的影響之后就應為營養了!飼料的營養不平衡或不全,可以直接影響對蝦的生理機能,導致對蝦營養不良、生長慢、脫殼難、殼鈣化速度慢、抗病力減弱等,飼料營養不平衡的過量部分還可造成水質污染,增加對蝦發病機率。一直以來,專家及蝦農們都把病害的原因歸于種苗、水污染和惡劣的氣候,影響對蝦生理狀況最直接、最重要的飼料卻被高高掛起。那么飼料在近兩年多來于對蝦病害流行中到底扮演了什么角色?
      (一),讓我們從水質的重要性來分析。本來衡量水質好壞的主要指標為溶氧、PH、氨氮、有機物、有毒物質等等。但從對蝦的病害流行發作的角度上來說,水質最為關鍵的因素卻可以歸為一個字——藻!藻水靚的蝦少病早已是蝦農們的共識。藻可以增加溶氧減少水中有害物質不假,但增氧設備與勤換水一樣可以達到目的!但勤換水保持水質清新對防治蝦病的效果并不好!還沒有人能用清水大規模養出對蝦來。那么藻與對蝦的防病到底有什么關系?唯一的解釋就是對蝦能通過攝食藻類來增進身體健康提高免疫力!而身體不夠健康的原因則是對蝦飼料缺乏生物活性物質,不夠健康的對蝦在遇到特殊情況(應激因素),激發了潛伏的病毒導致病害短時間暴發。
         (二),讓我們從對蝦發病的時間及誘發因素來研究病害與飼料的關系。
      未切入正題前讓我們先了解一下對蝦的脫殼。殼是對蝦的防御工具但又會防礙生長,在南美對蝦的生長過程中每到初一和十五都會定期蛻殼。正常的脫殼是對蝦生長的標志,但在環境不適受到重大刺激時也會發生脫殼。對蝦在蛻殼前體內會分泌脫殼激素使蝦殼與身體分離并分泌溶殼酶將脫出的蝦殼在十幾分鐘內自行溶解及重新吸收,對蝦甲殼也迅速在二十分鐘內恢復正常硬度。整個脫殼、硬殼的過程對蝦的身體機能發生重大變化,非常快速、有序,是一次新生的過程,也是體內最大的生理性應激,特別是對蝦柔嫩的軀體在彈出舊殼的短暫幾秒鐘,更是一個生死關頭。如果脫殼激素、溶殼酶分泌不足或體力不夠等原因會使蝦殼不能分離或不完全分離而導致生理機能混亂或處于一直彈離舊殼的狀態最后脫力死亡。脫殼后柔軟的蝦體活動能力減弱,對病原體和敵害的抵抗力差,如果蝦殼不能迅速恢復硬度及其應有的生理功能,就極易被病原體感染或受到傷害。因此,在對蝦養殖過程中,確保飼料的營養全面,保證對蝦有良好健全的生理機能來順利完成脫殼是提高養殖成活率的關鍵所在。
      最先發現對蝦發病多在農歷的初一或十五后的幾天,或者是臺風、暴雨等過后,而這正好是對蝦的脫殼時間!此時,往往伴隨著對蝦攝食量突然猛增(對蝦加強營養以滿足病菌消耗、應激耗能、內環境恢復等等能耗)
    。這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是脫殼不順利引發的。即,由于脫殼不順利導致體內生理激素的失調,生理機能嚴重紊亂,原來呈隱性潛伏的病毒被激活,并迅速大量復制,病菌也趁機侵入,病害爆發。因此,對蝦脫殼不順利是誘發病毒病的根本原因所在,對蝦飼料則應是最大的疑犯! 
      (三),再讓我們從最先發病的偷死對蝦來認識飼料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其實,蝦未發病前就可看出征兆,飼料喂養一段時間后就可以發現,肝臟明顯由黑向白灰略偏黃色轉變!認真觀察,一些略受驚嚇的對蝦肌節會變白,常在水面下漫游,呈現不安狀態。這些都是飼料營養不良的結果。隨后,在料臺中、增氧機底可發現個別蝦死掉,多數軟殼,有黑斑(可以理解為以前脫殼時受過傷),沒有特別癥狀,但死蝦的個體都較大。
      對蝦偷死往往是兩個極端,要么硬殼死,要軟殼死,而且偷死的時間也大多發生在農歷初一和十五。從對蝦偷死的情況來看,飼料難以避嫌,至少說明吃料多的、生長過快的對蝦可導致抗應激能力和抗病力的降低。
      (四),從對蝦養殖成功的經驗進行總結。現在風險最小,養殖成功率最大的當屬混養。魚蝦混養,通過減料減慢養殖速度,使對蝦有機會攝取更多的藻類、小型水生生物來補充生物活性物質營養。單養或高密度養殖對蝦能獲得成功的一般有如下特點:一是要拿到好苗。二是要養好水。三是要盡量延長對蝦吃食水珠的時間。四是補飼維生素、藻粉、有益菌、魚油、保肝護肝藥、免疫增強劑等。除了第一點,其余都是要保證對蝦能攝食到足夠的生物活性物質從而增強對蝦機體活力。生物活性物質的添加有利于對蝦酶系統適應體內外環境的變化,增強對蝦的抗應急能力,同時還有利于修復病蝦由于病毒侵襲所造成的肝胰臟的損傷,恢復肝胰臟功能。其實第一點所謂的好苗也是要有活力的苗。從上述特點來看,對蝦飼料明顯缺乏生物活性物質!對蝦如果只吃飼料,體質會明顯下降!逐漸變得經不起任何應激因素的折騰!

      綜上所述,因對蝦飼料明顯缺乏生物活性物質,對蝦飼料在對蝦病害暴發流行過程中起推波助瀾的幫兇作用
    ,甚至是關鍵的主推手。在當前對蝦病害泛濫、水污染加劇、天氣惡劣多變的情況下,南美白對蝦飼料已對養殖安全構成嚴重威脅!飼料人有必要對對蝦飼料工藝進行徹底反省,革舊創新,生產出一種能讓養殖者放
    心的真正全價對蝦配合飼料。
    作者: 參博士    時間: 2010-4-13 16:39
    對蝦病害流行有其特殊性,是病原體、環境和營養三者相互作用的結果。此話有道理~頂~
    作者: xwd510    時間: 2010-4-13 19:11
    分析得很好哦!學習了...
    作者: linpi    時間: 2010-4-16 20:24
    補充說明:
    生物活性物質是指來自生物體內的對生命現象具體做法有影響的微量或少量物質。它們種類繁多,有糖類、脂類、蛋白質多肽類、甾醇類、生物堿、甙類、揮發油等等。生物活性物質對飼養動物有的有利,有的有害。有利的包括維生素、激素、免疫因子等。但許多生物活性物質對溫度敏感,遇熱容易失去活性。
    對蝦飼料中生物活性物質的缺乏的問題與對蝦飼料生產中的高溫過程密切相關,這里的高溫是指生產過程中的調質、輥壓與后熟化。現有對蝦飼料生產工藝不改變,飼料中缺乏生物活性物質的問題將永遠存在!
    筆者已設計出一套可以低成本進軍對蝦飼料業的全新方案,投資分三期由小到大,風險小可隨時監控,發現問題可隨時撤資,損失看得見,規模由小到大,可迅速擴張,最適合中大型養殖場入股投資。有意者可通過QQ609894600與筆者聯系。
    作者: liu20021478    時間: 2010-4-19 10:08
    有黑斑(可以理解為以前脫殼時受過傷) 從對蝦偷死的情況來看,飼料難以避嫌,至少說明吃料多的、生長過快的對蝦可導致抗應激能力和抗病力的降低      
      偷死具體病因還沒確定  細菌的侵襲可以造成黑斑病 ; 捕獲或儲存的蝦有黑斑的話,一般是蝦體內的酶,與某些化合物經過一系列的氧化反應所產生的黑色素。
    作者: linpi    時間: 2010-4-19 19:05
    本帖最后由 linpi 于 2010-4-19 19:06 編輯

    這位先生在對蝦養殖方面很有研究。原則同意“細菌的侵襲可以造成黑斑病”。很多人把黑斑病理解為甲殼潰瘍,但我看一些有黑斑的對蝦相當健康,不象是發病的樣子,不用治療后期營養好一樣可以養成。但有一點可以確定,對蝦如果可以正常脫殼和快速恢復應有的硬度,細菌也是無法入侵的。
    作者: suncn    時間: 2010-4-20 22:28
    回復 1# linpi
    作者: suncn    時間: 2010-4-20 22:34
    樓主總結的很不錯,但是不能完全認同。目前南美白對蝦養殖中確實存在很多未知的東西,而且近年來早期排糖現象非常嚴重。
    就提高養殖成功率來說,我個人認為,水體內氧的含量是最關鍵的。我們測得的氧含量,那也只是試驗數據。氧的狀態和來源很重要。
    有益藻相建立起來了,氧含量肯定不低,同時藻類也為蝦提供了營養,而且還促進了物質的轉化。這是很關鍵的。
    作者: linpi    時間: 2010-4-30 23:30
    回復 8# suncn

    至于您的“有益藻相建立起來了,氧含量肯定不低,同時藻類也為蝦提供了營養,而且還促進了物質的轉化。這是很關鍵的。”與本人的觀點并無沖突。

    [ts]linpi 于 2010-5-13 14:58 補充以下內容[/ts]

    為什么沒有相關人士到這里來討論???
    作者: liu20021478    時間: 2010-5-20 16:10
    回復 4# linpi


        呵呵  今天看了你這一貼我明白了樓主為什么那么猛烈的抨擊當今對蝦飼料的原因了
    作者: linpi    時間: 2010-5-27 21:12
    回復 10# liu20021478

    可惜此帖少人問津。
    草率的論斷,矛頭直指飼料,卻沒有一個飼料人來討論。
    作者: 原來在這里    時間: 2011-3-9 22:42
    一個在日本留學的老師曾經對我們國內的飼料生產者質問:你們的魚飼料我們能吃嗎?他們笑然那是魚飼料人怎么能吃?然老師說,既然人都不能吃 怎么能給魚吃?!
    老師很生氣,他說日本飼料質量把關的一步就是親自嘗飼料的




    歡迎光臨 畜牧人 (http://www.www12347.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郑市| 安乡县| 平湖市| 时尚| 彭州市| 磐石市| 长子县| 黄浦区| 双牌县| 宜兰市| 兰考县| 井陉县| 嘉禾县| 筠连县| 黑河市| 洛宁县| 福海县| 乌拉特前旗| 沙湾县| 南乐县| 池州市| 台州市| 巴林右旗| 安西县| 会理县| 巴彦县| 东乌珠穆沁旗| 宣武区| 阿拉善右旗| 张家川| 华阴市| 榆树市| 年辖:市辖区| 宁化县| 勃利县| 浦城县| 武夷山市| 蒲城县| 乐亭县| 镇雄县| 广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