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tton id="imseu"></button>
  • <rt id="imseu"></rt>
    <li id="imseu"><source id="imseu"></source></li>
  • <button id="imseu"><input id="imseu"></input></button>
    <table id="imseu"></table>
  • <strike id="imseu"></strike>

    畜牧人

    標題: 民主是個好東西 [打印本頁]

    作者: 韓友文    時間: 2010-3-17 10:49
    標題: 民主是個好東西
    本帖最后由 韓友文 于 2010-3-17 10:58 編輯

    民主是個好東西

    (, 下載次數: 0)

    俞可平


        北京部分黨報最近刊出中共中央編譯局副局長俞可平《民主是個好東西》一文,不但老百姓耳目一新,海外媒體也為之震驚,被視為北京政治風向重要指標,顯示中共有意突破意識形態枷鎖,準備為執政的合法性展開新論述。

    俞可平這篇文章,原為閆健編寫、去年十月出版的新書《民主是個好東西:俞可平訪談錄》的序言。去年十月廿三日,北京市委機關報《北京日報》以《關于“民主是個好東西”的辨正》為題登載該文,同時又經《人民網》、《新華網》轉載,并在日前由中央黨校的《學習日報》轉載,終引起海內外關注,也使俞可平頓時令人刮目相看。

    會受到海內外重視,不僅因俞可平深刻論述民主,更因他身為中央編譯局副局長高位,在中國這樣一個政治環境,竟然如此敢言。當然,更有人懷疑他的文章是否代表中央高層在發出某種信號?

    原文


          民主是個好東西,不是對個別的人而言的,也不是對一些官員而言的;它是對整個國家和民族而言的,是對廣大人民群眾而言的。坦率地說,對于那些以自我利益為重的官員而言,民主不但不是一個好東西,還是一個麻煩東西,甚至是一個壞東西。試想,在民主政治條件下,官員要通過公民的選舉產生,要得到多數人的擁護與支持;其權力要受到公民的制約,他不能為所欲為,還要與老百姓平起平坐、討價還價。單這兩點,很多人就不會喜歡。因此,民主政治不會自發運轉,它需要人民自己和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府官員去推動和實踐。

    民主是個好東西,不是說民主什么都好。民主決不是十全十美的,它有許多內在的不足。民主確實會使公民走上街頭,舉行集會,從而可能引發政局的不穩定;民主使一些在非民主條件下很簡單的事務變得相對復雜和煩瑣,從而增大政治和行政的成本;民主往往需要反反復復的協商和討論,常常會使一些本來應當及時做出的決定,變得懸而未決,從而降低行政效率;民主還會使一些夸夸其談的政治騙子有可乘之機,成為其蒙蔽人民的工具,如此等等。但是,在人類迄今發明和推行的所有政治制度中,民主是弊端最少的一種。也就是說,相對而言,民主是人類迄今最好的政治制度。

    民主是個好東西,不是說民主可以為所欲為,能解決一切問題。民主是一種保障主權在民的政治制度,它只是人類眾多制度中的一種,主要規范人們的政治生活,而不能取代其他制度去規范人類的全部生活。民主有內在的局限性,不是萬靈藥,不可能解決人類的所有問題。但民主保證人們的基本人權,給人們提供平等的機會,它本身就是人類的基本價值。民主不僅是解決人們生計的手段,更是人類發展的目標;不僅是實現其他目標的工具,更契合人類自身固有的本性。即使有最好的衣食住行,如果沒有民主的權利,人類的人格就是不完整的。

    民主是個好東西,不是說民主就沒有痛苦的代價。民主可能破壞法制,導致社會政治秩序的一時失控,在一定的時期內甚至會阻礙社會經濟的增長;民主也可能破壞國家的和平,造成國內的政治分裂;民主的程序也可能把少數專制獨裁者送上政治舞臺。所有這些,都已經在人類的現實生活中出現過,并且還可能不斷再現。因此,有時民主的代價太高,甚至難以承受。然而,從根本上說,這不是民主本身的過錯,而是政治家或政客的過錯。一些政治家不了解民主政治的客觀規律,不顧社會歷史條件,超越社會歷史發展階段,不切實際地推行民主,結果只會適得其反。一些政客則把民主當作其奪取權力的工具,以“民主”的名義,嘩眾取寵,欺騙人民。在他們那里,民主是名,獨裁是實;民主是幌子,權力是實質。

    民主是個好東西,不是說民主是無條件的。實現民主需要具備相應的經濟、文化和政治條件,不顧條件而推行民主,會給國家和人民帶來災難性的結果。政治民主是歷史潮流,不斷走向民主是世界各國的必然趨勢。但是,推行民主的時機和速度,選擇民主的方式和制度,則是有條件的。一種理想的民主政治,不僅與社會的經濟制度和經濟發展水平、地緣政治、國際環境相關,而且與國家的政治文化傳統、政治人物和國民的素質、公民的生活習慣等密切相關。如何以最小的政治和社會代價,取得最大的民主效益,需要政治家和民眾的智慧。從這個意義上說,民主政治也是一種政治藝術。推進民主政治,需要精心的制度設計和高超的政治技巧。

    民主是個好東西,不是說民主就可以強制人民做什么。民主最實質性的意義,就是人民的統治,人民的選擇。盡管民主是個好東西,但任何人和任何政治組織,都無權以民主的化身自居,在民主的名義下去強迫人民做什么和不做什么。民主需要啟蒙,需要法治,需要權威,也需要暴力來維護正常的秩序。但是,推行民主的基本手段不應當是國家的強制,而應當是人民的同意。民主既然是人民的統治,就應當尊重人民自己的自愿選擇。從國內政治層面說,如果政府主要用強制手段,讓人民接受不是他們自己選擇的制度,那就是國內的政治專制,是國內的暴政;如果一個國家主要用強制的手段,讓其他國家的人民也接受自己的所謂民主制度,那就是國際的政治專制,是國際的暴政。無論是國內專制還是國際專制,都與民主的本質背道而馳。

    我們正在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對于我們來說,民主更是一個好東西,也更加必不可少。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說過,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最近胡錦濤主席又進而指出,沒有民主,就沒有現代化。當然,我們正在建設的,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一方面,我們要充分吸取人類政治文明的一切優秀成果,包括民主政治方面的優秀成果;但另一方面,我們不照搬國外的政治模式。我們的民主政治建設,也必須密切結合我國的歷史文化傳統和社會現實條件。只有這樣,中國人民才能真正享受民主政治的甜蜜果實。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作者: 藍海淚    時間: 2010-3-17 10:55
    民主是個好東西!
    作者: 韓友文    時間: 2010-3-17 11:22

    俞可平再論“民主是個好東西”








        俞可平,男,1959年生,浙江諸暨人,中央編譯局副局長,地方政府創新獎負責人。2006年12月28日,他在《北京日報》上發表《民主是個好東西》一文,引起海內外廣泛反響,也因此有中國共產黨“文膽”之譽。2008年8月中旬,在幾番聯系之后,這位著名的政治學者就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年來的民主問題接受了《中國新聞周刊》的獨家專訪。




    中國新聞周刊
    : 縱觀共和國的60年,我們是否可以這樣說,凡是比較民主的時期,國內形勢都要好一些;凡是民主受到壓制甚至嚴重破壞的時候,國家和民族就面臨倒退乃至災難?

    俞可平:經歷過共和國不同階段的人,多數都有這樣的感覺:上個世紀50年代和80年代改革開放后,整個社會的精神風貌很好,大家覺得心情比較舒暢,思想相對活躍。從統計數據看,這兩個時期的經濟發展也相對較快。而這兩個時期,國家的政治生活比較健康,民主的氛圍較濃。

    1957年反右以后,知識分子的日子就不好過了,到了“文化大革命”期間,全社會爆發內亂,經濟發展也受到嚴重影響。而從反右開始,特別是到了“文革”期間,黨和國家正常的政治發展進程被中斷。所有這些,都與民主法制遭到嚴重破壞有著直接的關系。例如,作為國家的最高權力機關和唯一的立法機關,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從1957年開始就不能工作了,第二屆全國人大第二次會議與第三次會議的間隔長達28個月。“文化大革命”開始后,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就停止了運行,從1966年7月到1975年1月這8年多時間中,全國人大沒有開過一次正常的會議,也沒有審議通過任何一部法律。

    因此,從新中國60年政治發展的實踐看,可以得出這樣的一個結論:正常的民主和法治建設進程一旦中斷或遭受破壞,國家和民族就會經受困難,甚至招致災難。“文革”結束后,中共中央在總結歷史經驗時也這樣說:“逐步建設高度民主的社會主義政治制度,是社會主義革命的根本任務之一。建國以來沒有重視這一任務,成了‘文化大革命’得以發生的一個重要條件,這是一個沉痛教訓”。

    中國新聞周刊: 60年來,共和國最大的進步是什么?最大的災難又是什么?在這個時期,民主的變化情況是怎樣的?

    俞可平:我認為建國60年來最大的進步,最了不起的成就,就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走上了一條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開始形成一種中國的發展模式。沿著這條道路,我們創造了30年經濟高速增長的奇跡,國家的綜合實力大大增強,人民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民主法治和文化教育等各個方面都取得了全面的進步。

    最大的災難呢,當然是10年“文革”的全面內亂,經濟損失數千億,國家現代化錯過了重大的歷史機遇,“文攻武衛”又使至少數百萬干部群眾死于非命。還有就是1959年到1961年所謂三年“自然困難”,據最保守的一個估計,這三年期間全國至少餓死了1000萬人。再有就是1957年反右運動的“嚴重擴大化”,使55萬知識分子被打成右派分子,其中絕大多數是被“錯劃的”(除了不到100人之外,其余“右派分子”先后都被“平反),他們被剝奪了正常的公民權利。從這些巨大的民族災難中,我們今天可以吸取很多慘痛的教訓,其中之一就是,民主和法治建設是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核心內容,與人民的安居樂業和國家的長治久安休戚相關。民主法治破壞了,民生必定受到嚴重影響,這個教訓要永遠記住。

    中國新聞周刊: 民主與法治之間,在60年的歷史中有無沖突?兩者是何種關系?

    俞可平:“法制”的重點在于有法可依、依法辦事。“法治”除了強調有法可依、依法辦事外,更強調法律是國家治理的最高權威,任何個人和組織都不能超越法律之上。因此,傳統中國有法制,但絕無法治,因為法律之上總有一個皇帝在那里。

    從根本上說,法治與民主不僅不相沖突,而且是相輔相成的。民主與法治是一個硬幣的兩面,它們是不可分割的。現在有極個別的人說,中國只要法治不要民主。不論持這種觀點的人是教授還是博士,要么是對人類政治發展史的極端無知,要么是對國家的極不負責。民主最早從公元前5世紀就出現了,但在漫長的人類政治史上,它一直不被政治思想家和政治家當作“好東西”,直到近代以后才被越來越多的人們接受,最終在當代成為世界歷史潮流。民主從原先的“壞東西”變成“好東西”,從城邦國家發展到民族國家,從特殊政體變為常規政體,從西方文明變成世界趨勢,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法治的推行。民主只有與法治結合才能成為真正的“好東西”,反之,只有在民主政治條件下才能實行真正的法治。

    你可以發現,真正倡導法治的有遠見的法學家,一般都是民主政治的積極倡導者。例如不久前去世的我國法學泰斗韓德培先生在談到“我們需要什么樣的法治”時這樣說:“說到實質意義的法治,居今日之中國而言法治,當不能不以各方面所急切期待的民主政治為其精髓,為其靈魂。我們誠然需要一個“萬事皆歸于一,百度皆準于法”的法治國家,但我們更需要一個以實行民主政治為主要目的的法治國家。民主政治的真諦,簡單說,就是人民能控制政府,尤其不讓政府違法侵害人民的利益。假如政府違法侵害人民的利益,人民就能執法相繩,使政府賠償損害,或使政府的負責者不得不掛冠下臺。法治如不建筑于民主政治之上,則所謂法治云云,定不免成為少數人弄權營私欺世盜名的工具。惟有在民主政治的保證之下,法治才能成為真正于人民有利的一種制度。也惟有在民主政治的保證之下,法治才更易求其充分徹底的實施”。從另一方面看,凡是真正推動民主政治的人,一般都是法治的堅決擁有者。

    中國新聞周刊: 你說過民主不是十全十美的,不是萬能藥,具體體現在什么地方?

    俞可平:我們經常說,民主是人民當家做主。具體地說,民主就是一系列最大限度地保障公民自由、平等、公正和人權的制度安排。民主當然不是萬能藥,其實,民主的主要作用在于能夠較好地解決權力的產生和制約,即通過一系列的制度安排,把人民自己喜歡和認可的官員選拔出來,授予他們以管理國家的權力,然后對其權力進行有效制約。民主維護和保障人們的政治權益,但不能直接增加人們的經濟權益。比如說,經濟的增長,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國家綜合實力的強大,主要是靠經濟制度來實現的。民主只能起間接作用,而沒有直接作用。

    中國新聞周刊: 民主需要推動而不是禪讓,60年來最成功的民主推動是否是十一屆三中全會?抑或黨的八大?

    俞可平:民主涉及到權力的分配,通常需要有強大的推動力。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結果。建國后,民主政治有波折,但總的說來在向前推進,尤其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推進民主政治的速度大大加快。這里面的推動力是多方面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人民群眾政治需求的增加,政治發展的內在邏輯和全球化的沖擊,都是民主政治的內在動力。如果要說外部動力,改革開放應當是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發展的最強勁動力。

    中國新聞周刊: 民主的背景下,是否會產生暴政?

    俞可平:民主如果沒有法治的有效配合,就有可能產生暴政。“文化大革命”期間,一些地方和部門,運用所謂“大民主”的方式,對一些干部群眾進行非法關押、拘禁、抄家、迫害、折磨,直至剝奪生命,其實就是一種局部的暴政。

    “文化大革命”期間的“大民主”,當時被認為是人類有史以來最高形式的民主,恐怕現在還有極個別的人對這種“大民主”有所留戀。但是,它徹底踐踏法治,沒有任何的制度約束,在一些地方和部門,它最后變成了“法西斯專政”。這種“大民主”不僅不要法治,而且也不要正常的民主制度。

    例如,民主的一個基本要素是選舉,但“文革”期間的大民主否定選舉。1968年《紅旗》雜志第四期社論這樣說:“迷信選舉,這也是一種保守思想”,革命委員會“不是選舉產生的,而是直接依靠廣大革命群眾的行動產生的”,它“比以前單純用選舉產生的更合于無產階級民主,更合于民主集中制,更能深刻得多地反映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利益”。從“文化大革命”所謂“大民主”的慘痛教訓中,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沒有法治,沒有選舉,這樣的“民主”就難免產生暴政。

    中國新聞周刊: 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上出現了一種以發展民生代替民主的傾向,這種傾向是否正確?

    俞可平:民主與民生兩者處于不同的領域,民主保障和促進人民群眾的政治權益,民生保障和促進人民群眾的經濟權益。我們不僅要努力改善民生,即需要通過發展經濟,增加財富,改善人民的物質生活。我們也要努力促進民主,即擴大公民有序參與,消除官員的腐敗,維護社會穩定,促進公平正義。因此,對于個人來說,民生與民主都是人們的幸福生活所必需的。對于國家來說,民生和民主都是我們的目標,是人民共和國騰飛的兩翼。不能把它們相互對立起來,既不能以民生代替民主,也不能以民主代替民生。我們要建設一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其中就包含了既要民生又要民主的內容。以民生代替民主,會犯歷史性的錯誤!

    改革開放以來,黨中央在努力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的同時,也努力推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科學發展,也包含了經濟與政治協調發展的內容。所有這些都表明,黨和國家一直把民生和民主放在同等重要的戰略地位。當然,完全可以理解的是,在目前面臨全球金融危機的特定條件下,保民生、保增長、保穩定的任務往往顯得更加突出。                    
                 本刊記者/楊中旭





    歡迎光臨 畜牧人 (http://www.www12347.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
    主站蜘蛛池模板: 福海县| 共和县| 平果县| 石城县| 广昌县| 肃宁县| 沙湾县| 安福县| 怀柔区| 武鸣县| 志丹县| 怀来县| 凤庆县| 东乡族自治县| 民权县| 蓬溪县| 松滋市| 横山县| 湖口县| 布尔津县| 富民县| 成安县| 伊川县| 庄浪县| 吕梁市| 许昌县| 永济市| 山西省| 正阳县| 增城市| 郎溪县| 北宁市| 土默特左旗| 华坪县| 晋江市| 伊春市| 黔江区| 南郑县| 宁安市| 商都县| 慈溪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