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人
標題:
劉漢元常委“兩會”期間積極闡釋熱點問題
[打印本頁]
作者:
沐風
時間:
2010-3-12 09:09
標題:
劉漢元常委“兩會”期間積極闡釋熱點問題
本次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常委、通威集團董事局主席劉漢元先生認真履行人民政協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的職能,積極建言獻策,參與國是,反映社情民意,以政協提案及大會發言的形式,分別就
“鼓勵企業海外投資
優化外匯儲備結構”、“充分利用西部光伏資源
加快建設我國新能源基地”、“各種新能源比較研究與我國新能源的戰略選擇”、“積極開展微藻研究確保我國糧食長遠安全”等熱點問題提出自己的建議。
一、鼓勵企業海外投資,優化外匯儲備結構
劉漢元常委談到,目前我國外匯儲備已近
2.4
萬億美元,其在增強我國宏觀調控能力,維護國家和企業在國際上的信譽,防范和化解國際金融風險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其也面臨較大的損失和美元貶值等風險,給國民經濟帶來一定負面影響。為此,建議通過匹配給企業一定額度的外匯信用貸款,鼓勵和支持實力企業“走出去”進行海外投資,參與收購、并購海外優質資產、資源和高新技術,為增強企業競爭力,促進我國各產業升級換代發揮作用,并由此進一步調整、優化我國外匯儲備結構。
他說,近十年來,隨著國民經濟的高速發展,我國外匯儲備持續增加,由
1999
年末的
1546
億美元,增加到
2009
年末的
23991
億美元,增長達
15.5
倍,連續多年外匯儲備位居世界第一。充盈的外匯儲備,為增強我國宏觀調控能力,維護國家和企業在國際上的信譽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在拓展國際貿易,吸引外國投資,降低國內企業融資成本,防范和化解國際金融風險等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貢獻。但外匯儲備是一把“雙刃劍”,并非越多越好。
2001
年底,我國外匯儲備不到
2000
億美元,到
2009
年不到
8
年時間,外儲達到近
2.4
萬億美元,凈增加
2.2
萬多億美元。外匯儲備過多,不僅付出了高昂的機會成本,造成寶貴外匯資源的閑置和浪費,而且還加大通貨膨脹和本幣升值的壓力,給國民經濟發展帶來消極和負面影響。據統計,我國外匯儲備主要以美國國債等形式為主,一部分是短期債,一部分為中長期債,中長期債存在較大風險,其中包括美國通貨膨脹的風險,美元貶值的風險,還有流動性的風險。中國社科院報告指出,
2007
年
7
月,我國外匯儲備剛超過
1.2
萬億美元時,隨著美元貶值,國家外儲虧損
2000
億人民幣,但截至
2009
年
9
月底,由于美元國際購買力下降,給我國外匯儲備造成的損失已超
5000
億美元。
為此,劉漢元常委建議,面對國際、國內外匯市場風云多變,以及貿易伙伴和國際債務債權人的多元化等諸因素影響,我們必須科學合理地經營、管理、使用外匯儲備,一方面可繼續推進外匯投資貨幣的多元化及資產類型的多樣化,最大程度降低各種機會成本損失、尋求投資回報最大化,但更重要的是,針對目前我國巨額外匯儲備,可將其中相當部分藏匯于民,藏匯于企,不再強制結匯歸于國家外匯儲備,而由企業根據自身戰略規劃,積極進行海外投資,收購海外優質資產、戰略資源和高新技術,為增強企業競爭力,促進我國各產業升級換代發揮作用。
他具體指出,在實施海外直接投資過程中,國家可以將一定外匯額度藏匯于企,甚至匹配給一些有規模、有實力、信譽好、具備海外發展條件的企業一定的外匯信貸額度,比如可以根據企業在國內的凈資產規模,匹配同等額度的外匯信貸,支持其根據企業自身的戰略規劃“走出去”,支持其完成產業鏈上下游的延伸,收購產業發展瓶頸項目和核心技術,整合原材料海外布局、產品研發等高附加值環節,提升并優化我國產業結構。只有企業才對自己所處的行業了如指掌,才清楚競爭對手的價格是否真的便宜了、資質是否優良。在購買的時機和價格上,該價格在行業中是否已經較低、還是將繼續往下走,都由企業自我判斷、自我決策,以此給企業充分的海外發展自主權。通過企業對高新技術和核心設備的引進,引導國內產業向現代化、精細化方向升級換代,從而提高我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改變現有的粗放型、低附加值出口為主體的經濟格局。同時,將外匯匹配給這些企業,包括國有背景或比較大的民營企業去海外收購,可通過這些民間機構去體現國家利益,展示國家形象,從而有效緩解所在國的政治敏感和民眾戒心,緩解近年來海外投資中出現的政治壁壘。
劉漢元常委同時舉出光伏產業為例,過去幾年我國光伏產業發展迅猛,太陽能電池組件產量連續多年蟬聯全球第一,占全球總量的
30%
以上,市場占有率高達
50%
以上,但縱觀產業全局,“兩頭在外”的畸形產業結構依然未能改變。因此,支持國內企業積極“走出去”,與技術領先的歐、美企業進行戰略合作,積極開展海外投資,將具有三方面的重要意義:第一,可以把我國的產品賣出去;第二,可以將我國大量的外匯用出去;第三,可以將世界的資源掌握在我們手里。
二、充分利用西部光伏資源,加快建設我國新能源基地
劉漢元常委談到,近
30
年來,伴隨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能源消耗總量相當于
412
億噸標準煤,年均增幅達
5.5%
,而新世紀的前
8
年,我國能源消耗年均增速更達
9.1%
。每年全球能源新增部分,我國占近四分之三。
2009
年我國能源消費總量達
30
億噸標準煤。從能源消費結構上看,我國過度依賴化石能源的格局并無根本性改變。
2009
年我國首次成為煤炭凈進口國,全年凈進口
1.03
億噸,煤炭消費總量達到
30
億噸,其中超過
50%
用于發電,未來的
15-20
年時間,如果我國的
GDP
再翻兩番,將消耗相當于今天
3
倍的煤炭量,即
100
億噸。照此發展,我國的煤炭資源將在未來一百年間消耗殆盡;作為能源結構中占比
18%
、增長最快的石油,根據海關總署數據,
2009
年我國進口原油
2.038
億噸,進口依存度達到
52%
,首次突破
50%
的警戒線。未來
15-20
年,我國石油消耗總量也將達到現在的兩到三倍。到那時,將沒有足夠的能源來供給并確保中國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因此,隨著我國對能源需求的持續增加,在沒有國際石油定價權的情況下,以及國際政治、軍事等的影響和沖擊,過高的原油進口依存度將事關中國及全世界、全人類的能源供應,能源安全問題已刻不容緩。
他指出,從五十年代山西的煤炭基地,到六七十年代大慶、勝利油田的石油基地,再到九十年代以三峽工程為代表的西部水電基地,前后幾十年的變遷,充分展現了我國能源結構不斷優化,能源需求不斷擴大,能源問題日益突出的發展過程。大力發展新能源,已成為
21
世紀全球經濟發展的制高點,真正把新能源產業發展起來、動力釋放出來,中國的能源安全問題將有著光明的前景,這就需要我國在新能源發展問題上敢于打破舊觀念,實現政策制度的大膽革新,超常規大步前進,尤其是我國中、西部地區,擁有廣闊的沙漠、草地、戈壁,太陽能資源十分豐富,可大力發展太陽能光伏電站,建設新能源基地,從而支撐我國經濟未來
30
年的快速發展。
同時劉漢元常委也進一步指出,我國中、西部地區雖面臨諸多發展瓶頸,但其具備東部和沿海地區所不具備的獨特優勢,尤其是西部地區,幅員遼闊,人煙稀少,光照時間長,太陽輻射強烈,太陽能資源十分豐富,每平米太陽能年輻射總量達
3350
—
8400
兆焦,平均為
5860
兆焦(相當于
199kg
標準煤),每年我國陸地地表吸收的太陽能,大約相當于
2.4
萬億噸標準煤的能量,相當于
2009
年全國能源消耗總量
30
億噸標準煤的
800
倍。其中西藏西部是我國太陽能資源最富集的地區,每年最高達
2333
千瓦時
/
平方米(日輻射量
6.4
千瓦時
/
平方米),位居世界第二,僅次于非洲撒哈拉沙漠。我國西部地區現有沙漠化土地面積
100
多萬平方公里,且呈逐年擴大趨勢,主要分布在太陽能資源豐富的西北和西南地區,假設將這些沙漠化土地的
1%
,用來安裝并網光伏發電系統,按目前較保守的
100Wp/m2
技術水平計算,裝機容量即可達
10
億千瓦,而據工信部數據,
2009
年全國發電總裝機容量僅
8.74
億千瓦。以西部四川省的涼山、甘孜、阿壩“三州”地區為例,利用區域內草地的
1%
即可實現年發電
2768.16
億度,倘若加上中、西部地區的青海、甘肅、內蒙、新疆等省份的廣大草原、戈壁地區,發電量完全可以再上一個數量級。
他認為,太陽能光伏產業作為一個市場規模大、產業輻射面廣、拉動效應明顯的朝陽產業,充分利用我國中西部地區大量沙漠、草原豐富的太陽能資源,將中、西部地區建設成為我國未來的清潔能源基地,既是四川、青海、甘肅、內蒙、新疆等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的需要,也是東、中、西部能源平衡自身的需要。而產業發展帶來的巨大經濟效益,對西部地區的和諧穩定、民族政策的落實、當地居民的長治久安、環境治理和水土保持、老百姓增收致富,促進我國經濟發展升級轉型、增長方式的轉變都具有重要意義。
劉漢元常委最后提出,大力發展太陽能光伏產業,加快建設新能源基地,不僅事關這個行業或產業的發展,使太陽能這種最經濟、最清潔、最環保的可持續能源真正惠及國人,更是從長計議緩解我國資源壓力,確保我國能源戰略安全和社會經濟發展長治久安的必然選擇。尤其是在地球環境日益惡化的今天,快速崛起的中國應該擔當起保護人類共同家園——地球的重任,大力發展光伏產業,在世界范圍內樹立保護環境和節能減排典范,這不僅對國家能源部署和經濟可持續發展有重大貢獻,還能體現出我們泱泱大國風范,在世界面前展現出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全球大國應有的道義和責任感,也是我們樹立世界道德水平和良好形象的最佳切入點。
三、各種新能源比較研究與我國新能源的戰略選擇
劉漢元常委談到,能源是人類生存和發展不可缺少的物質基礎,它的開發和利用狀況是衡量一個時代、一個國家經濟發展和科學技術水平的重要標志,直接關系到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高低。隨著中國在全世界的快速崛起,西方國家的“中國威脅論”也持續升溫和發酵,涵蓋了軍事、環境、能源、糧食等諸多方面。因此,為從根本上解決我國的能源安全問題,尋找并開發清潔能源,已成為人類可持續發展和生存延續必須回答的重大問題,對于人均資源明顯低于全球平均水平、經濟快速發展、能源消耗迅速攀升的我國來講,尤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戰略安全意義。
為此,他提到,目前,可供人類利用的可再生清潔能源主要有生物質能、水能發電、風能發電和太陽能發電。生物質能的利用主要通過植物光合作用積累太陽能輻射,進而轉化為機械能、電能或乙醇,植物全生命周期中光合作用的光能利用率僅有
1
—
2%
,如進一步轉化為乙醇,其對太陽能的轉換效率下降到
0.34%
,用于發電更是下降到
0.13%
。對于耕地面積有限、生態不斷惡化和生物質存量有限的我國來說,生物質能的大范圍發展和應用,既不可能也不現實。水電的能量轉換是經由“太陽能輻射——水蒸發——水能——電能”這一過程。盡管我國經濟可開發水能資源達到
3.78
億千瓦,但是大型水壩建設關乎民生、政治、經濟、文化、生態、環保等諸多問題,導致開發的經濟和社會成本大幅増加,比如,三峽水庫評估了
40
年后才建成,周期長,成本高,代價大。此外,
2003
年底在泰國召開的第二次世界反水壩大會對水壩的弊病提出了全球性質疑,其對局部生態環境的破壞超出人們預期。因此,水力發電的“可再生性”以及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等需重新評估。風電的能量轉換路線主要是太陽輻射加熱空氣后形成的對流,也就是風經由風輪機轉換為電能,其對太陽能的轉換效率低于
0.5%
。由于風能本身存在密度低、不穩定、地區差異大、廣域分散性、隨機性和能量的低密度性等問題,以及風場建設的條件要求高,開發難度很大。同時,考慮我國風能資源富集區主要在東南沿海、內蒙草原地區,開發風電所需要的大面積土地將是一個非常棘手的難題。太陽能發電是直接將太陽輻射能轉換為電能,是所有可再生能源中對太陽能的轉換環節最少、利用最直接的。目前,晶體硅太陽能電池的轉換效率實用水平在
15
—
20%
之間,這一比例大約是太陽能通過水稻、小麥、玉米等植物,固化為人類可食用生物能效率的
30
倍,是通過玉米生產乙醇的
100
倍。據專家統計,我國太陽能資源蘊含量達到
2.1
萬億千瓦,只需開發
1%
即可達到
210
億千瓦,遠大于生物質能的
1
億千瓦、水電的
3.78
億千瓦以及風電的
2.53
億千瓦。隨著世界經濟向低碳方式的轉變,太陽能光伏發電將以其自身接近零碳排放,而尤具優勢。相比之下,每發電一千瓦時的碳排放量,煤電為
304
克,油發電為
204
克,天然氣發電為
181
克,風力發電為
6
克,水電為
20
克。通過以上比較研究,我們可看出,太陽能是我們目前可使用的能源中一次性轉換效率最高,并且使用最簡單、最可靠、最經濟的新興能源,具備十分獨特的優勢,其是未來新能源發展的必然選擇。
劉漢元常委指出,不論是目前及未來一段時間我國及全球的能源供給量,還是地球資源和環境的承受能力,以及確保全球能源安全等諸多方面,加快包括太陽能等再生清潔能源的建設,促進這個行業和產業的快速發展,都是我國乃至世界當前必須要做出的戰略選擇。從目前來看,《中華人民共和國可再生能源法》的公布,特別是實施細則的出臺,對我國光伏產業的發展有著積極的促進,尤其是政府出臺“太陽能屋頂計劃”、“金太陽工程”等,對前期市場的啟動產生了積極效果,一定程度促進了光伏產業的發展。但這些政策補貼集中在太陽能發電設施方面,并沒回答光伏電站所發出的電的出路、尤其是上網電價這一核心問題。而且現有政策在操作上也存在困難,這個地方補貼多少,那個地方補貼多少,補貼之后究竟生產了多少電,發揮了多大的作用,很難評估監督到位,而且中間需要大量行政審批,不僅增加運作成本,也易導致腐敗等其他社會問題。
他說,光伏產業要加快發展,最重要的是解決上網電價問題。也就是說,發出來的電,電網公司有積極性去購買、終端用戶樂意去用,才是最關鍵的因素。因此,要大力發展光伏產業,制訂和實施光伏發電《上網電價法》,顯得尤為迫切。從發達國家光伏產業的發展歷程看,德國、美國、西班牙、日本等國先后出臺了電價上網或財政補貼政策,以促進光伏產業發展。因此,國家可借鑒歐美經驗,結合我國國情,制定光伏發電上網電價補貼政策,采取“基本電價保底收購”的方式,要求國家電網對太陽能發電,按補貼性的上網電價全額收購,并從法律的角度去執行這些法規。補貼電價初期,可據地區光照條件差異,定為
1.2-1.5
元
/
千瓦時,今后隨著產業的規模化、成熟度上升,規模效應的顯現,每隔三、五年對價格進行一定調整,而調整的政策只針對當時開始籌建的項目。也就是說,新調整的政策只管之后,之前的項目受之前的政策管轄,以有效規避政策出現可能的失誤后,對政府和社會造成的累積風險。同時,實施“基本電價保底收購”政策,還可清楚地進行計量,生成清單,核準購買過程中每筆費用的真實性和準確性。光伏發電站賣了多少度電就拿多少錢,直觀明了,發電站、投資者、國家電網和政府各司其職,形成商業化運作和結算的市場機制,讓社會資源自我聚集,良性循環。
最后,劉漢元常委還談到,如果按今天光伏組件的市場價格,去建未來可穩定使用二十年、甚至三十年壽命周期的太陽能電站,那么所謂的“不經濟”僅是開始這幾年,國家補貼最多也就是前三或前五年的事情,即使每度電補貼一塊錢,加上電價本身的四毛錢、五毛錢,就是一塊四、五毛錢一度電,按照今天的組件價格,光伏發電已完全可以接受,同時這個補貼也只定義為二十年內、或者十年內,國家財政和國家電網原則上以某個固定價格來收購,但隨著經濟發展,電價上升,光伏組件成本下降,屆時電價高出這個價格,則直接按市場化機制運作即可。而且在三、五年內預期能建成的光伏發電規模,總量上也不會太大。當三、五年或十年后,產業發展到一定規模,商業成本積累得差不多了,社會資金就會把它作為一個非常穩定的產業去投入,因為哪怕只有
5%
的年收益,或者
3%
,但是旱澇保收
20
年,企業幾乎零風險。由此,國家財政并不需要拿多少錢,就可以讓這個行業自動、良性運行起來,從而解決我國清潔能源的永續供應問題。
四、積極開展微藻研究,確保我國糧食長遠安全
劉漢元常委談到,糧食作為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戰略物資,是人們賴以生存的最基本需求,是民生之本,國家之本。
2009
年,我國人口約
13.5
億,糧食產量
53082
萬噸,增長
0.4%
,糧食自給率
95%
,每年糧食消耗達一萬億斤以上。未來
20
—
30
年間,我國將迎來新一輪生育高峰,人口總數將在目前基數上增加
20%
,達到
15-16
億,是美國現有人口的
5
倍,超過西歐、東歐、北美、日本等發達國家人口的總和。按目前人均糧食標準計算,需要
1
億噸左右的糧食增長才能滿足需求,這意味著在目前已極為緊缺的耕地資源上,需增加約
3.4
億畝耕地。然而,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預計在未來
20
—
30
年要達到全國
60
—
70%
的城市化率,將有
6
億左右的人口進城,城市建設將占用耕地
1.35
億—
1.57
億畝,相當于我國現有耕地面積的
7.5
—
8.7%
,如果再算上因全國汽車保有量的快速增長,停車位及路網擴張,又將占去現有耕地的
12%
左右。此外,隨著溫室效應的加劇,我國海拔較高的地方將變得更加干旱,西北、東北、內蒙的備耕土地沙化現象將更為嚴重。據統計,
1949
年以來,全國平均每年因沙化而喪失耕地達
1.49
萬公頃。同時,由于長期大量而不合理地施用化肥、農藥、除草劑等化學投入物,使我國耕地遭受不同程度的侵蝕和污染,造成耕地退化和破壞,耕地質量不斷下降,糧食產量減少。
2009
年我國糧食平均畝產僅
324.8
公斤,下降了
1.6%
。從全國范圍來看,目前我國中低產田已占整個耕地面積的三分之二,有機質含量已降低到
1.5
%。近年來,因耕地污染而造成的糧食減產已達到百億公斤以上。因此,在我國人口規模繼續擴大、城市化進程不斷提速、土地資源極為短缺、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等嚴峻形勢下,我國糧食安全面臨著巨大壓力和挑戰。
他說,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螺旋藻即被“國際應用微生物協會”認定為“神奇的未來食品”;
1973
年,法國科學家克里門特博士在國際蛋白質會議上向全世界宣布,螺旋藻是“人類迄今為止所發現的最優秀的純天然蛋白質食品”;
1993
年首次螺旋藻世界大會在摩洛哥舉行,會議認為螺旋藻是“根除營養不良、緩解糧食饑荒”的最佳食物;在聯合國大會第十六次會議上,布隆迪、喀麥隆、多米尼加共和國、尼加拉瓜和巴拉圭五國提交了題為“用螺旋藻抗饑餓、克服營養不良、獲得可持續性發展”的修訂決議,至今,非洲許多國家把采自天然水域的螺旋藻用作人用蛋白的主要來源。同時,亞洲許多國家則把螺旋藻絲狀物或藻類細胞制成粉狀,加工成湯、漿、糊、快餐及其它食品,還與其它成分一起來加工成方便面、營養塊、飲料、餅干、奶酪、酸奶和豆腐等,并廣泛用于魚、家禽、蝦飼料的補充日糧成份,成為水產飼料的蛋白質和維生素添加劑。我國螺旋藻研發始于上世紀
70
年代,經過二十多年的研究、養殖和推廣,已擁有相當的養殖規模,
2003
年產量為
1.9
萬噸,到
2004
年升至
4.15
萬噸,也開始使用這種微藻部分替代進口飼料以促進蝦類的存活、生長和免疫。
劉漢元常委進一步談到,微藻是一群微型生物的總稱,屬于低等水生植物,目前全球已知的微藻種類達兩萬多種,利用光能和二氧化碳進行生長,同時產生蛋白、多糖、脂肪、色素、生物毒素等多種生物活性物質,廣泛應用于人類食品、動物飼料、工業生產、醫藥開發等多個領域,具有重要的經濟和社會價值。以螺旋藻為例,作為微藻的一種,其蛋白質含量高達
60
~
70%
,相當于小麥的
6
倍,豬肉的
4
倍,魚肉的
3
倍,雞蛋的
5
倍,干酪的
2.4
倍,且消化吸收率高達
95%
以上,是人類迄今為止所發現的最優秀的純天然蛋白質食品源。多年的研究結果證明,螺旋藻不論用作畜禽及水產飼料的添加劑還是蛋白源,都有極為廣闊的前景。同時研究發現,一般植物在整個生命周期中的光能固化率在
1
~
2%
之間,而微藻類的光能固化率一般是
15%
,部分可達
20%
,實驗室研究水平高達
40%
,。如以產量計算,小麥、水稻等的產量在
10-20
噸每公頃
/
年,理論上最高達
30
噸(光合效率
6.6%
);玉米、甘蔗等的產量在
10-20
噸每公頃
/
年,理論上最高達
70
噸(光合效率
13.4%
);而目前微藻的商業化生產中,產量多為
30-50
噸每公頃
/
年,在光反應器中生產,目前產量達
60-70
噸每公頃
/
年。美國在新澤西進行的一項最新研究表明,產量最高能達
200
多噸每公頃
/
年。
為此,劉漢元常委提出,積極開展以螺旋藻為代表的微藻類研究、養殖,將改變我國傳統農業結構,甚至遠比傳統農業有更多優點:一是高產,由于內含
60
—
70%
的蛋白質,螺旋藻的單位面積蛋白產出是大豆的
20
倍、玉米的
40
倍、牛肉的
400
多倍;二是土壤要求,螺旋藻養殖不需肥沃土壤,可充分利用鹽堿地;三是水資源有效利用,螺旋藻比其它作物每生產
1
公斤蛋白所消耗的水量要小得多,用水量是大豆的
25%
、玉米的
17%
、牛肉蛋白的
2%
;四是能源高效利用,螺旋藻每公斤投入的能量比大豆、玉米或牛肉要少,包括太陽能和發電能。由于微藻具有以上特征,尤其是光合效率高、繁殖快、環境適應性強,及易與其它工程技術集成等自身生物特性,螺旋藻既可直接在鹽堿地上培植,更可在室內、屋頂等地方培植。小到家庭的樓頂,大到連體的模塊化、工業化生產,而且修摩天大樓、別墅等都可放在頂上、架在空中,下面一樣可以是建筑和馬路,不影響空間,也不占地,而且每個組件基本實現工業化、模式化、封閉運行,水、氮磷鉀、二氧化碳、
PH
值等采用在線檢測技術,在管道里密閉運行。此外,據統計,我國鹽堿地面積已達
9913
萬公頃,將其中的
1%
用于培植蛋白含量達
60
—
70%
左右的微藻類,按目前商業化生產
30
噸每公頃
/
年的平均水平計算,即可生產至少
1700
萬噸優質蛋白;如果用其替代現有飼料用糧,魚和畜、禽飼料中的魚粉、花生粕和豆粕,部分由微藻類替代,相當于可節省
5248
萬噸大豆,或
1.62
億噸玉米,可直接節約耕地
1.62
億畝,解決我國
1.2
億人口的糧食問題,或者
6
億人口的城市化用地問題。
他說,展望未來,我國糧食安全問題將日趨嚴峻,需要不斷尋找補充和替代糧食來源,如果能充分利用螺旋藻等微藻類的生物特性,以及我國眾多的城市建筑和十分豐富的鹽堿地資源,積極開展螺旋藻等微藻類植物的研究、養殖,在不久后實現大規模養殖,將其優質、豐富的蛋白用于滿足我國不斷擴大的人口規模和巨大的糧食需求,從而緩解我國日趨緊張的糧食安全壓力,只需要目前耕地的
10%
就可以養活全中國的人口,并且健康水平可以更高。既兼顧了我國人多地少的現實國情,又符合國家長遠發展戰略需要,是解決我國未來糧食安全問題,確保未來
20
、
30
年,甚至上百年的糧食供應的重要途徑和選擇。
作者:
liubing5855982
時間:
2010-3-12 09:25
希望不要繼續被有關部門當成文件存放起來!
作者:
沐風
時間:
2010-3-12 09:55
實施還需努力。
作者:
xuridongshengyx
時間:
2010-3-12 10:23
言必信,行必果!這樣才能得民心
歡迎光臨 畜牧人 (http://www.www12347.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博客
|
怀来县
|
舒兰市
|
汉寿县
|
洪泽县
|
安泽县
|
汝州市
|
朝阳市
|
灵宝市
|
新营市
|
秦安县
|
南投市
|
邯郸县
|
墨脱县
|
北海市
|
元朗区
|
长阳
|
越西县
|
兴国县
|
宜川县
|
拜城县
|
资溪县
|
白朗县
|
乌鲁木齐市
|
博客
|
湖口县
|
蒙城县
|
潜山县
|
青岛市
|
南澳县
|
金溪县
|
民和
|
永登县
|
伽师县
|
江西省
|
建水县
|
江陵县
|
天水市
|
汤原县
|
丹江口市
|
东乡族自治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