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人
標題:
戰后日本經濟高速發展的歷史軌跡
[打印本頁]
作者:
guoshengli2006
時間:
2010-2-25 09:18
標題:
戰后日本經濟高速發展的歷史軌跡
二戰以后,日本經濟一直保持著很高的發展速度。1956-1973年, 日本工業生產年平均增長率達13.6%,國民生產總值占資本主義世界的比重、在資本主義世界的地位從第6位躍升到第2位,成為僅次于美國的第二經濟大國,因此被西方學者認為創造了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史上的“奇跡”。
戰后日本經濟的重建及高速增長
二戰以前,日本即為列強之一。但在二戰后期,日本的國民經濟遭到了巨大損失。一是因為長期的戰爭消耗了日本大量的人、財、物力;二是盟軍的原子彈轟炸,破壞了日本一些工廠和生產設施,所以到1945年8月二戰結束時, 日本國民財富的 45%以上都被耗費和破壞掉了。戰后第一年即1946年,日本的主要生產指標均大大低于戰前水平,工業技術水平比美國落后了30年,勞動生產率比英、法等國也低得多。
從1947年開始,在麥克阿瑟的主持和美同政府的扶植下,日本開始進行戰后經濟的重建工作。這種經濟重建,是從實行“傾斜生產方式”開始的。所謂“傾斜生產方式”,就是在資金和原料嚴重不足的情況下集中一切力量恢復和發展煤炭生產,用生產出來的煤炭重點供應鋼鐵業,再用增產的鋼鐵加強煤炭業。目的是努力造成煤和鋼鐵擴大再生產的能力,并以此為杠桿,帶動整個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根據這個經濟發展戰略,日本政府專門設立了“復興金融公庫”。在1947-1948年中, 日本即向煤炭業發放了475億日元貸款,占據該公庫全部貸款總額的36%。1946 年日本產煤2274萬噸,而1947年則達2932萬噸,增長近30%;同期的鋼產量也增長了21 %。到1948年,日本即出現了初步的經濟好轉跡象。與此同時,日本的經濟恢復得到美國的大力扶植。二戰結束后,美國對日本實行了單獨軍事占領。之后,按照波茨坦公告的精神,美國對日本推行了旨在鏟除其軍國主義社會經濟基礎的民主改革。如在政治和軍事上,修改了日本憲法,廢除了“天皇制”,并規定日本不得保持陸、海、空軍及其它進攻性軍事力量,軍費開支不得超出國民生產總值的1%。 經濟上也施行了三大改革,即“農地改革”、解散財閥和勞動立法。同時,在朝鮮戰爭中,美國還向日本提供了巨額的軍需訂貨。因此到1955年,除“外貿”一項外,日本的主要經濟指標基本達到或超過了戰前最高水平。這10年時間(即1945年-1955年),是日本經濟的改組和恢復階段。
1956年-1973年,日本進入其經濟高速發展時期。1956年,日本進入以趕超先進工業國家為目標、實現國民經濟現代化的歷史新時期。這一時期,日本實際國民生產總值每年平均增長10%以上,工業增長率則平均達13.6%。這種長期、持續的高速增長在世界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史上是罕見的。在此時期,日本工業生產增長8 .6倍,對外貿易從1965年開始出現順差,到1973年8年中增長3.5倍。這 18年時間( 即1956年-1973年),日本一躍成為僅次于美國的第二經濟大國, 成功實現了日本近代史上的“第二次遠航”。所謂“經濟奇跡”主要是指日本這一時期的經濟發展。
但進入70年代中期以后,從1974年開始至今,日本經濟進入低速、穩定發展時期。這一時期,由于同內外經濟形勢的變化,使日本的經濟危機、生態危機和能源危機交織迸發,因此不得不在經濟政策和產業結構上進行適當調整。盡竹這一時期日本的經濟增長率下降到5%左右,并一度(1993年)山現負增長, 但其經濟總量卻一直處于美國一國之下,在發達國家中居于第二。
七八十年代, 全球范圍內發生的幾件大事嚴重影響了日本的經濟發展。 一是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后, 引發了“第二次世界石油危機”; 二是 1973年底到1975年,西方世界爆發了戰后最嚴重的普遍經濟危機;三是 1979 年到 1982年西方世界再次爆發的經濟危機。經過這“兩次經濟危機”和“一次石油危機” ,日本經濟發展的速度急劇下降。八九十年代,由于受全球經濟形勢不景氣以及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日本經濟繼續下滑,并引起日本內閣的頻繁變更。為了扭轉本國經濟低靡狀態,近年來,在新的國內國際形勢下,日本開始對其產業結構進行根本性改造,即用消耗資源少、附加產值高的知識密集型產業取代大量消耗資源、消耗勞動和產生公害的重、化工業。同時,在經濟政策上也作了相應調整,即一方面鼓勵壟斷資本擴大資本輸出,把能耗高、污染環境的產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去;另一方面大力扶植汽車、電子、精密機械、航空、原子能等工業部門的發展。另外,不斷加大科研投資力度,堅持“科學技術立國”,努力邁向“自立自主技術時代”。預計,在新世紀初期若干年里, 日本在新興產業領域將保持較快的發展勢頭,并在較長時期內穩居于“世界第二經濟大國”的地位上。
日本經濟高速增長的基本條件
戰后日本經濟的高速發展,是在當時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實現的。戰后初期,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發展都較快。推動西方經濟發展的基本因素,主要是在生產力領域發生的科學技術革命,以及戰后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新的科技革命帶動了西方國家勞動生產率的迅猛增長;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則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資本主義競爭和生產的無政府狀態,使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某些環節得到了部分改善。這兩個基本因素雖然是指一般發達國家,但在戰后日本的經濟發展過程中則表現得尤為明顯。與此同時,日本之所以后來居上,迅速趕上和超過英國、法國和聯邦德國,還與以下幾個具體條件有關:
1.戰前日本資本主義的長期發展,奠定了戰后日本經濟迅速發展的雄厚經濟基礎。
二戰后期,由于日本曾遭到盟軍的原子彈轟炸,據此有人認為戰后日本是“一片廢墟”,實際上這種說法是言過其實的。
其實,盡管美國對日本實施了原子彈轟炸,但日本畢竟沒有經歷過“本土作戰” 就無條件投降了。日本與英、法、德、意等國不同。兩次世界大戰都在歐洲大陸展開,對歐洲各國的國民經濟破壞巨大,因此戰后歐洲失去了“世界中心”地位,歐洲列強則紛紛淪為“二流國家”。日本盡管也曾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但兩次大戰均遠離日本國土,所以戰后日本的主要基礎設施、重要的工業設備和大量的技術工人隊伍及知識分子等,并沒受到太大損失;基本保全了日本本土,其統治機構建制齊全,重要的生產設施大多完備無損。這是日本戰后經濟迅速恢復和發展的“本錢” 。
日本雖是“二戰”的戰敗國,但二戰之前,日本在歷次大的戰爭中卻大發橫財。二戰之前的日本發展史,實際是日本的侵略掠奪史。如1894年發動的甲午侵華戰爭, 1904年進行的日俄戰爭和1914年參加的一次大戰,日本均是戰勝國。僅“甲午戰爭” 日本從中國索得的賠款即達二億三千萬兩白銀,相當于當時日本財政收入的4.37倍;在這前后日本從中國得到的經濟利益,相當于清政府17年的財政收入。日俄戰爭后,日本奪得了帝俄在中國東北的大部分政治、經濟權利。一戰的爆發,使日本成為戰爭“暴發戶”,戰爭初期,它宣布“中立”、隔岸觀火、大做軍火生意,后期宣戰,從中漁利,輕易奪得了西歐各國在亞太地區的利益以及德國在中國山東青島的特權。 “一戰”使日本從戰前的三億日元的債務國,一躍成為擁有十七億四千萬日元的債權國。至于1931年以后由我國掠奪的財富,更是不計其數。正是在這個過程中,日本建立起了它的84%以上的大工商業,并成為二戰后日本經濟迅速崛起的雄厚物質基礎。
2.戰后相對和平、穩定的國際國內環境,為日本經濟的高速發展在客觀上提供了良好機遇。
和平穩定的環境,是發展經濟的必要條件。從國際環境上講,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世界各國剛剛飽嘗“兩次世界大戰”的災難之苦,十分珍視戰后來之不易的和平局面。世界各主要國家都專注于國內經濟建設,恢復和發展民族經濟,資本主義也進入繁榮時期,國際貿易空前活躍。盡管當時小仗天天打、“冷戰”很激烈,但世界性“熱戰”終究沒有打起來。這雖然為世界各國的發展提供廠“均等”的條件和時機,但比較而言日本揚長避短,緊緊抓住廠這一有利機遇。
如:日本的優勢足“四面環海”,屬海洋國家;其劣勢是,各種資源、原材料十分缺乏,99%的石油依賴進口。這樣的地理、資源條件,在戰爭環境下是個“致命”弱點。但在和平發展時期,其優勢可以得到充分發揮,劣勢也可得以彌補。日本鐵礦缺乏,但生產能力很強,沒有鐵礦可以進口。有材料稱:戰后相當長一個時期,每天24小時均有運輸船只往來穿梭于日本──澳大利亞之間,從澳大利亞運過來的是礦石,從日本運出去的是鋼鐵。加之當時世界關系極不平等,原材料價格極低(如石油價格最低時1.2美元/桶,后來曾高達30美元/桶,目前一直在20美元/桶左右),而海運的成本價格又比陸路運輸低得多(還以石油為例:有人計算,幾萬噸的中型貨輪運輸石油,行進12000公里,油價才提高一倍,是輸油管道的1/5 ,陸路運輸成本價格的1/8,空運的1/50。同時,若把海運過來的石油, 經提煉后作為動力,用來搞運輸,從動力經濟學的角度講,情況正好相反。比如把一定量的汽油能對飛機產生的動力作為1,那么用在汽車上這個動力將增加5倍,用在海運上則增加50倍)。因此,在和平條件下,海運的優越性相當大。 由于日本戰后能抓住和平安定的有利時機,充分發揮海洋經濟的優勢,利用戰后原材料價格低的有利條件,確立了“以加工貿易立國”的發展戰略,極大促進了本國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從國內環境上看,二戰以后日本與其他一些西方國家形成鮮明對照,國內幾乎沒有發生“工潮”等政治動亂事件,國內環境異常穩定。特別是5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政局十分穩定,1955年白民黨上臺執政達38年之久,1993年才組成戰后第一個多黨聯合政府,不久,門民黨又重新獨掌政權。這對于保持11本國內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性,使人們將精力集中于國內的經濟建設上,無疑是十分重要的。
3.美國對日本的特殊扶植和幫助,是日本經濟高速發展不可忽視的重要外在條件。
二戰以后,為徹底根除法西斯主義和軍國主義殘余,美國對口本進行民主改革,同時下令逮捕和審判日本戰犯,釋放了一批政治犯,并一度想把日本變成一個非軍事化的“中立國”。但不久,隨著國際形勢的發展變化,為適應美國“獨霸世界” 全球戰略的需要,美國對日采取了“先打后扶”政策。即由過去打擊瓦解日本軍國主義基礎,變為有意幫助、扶植日本,使日本成為其對蘇發動“冷戰”的工具和在亞洲“遏制”共產主義勢力蔓延的基地。據統計,至1951年6 月朝鮮戰爭爆發一周年止,美國政府以各種名義向日本提供了21億美元的援助,并免去了日本對美國的戰爭賠款,阻止日本對亞太地區其它受害國的賠償。
與此同時,朝鮮戰爭爆發后,美國將日本變成它的侵朝物資供應地,對日本提供了大量軍需訂貨,僅此一項累計額達22億美元。1964年“北部灣事件”爆發后,美國為擴大侵越戰爭規模,又向日本提出了40億美元的“特需訂貨”。 因此, 到 1973年越南戰爭結束時,日本外貿出口額比1964年增加了近4倍, 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外貿的發展,促進和帶動了日本其它各個行業的發展。這是日本經濟之所以高速發展的不可忽視的外在原因。
4.日本政府實行的一系列正確的經濟政策和發展戰略,以及日本民族積極學習和引進外國先進技術及管理經驗等優良傳統,是日本經濟高速發展極為重要的內在條件。
二戰以后,由于日本被美國獨占,其安全與防務實際由美國負責,日本政府便專心致力于國內的經濟建設,排除各種干擾,抓住時要,大力發展其經濟、科技、文教等各項事業。在政治上,它完全聽命于美國,先做“經濟、科技大國”,后做 “政治、軍事大國”;在外交上,它以“日美同盟”為基軸,在不妨礙美國利益、不刺激美國的前提下,努力保持“中立”,與各種不同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國家建立和發展經濟貿易關系;在文教上,它在戰后初期經濟十分困難,人民群體極其貧困、甚至有時還填不飽肚子的情況下,將國家的6年年義務教育延長至9年,幾十年如一日地把國民收入的5%以上(相當長時期是8%以上)投入到公共教育事業,極大地提高了日本國民整體素質,為日后的經濟發展積蓄了后勁;在軍事上,日本根據美的要求,將防務開支一直控制在國民收入的1%以內(當時西歐各國為3%-5%, 美國則7%),僅保留為數不多的自衛隊,且直到目前也不過24萬人左右。這些,都對日本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另外,日本民族在歷史上所具有的善于“學人之長”的優良傳統,在戰后得到弘揚,同樣也對日本經濟的恢復、發展及趕超西方其它發達國家,具有積極的作用。
二戰以后,德意戰敗,英法兩國也遍體鱗傷,從此歐洲衰落,世界中心向美洲轉移。因美國發了兩次世界大戰的災難之財(美國與日本相同, 兩次世界大戰均遠離本土,戰爭初期均隔岸觀火,做軍火生意,發戰爭財,直到戰火燒到自己頭上),拉大了與其它強國的差距,牢牢坐在“世界頭號強國”的交椅上。日本充分利用被美國獨占和美國將大量加工制造業搬進日本之機,大力吸收美國的資金,學習、借鑒美國的先進工藝、科技和管理經驗,并加強仿制、模仿和創新工作,使日本成為世界上對外國技術、工藝消化、吸收力最強的國家之一。因此,戰后日本僅用了 20多年時間,就先后趕上并超過法國、英國和聯邦德國(指國民生產總值,1966 年超過法國、1967年超過英國、1968年超過聯邦德國),成為僅次于美國的第二經濟強國。據完全統計,戰后日本的科學技術,90%是從外國引進的(其中又有90 %是從美國引進的)。因為“引進”比“研制”費用低、見效快。 美國研制一項成果的成功率為1%,而日本的成功率為70%以上。 原因是日本不是“獨創”而是“改進”。就這樣,日本從1950-1975年共引進了25000多項技術,并用不到30年時間、花了僅60億美元左右,就把美國等西方國家用了半個多世紀、花了2000多億美元的研究成果學到手。
由此可見,戰后日本經濟之所以能夠高速發展,是其固有基礎、特殊條件和機遇等多種主客觀原因、國內外各方面原因共同起作用的結果。應該看到,盡管日本經濟發展過程中有許多成功的經驗可供借鑒,但隨著其經濟高速增長而積累起來的資本主義各種固有矛盾的逐漸激化,日本經濟發展也將面臨一系列難以克服的障礙,其道路將不會一帆風順。我們應該認真、深入地學習和研究日本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經驗教訓,結合我國的實際,創造出符合本國國情、適合我國經濟發展的新途徑、新方法,新思路。
作者:
sjhy620926
時間:
2010-2-25 09:37
尊重科學,重視科技人員的作用是最重要的。
作者:
晚童
時間:
2010-2-28 01:46
這篇文章值得學習,小日本在有些方面還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作者:
有花
時間:
2010-3-4 22:49
同意樓上 毛鄧三老師教導我們 資本主義有資本主義的弊端 社會主義有社會主義的矛盾 我們要辯證地看待問題 小日本的一些經驗值得我們研究借鑒
[ts]有花 于 2010-3-4 22:49 補充以下內容[/ts]
同意樓上 毛鄧三老師教導我們 資本主義有資本主義的弊端 社會主義有社會主義的矛盾 我們要辯證地看待問題 小日本的一些經驗值得我們研究借鑒
歡迎光臨 畜牧人 (http://www.www12347.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泰市
|
临江市
|
洪雅县
|
阿瓦提县
|
定日县
|
安庆市
|
辽宁省
|
丰都县
|
陇川县
|
洱源县
|
嘉禾县
|
天台县
|
安化县
|
丰县
|
阿尔山市
|
阳朔县
|
澎湖县
|
高陵县
|
高邑县
|
枝江市
|
大姚县
|
五指山市
|
梁平县
|
子洲县
|
辛集市
|
陆良县
|
通州区
|
马关县
|
武功县
|
富裕县
|
托里县
|
永安市
|
宜良县
|
抚宁县
|
十堰市
|
临夏县
|
基隆市
|
丰台区
|
光泽县
|
衡东县
|
宣恩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