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1頭牛,吃穿不用愁;家有10頭牛,住上小洋樓。"這曾經是大同養牛戶奔向幸福生活的真實寫照。然而,受"三聚氰胺"事件牽連,大同市奶牛養殖業也出現了較大范圍、較大幅度的波動。為幫助奶農渡過難關,大同市委、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進行扶持,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奶業市場正在逐步恢復。2009年12月26日,在大同市南郊區水泊寺鄉一家養牛場,記者見到了奶農王文禮。對于養牛的辛苦他依然是滿腹牢騷,不過讓他略感安慰的是,隨著乳品市場的逐步恢復,近半年他賺了9000元,而2008年"三鹿事件"后的3個月,他就虧損了約2萬元。
目前,大同的乳制品市場正在慢慢地恢復,業內人士預計在今年年底前能恢復到之前的九成。市場的好轉也反映到了處于乳業行業源頭的養殖戶身上,他們說,"最難熬的日子正在過去,但問題依舊困惑。"
一問:牛在哪里養?
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起因雖在奶站環節,但時至今日,業內人士其實更擔心養殖環節問題的爆發。目前,大同市乳業高速發展,與之形成巨大反差的是分散飼養科技水平低下的現狀。
截至2009年底,大同全市存欄30頭以上的奶牛規模養殖場只有158家,飼養奶牛2.373萬頭,只占全市存欄奶牛的38%。奶農普遍沿用傳統的養殖方法,效益不高,且存在食品安全隱患。長期以來,扣除勞動力成本,奶農幾乎無利可圖已是不爭的事實。也就是說,源頭環節問題叢生。
"從長遠來看,大同應該推動規模化養殖,降低散養比重,提高奶農組織化程度。實現統一管理、集中擠奶等標準化飼養,奶業就會取得實質性進步。"大同市農業局馬興仁副局長說。
而就目前現狀而言,大同市奶牛規模化養殖主要有奶牛養殖小區、大型養殖場和奶牛養殖合作社3種形式。廣靈縣好源青牧業合作社是大同運行較為成功的奶牛養殖合作社,由企業搭建技術、管理、現代化設施設備和資金平臺,吸納奶農現有奶牛以入股分紅、保本分紅、固定回報、合作生產等多種形式入社。
馬興仁告訴記者,奶業經濟合作社的優勢明顯,一步實現"四化":利用國內領先的牧場設施設備,確保生產規模化;利用自主創新的優質原奶生產集成技術,確保生產集約化;建立規范與標準,實現牧場運營標準化;上聯奶農,下聯乳品企業,實現共贏一體化。
二問:奶該如何賣?
到2009年底,大同存欄100頭以上養殖小區 (園區)、養殖場70個,共飼養奶牛2.001萬頭,占全市奶牛的32.3%。經過整頓之后,全市現有奶站139個,正常運作的74個。養殖小區、養殖場和專業合作社奶站的牛奶主要銷給蒙牛、伊利等大型乳品生產企業。從2009年的鮮乳收購情況看,所有乳品生產企業為了確保牛奶的質量安全,拒絕收購散戶的牛奶,大同市奶牛散戶生產的牛奶基本上失去了銷售渠道。
"過去把奶賣給開車來收奶的'奶販子',現在交奶必須得去擠奶廳。"大同市南郊區寺兒村奶農彭守志家門前的棚舍里,拴著4頭奶牛。如今,他每天都要趕上牛到鄰村的奶站去交奶:"是有點不方便,可這樣都放心。"
"可嚴格呢,一桶一桶的檢!"嚴格檢驗的背后,彭守志每月能定時拿到奶款。而在此前,原來的"奶販子"已經4個月沒給他結算奶款了。按照擠奶廳的要求,彭守志家喂牛的飼料中,停下了各種不合格的便宜飼料,全部換成了高質量的玉米、豆餅和麩子。
養殖場地在變、飼料在變、交奶方式也在變……一些規模較大的養殖場實現企業托管后,奶農們直接和企業打交道,原來的中間環節--奶站、奶販,已經慢慢退出了這一市場。
在大同市陽高縣張家屯奶牛養殖小區,奶農趙永宏的15頭奶牛剛剛入住兩個多月。他發現,同過去在家散養相比,他不僅及時拿到了近3萬元的奶款,而且他的牛奶直接賣給了伊利的一家分公司,對方也直接把錢打到他的銀行卡上。奶牛場老板王立斌告訴記者,伊利公司每噸奶固定給他300元錢的管理費用,他只需把牛場管理好就行了。
2009年11月初,大同市南郊區奶農蔣存用車拉著自己的40頭奶牛,從五法村奔波10余里,搬遷到了三星奶牛養殖專業合作社。在合作社內,蔣存體驗著"求變"的甜頭:"養殖場地寬敞,環境也更加利于奶牛生長,他們還向奶農提供免費宿舍,賣奶基本不用自己操心。"
三問:出路在何方?
如何才能加快發展奶牛產業,讓奶農持續增收致富?
"集約化養殖,這是一個最客觀的答案。"大同市畜牧專家、市農業局副局長馬興仁說。
集約化養殖能帶來原奶質量的提高。奶牛數量的逐年增加,讓統一防疫、統一飼料以及動物福利等之前的口號變得可行。據中美研究中心、中國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李勝利教授的《中國原料奶調研報告》,集約化養牛場所產原奶乳脂率能達到3.62%,散戶只有3.29%;規模化牧場乳蛋白率為2.94%,散戶為2.89%,體細胞數量差距則更大。
在大同乃至全國,目前存在著4種集約化養殖方式:標準化養殖小區、奶農合作社、托牛所和大型牧場。標準化養殖小區的建立正受到國家相關政策的鼓勵,這種小區由政府牽頭,統一規劃、統一管理、統一建造,然后引導符合條件的奶站進駐。這種模式與大型牧場有一定差距,但一定程度的集約能帶來產業鏈條上的話語權和養殖水平的提高,原奶水平也隨之提高。
此外,還必須培育和壯大龍頭企業,創奶業品牌。從2009年一年的情況看,龍頭奶業帶動能力不足是制約大同市奶牛產業發展的一個突出原因。記者認為,在引進大型乳品企業的同時,也要做強本土奶牛產業龍頭。應當加大對品牌知名度較高、發展潛力較大的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引導其實行品牌經營戰略,拓展全國銷售市場,逐步進入全國大型奶業企業之列,并采取措施限制小型乳品加工企業發展,推動大企業兼并小企業,整合乳品加工行業,提高奶業企業的規模和市場競爭能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