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肉種雞飼養過程中,要想充分發揮其優秀的遺傳潛力,取得最佳經濟效益,必須要提供良好的雞舍環境,特別關注種雞全程體重控制及均勻度的管理。下面,根據多年飼養經驗,談一些自己的看法,供大家參考。 1.育雛期(0日齡~28日齡)體重控制 根據雛雞的生理特點,切實搞好早期雞舍環境條件控制和雞群的管理,確保骨骼、免疫系統、心血管功能、羽毛生長在早期發育好。因為控制體重的關鍵因素之一是要使雛雞有一個良好的開端,尤其雞一生中最初的72小時很重要,不僅確定抵御疾病侵襲的能力,而且這最初的階段決定著雞只骨架的發育。7日齡~14日齡的體重應達到或超過體重標準。在育雛期要提供高能(12.1兆焦/千克)高蛋白(18%~19.5%)的全價配合飼料或者發酵營養飼料,4周末母雞飼料累積應達到0.80千克/只~0.9千克/只,能量累加10.5兆焦。 注意事項:在早期生長任何階段,出現體重不達標或食欲不振時要立即采取相應措施,盡早采取措施可避免在育雛后期由于均勻度不好及重要生理器官發育受阻而產生的不良后果。母雞4周末的體重要在0.38千克~0.45千克之間。可以適當添加些青草、竹葉等粗飼料,提供雞耐粗飼的能力,來減少一些飼料成本,以后各個階段的每天都可以添加20%左右粗飼料提高飼料轉化率,或者采用發酵床來節省飼料等成本,促進雞的健康均勻生長;若4周末的體重偏大,則成年雞的體形偏大,要求較高的飼料量和營養;若體重偏小,則成年雞體形偏小,影響種蛋合格率。公雞前4周要自由采食,第4周開始每天做好體重監測工作,一旦達到0.69千克,立即限飼。不主張拉骨架飼養方式,原因是料量變化太大,對公雞應激太大,直接導致產蛋后期受精率下降過快。對母雞來說,當采食時間小于4個小時時,轉為4/3法限飼。 2.育成期(29日齡~154日齡)體重控制 2.1育成前期(29日齡~70日齡) 此階段是肉種雞生長速度較快的階段,最好采用限飼強度大的方法控制體重快速增長,所以也叫降低維持需要的階段。每周平均加料2克~3克,此階段只以骨骼生長,維持需要,羽毛生長,增重為目的,加料幅度較小,保證平均增重93克左右。若4周末雞群均勻度不理想,種雞在該階段應按體重分大、中、小三個欄飼養,不同欄給予不同的料量。目的:通過分欄控制均勻度,以便在10周~12周達到同一體重標準。飼喂程序在確定喂料量時只能作為一種參考,喂料量應根據實際體重和體重標準的差距,以及當前喂料量的水平進行計算。 29日齡~70日齡是公雞肌肉、肌腱組織和韌帶發育的關鍵時期,這個階段公雞的雙腿發育快速,任何偏離生長曲線標準的情況都可對公雞成年后的成活率和生產性能帶來不良影響。8周齡時,85%的骨架發育基本結束,因此此階段一定要達到,甚至要超過早期的體重標準。否則種公雞已成熟的體形要比最佳理想的體形要小些。 2.2 育成中期(78—98日齡) 此階段雞群對光照時間和強度的變化非常敏感, 并且容易發生腿病和球蟲病, 要求完全遮黑飼養, 及時糾正任何意外漏光現象。此階段的生長發育不隨喂料量的變化產生明顯的變化,應使種雞按體重標準生長,確保種雞的周增重符合標準。每周增加3--5克料量,保證周增重95克。 2.3 育成期后期(105—154日齡) 此階段是肉種雞能量儲備階段, 總體重增加超過1500克左右以滿足生殖器官的發育。此階段由于生殖系統發育處于旺盛時期, 為加光刺激做準備, 所以加料幅度也需加大, 平均在5---8克/周。如喂料量增幅過小, 會抑制生殖系統發育, 直接導致卵巢和輸卵管發育不全。對種公雞來說,會影響睪丸發育,最終影響產蛋后期精子的產生。 為了確保此階段種雞的周增重,建議從105日齡開始增加10%--15%的喂料量,不管體重大小,都要按比例增加飼料;種雞體重增加刺激生理變化并達到性成熟,增重量的逐漸增加,將確保種母雞平穩地向性成熟的生理轉換,并在210日齡左右完全達到性成熟。體重增長不夠和卵巢發育障礙會產生下列影響:開產延遲、產蛋前期蛋重偏輕、不合格蛋及畸形蛋比例增加、受精率下降、抱窩傾向增強、均勻度差。 如果此階段實際體重超過標準,使性成熟和體重均勻度較差,則會導致卵巢和輸卵管包裹太多的脂肪而影響受精率、早產、不合格蛋的比例增加, 在整個產蛋期增加喂料量, 受精率下降。 種公雞的飼養同種母雞的飼養同等重要, 對于種母雞的要求基本適用于種公雞。105日齡體重偏輕或偏重,應重新制定體重標準, 確保性成熟前雞群周增重和體重與標準曲線同樣的增幅增長 。 2.4 公母混群前后 混群前后易出現的問題:由于更換飼喂設備、混群、加光等應激,導致公雞易出現周增重不理想的情況,嚴重影響了種公雞的生產性能的發揮。采取措施: 混群前后加料時有意識多加3—5克應激料, 并適量添加春新雞兒樂菌液或者維生素c飲水,減少應激反應,每周至少兩次抽測體重,密切監測體重變化。加強公雞料桶管理,防止公母互偷飼料。混群時間一般在21-23周,混群時間晚,可更有效地控制體重。混群后,注意觀察采食行為,確保公母分飼正確有效實施。 2.5 喂料量的控制 育雛育成期,在制定每周喂料量時,應該遵循瞻前顧后、循序漸進的原則,要依據飼料質量,雞舍環境條件,以及雞只體重的增量來綜合決定。前期,每周料量增幅要小,后期隨著種雞生長發育迅速,逐漸提高料量。每周定期抽測體重,經常觸摸評估雞只,可以使管理者及時調整料量,更全面地掌握雞群的基本發育狀況,也是檢驗喂料量是否準確的主要依據。 3 產蛋期(155-462日齡) 體重控制 3.1 預產期即光照刺激至5%產蛋率(155—182日齡) 此階段是性成熟及非生殖器官的快速生長階段。增加光照時間一般以22周雞群的生長發育情況為準。預產期光照程序的確定需考慮以下因素: 22周的體重是否達到標準體重, 營養貯存是否達到標準,胸部肌肉橫斷面呈V字形的雞應占80%以上;主翼羽殘留1~2根的雞數應有80%以上。 23周以后, 加料不能操之過急,要少量多次添加。此階段的超量飼喂,將直接導致種母雞子宮結構異常、體重超標、種蛋品質差、孵化率低,同時造成雙黃蛋的比例高及由于腹膜炎或脫肛引起的死亡率增加等。產蛋率達到5%以前,每周加料2—3次,每次不超過3克;產蛋率達到5%以后, 要每天加料, 直到達到產蛋高峰。 3.2 產蛋前期即5%產蛋—產蛋高峰(183—210日齡) 此階段是產蛋上升階段, 體重和蛋重都在增加, 因此母雞產蛋率10%的雞應視為20%—25%的雞飼喂,否則母雞利用自身體脂肪儲備補充飼料中營養素的不足, 雞表現出產蛋率緩慢上升。種雞從開產到產蛋高峰應獲得持續的增重, 且產蛋高峰以后的整個產蛋期, 都要保持一定的增重(約15--20克/周)。加料原則: 母雞需要增料在前, 即料量的增加必須先于產蛋率的增長, 這種需要主要原因在于許多個體母雞的產蛋率要高于雞群的平均產蛋率。 產蛋上升階段的雞群應實行動態管理,根據每天蛋重繪制蛋重曲線并添加趨勢線, 了解蛋重增長趨勢,指導加料 |
歡迎光臨 畜牧人 (http://www.www12347.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