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tton id="imseu"></button>
  • <rt id="imseu"></rt>
    <li id="imseu"><source id="imseu"></source></li>
  • <button id="imseu"><input id="imseu"></input></button>
    <table id="imseu"></table>
  • <strike id="imseu"></strike>

    畜牧人

    標題: 也許一位平民歷史學家正悄悄向我們走來 [打印本頁]

    作者: 金峰    時間: 2009-10-23 20:32
    標題: 也許一位平民歷史學家正悄悄向我們走來
    8月21日,人民網和天涯網同時出現一篇文章《君主社會的朝代更迭模式》。人民網當天置頂,天涯網當天列入精品。每日更新,討論熱烈,還在繼續。一下是節選開頭話:

    我國君主社會的朝代更迭并非只有一種模式,尤其不是只有農民起義、打倒皇帝做皇帝那一種模式,更不是那一種模式的簡單循環。在君主社會的2132年歷史、26次朝代更迭中,大概形成了三種模式、六個版本。這是本文的基本結論。
      討論的方法——
      ——是政治技術層面的而不是政治主張層面的,是經驗的而不是先驗的。是從歷史實際出發、就事論事,重在分析前人運用的方法、措施、手段及其相互關系、具體作用。不是從固定的社會發展理論出發、不討論主義,尤其遠離那種極端的、弄得人只會著急上火不會好好說話、只會當先生不會當學生的意識形態,不給歷史貼標簽。
      ——努力和現實保持客觀距離而不是竭力和現實攪在一起,不搞借古喻今或借今喻古、以古非今或以今非古、將古作今或將今作古那一套老把戲。歷史和現實本來存在客觀距離,以功利的態度、急功近利地把前人硬拉到現實政治斗爭中來做幫手,不僅強暴了前人,而且遠離了歷史,弄得歷史和現實兩不像、都看不清楚,只是浪費了社會資源。清人魏源有句話概括得極好,“執古以繩今,是為誣今;執今以律古,是為誣古 。”
      ——努力以歷史實踐作為檢驗歷史觀點的唯一標準。不迷信古代人、外國人,不片面地套用古代人、外國人的觀點看歷史,不搞古代人、外國人怎么說我們就怎么是;但也不無端藐視古代人、外國人,不有意和古代人、外國人拉開距離,不專門標新立異。無論是誰說的,只要真有道理、真能把某一歷史現象解釋得通,就拿過來;解釋不通的,就自己試一試;自己也解釋不通的,就留待大家、留待后人。中國歷史浩浩蕩蕩,對中國歷史的認識自然也橫無際涯,我們這一代人并不一定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最聰明的一代人,既不可能把前人認識中國歷史過程中的所有錯失統統糾正,也不可能代替后人完成認識中國歷史的任務,更不可能終結炎黃子孫對自身歷史的認識。
      ——將君主社會看作一個整體、一個過程而不是若干朝代的簡單疊加,力求在整體上把握朝代更迭模式的發展變化。對于漫長的中國歷史,顧頡剛先生提出的“分段研究”方法如果不是唯一可行的、也是確實可行的。但也有短處,如同分段研究黃河,結果必然是一段東、一段西、一段不東不西,一段清、一段濁、一段不清不濁,還必須有整體的考察,才有可能把握整體。但也僅僅是可能,做了整體考察的工作,并不一定就能夠有正確的整體把握。
      這樣的討論方法,客觀上就是從朝代更迭這一個側面縱向考察兩千年君主社會。其長在于有利整體把握,避免分段研究可能導致的整體失真;其短在于這絕非一個人的精力所能完全顧及,遺漏、錯失在所難免;所以,真誠歡迎指教、討論。


            天涯網: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no05/1/142149.shtml
            人民網:http://bbs1.people.com.cn/postDetail.do?boardId=60&view=1&id=93875136


    作者: 矮子    時間: 2009-10-23 21:27
    改朝換代是馭人之術,不是興國之策。









    作者: 金峰    時間: 2009-10-23 22:00
    全文新意迭現,很好看。歷史教科書基本是一種觀點、一種語言,而作者的文章未受傳統影響,完全是自己的觀點、自己的語言。
    作者: tbz    時間: 2009-10-24 11:57
    文章寫的很好,可以用精彩來形容.但是仔細研究中國歷史并總結,那還剩下什么呢?記得一個人說過中國歷史只有兩樣東西:權謀與玄學
    作者: 德智先,行言前    時間: 2009-10-29 09:09
    乘興而來,。。。。。。。。
    作者: gaoyuli    時間: 2009-12-11 11:37
    全文新意迭現,很好看。歷史教科書基本是一種觀點、一種語言,
    作者: zhumx001    時間: 2009-12-12 11:58
    有時間一定閱讀。
    作者: 牧馬祁連    時間: 2009-12-12 20:05
    過去看看
    作者: 葉赫娜蘭.孤城    時間: 2009-12-14 00:40
    讀了前面,的確好文。
    作者: 金峰    時間: 2010-1-5 21:56
    一是關于借古喻今。
      
      這是歷史非常悠久的傳統方法,《春秋經》當中就比比皆是。古人以更為遠古的政治實例來比喻當前政治問題,以論證當前措施的正確與否。古代政治是經驗指導下的政治而不是理論指導下的政治,那時還沒有系統的政治理論,前人的政治實踐幾乎是唯一的政治知識淵源,當時的人們引用遠古的政治實例和后來的人們翻開經典著作、引用某位理論家的某段話的作用是一樣的。常常有人據此認為古人有復古守舊傾向,有時可能就是忽略了這一點。客觀而論,古代政治雙方大都是如此,和現代政治雙方大都常常引經據典差不多。這一時期借古喻今的基本傾向可謂以古證今,作為手段是中性的、常用的、通用的。
      當然,談論現實政治總是有一定風險。鄭國的子產執政的時候就曾經有人提議摧毀人們議論朝政的鄉校,但還不是殺頭。秦始皇稱帝后實行集權專制統治,這種風險急劇增大,議論朝政就可能掉腦袋了。這時,借古喻今才開始作為政治斗爭手段出現,并且很快就變得非常主要、使用非常頻繁,人們既以此規避政治風險、又以此表達對現實政治的不滿。
      
      不過,那些寬袍大袖、風度翩然、任意指點江山的士人們剛剛從百家爭鳴的寬松環境中走過來,還不知道集權專制的厲害。不許論今,難道還不許說古嗎?這本來就是他們的看家本領之一,帶著不滿情緒運用起來,可能也非常放肆,類似當著和尚罵禿頭的事情可能很多。秦始皇沒有辦法對付,干脆規定一條:以古非今者族。這一規定的政治傾向很明白,是不許以古非今,以古是今還是允許的,其實是提倡的、鼓勵的。可這時的士人們有個怪毛病,或者說有點逆反心理,你想讓以古是今,偏不;你不許以古非今,偏要。于是,以言入罪就此開始,實質是以統治者對言論的任意解讀入罪。我認為你的話是什么意思就是什么意思,我認為你有罪你就有罪。這樣做看起來很不合理,可完全由士人們自己解讀也未見得就很是合理。其中有個解讀權問題,當時還沒有什么好辦法。更不好辦的是,由于解讀的具體工作量很大,統治者只能層層委托,層層委托就必然導致解讀水平參差不齊、逐級下降,必然導致解讀變成心理猜測、牽強附會、吹毛求疵、望風捕影、無中生有,必然導致大量好心被當作驢肝肺、為淵驅魚、為叢驅雀,以古非今的隊伍越來越龐大,成為君主社會歷史上獨居特色的社會現象。這一時期借古喻今的基本傾向可謂真假難辨的以古非今。
      
      這便是借古喻今的兩種傾向:以古證今;以古非今。
      
      借古喻今直接從古代政治實踐中汲取政治營養,未見得比直接從政治理論中汲取政治營養差多少。理論也無非是來自過去的政治實踐,再加一些邏輯推斷、愿望、理想,是別人消化好的甚至可能是某個膽大妄為之徒的胡思亂想,長處在系統,短處在間接。經驗也是來自過去的政治實踐,需要自己消化甚至需要某個膽大妄為之徒自己杜撰,長處在直接,短處在零亂。兩相比較,各有長短。
      
      但是,借古喻今在實際運用中會向兩個方向發展,成為片面的以古是今或片面地以古非今,問題就出來了。
      
      哲學家認為人不能兩次走進同一條河流,人世間又哪能有完全相同的社會現象呢?歷史和現實本來存在客觀距離,以功利的態度、急功近利地把前人硬拉到現實政治斗爭中來做幫手的時候,雙方都不免會重新梳妝打扮某些歷史現象。需要證明相似的現實正確的時候,就把相似的歷史打扮成美麗動人的西施,令人不由傾心追求;需要證明相似的現實謬誤的時候,就把相似的歷史打扮成丑陋嚇人的東施,令人避之唯恐不及。
      
      每一個人這樣做的時候、每一次這樣做的時候,都可能有充分的理由,都可能只是一點點。一點點夸大或是縮小,一點點突出或是忽略,一點點強化或是淡化,一點點抹黑或是抹紅,一點點杜撰或是否認,一點點無中生有或是徹底抹去。這每一點點,對于浩瀚歷史的整體真實性,可能真的無礙大局,更未見得有多少人是蓄意篡改歷史。但集中起來,就會導致所有人意料之外的合成謬誤,就會使得某些歷史事實、甚至某段歷史時期遠離了本來面目。由于這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所有的改動又幾乎都未標明,后人往往很難注意。于是,當后人以史為鑒的時候,這面鏡子的某些部位已經類似哈哈鏡。
      
      這樣一來,現實政治中的極端化傾向,就有意無意地對歷史作了極端化的改造。于是,我們不僅在討論現實政治的時候頻頻出現激烈沖突,討論歷史問題的時候甚至也發生摑耳光一類肢體沖突。
      
      對歷史的兩個極端改造,不僅在兩個方向上強暴了前人,而且在兩個方向上遠離了歷史真實,弄得歷史和現實兩不像、都看不清楚,只是浪費了社會資源。還是清人魏源那句話概括得好:“執古以繩今,是為誣今;執今以律古,是為誣古 。”
      
      筆者聲明不搞借古喻今或借今喻古、以古非今或以今非古、將古作今或將今作古那一套老把戲,就是建立在這樣一個認識之上的肺腑之言。
      
      筆者努力的目標是從政治技術層面、從歷史實際出發、從歷史現象的直接因果關系入手,盡可能還原歷史的客觀過程、提供歷史的本來面目。至于如何借鑒歷史經驗,那是政治家的事情。一個社會,不能人人都把自己當成多面手、全把式,那可能是國家和民族之一大不幸。
      關心國家大事自然應該,但最好是關心和自己切身利益有關的事情、自己專業內的事情、自己比較了解的事情。不然,極可能只是滿腔熱情地被別人忽悠、奮不顧身地給別人當槍、一絲不茍地替別人數錢,還以為自己一直很自覺,還以為那些錢全是自己的。
      
      二是關于歷史的整體把握。
      
      上次曾經說到:對于漫長的中國歷史,顧頡剛先生提出的“分段研究”方法如果不是唯一可行的、也是確實可行的。但也有短處,如同分段研究黃河,結果必然是一段東、一段西、一段不東不西,一段清、一段濁、一段不清不濁,還必須有整體的考察,才有可能把握整體。但也僅僅是可能,做了整體考察的工作,并不一定就能夠有正確的整體把握。
      
      后來想想,感覺還是錢穆先生說得更妥貼:“要先專精某一斷代,然后來看通史,在這一基礎上重新認識此段歷史,續而再挑某一斷代大下力氣,回來再看通史,這樣一段一段延展開來,最終豁然貫通、渾然一體。”
      
      這樣做自然極辛苦。但除此之外,可能別無他途,甚至可能誤入歧途。
      
      筆者的方法概括起來就是一句話:既不是從君主的角度看中國歷史,也不是從農民起義的角度看中國歷史,更不是從任何一種歐洲理論的角度看中國歷史,而是努力從歷史實際出發、從中國老百姓的角度、從有利于中國老百姓過日子的角度看中國歷史。
      
      這樣一份工作,絕非一個人的精力所能完全顧及,遺漏、錯失在所難免;所以,真誠歡迎指教、討論。


    新帖: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no05/1/151656.shtml
    作者: jiakang    時間: 2010-1-6 14:11
    奇文共賞.......
    作者: flyfish01    時間: 2010-1-6 14:19
    江山帶有人才出啊




    歡迎光臨 畜牧人 (http://www.www12347.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方城县| 丰镇市| 茌平县| 三门县| 永嘉县| 中阳县| 武隆县| 武功县| 建水县| 姚安县| 九江县| 克拉玛依市| 镇坪县| 潞城市| 营口市| 大渡口区| 云浮市| 江都市| 策勒县| 宝清县| 田东县| 临洮县| 城步| 平塘县| 顺义区| 桃源县| 古交市| 沽源县| 辽宁省| 山东| 常德市| 会昌县| 澎湖县| 巩义市| 望谟县| 常州市| 宜州市| 喀喇沁旗| 镇宁| 西畴县| 平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