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人
標題:
黃鱔的生物學特性
[打印本頁]
作者:
gangqiangli
時間:
2009-10-21 11:32
標題:
黃鱔的生物學特性
1.
生活習性:黃鱔是營底棲生活的魚類,對環境適應能力極強,所以在各種淡水水域幾乎都能生存。喜棲于腐植質多的水底淤泥中,甚至在水質偏酸的環境中也能很好生活,常鉆入泥底、田埂、堤岸和亂石縫中洞里穴居。洞穴很深
(
洞長約為魚體全長的
2.5
—
3.5
倍
)
,結構較復雜,有一個甚至多個洞口。黃鱔晝伏夜出,白天靜臥于洞內,夜出活動;溫暖季節的夜間活動頻繁,出穴覓食或守候在洞口捕食。炎熱季節的白天也出洞呼吸與覓食。黃鱔的活動與水溫有關,有春出冬眠的習性。冬季水溫較低,達
10
℃左右時,攝食顯降并開始潛土,低于
5
℃時停止取食,在北方潛入泥土深達
30
厘米,越冬達數月之久。春季水溫
10
℃左右時,遷居地皮、洞穴,開始活動覓食;水溫
15
—
30
℃是攝食、生長的溫度,
18-28
℃為適宜生長溫度,
28
℃以上攝食量減少,
36
℃為臨界溫度。
2.
食性與攝食特點:黃鱔是一種以動物食物為主的雜食性魚類。主要攝食各種水、陸生昆蟲及幼蟲
(
如搖蚊幼蟲,飛蛾,水、陸生蚯蚓等
)
,也捕食蝌蚪、幼蛙、螺、蚌肉及小型魚、蝦類。此外,兼食有機碎屑與藻類。饑餓缺食時,殘食比自身小的黃鱔甚至鱔卵,也食部分麩皮、熟麥粒、蔬菜等植物。鱔苗前期以攝食水中紅蟲為主,后期則以較大的蟲為主。幼鱔與成鱔的食譜基本相同。
黃鱔對植物性餌料大都是迫食性的,效果不好。但魚苗取食某種餌料的習慣一旦形成,就很難改變。因此,在飼育黃鱔的開始階段,必須做好各種餌料的馴養工作,為人工飼養打好基礎。
黃鱔對食物的選擇很嚴,喜食鮮活動物。但在自然條件下食物有被迫性的變化,與自然環境中同季節餌料生物豐歉有關。春季餌料生物少,黃鱔攝入的餌料中泥沙和腐屑的比例較大;夏秋季餌料生物豐富,攝入的餌料中餌料生物比例較大。
黃鱔的攝食強度隨季節溫度變化而變化,據觀察發現,每年
4
—
10
月幼鱔及成鱔均持續攝食,成鱔在繁殖季節也不例外。全年中
5
—
8
月攝食量最大;
4
、
9
、
10
月次之;
11
月至翌年
3
月很少攝食或基本不攝食。黃鱔耐饑餓,長期不攝食不死,但體重明顯減輕。
黃鱔吃食方式為吞食,食物不經咀嚼就咽下,遇大型食物時先咬住,并以旋轉身體的辦法將所捕食物一一咬斷,然后吞食,攝食動作迅速,攝食后即以尾部迅速縮回原洞中。
黃鱔比較貪食,在夏季活動旺盛時,吃食量大,曾測定日食量約占體重的七分之一左右
(
一般魚類為
5%
—
8%
。
)
3.
生長與年齡:黃鱔在自然條件下生長較緩慢,年增重為
1
倍左右;在人工飼養條件下,黃鱔的年增重可達
3
倍左右,網箱生態養鱔的年增重可達
4
—
5
倍。
黃鱔的生長與年齡密切相關,其生長指標和生長常數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有變化;不同年齡階段,生長指標和生長常數不同。黃鱔在
2
齡前生長較慢,
3
齡后生長顯著加快,
4
齡生長最快,
5
齡后相應減慢,往后逐步遞減。所以,農民朋友飼養黃鱔最好挑
2
齡種,養兩個年頭即上市。
4.
性別與性逆轉:黃鱔不像其它動物那樣終生屬于一個性別,它是前半生為雌性,后半生為雄性,中間轉變階段叫雌雄間體。這種由雌到雄的轉變叫性逆轉現象。在達到性成熟的黃鱔群體中,較小的個體是雌性,較大的個體主要是雄性。一般情況是體長在
24
厘米以下的個體均為雌性;
24-30
厘米個體雌性仍占
90
%以上;
30-36
厘米的個體雌性占
60
%左右;
36-38
厘米的個體雌性占
50
%左右;
38-42
厘米的個體雄性占
90
%左右;
42
厘米以上個體幾乎
100
%為雄性。
作者:
我稀里糊涂
時間:
2010-4-20 18:07
下載學習了,謝謝。
歡迎光臨 畜牧人 (http://www.www12347.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
主站蜘蛛池模板:
仁怀市
|
柞水县
|
温宿县
|
连江县
|
宝清县
|
德州市
|
彭阳县
|
时尚
|
双辽市
|
克什克腾旗
|
台南市
|
丘北县
|
阿巴嘎旗
|
天全县
|
卢湾区
|
五大连池市
|
襄汾县
|
柘城县
|
泗洪县
|
洞头县
|
陇西县
|
巴彦县
|
苍山县
|
永定县
|
襄城县
|
惠安县
|
兰考县
|
政和县
|
敖汉旗
|
靖州
|
雷州市
|
林口县
|
大埔县
|
土默特右旗
|
鄂伦春自治旗
|
长兴县
|
玛曲县
|
房山区
|
深泽县
|
兴安盟
|
泸水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