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奶粉說漲就漲――國內奶企喪失話語權 在中國奶粉市場還沒有從“三聚氰胺”事件陰影中徹底走出來時,洋奶粉繼去年三四月份漲價后又再次提價,而且是在原材料成本下降情況下的逆向調價。 據超市銷售人員介紹,7月上旬,洋奶粉巨頭――惠氏率先宣布下屬的7個品牌奶粉價格上調,各大洋奶粉紛紛跟進。從7月開始,惠氏金裝嬰幼兒奶粉漲價8%至10%,美贊臣嬰幼兒配方奶粉全線產品提價8%,多美滋奶粉平均漲幅為5%。據銷售人員介紹,在漲價前期,不少消費者聞風趕來搶購進口奶粉,很多人一買就是一二十桶。 國家發改委價格司的監測數據也顯示,惠氏、雅培等洋奶粉從7月上旬起陸續調高了部分產品的零售價。 作為此次率先上調價格的惠氏中國公司對外聲明稱,目前供應中國市場的惠氏嬰幼兒配方奶粉主要由惠氏新加坡工廠生產。隨著國內需求增長,新加坡工廠產能已不能滿足供應,因此將部分產能轉移到歐洲和澳大利亞工廠生產,由此造成的生產成本、運輸成本、人力成本上升和關稅上漲,導致價格調整。 惠氏等公司的帶頭漲價由此引發了又一輪洋奶粉價格上漲。另一些進口奶粉品牌如雅培則聲稱,漲價的原因是因為添加了新的營養元素、更新了包裝等原因。 然而,有關奶業專家則對進口奶粉漲價的原因表示質疑。 據有關資料顯示,從進口奶粉的成本構成來看,目前除了原材料白糖從每噸3900元漲到每噸4500元之外,其他的原輔材料、營養元素、添加物質都沒有漲價。不僅如此,占到奶粉成本七成比重的基粉,進口采購價不升反降,已經從去年每噸4.3萬元跌到了目前的每噸2.1萬元。 有業內人士認為,奶粉進口地調整而導致的關稅、運輸等成本上升并不足以構成奶粉漲價的重要因素。根據運作成本估算,洋奶粉的利潤高達30%至50%,有時甚至更高,即使因產地調整而導致關稅、運輸等成本增加,也完全可被企業自身消化吸收,以此為原因漲價的理由并不充分。而以包裝為名漲價更是沒有根據的逆向漲價。 在業內專家看來,洋奶粉漲價的真實動機在于外資品牌乳品企業利用國內乳業尚處在“三聚氰胺”事件后遺癥的低潮期,乘虛而入加大擴張市場份額,并操控在華市場話語權,推行定期漲價的營銷策略。 從近幾年奶粉漲價風波來看,洋奶粉總是價格上漲的始作俑者。 “漲價風”透露出進口奶粉品牌在國內市場話語權不斷加大的信息。據有關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嬰幼兒奶粉市場每年消費額達250億,而惠氏、多美滋、雅培、美贊臣、雀巢等幾大洋品牌奶粉就占據了130億的市場份額,這個趨勢還在不斷擴大。就在洋奶粉漲價時,多達40萬噸的國產奶粉卻不得不以低至每噸1.2萬元的虧本價銷售。 業內人士紛紛指出,“三聚氰胺”事件使我國乳業陷入信任危機,洋奶粉借機加大力度進軍中國市場。要遏制洋奶粉在國內市場的隨意漲價,根本之路在于振興國內乳業。國內乳業要盡快奪取市場話語權,關鍵在于提高自身的產品質量、改善加工工藝、打造民族品牌,避免再次發生食品安全等事件。 與此同時,為幫助國內乳業盡快走出“三聚氰胺”事件的陰影,專家建議,國家的相關優惠補貼政策應用在刀刃上。對使用國產奶粉的廠家如食品廠等,國家可采取減免增值稅、稅收返還或直補的政策,也可考慮實施“奶粉下鄉”配合奶粉收儲計劃,從而鼓勵引導更多的食品企業使用國產奶粉。 |
歡迎光臨 畜牧人 (http://www.www12347.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