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tton id="imseu"></button>
  • <rt id="imseu"></rt>
    <li id="imseu"><source id="imseu"></source></li>
  • <button id="imseu"><input id="imseu"></input></button>
    <table id="imseu"></table>
  • <strike id="imseu"></strike>

    畜牧人

    標題: 常見腹痛病的診斷與治療 [打印本頁]

    作者: nnii521    時間: 2009-7-26 18:35
    標題: 常見腹痛病的診斷與治療
    常見腹痛病的診斷與治療

      腹痛癥是具有腹痛癥狀的一類疾病的總稱,“起臥”是腹痛的典型表現,腹痛癥是一個綜合性癥候群,導致發病的原因很多,臨床上以胃腸道疾病引起的最為多見,又稱真性腹痛,主要是由于草料、飲水質量的異常、飼喂方法不當、使役不合理、外界氣候條件突變以及寄生蟲等綜合因素影響,并在胃腸機能紊亂的基礎上所引起的。現在把奶牛常見腹痛病簡要介紹如下。
    1 瘤胃積食
    1.1 病因
    1.1.1 飼養管理失調,牛常喂粗硬、不易消化的飼草(如秸稈、花生藤等),飲水不足,日久積聚于胃中致病。
    1.1.2 使役過重引起脾胃虛弱,功能減退,無力運化腐熟草料而聚于胃中致病。
    1.1.3 突然變換飼料或暴食大量精料而致急性瘤胃積食。
    1.1.4 由其他疾病繼發而引起,如前胃弛緩、直胃阻寒、百葉干及產后病后體虛等。
    1.2 癥狀
    食欲、反芻減少或停止,常拱背努責,磨齒搖尾,站立不安,四肢張開,后肢踢腹,腹部有痛感。糞便少而干硬或拉稀,或便秘與拉稀交替發生,有的糞中帶有血絲或黏液。呼出酸臭氣體。病牛瘤胃蠕動減弱或消失,瘤胃蠕動波極短(每次不超過10秒)。癥者迅速衰弱、脫水,四肢顫抖,呼吸加深,視覺擾亂,最后昏迷而死。慢性經過者腹部有氣脹,多為時脹時消反復出現。鼻鏡少汗、無汗或龜裂,口色赤紅,舌苔苦膩。
    1.3 治療
    1.3.1 水針注射關元俞穴
    1.3.1.1選穴:選關元俞;即第一腰椎橫突游離端外前角下方,左右各一穴。
    1.3.1.2選藥;新斯的明8~10毫克,維生素B1 1000~1500毫克,維生素B2500~1000毫克,安鈉咖2~4克,混合一次注入關元俞穴。
    1.3.1.3 病程長或病重者可配合下方:枳實、厚樸、檳榔、茯芩、黨參、黃芪、青皮、陳皮、山楂各70克,大黃、芒硝各250克,大戟、二丑各80克,玄參、生地各60克,水煎灌服,每日1劑,分3次內服。
    1.3.2 洗胃配合藥物治療
    1.3.2.1 洗胃:將患牛站立保定,固定頭部,用開口器打開口腔并固定,然后將胃導管通過開口器中央的圓孔,緩緩插入瘤胃。導管一般插入120~150厘米,然后通過胃導管注入溫食鹽水10千克,以稀釋瘤胃內容物,待腹部隆起后,將導管放低,導出內容物。反復沖洗瘤胃2~3次。
    1.3.2.2 清洗患牛的消化道:魚石脂30克、95%的酒精100~200毫升、硫酸鈉400~500克,大黃50~100克,適量的溫水,一次灌服。
    1.3.2.3 興奮和促進患牛的前胃蠕動:10%的氯化鈉200~300毫升,5%的氯化鈣200~300毫升,20%的安鈉咖20毫升,5%的葡萄糖2000~3000毫升,一次靜脈注射。
    1.3.3 嚴重的病例,應及時采取手術療法。切開瘤胃,掏空發酵腐敗的瘤胃內容物。
    2瓣胃阻塞
    瓣胃阻塞有2種類型:一種是發病比較緩慢以鼻鏡干燥、排糞粟子狀為主要癥狀的慢性型;另一種是發病突然以腹痛為主要癥狀的急性型。此病多發于冬春兩季。
    2.1 發病原因
    2.1.1 牛百葉干多因青飼料缺乏,長期過多的飼喂粗糙干硬的飼料,以及糠麩、米糠和磨碎的豆類引起。
    2.1.2 多喂含泥土的草料,且又飲水不足,長期勞役過度,以致胃中津液耗損,食物在瓣胃停滯不能正常運轉,日久津液耗損過甚而本病。
    2.2 臨床癥狀
    突然發病,急劇腹痛,急速行走,突然摔倒。倒地后用后肢刨地并用力摔打后肢,鞭打不起。由于反復摔打后肢,至使后肢部分被毛脫落、擦傷、出血。病初排少量稀糞,中期排算盤珠樣干糞,以后排糞停止。聽診瓣胃蠕動音減弱或消失。
    2.3 診斷通過有長期喂難以消化飼料的病史,而且飼料品種單一臨床癥狀及瓣胃穿刺內容物異常堅硬結合聽診瓣胃蠕動音減弱、觸診瓣胃體積增大可確診。
    2.4 治療
    2.4.1 瓣胃投藥
    2.4.1.1 保定:
    病牛站立保定,瓣胃處剃毛消毒。
    2.4.1.2 注射部位:右側倒數第四肋骨間與肩端水平線交點處定注射部位。
    2.4.1.3 操作方法:用三胃投藥槍從注射部位垂直皮膚刺入12~15厘米,左手固定針頭,右手用20毫升注射器(含滅菌生理鹽水),反復注入吸出,若有胃內容物即部位準確,可注入藥液。一次性注入25%的硫酸鎂500~1000毫升。或注入蓖麻油250~500毫升。
    2.4.2 瓣胃手術
    2.4.2.1 保定:六柱欄內站立保定。
    2.4.2.2 麻醉:采用腰旁神經傳導麻醉,每點用3%的鹽酸普魯卡因20毫升,配合0.5%的鹽酸普魯卡因進行局部浸潤麻醉。
    2.4.2.3 手術部位:于右側腹肷部,由最后肋骨弓至髖結節中央之三角區內、距腰橫突外緣5~10厘米處向下作 20~25厘米的垂直切口(體型小的牛 15~20厘米)。
    2.4.2.4 術前準備:手術部位按常規方法消毒處理。
    2.4.2.5 手術方法:一次性切開皮膚及皮肌,沿肌纖維方向鈍性分離腹外、腹內斜肌,切開腹橫肌和腹膜。手臂進入腹腔探查瓣胃的位置和狀態。然后將接有針頭的細膠管和針頭帶入腹腔并刺入胃內。向瓣胃內注入2000~3000毫升的生理鹽水。將帶針頭的膠管抽出后,左手用握壓或切壓方法由輕到重,將胃內容物壓扁或使其軟化。如阻塞疏通后,可由肛門排氣或排稀臭糞便。
    2.4.3 通過瘤胃沖洗瓣胃療法
    2.4.3.1 常規方法保定、麻醉、開腹。
    2.4.3.2 確診瓣胃阻塞后,隔離(與創緣皮膚固定)并切開瘤胃,取出瘤目內容物1/3~l/2后,皮管通過網一瓣孔由前向后,從淺到深沖洗瓣胃.水溫以35℃~40℃為宜。沖洗軟化阻塞物 15~20厘米即可。
    2.4.3.3再選用15~20厘米的針頭連接皮管,分兩點從瘤胃內刺入瓣胃,一點注入3%的碳酸氫鈉溶液50~1000毫升,石臘油 200~300 毫升,另一點注入0.9%的生理鹽水 500~1000毫升(針頭邊注入邊后退),拔針后,在瘤胃從前向后按壓瓣胃,待松軟后并有液體流動感覺時即可。
    2.4.3.4 縫合瘤胃,腹腔灌注青霉素、胰蛋白酶、普魯卡因。再用常規方法關腹。
    3 創傷性網胃炎
    3.1 病因
    3.1.1牛采食迅速,咀嚼不充分,舌粘膜和頰黏膜上朝向后方的角質化的長乳頭使口腔感覺遲鈍,食入異物不易脫落。
    3.1.2牛吞入鐵絲、鐵釘和縫衣針等金屬尖銳異物沉積在瘤胃底部或隨食物進入網胃沉積在網胃的底部。
    3.1.3 由于網胃體積小,收縮力強,特別是網胃的第二相收縮時網胃腔幾乎消失,致使尖銳異物刺傷或穿透網胃壁。另外,任何導致腹內壓增大的原因也都可促使本病的發生,如妊娠后期、分娩、臌氣、奔跑跳躍和種公牛的配種等。
    3.2 癥狀
    大多在采食異物后l~4天發病,也有經過幾個月才發病的。由于異物所引起的損傷程度的不同而呈現不同的癥狀,通常可以分為兩種不同的類型。
    3.2.1 呈急性經過時,病牛精神沉郁;伸頸、低頭、弓背,肘外展,采食、吞咽動作遲緩,下坡或急轉彎時非常謹慎。瘤胃蠕動減弱并呈現中等程度的膨氣,反芻和曖氣停止,糞便干少,呈暗黑色,常覆蓋一層粘液,有時可見潛血。體溫在穿孔后l~2天升高1℃,呼吸淺表,心率可達100次/分。
    3.2.2 慢性型臨床上無明顯癥狀,有的異物在瘤胃或網胃內游離或僅表現前胃弛緩的癥狀,病情時輕時重,進行相應治療也不能改善。因長期食欲減退而消瘦、貧血或慢性臌氣,逐漸喪失生產性能,也可能發生膿毒敗血癥而死亡。
    3.3 治療
    3.3.1保守療法
    最常用的是站臺療法,使病牛保持前高后低的姿勢立于斜坡上以減輕腹腔臟器對網胃的壓迫,促使異物退出網胃壁,同時內服磺胺類藥物,或用青霉素和鏈霉素肌肉注射,連續用藥3天。也可用特制帶鋼絲繩的強性磁鐵經口投入網胃中,吸取出金屬異物,同時應用青霉素和鏈霉素。
    3.3.2 手術療法
    病牛六柱欄內保定,椎旁神經阻滯麻醉或全身淺麻醉配合局部浸潤麻醉。在體形較小的牛切口定位以左側髓結節與最后肋骨連線為中點,大體形的肉牛和奶牛切口定位可向前,位于倒數第二肋骨處,應切除該肋骨,切口長約25~30厘米;暴露腹腔后,先行瘤胃固定再切開瘤胃,待瘤胃壁外翻固定后迅速套入洞巾。取網胃內容物時應先適當地取出部分瘤胃內容物,然后向瘤胃的前下方伸入,通過瘤網胃間孔進入網胃,檢查胃底部和前壁是否有金屬異物刺入、硬結或波動感的膿腫,若有膿腫,可切開膿腫使膿汁排入網胃中,取出全部金屬異物;然后常規閉合瘤胃切口與腹腔。
    4 腸痙攣
    4.1 病因
    熱渴暴飲,乘騎負重后急飲冷水,或暴雨淋漓,寒濕凝結于小腹之中,形成腸管強力興奮,不時臌氣,腸內氣流不通,以致引起收縮性激烈疼痛。
    4.2 癥狀
    病牛精神煩躁,食欲、反芻停止,耳鼻俱冷,腹部飽滿,腹痛不安,呈陣發性疼痛,時起時臥。行走時時而伸腰,時而拱背,時而前蹄刨地,時而后肢踢腹,臥地后回頭觀腹,兩眼上翻,胃腸蠕動增強,腸鳴,不斷排出稀便。嚴重時肌肉震顫,伸頭伏臥。與結癥主要鑒別是:胃腸蠕動有雷鳴聲,而結癥的胃腸音極微弱,甚至聽不到,直腸檢查,結癥有阻塞物,而痙攣則摸不到阻塞腸。
    4.3 治療
    治療主要采用腹部溫熱療法、鎮痛、解痙。通常投服溫熱的常水,加30毫升的顛茄酊,或者皮下注射0.025~0.03克阿托品,或同時用溫水深部灌腸。
    癥狀輕的,只需皮下注射安乃近溶液30~40毫升鎮痛。或者用白酒350克、生姜200克(切碎)、紅糖200克,一次喂服。
    5 腸便秘
    5.1 癥狀
    奶牛的腸便秘,以發生在結腸段最為常見。
    5.1.1  病牛初期都表現程度不一的腹痛癥狀,踢腹、拱背、后肢頻頻交替踏地,腹痛隨著病程的進展很快消失,有15%左右的病牛伴有輕微的間歇性瘤胃臌氣。
    5.1.2 患牛發病都比較突然,發病后立即停上采食,瘤胃蠕動消失,反芻但咀嚼無力;鼻鏡干燥,90%左右不見排糞或排出千硬、附有黏液的糞球。
    5.1.3  直檢:肛門緊縮,直腸內空虛,有30%左右在直腸內可能摸到附有黏液、干硬糞塊、一般直檢在右側中下部可觸摸到大小不一的硬物。
    5.2 治療
    根據“瀉下通腸”的原理,采用“上瀉”、“通腸”的方法,取得良好效果。
    5.2.1 “上瀉”即從口腔經胃管投服瀉藥:先將硫酸鎂500克配成6%的溶液投服,接著灌入石臘油500毫升,入工鹽100克。以上劑量均為體重300千克的成年牛,體積小的酌情減量。
    5.2.2 “下通”即從肛門灌入肥皂水:將低濃度的溫肥皂水用灌腸器進行深部灌腸(沒有灌腸器的可用一端為漏斗胃管進行灌腸,盡量將漏斗提高,使肥皂水更易流入腸管深部),病牛往往隨灌腸水量的增多而徘出一些干硬的糞塊。灌腸水量一般成年牛為40千克。
    6 腸套疊
    6.1 病因
    本病常發于冬季,且多發于哺乳犢牛。主要由于母乳濃稠或變質,引起消化不良,或因暴飲冷水,引起腸管痙攣性收縮所致。成年牛可能是因為腸道寄生蟲的侵襲,或存在腫瘤及炎性增生物,真正原因不明。
    6.2 癥狀
    突然腹痛不安,踢腹,搖尾,頻頻起臥;后肢站立時,背部低沉,尤其是胸腰椎關節部分。病后12~24小時,腹痛減輕或消失,病牛精神委頓虛脫。繼發腸壞死及腹膜炎時,體溫升高1℃左右。脈搏80~120次。呼吸淺表,有喘息現象。有的病例僅表現腹部不適感和里急后重,初期可排出一些黏液樣的糞便,或隨后排出一些混有松餾油樣的物質。直檢,腹內壓增高,直腸內存在一些棕褐色膠凍樣糞便,仔細觸摸,能發現緊張的腸系膜及圓柱狀腫脹的腸管。
    6.3 診斷
    根據癥狀中發病時背部下沉,很快的排出一些黏液樣的或松餾油樣糞便;直檢可發現腸系膜緊張及圓柱狀腫脹,可以初步診斷,必要時剖腹探查。
    6.4 治療
    由于患部在一般情況下都會發生不同程度的腸瘀血、水腫、壞死和粘連,即使在病初企圖用手術療法整復腸管,成功的可能性也不大。因此,一經確診的病例,最好進行腸管切除和吻合術。
    7 網膜纖維狀瘤
    7.1 病因
    7.2 癥狀
    病牛腹部逐漸脹大,可摸及腫塊,腹部隱痛、脹滿、踢腹,以及消化道功能紊亂等癥狀。全身迅速消瘦、貧血或惡病質,也可有血性或非血性腹水。叩診結合聽診會出現鋼管音。
    7.3 診斷
    本病應與真胃變位做出鑒別,真胃變位時是漸進性消瘦,消瘦沒有腫瘤這種消耗性疾病那樣迅速。糞便煤焦油樣。確診需要借助腹腔探查。
    7.4 預后
    一經確診,建議淘汰。
    8 奶牛產后子宮血瘀腹痛癥
    8.1是臨床常見病,其發病多因產牛年老體衰,氣血虛弱或氣滯血瘀所引起或受涼感胃,或飼喂冰冷飼料和飲水所致、有的病例則繼發于胎衣脫落不全或胎衣不下、子宮垂脫、子宮內膜炎等,上述原因導致子宮氣停滯、血瘀腫脹、惡露蓄留、子宮復舊不全而發病。
    8.2 癥狀
    患牛分娩后下腹疼痛,腹部疼痛劇烈,表現拱腰、努責、發出“吭吭”聲,起臥不安或側躺于地,四肢伸直亂蹬,而且拒絕觸按、惡露不下,此是瘀血阻在子宮引起;有的疼痛夾冷感,遇熱痛感減輕、惡露量少、色紫、有塊,此是寒氣入宮、氣血阻塞所致。本病大多是血瘀和寒引起,但也有失血過多子宮失于滋養而表現隱痛空空、惡露色淡的。并發脾胃虛弱、功能弛緩、食物積滯等全身癥狀。
    8.3 治療
    8.3.1 溫經通脈,活血祛瘀:用生化湯加減:當歸60克,川芎、桃仁各30克,炮姜、甘草各25克,水煎后加童便100毫升,黃酒0.2千克調制灌服。
    8.3.2 加強子宮的收縮,促進子宮復舊:垂體后葉素或雌激素注射液:50~100單位肌肉注射;益母草膏(沖劑),每次30~60克,開水灌服。1次/天,用于瘀血阻于子宮者;麥角注射液,5~15毫升皮下或肌肉注射。

    作者: 祝君好運888    時間: 2009-7-26 20:05
    收藏一下  ,好好學習
    作者: wawp    時間: 2009-7-26 20:19
    有好的知識一定要學習啊




    歡迎光臨 畜牧人 (http://www.www12347.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度市| 浦城县| 义马市| 旌德县| 长治县| 华亭县| 衢州市| 吴堡县| 钦州市| 绥宁县| 苍梧县| 罗田县| 温宿县| 临清市| 新津县| 北海市| 西乌珠穆沁旗| 繁昌县| 庄河市| 德昌县| 秦皇岛市| 思茅市| 徐汇区| 平湖市| 乌鲁木齐市| 天等县| 扬中市| 大庆市| 临武县| 兖州市| 东源县| 理塘县| 商城县| 高要市| 慈溪市| 远安县| 区。| 苏尼特左旗| 华亭县| 托里县| 武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