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tton id="imseu"></button>
  • <rt id="imseu"></rt>
    <li id="imseu"><source id="imseu"></source></li>
  • <button id="imseu"><input id="imseu"></input></button>
    <table id="imseu"></table>
  • <strike id="imseu"></strike>

    畜牧人

    標題: 養鴨考古札記 [打印本頁]

    作者: 胡文輝    時間: 2009-7-12 18:11
    標題: 養鴨考古札記
    沈曉昆
    范梅華
    戴網成
    王永昌
    鎮江市科學技術局
    江蘇省家禽科研所
    鎮江水禽研究所
    《農業考古》2009年第1期

    中國是養鴨大國,更是養鴨古國。中國養鴨有悠久的歷史。據考證,中國養鴨當在四、五千年以前。我國有豐富的鴨品種資源,這是我們祖先留給我們的一份寶貴的的歷史遺產,也是發展現代養鴨業深厚的物質基礎。深入了解我國養鴨的歷史,不獨是為了繼承,更是為了創新。

    《中國禽類遺傳資源》一書(陳國宏主編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年6月),在國內現已出版的各種禽類品種資源書籍中,既是最新出版的,也是收錄家禽地方品種資源最多的書,總體反映了現已出版家禽品種資源書籍的研究成果。但現已出版的家禽品種資源專著,對地方鴨品種資源形成歷史的敘述,多在100年至300年之間。這顯然未能真實地反映地方鴨品種形成歷史的實際狀況。此外像養鴨治蟲的歷史、對家鴨失去抱孵性的認識史等也存在同樣的情況。筆者不揣淺漏,結合平日收集到的資料,對這些問題作一些探討。

    1、鴨品種形成的歷史

    1
    .1白羽鴨


    白羽鴨是麻鴨的變異種。中國地方鴨品種中的白羽鴨有北京鴨、連城白鴨、巴山白鴨。據品種志記載,北京鴨的飼養歷史有三百多年、連城白鴨、巴山白鴨有百余年的飼養歷史。


    但早在宋代,我國勞動人民就已經從麻鴨品種中選育出羽色全白的白鴨品種,[宋]張耒《雙白鴨》和《雙鳧》詩為這個結論提供了有力的證據:“皎潔靜天姿,雙棲莫相忌”。“雙鳧元自白,況乃小池清。逐伴知身潔,當庭獨眼明”張耒為北宋詩人,生卒年為1054—1114年,足見白羽鴨選育的歷史遠不止三百多年,至少也有九百到一千年的歷史了。


    白羽鴨通常為白羽、黃喙、黃蹼,白羽而烏骨、烏喙、烏蹼的鴨,就更為珍奇了。[明]李明珍(1518—1593)《本草綱目》(成書于1568—1578)中有這樣的記述“鴨,……但有純黑、純白者。又有白而烏骨者,藥食更佳”,這里,白羽烏骨鴨是作藥食用;[明]文震亨(1585—1645)的《長物志》中,卷4禽魚中也記載了烏喙白鴨“他如烏喙白鴨,亦可畜一二,以代鵝群,曲欄垂柳之下,游泳可玩。”而在這里,烏喙白鴨是作觀賞用。


    現存世的地方鴨品種中,“白而烏骨者,藥食更佳”的鴨只有連城白鴨一個。而根據上述兩則文獻記載,則可以認為,連城白鴨的歷史當有四百年以上,而且被保存到了今天,并且至今仍在發揮著藥食的作用。


    1
    .2黑羽鴨


    據品種志記載,中國的黑羽鴨品種有莆田黑鴨、白嗉黑鴨、遼寧白嗉鴨、文登黑鴨。除莆田黑鴨分布在長江以南外,其它三種黑鴨都分布在黃河以北的環渤海地區及東三省。從地理分布上看,呈連續分布狀。白嗉黑鴨分布最北,遼寧白嗉鴨居中、文登黑鴨最南。關于黑羽鴨形成的歷史,品種志上多未作介紹。[明]李時珍《本草綱目》中有所記載“鴨……但有純黑、純白者”。這樣看來,黑羽鴨的歷史至少也有400多年了。


    東三省的白嗉黑鴨及文登黑鴨共同的羽色特征是除胸部一塊為白羽外,其余全身為黑羽。白嗉黑鴨的引種傳播的情況怎樣,是否為同一個鴨品種,品種志上均未見介紹。根據考古發現,東三省的白嗉黑鴨應該是從山東半島傳去的。山東半島和遼寧半島的自然地理條件和生態環境幾乎完全相同,中間僅隔一個渤海海峽,海峽中還有廟島群島相連,在這里渡海是最方便不過的。水稻的傳播史如此,鴨的傳播史當與水稻的傳播史相仿。


    1
    .3鳳頭鴨


    現有品種志中無風頭鴨品種的記載,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曾經選育過鳳頭鴨的觀賞鴨品種。據《事物紺珠》(明·黃一正1591年著,距今已有400多年。)記載,在我國浙江、福建、江西有一種白毛、烏骨、頭有高毛的鳳頭鴨。可惜這種鴨品種早已失傳。鎮江水禽研究所現已育出了紅毛鳳頭鴨鴨,使丟失了400多年的鳳頭鴨這一觀賞鴨品種得以再現。有關鳳頭鴨的古代記載,無疑為我們今天開展觀賞鴨鳳頭鴨的選育,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1
    .4紹興鴨


    紹興鴨歷史悠久。[南宋]陸游(1125—1210)(稽山行》(作于1205年)一詩中有“陂放萬頭鴨,園覆千畦姜”的記述。陸游是浙江紹興人,此詩寫于1205年,是詩人暮年居住在紹興鄉間時所寫。紹興鴨的文字記載已有近800年的歷史,實際歷史當有上千年的歷史。


    1
    .5伊犁麻鴨


    雖然《新疆家畜家禽品種志》(新疆人民出版社1988)中沒有記載新疆鴨的品種。但在《伊犁畜禽品種資源》(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畜牧局1983)中卻有伊犁麻鴨的明確記載:


    伊犁麻鴨屬卵肉兼用型品種,從形態上看,與我國其它地方的麻鴨品種有很多相似之處,可能是早期從我國內地傳入。同時,本世紀初大量蘇僑移居伊犁,也帶來一些蘇聯麻鴨品種。這些外地鴨種在伊犁匯集、繁衍,經人們長期培育而成。全區共有麻鴨近10萬只(1983年時的數字)主要分布在伊犁州,以伊犁河谷地帶較多。”


    如果說《伊犁畜禽品種資源》一書中還只是說“可能是早期從我國內地傳人”的話,現在我們則可以肯定地說,伊犁麻鴨早在200多年前,就已從中國內地引入新疆了。筆者在[清]紀昀(1769—1805年)的《烏魯木齊雜詩·物產》(作于1771年)中找到了新疆鴨引種更早的、更直接的證據。

    [清]紀昀(1769—1805年)“謫烏魯木齊凡二載”,寫下的《烏魯木齊雜詩》(作于l771年)中有“鴨綠鵝黃滿市中,…加餐便憶坤司馬”詩句。紀昀自注有“鵝鴨之種,皆坤司馬所攜致,今滋生蕃衍矣”。可見在二百多年前的清代,鴨已從內地引入新疆,且當地已掌握了鴨的孵化技術,已有較多的飼養了。這是一則新疆鴨引種、品種形成的寶貴記載。至于鴨是從內地什么地方引進新疆的,引進的又是什么鴨品種?則有待于深入研究。據筆者收集到的圖片資料,伊犁麻鴨現已應用在新疆的稻鴨共作上。

    2、養鴨治蟲的歷史
    養鴨治蟲的歷史,有學者考證,有文獻證明的養鴨防治蝗蝻的歷史為400年。據筆者的最新考證結果,有文獻證明的用鴨防治稻田蟛蜞的歷史當在600年以上。這比養鴨防治蝗蝻的歷史又提早了200年。(詳見《農業考古》2008/1)

    3、對家鴨失去抱孵性的認識史


    家鴨從野鴨馴化而來,野鴨有抱孵性,家鴨卻已喪失了抱孵性。那么家鴨是什么時候失去抱孵性的?雖然確切的年代難以搞清楚,但大致的時間還是可以推知的。公元2世紀的《風土記》有“鴨,春孚雛”的記載。公元六世紀成書的《齊民要術》有“伏時,…大鴨二十子;小者減之”的記載。可見,此前家鴨還是有抱孵性的。



    家鴨既已失去抱孵性,就得用其它方法來繁殖。用雞抱孵鴨子,就是其中一種辦法。東漢(25—220)應劭《風俗通》“雞伏鴨卵,雛成入水”是1700多年前的記載。[宋]梅堯《鴨雛》一詩中有“春鴨日浮波,羽冷難伏卵,嘗因雞抱時,托以雞窠暖。三旬殼既圻,乳毛寒脛短,雞寧辨其雛,翅擁情款款。一日向水涯,所稟殊未斷,泛然去中流,雞呼心
    。”的詩句。這首詩,用生動的語言,既描寫了鴨子的形態特征,又記述了鴨的生物學特性。詩中談到家鴨已經失去了抱孵性,采用雞來抱孵;鴨的孵化期是三十天(三旬是約數,實際上為二十八天)。這首詩作于1047年,也就是說,對于家鴨失去抱孵性的認識,已有上千年的歷史了。

    用雞來抱孵鴨子,不失為一種孵化方法,但一次抱孵的數量有限,難以滿足規模養殖的需要,人工孵化也就勢在必行。“陂放萬頭鴨”、([宋]陸游詩)“鵝鴨成群如市肆”([宋]馬之純(1143—1195)詩)這樣規模的養鴨數量,不可能是采用家雞抱孵的,而只能是采用人工孵化的。而更早在公元8世紀,唐代詩人白居易(772—846)的《和微之春日投簡陽明洞天五十韻》(作于 B28年)詩中,就有“產業論蠶蚊,孳生計鴨群”的詩句。詩中描寫了浙江紹興豐富的物產和生產門類。詩中雖然沒有明確說明鴨雛是雞抱孵的還是人工孵化的,但是只要稍作分析,就可以認為,鴨雛應是采用人工孵化的。到了13世紀[宋]趙希鵠《調燮類編》中,則已經有了明確的人工孵化的文字記載“…無雌抱者,以牛糞漚而出之”。由此可以認為,家鴨人工孵化的歷史當在千年以上,這就是我們祖先對家鴨人工繁殖的重要貢獻。

    4、鴨規模養殖的歷史

    山鄉只有輸蕉戶,水鎮應多養鴨欄。”([唐]張籍(約767—約830)《送汀州源使君》)是說鴨為水禽,有水源的地方應該大力發展養鴨業。這在今天看來,仍然是十分正確的。[宋]陸游“陂放萬頭鴨”的詩、[宋]馬之純“鵝鴨成群如市肆”的詩,生動地描寫了當時規模養鴨的情況。而比此更早的記載則有[唐]陸廣微《吳地記》“鴨城在吳縣東南二十里。”、[宋]范成大《吳郡志》(1192年)“吳王筑以養鴨”。[宋]李昉《太平御覽》(成書于983年)“鴨城者,吳王筑城。城以養鴨,周數百里。”這幾條文獻記載,都說明了吳王筑城以養鴨的史實。這里所說的吳王指的是春秋時的吳王夫差(?—公元前473)據此可以認為,我國規模化養鴨至今已有2400多年的歷史了。

    總之,結合考古資料、古代詩文,將現有鴨品種的形成歷史、養鴨治蟲的歷史等前推了數百年,從而改寫現有家禽品種志、養鴨書上對鴨品種形成的歷史、養鴨治蟲的歷史、對鴨生物學特性認識史的記錄。這對于弘揚古代農業文明,促進現代農業發展是大有裨益的。
    作者: 372151    時間: 2009-7-12 20:02
    不了解,我是來學習的




    歡迎光臨 畜牧人 (http://www.www12347.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
    主站蜘蛛池模板: 祁连县| 宜阳县| 松溪县| 浪卡子县| 洪湖市| 马关县| 北流市| 通化市| 桦南县| 泸溪县| 双流县| 广南县| 军事| 白沙| 大渡口区| 甘孜县| 缙云县| 长子县| 奉化市| 文安县| 合阳县| 塘沽区| 济阳县| 繁昌县| 古蔺县| 红安县| 荆门市| 无棣县| 夏邑县| 桓台县| 漳浦县| 普陀区| 平潭县| 措美县| 德安县| 勐海县| 凌海市| 浮梁县| 祁连县| 兰西县| 漠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