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人
標題:
黃鱔養殖過程中的主要病害防治
[打印本頁]
作者:
srb66
時間:
2009-7-3 20:59
標題:
黃鱔養殖過程中的主要病害防治
黃鱔是一種食用和藥用價值都很高的經濟
魚
類,在國內外市場上十分暢銷,也是我國出口創匯率較高的
水產
養殖
名優品種,它具有生長速度快、投資小、產量高、收益快等優點,深受
養殖
者歡迎。近幾年來由于釣捕、寵捕、電捕過度,使黃鱔的野生資源遭到嚴重破壞,自然資源日見匱乏,因此發展人工
養殖
黃鱔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黃鱔
養殖
業日漸興旺。但目前黃鱔的
養殖
技術還不夠成熟,特別是疾病防治技術研究還跟不上其
養殖
業的發展。由于黃鱔疾病非常嚴重,給
養殖
者造成了較大經濟損失,為了提高黃鱔
養殖
成活率,提高經濟效益,本文就幾種常見的死亡率較高的疾病與防治技術簡介如下,供
養殖
者參考。 1 黃鱔常見病的防治
1.1 痙攣癥
該病是目前對黃鱔人工
養殖
威脅最大的病害。主要表現為頭部極度痙攣,身體成卷曲狀,易受驚,且受驚后竄跳嚴重,常有不自覺的撕咬。身體表面及內臟器官無炎癥。該病主要出現于鱔苗入箱一周后,常有批量發病,10——12天后開始死亡,直至發病鱔死盡為止,一個月后死亡結束。此病在
養殖
過程中也常有出現。
防治方法 該病目前尚無有效治療辦法,但如嚴格按照苗種采集技術采集苗種、運輸苗種,嚴格實施日常管理措施,可杜絕此病的發生。
1.2 梅花斑狀病
1.2.1 病因和病癥 此病病因不明。在長江流域一帶常發生在7月中旬,病狀為黃鱔背部出現黃豆大小的黃色圓斑。
1.2.2 防治方法 在飼養池里放養幾只
蟾蜍
(俗稱癩哈蟆)。已發病者,可用1——2只
蟾蜍
(池面積大,可多用幾只),將頭皮剝開,用繩系好,在池內反復拖幾次,1——2天后即可痊愈。
1.3 發熱病
1.3.1 病因和病癥 此病主要發生在運輸過程中,由于密度大,運輸時間長,體表粘膜被水中微生物分解,大量耗氧,放出熱量,造成水溫劇增(可高達50℃),使底層黃鱔纏繞成團致死,死亡率有時可達90%。
1.3.2 防治方法 在運輸前先經蓄養,勤換水,使黃鱔體表泥沙及腸內容物除凈,氣溫23——30℃情況下,每隔6——8小時徹底換水1次,或每隔24小時,在水平施放一定量的青霉素,用量為每25升水放30萬單位,能收到較好的效果
2 寄生蟲和細菌性疾病的防治
2.1 錐體蟲病
2.1.1 病原和病癥 錐體蟲在黃鱔血液中營寄生生活而成。黃鱔感染錐體蟲后,大多數呈貧血狀,
魚
體消瘦,生長不良。流行期在6——8月份。
2.1.2 防治方法 ①用生石灰清塘,清除錐體蟲的中間宿主螞蟥(水蛭)。②用20——30克/升的食鹽水或2毫克/升百蟲克,浸浴病鱔10分鐘左右,均有療效。
2.2 隱鞭蟲病
2.2.1 病原和病癥 隱鞭蟲寄生在黃鱔血液中而引起。其形態與其他
魚
類寄生的隱鞭蟲不同,它的后鞭毛貼在蟲體表的一段,和蟲體表面構成一條比較明顯的狹長的波動膜。活的蟲體在血液中顫動,但很少遷移。被感染的黃鱔呈貧血狀。全年都可感染,以夏秋兩季較為常見。
2.2.2 防治方法 用20——30克/升食鹽水或用2毫克/升百蟲克溶液浸浴病鱔5——10分鐘,此法可治療也可預防。
2.3 黑點病
2.3.1 病原和病癥 復口吸蟲后囊蚴寄生在
魚
體皮下組織而引起的。黃鱔發病初期尾部出現淺黑色小圓點,手摸有異樣感,隨后,小圓點顏色加深,變大并隆起,有的黑色小點突起進入皮下,并蔓延至體表多處,病鱔停止攝食,直到萎癟消瘦而死。
2.3.2 防治方法 ①生石灰清塘,消滅病源。②用1——1.5毫克/升藻蟲清液全池潑灑,消滅中間宿主椎實螺。③用0.6毫克/升的菌藻凈全池潑灑。
2.4 航尾吸蟲病
2.4.1 病原和病癥 是一種鰻鱺航尾吸蟲寄生在黃鱔的胃中所引起的。活體體表光滑,圓柱形,背腹部稍扁平,淡紅色。病鱔消瘦,解剖檢查,可見胃中有很多蟲體,使胃充血發炎。生長緩慢。
2.4.2 防治方法 用生石灰清塘,消滅病原。
2.5 棘頭蟲病
2.5.1 病原和病癥 是一種隱藏新棘蟲在黃鱔的前腸中營寄生生活所引起的。蟲體白色,呈圓筒形,前端略膨大,吻小。病鱔腸壁損傷發炎,或因大量奇生而引起腸梗阻,腸穿孔。食欲減退,
魚
體消瘦,表現為頭大尾小,體質虛弱,嚴重時引起死亡。
2.5.2 防治方法 用2毫克/升百蟲克溶液浸浴病鱔5——10分鐘,用
魚
蟲滅1號以4%的添加量添加于
飼料
中,投飼1天,分2——3次投喂藥餌,用藥前停食1天。
2.6 毛細線蟲病
2.6.1 病原和病癥 是毛細線蟲寄生在黃鱔腸道后半部而引起的。發病于7月中旬。常由于換水不及時或不徹底而感染,蟲體呈乳白色。病鱔減食消瘦。
2.6.2 防治方法 用2毫克/升百蟲克溶液浸浴病鱔5——10分鐘,用
魚
蟲滅1號以4%的添加量添加于
飼料
中,投飼1天,分2——3次投喂藥餌,用藥前停食1天。
2.7 細菌性皮膚病
2.7.1 病原和病癥 病鱔體表有大小不一的紅斑,呈點狀充血發炎,腹部兩側尤為明顯。游動無力,頭常伸出水面。病情嚴重時,表皮呈點狀潰爛,并向肌肉延伸,形成不規則的小洞,殃及內部臟器而死亡。5——9月份為流行季節。
2.7.2 防治方法 ①用生石灰清塘,消滅病原。②保持水質良好,防止污染。③
魚
病流行季節,每立方米水體用紅霉素25萬單位,全池潑灑1次。④用1千克
魚
康樂1號添加于100千克黃鱔
飼料
中摻拌投喂,每天1次,3——7天為1個療程。
2.8 細菌性爛尾病
2.8.1 病原和病癥 是
魚
尾部感染產氣單孢菌而引起的。感染后尾柄充血發炎,直到肌肉壞死潰爛。病
魚
反應遲鈍,頭伸出水面,嚴重時尾部爛掉,尾椎骨外露,喪失活動能力而死亡。
2.8.2 防治方法 ①運輸過程中,防止機械損傷。②放養密度不宜過大。③改善水質與環境衛生條件。④每立方水體用0.2——0.3毫升的殺紅全池潑灑。⑤金霉素藥液浸洗
魚
體,濃度為每毫升0.25單位。
2.9 水霉病
2.9.1 病原和病癥 在放養初期,由于操作不慎,體表受傷而感染,肉眼可見到傷處長霉絲。
2.9.2 防治方法 一方面立即加注新水,一方面用食鹽和小蘇打(前者每百升水加2.5千克,后者每立方米水體用量20克),全池潑灑,同時每立方水體用0.2——0.3毫升的殺菌紅全池潑灑直到病愈。
3 體表寄生螞蟥的防治
3.1 病原和病癥
由于螞蟥(中華頸蛭)吸附在黃鱔體表,引起細菌感染,使病鱔活動遲緩,食欲減退,影響生長。用無土法
養殖
黃鱔時,在池中培育水葫蘆,對
養殖
效果是有利的,但易帶入螞蟥(螞蟥喜躲藏在水葫蘆的根部)。
3.2 防治方法
(1)將病鱔撈起,放入百蟲克溶液(1噸水加百蟲克二克),浸浴5——10分鐘,按1份黃鱔5份藥液浸泡1——2小時,能使螞蟥脫落致死。如果發現浸浴時黃鱔有顫抖現象,說明藥物濃度過高或浸浴時間過長,應立即將黃鱔撈出。
(2)用5毫克/升
孔雀
石綠浸浴,經0.5小時螞蟥即開始脫落,經3小時即全部脫落死亡,而黃鱔則十分正常。
4 出血病的防治
4.1 病原和病癥
江蘇寶應縣科委凌天慧以及南京農業大學徐福南等,于1990年發現了國內外均未報道過的黃鱔敗血型疾病,暫稱黃鱔出血病。通過解剖和顯微鏡觀察,證實該病是由“氣單孢菌”引起的出血病,對黃鱔人工接種“氣單孢菌”毒株,發病癥狀與原發癥狀完全相同,接種后91小時,黃鱔全部死亡。剖檢可看到病
魚
皮膚及內部各器官出血,肝的損壞較嚴重,血管壁變薄,甚至破裂。從病理學來分析,這是由于“氣單孢菌”產生的毒素而引起的。
4.2 防治方法
每100千克
飼料
添加漢寶出血停250克,每日2次,連用3——7天。
作者:
我稀里糊涂
時間:
2010-1-30 16:49
下載學習了,謝謝。
歡迎光臨 畜牧人 (http://www.www12347.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
主站蜘蛛池模板:
香格里拉县
|
襄樊市
|
开封市
|
伊通
|
尤溪县
|
海兴县
|
建始县
|
新乡市
|
广宁县
|
宁武县
|
肃宁县
|
南丹县
|
拉萨市
|
姚安县
|
白山市
|
行唐县
|
通江县
|
牡丹江市
|
泊头市
|
洱源县
|
巴楚县
|
二连浩特市
|
邛崃市
|
祁连县
|
无为县
|
黄石市
|
宜宾市
|
景宁
|
秦安县
|
墨竹工卡县
|
改则县
|
龙门县
|
米脂县
|
伊金霍洛旗
|
洮南市
|
新竹市
|
石狮市
|
宣汉县
|
朝阳县
|
五河县
|
洪洞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