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tton id="imseu"></button>
  • <rt id="imseu"></rt>
    <li id="imseu"><source id="imseu"></source></li>
  • <button id="imseu"><input id="imseu"></input></button>
    <table id="imseu"></table>
  • <strike id="imseu"></strike>

    畜牧人

    標題: 肥水產業,悄然興起 [打印本頁]

    作者: flyfish01    時間: 2009-7-1 10:55
    標題: 肥水產業,悄然興起
        中國水產門戶網摘自09年6月《水產前沿》報道:
        肥水產業,似乎是在一夜之間悄然興起。從傳統的無機肥、有機糞肥到現在污染小、利用率高的有機和無機復合肥,還有一些兼具改水功能的“微生物類肥水產品”。肥水產業也迎來一個相對較快的發展時期。然而,問題與機遇同在,肥水產業在其發展過程中也有著諸多不足,筆者試圖就其中一部分問題作出闡述。需要說明的是,由于水產用肥的分類尚未統一,本文以“肥水類產品”統稱。

      
    區域造就的市場

        華南和華中地區不同的養殖模式和水質,造就了不同的肥水類產品市場。
        據了解,在華南地區肥水類產品主要用于蝦和名貴魚類的前期培水,后期以穩定藻相而不是培養藻類為主。但對于華中地區大水面養殖花白鰱等濾食性為主的魚類來說,施肥的目的主要是為了讓水體中的浮游生物量達到一個較高的水平,為花白鰱提供充足的食物。
        施肥的目的不同,也使得華南和華中的肥水類產品市場呈現出各自不同的特點。武漢合緣綠色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總經理徐維烈告訴筆者,華中區域肥水和調水產品的市場大約各占50%,但華南區域調水產品的市場就要大于肥水產品的市場。
        據了解,在養殖花白鰱時,養殖戶施肥更為講究“肥料系數”,即一斤肥長多少斤魚,對此武漢華揚動物藥業有限責任公司營銷總監吳建軍認為,決定魚體生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通過肥水培藻養魚只是其中的一個重要環節而已,養戶應對促生長的效果有一個理性的判斷。
    廠家林立品牌寥寥
        據了解,無論是華南還是華中,幾乎每一個藥品和非藥品包括飼料廠家都有自己的肥水產品,但品牌廠家卻寥寥無幾。
        據不完全統計,在廣東省大概有上千廠家生產肥水產品,其中湛江大概有400-500家;在華中地區,除去非專業廠家,專業從事肥水產品的主要集中在湖南和湖北,也有200多家,年總產量在20萬噸以上。
    一家漁藥企業的負責人坦承,有需求就有市場,因為有養殖戶需要肥水產品他們也就提供一些,如果不做的話反而有種不入流的感覺,至于配方,多是找一些“專家”制定后就生產。肥水效果倒是有一些,但效果能有多大就很難知曉了。
        有人認為,這種局面的產生是由于生產肥水類產品的門檻太低,但也有人持不同意見。據武漢科洋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技術總監喻秉華介紹,如果利用微生物技術生產的肥水產品,其配套設備的前期投入大約在100萬元左右,實際上門檻并不低。
        武漢天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榮克明認為應該辯證地看待目前這種局面:“做的人多了必然會出現產品和技術參差不齊的局面,但是另一方面它也會推動這個產業的發展,任何一個產業在其發展初期都會遇到這種情況。再說水體對養分的需求是多元化的,不同的水體對養分的需求又有很大的差異化,所以這也是市場的需要。”
    缺乏標準肥水產品淪為價格競爭
        眾多的生產廠家使得行業的競爭也尤為激烈,但這種競爭更多地表現為價格而非技術的競爭。
      “實際上肥水產品是有很高技術含量在里面的。” 武漢一家生物公司負責人Z對筆者說道,“像水體中藻相和菌相是雙向平衡的,另外不同生物所需求的藻類也不同,如何維持水體藻相和菌相的平衡,如何根據水體的實際情況調整產品的配方,培養養殖生物所需的藻類,這都要花大量的功夫在里面。”
        但是由于肥水類產品尚無行業標準,都是廠家根據自己的企業標準生產,產品的優劣無法判斷,據了解,各個廠家的同類產品生產成本甚至可以相差1-2倍,市面上肥水產品的價格每噸從幾千到幾萬元的都有。
        一家肥水產品生產廠家的負責人無奈地說道,由于缺乏標準,養殖戶很容易用到假冒偽劣的肥水產品,進而對整個肥水產品失去信心,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產業的發展。
        至于標準的建立,廣州市慧洋水產藥物有限公司總經理楊雄偉表示,肥水類產品的標準建立可以借鑒農作物的施肥標準,限定產品里面的成分和含量,“這樣大家的成本就在同一起跑線上,行業也才能逐步規范起來”。
    魚目混珠擾亂微生物類肥水產品
        據了解,現在市面上“微生物類肥水產品”眾多,但不同廠家對此類肥的叫法并不統一:生物肥、微生物肥、生物漁肥、生物有機肥……
        據廣州市三興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富興回憶,將微生物技術應用到肥水產品當中,廣東地區應該是在2000年左右開始的。武漢科洋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技術總監喻秉華告訴筆者,在2002年左右,公司也開始涉入“微生物類肥水產品”。
        喻秉華介紹,所謂“微生物類肥水產品”主要由有機、無機、微生物、微量元素四部分組成,在不同的水體,這四大塊的比例也有所改變,有的水體對無機要求高些,有的可能對有機要求高些,有的對微生物要求高些。
        Z認為微生物類肥水產品的出現會逐漸取代傳統的化肥養魚,“微生物類肥水產品在施肥養魚中占的比例可能還不到百分之一,大部分人還是在大量的將化肥、農家肥直接倒入水體,這勢必會造成水體的污染。我們的目的就是取代化肥和農家肥養殖”。
        “隨著大家對微生物類肥水產品的認知程度越來越高,這幾年微生物類肥水產品的市場在不斷擴大。” 武漢科洋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市場總監周勝回憶到,“在2003年公司只賣了700多噸,2004年通過不斷摸索和完善配方賣了3000多噸,2007年已經達到了1萬多噸。”
        周勝坦言,微生物類肥水產品在目前推廣過程中還存在不小的難度,“和傳統肥料相比,微生物類肥水產品的價格還是比較貴,是傳統肥料的2倍多,另外在市場上有很多魚目混珠的產品也打著微生物的概念,給微生物類肥水產品帶來很多負面影響”。
        一個看法是,導致微生物類肥水產品價格偏高的一個很大原因是,由于產品還處于推廣應用階段,在銷售過程中存在很多中間環節,還沒有做到廠家直接面對終端消費者,有一部分利潤被中間商拿走了,這樣一來,到用戶手上的價格自然就偏高。
        實際上,Z所在的公司在微生物類肥水產品的營銷模式上一度采用的是直銷模式,但據Z透露,公司已在營銷模式上做出了一些調整,“直銷也有其瓶頸,由于缺乏相應的人員,終端大型的客戶被你占領的同時也失掉了其它一些相對較小的客戶”。
        2009年4月18日,在“第五屆全國大水面健康養殖技術研討會”上,武漢科洋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將其大水面的客戶悉數請到場,據公司市場總監周勝解釋,“也是想改變營銷模式,公司人員只是提供技術服務”。
    產業需政策引導
        對于肥水類產品產業的市場,武漢科洋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總經理阮宜兵給筆者提供了這樣一組數據:我國內陸可養水面2734萬公頃,已經開發536萬公頃,以每公頃每年投入量1500千克計算,已開發的水面年需求量至少為804萬噸;我國灘涂總面積217萬公頃,已經開發16萬公頃,以每公頃每年投入量1500千克計算,已開發的水面年需求量至少為24萬噸。
        榮克明告訴筆者,在華中地區可以施肥的面積大概有2000多萬畝,其中湖北池塘和大水面就有1000萬畝,湖南、江西、安徽加起來大概也有1000多萬畝。
        由此看來,肥水類產品應該有著很大的市場,但據筆者了解,現在還沒有大的資本進入到這個產業,各廠家的年生產能力大的也不過在1-2萬噸左右。
        問題的焦點在于國家現在對施肥養魚還沒有出臺明確的政策,政策的不明朗使一些廠家存在這樣的擔心:“施肥養魚多多少少會對環境造成污染,一旦國家說禁止施肥養魚的話該怎么辦?”
        一位廠家的負責人G認為,國家應按水體的功能進行區劃,“如果是非養殖水體就不要承包給養殖戶,確保里面什么肥都不用;如果是養殖水體,那就用一些更環保更安全的肥料”。G舉了一個例子,“比如汽車,有汽車就有尾氣,但你不能說因為有尾氣就要把全世界的汽車產業全取掉,也只能是怎么盡可能減少污染”。
        “可以先讓市場淘汰一些沒有技術和實力的廠家后,國家再出臺一些標準來進一步的規范,當然,這里面的關鍵還在于國家的政策如何引導。”G說道。據了解,湖北現已對一些大型水庫、生活、備用水源禁止使用所有肥料,對養殖水體全面禁止使用化肥,引導使用利用率高,污染小的肥水類產品。
        Z認為現在應該考慮的是怎么把肥水類產品的利用率提得更高,“一是原料本身,比如哪些有機質是不能溶解、不能被利用或利用率不高的;二是微生物這一塊,能不能篩選一些更有效的菌種;三是能不能采取一些化學的方法,比如說利用表面張力,使產品的沉降速度更慢,沉降速度慢它的利用率就高。利用率高了,對水體的污染自然就小了”。
    (應要求,文中部分人物采用化名。)

    作者: renyonglin    時間: 2009-7-1 11:11
    不是很了解,學習一下。。。。。
    作者: zhoujian666    時間: 2009-7-1 11:49
    肥水產業,頭一次聽說。無知啊!!
    作者: zjying    時間: 2009-7-1 12:04
    多少年以前就有了。現在越做越亂。我都知道好多家都是化肥混一下換個包裝忽悠人的。。。
    作者: hahachina    時間: 2009-7-2 10:38
    急功近利, 缺乏扎實的研究, 沒有好的產品, 這也是機遇所在.
    作者: linlejun    時間: 2009-7-2 11:02
    也是才聽說,關注中。。。
    作者: fuzuliang    時間: 2009-7-2 20:06
    這個產業確實比較亂,利潤還可以




    歡迎光臨 畜牧人 (http://www.www12347.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
    主站蜘蛛池模板: 蒙城县| 中宁县| 揭阳市| 荆州市| 仁寿县| 闽侯县| 安化县| 枝江市| 茶陵县| 昌吉市| 安仁县| 宜城市| 大名县| 洛宁县| 陵川县| 禹州市| 青川县| 甘肃省| 汤原县| 苍溪县| 榕江县| 丹江口市| 观塘区| 天水市| 饶河县| 台南县| 洛隆县| 桑植县| 遵化市| 甘肃省| 铜山县| 松桃| 中阳县| 墨脱县| 昌宁县| 道孚县| 阆中市| 武夷山市| 太和县| 政和县| 霍林郭勒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