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豬肉價格的因素
價格是價值的貨幣表現。價值是價格的基礎。影響價格的根本因素是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價值。價值決定價格。在商品經濟中,商品的價格主要由市場形成,供求關系影響價格,但不能決定價格。國家政策,貨幣本身價值的變化,紙幣的發行量,人們的購買心理等也會影響價格。合理的價格既要反映價值,又要反映供求,即市場決定價格。
牲豬的價格直接影響豬場的經營效果和經濟效益,生豬價格又受多種因素的影響, 因此, 了解和掌握生豬價格的構成和影響因素非常必要。同時還應根據豬糧比價判斷生產經營效果, 掌握生豬價格波動規律, 控制生產規模,計劃財力物力, 才能在養豬處于低谷時渡過難關, 或在高峰時能及時抓住良好時機, 取得高效益。牲豬價格到底取決于什么因素?受哪些因素的影響?我們從供給、需求和市場運行等角度來討論。
首先從供給方面考慮,如果供大于求,則價格有下落趨勢(前提是國家政策穩定),如果供小于求,則相反。那么又是什么影響供應和需求呢?我認為有幾個方面:1、豬的價值,其中生產成本的影響因素為主要原因,生產成本包括:飼料費用,人力費用,管理費用,固定資產折舊費,醫療費用等等,其中飼料費用呢占總費用的50-70%。也就是說飼料價格的高低很大程度上決定著牲豬的價值;其次,豬的品種,瘦肉率等也對豬價值有影響。2、國家的相關政策,1985年后國家對豬的價格實行指導價格和市場調節價格相結合的雙軌制,而目前國家對豬價格已完全放開,由市場的供求來決定生豬價格。3、其他畜牧水產品的價格影響,除豬以外的其他肉食品的供應情況以及價格也會決定著消費者對于豬肉的選擇和需求,從而影響牲豬價格,如禽肉、蛋和魚的產量增加快, 價格又低廉, 從而促使豬肉產品的價格下滑,反之, 則豬肉價格上揚。4、其他,市場區域和消費者的需求也會對區域牲豬價格有很重要的影響,如,一些不食用豬肉的區域,其生產就相對較少,那么價格肯定會比較高企。
牲豬市場價格波動的一般規律是: 某一時期肉豬總頭數減少, 對市場上豬肉價格有利( 高于成本加平均利潤) ,生產經營者就會根據當時市場價格和利潤決定未來的生產, 增加母豬飼養量, 減少小母豬出欄, 這樣就使當時市場豬肉的供給量進一步減少。大約在一年半左右的時間里,即母豬生長發育到性成熟、配種、妊娠, 產出的仔豬育成肉豬, 整個過程需18 個月。在這段時間內牲豬的供給量不可能有過多的增加, 牲豬的價格直維持較高水平( 高于成本加平均利潤) , 要到一年半以后, 牲豬上市量增加, 豬價才會出現緩跌趨勢。由于豬的生物學特性使豬的供給對市場價格的反應呈現出滯后現象。在相反情況下, 某一時期肉豬總頭數增加, 市場上價格就會下跌( 低于成本加平均利潤) , 使得養豬生產經營者因擔心豬價進一步下跌而提前出售肉豬,市場豬肉供給量繼續增加, 豬價必將進一步下滑, 大約要經過半年時間( 約相當于肉豬的飼養時間) , 待養豬生產者存欄肉豬差不多出售完, 才會表現出肉豬總供給量減少, 豬價又會出現上升。據統計, 上市豬的高峰大約總是出現在豬價高峰后的2 年;上市豬數量的減少, 大約出現在豬價格下跌后的1~2 年。
最后,我認為國家應該積極支持規模化豬場和傳統農家養豬相結合的養殖模式。目前國家的政策導向明顯是片面的強調大力發展“工廠化養豬”,淘汰散養戶。這個政策的能否實行到位,我保留意見,因為我懷疑我們國家是不是能夠有足夠的工業飼料資源用來提供每年6.9億頭出欄牲豬的飼料和飲用水等問題呢?第二方面,目前的豬場化養豬真的就是理想的養豬模式嗎?中國幾千年留下來的散養傳統真的沒有一點好處?值得同行深思。
以上是個人對于牲豬價格影響因素和牲豬養殖模式的一點思考,可能比較片面和缺乏論據,請各位指教。
歡迎光臨 畜牧人 (http://www.www12347.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