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tton id="imseu"></button>
  • <rt id="imseu"></rt>
    <li id="imseu"><source id="imseu"></source></li>
  • <button id="imseu"><input id="imseu"></input></button>
    <table id="imseu"></table>
  • <strike id="imseu"></strike>

    畜牧人

    標題: 豬流感 [打印本頁]

    作者: 朱春明    時間: 2008-12-20 10:23
    標題: 豬流感

    豬流感流行特點、危害狀況、公共衛生意義及防治策略

    [作者:崔尚金] [來自:] [更新:2007/11/21] [點擊:10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養豬國家,飼養也正走向集約化、規模化、現代化。但由于國內的實際情況和種種條件的限制,如飼養規模大、飼養密度高、氣候變化快、應激因素多等,容易引起群發性疾病的反復發生和流行。近年來,全國各地豬場都為豬只,特別是保育期仔豬的呼吸系統疾病所困擾,由此而導致的經濟損失也越來越明顯。引起該類疾病的病原很多,據報道流感病毒的感染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在美國豬流感是導致豬呼吸道疾病的3大主要病原體,危害豬群極嚴重。近年來國內各省區的豬只都出現不同程度的呼吸道癥狀,特別是冬季,呼吸道癥狀更加突出,甚至出現因呼吸道疾病繼發和并發其他細菌感染而大批死亡的現象;部分地區使用疫苗進行免疫,取得一定效果。國內對豬流感的認識尚不夠重視,公開報道也很少,但不容質疑的是豬流感對養豬生產將是一個非常大的潛在危害。

    0  前言

        豬流感(swine influenza ,SI)是由正黏病毒科豬流感病毒(SIV)引起的一種急性、高度接觸性傳染性的群發性豬呼吸道疾病,臨床以起病急、病程短、傳染性大、高熱40 以上,明顯呼吸道癥狀為主要特征,單純SI 的病理變化主要表現為病毒性肺炎及其他呼吸器官的炎性變化,有其他病原繼發或混合感染時,病理變化會嚴重而復雜,多因并發肺炎、支氣管肺炎、胸膜炎、豬肺疫、鏈球菌病等而死亡。臨床以突發、高熱、咳嗽、呼吸困難、衰竭、高發病率、低死亡率為特征。目前已發現SIV至少有H1N1H1N2H1N7H3N2H3N6H4N6H9N2 7種不同血清亞型,廣泛流行于豬群中的主要有古典型豬H1N1、類禽型H1N1 和類人型H3N2毒株。這些血清型的病毒都可引起各自的免疫反應,但互相之間不存在交叉免疫性。這樣,豬群就可能先后感染不同血清型的豬流感,也可能同時感染上一種以上的豬流感。這種病的臨床暴發通常發生在冬季,但其他季節也會以亞臨床的形式在豬群中傳播,有時還會引起小規模的發病。

        導致豬流感的病原是與A型流感病毒關系很近的一些病毒,這種病毒能夠改變自身的抗原結構,從而突變出新的毒株。通過病毒表面的2種記為“H”和“N”的蛋白質,可將病毒分成多種血清型。導致豬只發病的有H1N1H1N2H3N2型。其中每一種血清型當中又有不同的毒株,這些毒株之間致病性也各不相同。該病潛伏期非常短,只有1248 h。如果母豬配種后21 d之內感染病毒,此時如果胚胎還沒有著床,會造成21 d返情;如果胚胎已經在交配后1416 d著床,就會造成妊娠中斷,出現延遲的返情。如果母豬在妊娠期前5周感染病毒,會造成胚胎死亡與吸收,母豬會表現為假懷孕,或產仔數減少。此后整個妊娠期母豬感染病毒都可能造成流產或分娩時娩出晚期木乃伊胎。該病對公豬也會產生影響。感染會造成公豬體溫升高,從而降低精子品質,受精率持續降低45周。在大型豬群中豬流感可發展演變為地方性疾病,不時地造成繁殖方面的問題。而且即使豬群感染過一種毒株后,仍然會感染另外一種毒株。豬群對流感病毒的免疫期常常很短(6個月),而且繁殖群的免疫狀況在不同時期也會有很大差異。

        豬流感呈地方性流行,世界性分布,可發生于各年齡和各品種豬,發病率高達100%SI是主要的豬免疫抑制病之一,在規模化養豬場中普遍存在,難以根除。SI能直接引起患豬的死亡,并使患豬生產性能下降,肉料比降低,直接影響豬群健康狀態和質量,對養豬業危害很大;更值得重視的是,SIV對呼吸道上皮細胞具有高度特異親嗜性,SIV的感染,致使豬體與外界的天然屏障被破壞,導致胸膜肺炎放線桿菌、嗜血桿菌、巴氏桿菌、豬2型鏈球菌、豬呼吸道冠狀病毒、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病毒等的繼發或混合感染,使疫情變得復雜,病情加重,造成飼料、人工的巨大浪費及藥物的無謂消耗,死亡率增高,由此引起的經濟損失更無法估量。

        豬流感和人流感、禽流感一樣,是一種最常見的反復發作的病毒性傳染病,廣泛流行于豬群中的主要有古典型豬H1N1、類禽型H1N1和類人型H3N2病毒引起的SIH1N1亞型引起的豬流感已有近百年的歷史,1918年美國首次報道,當時,人群中正流行20世紀最具災難性的大流感,全球約20億人染病,2 100萬人死亡,而豬群所表現的臨床癥狀和病理變化與當時人群中流行的流感有許多相似之處,所以倍受人們關注。古典型H1N1SIV以地方流行性存在于美國和歐洲,并于20世紀70年代傳到了中國臺灣、香港和日本等地,在亞洲大范圍擴展開來;1979年,禽源H1N1SIV開始了其歐洲之旅,在歐洲豬群中廣為傳播;之后逐漸蔓延到亞洲,中國也未能幸免。H3N2亞型引起的豬流感是繼1968年“香港流感”流行之后,1969年在臺灣首次報道,1970年在香港的豬群中也分到了H3N2 SIV。大量的血清學調查結果表明,1968年香港流感H3N2毒株及其變異株迅速傳到了歐、美的豬群中,并且在世界范圍的豬群中存在了數年之久。除H1N1H3N2亞型引起的豬流感外,由H1N2H1N7H3N6H4N6等其他亞型病毒引起的豬流感也時有發生。

        世人對豬流感的高度重視,除了其顯而易見的獸醫傳染病學意義,更在于其深遠的公共衛生意義以及在流感病毒流行病學、種間傳播中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和作用。SIV具有最大限度感染人的能力,直接影響到畜產品安全,對人類健康有潛在的威脅,在人體器官移植研究中,作為人體器官移植供體的豬必須排除SI的感染。回顧人類流感史,20世紀人流感的3次大流行都和SI密切相關,而19761月,美國新澤西洲佛迪狄克斯5名新兵因感染豬源H1N1病毒、1人死于肺炎的事件,則是SI人畜共患病史上的里程碑;此后,至少有12人因感染SIV而死亡。大量研究表明,豬在“禽--人”的種間傳播鏈中,充當禽、人、豬流感病毒重組和復制的“混合器”,扮演著流感病毒中間宿主及多重宿主的作用,SI在人和動物流感的病原學、生態學及流行病學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1  發病特點、臨床癥狀及病理變化

    1.1  臨床癥狀

        一般來說,感染SIV的豬,在潛伏12 d后突發,豬群中大多數豬同時出現癥狀,表現厭食、卷縮、打堆、衰竭等現象。驅趕病豬,其反應遲鈍、不愿走動;劇烈驅趕,迫使它走動時,病豬出現張口呼吸且伴有嚴重的陣發性咳嗽和痛苦的尖叫聲。病豬流水樣鼻液,45 d后流膿性帶血鼻液,眼有黏性分泌物,眼瞼浮腫,眼結膜潮紅。體溫迅速升高至40.542.5 ,精神萎靡,食欲廢絕,有時喝幾口清水,肌肉和關節疼痛、跛行,后腿行走無力,嚴重的豬后軀癱瘓、呼吸急促,呈現明顯的腹式呼吸,陣發性、痙攣性咳嗽,呼吸和心跳次數增加,最后嚴重氣喘,呈腹式或犬坐式呼吸。大便硬結發展到便秘,小便短少呈黃色。少數病豬后期耳部、腹下大腿內側皮膚發紺。病程一般為1周,體重明顯下降,衰竭。如果沒有其他疾病繼發感染或者混合感染,一般都能耐過。有資料顯示,暴發SI時,出現繁殖障礙,懷孕母豬出現流產、死胎、弱小仔等現象。流產后的配種正常,但常不育。單純的SI發病57 d,隨后迅速康復,而且只在血清陰性的豬場發生。但在有偽狂犬病、藍耳病、豬傳染性胸膜肺炎和豬肺疫的豬場,發生SI時,常有并發的可能,其結果是病癥不典型,但病情嚴重。如繼發巴氏桿菌病、肺炎鏈球菌病等,死亡率可高達10%以上。根據豬只大小等情況不同,可表現為:

    1.1.1  仔豬

        通常哺乳仔豬不會患豬流感,除非病毒是第一次侵入豬群,初乳可在哺乳期為仔豬提供母源免疫;發病仔豬表現咳嗽,肺炎,發燒等癥狀。

    1.1.2  母豬

        體溫升高,可導致流產,普遍咳嗽,肺炎。當病毒首次侵入豬群時,頭2 d會發現兩三頭豬發病,之后:病情會迅速蔓延,大群普遍表現厭食、病態,突然出現呼吸道癥狀,包括咳嗽、肺炎、體溫升高和厭食,并迅速擴散,之后繁殖系統會受到影響,急性呼吸困難的癥狀會持續710 d(持續時間與母豬群大小有關)。在大群水平上可觀察到以下現象:母豬群突然發病,迅速傳播,出現咳嗽、肺炎。710 d后臨床癥狀退卻。母豬斷奶后到發情的天數延長,21 d返情、21 d以外返情、假懷孕的母豬增多。流產率升高,尤其是晚期流產;死產率和分娩過程緩慢的情況增多;產木乃伊胎數量偶爾也會增多。體溫升高階段可能會引發其他疾病,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鉤端螺旋體繼發感染,會導致流產率升高。

    1.1.3  斷奶豬與生長豬

    1.1.3.1  急性發病

        患豬突然倒臥不起,這是個典型癥狀。呼吸沉重,劇烈咳嗽。多數豬只看起來會死掉,但是除非有其他呼吸道疾病并發,否則大部分不經治療自會康復。豬流感病毒本身可導致嚴重的肺炎,但如果并發其他感染,如:放線桿菌胸膜肺炎、地方性肺炎和PRRS等,就會演變成一種慢性的呼吸系統綜合征,很難處理。因此對病情嚴重的患豬個體應給予抗生素治療以防止繼發其他肺部感染。

    1.1.3.2  地方性發病

        這種情況下該病毒駐留在豬群當中,引起小群發病(通常是斷奶仔豬)。它有可能連續導致一些呼吸系統疾病,癥狀類似急性發病,但不那么嚴重。

        主要的病理變化常見于肺的尖葉和心葉。一般正常肺組織與病變肺組織界線明顯,病變嚴重區有大量散在的紫色硬結,肺葉間質明顯水腫。口中有血,喉頭、氣管及支氣管內含有血色的纖維素性滲出物。單純豬流感的主要肉眼病變為病毒性肺炎,主要表現為肺的尖葉和心葉的炎癥,病變組織和正常組織之間有明顯的界線,病變區為紫色,質地硬,一些肺葉間質明顯水腫。呼吸道有紅色、白色或乳白色泡沫狀黏性分泌物。肺門淋巴結、縱膈淋巴結充血、腫大。如并發或繼發感染時,其病理變化常很復雜。

        病豬和帶毒豬是本病的主要傳染源。本病可發生于各年齡和各品種的豬,一年四季均可流行,但多發生于天氣突變的晚秋、初冬和早春季節,發病率高達100%。目前流行的豬流感病毒主要有H1N1H3N2兩種血清型。若無并發感染,死亡率較低。其病程、病情及嚴重程度隨病毒毒株、豬的年齡和免疫狀態、環境因素以及并發或繼發感染的不同而異。豬流感病毒和繁殖與呼吸綜合征病毒有協同作用,二者混合感染,發病情況更加嚴重。而支原體的存在,也是豬流感死亡率升高的原因。其傳播途徑主要為呼吸道。

    2  流行形勢

        我國的養豬業傳統上是以家庭少量飼養方式為主,但近年來的規模化、集約化程度不斷提高,豬病的防治也引起了足夠的重視,然而豬流感病毒所引起的疾病尚未得以充分的認識。近年來國內多個地區都有豬流感發生和流行,雖然分離到流感病毒的報道較少,但由此而帶來的重大經濟損失已不容忽視。國內報道的所分離的豬流感病毒多為H3N2亞型、H1N1亞型也有發現。臺灣(1969年)首次分離到H3N2亞型豬感病毒后,Kundin1970年)在香港的豬體內也分離到。廣西流感協作小組(1977年)從65份豬樣品中分離4株,陳立里(1979-1982年)等從成都地區用豬鼻咽拭子分離出16株該亞型病毒。郭元吉等(1992)在北京分離到20株豬源H1N1病毒。哈爾濱獸醫研究所崔尚金博士2000年在香港大學首次對國內豬流感開始進行研究,之后李海燕等(2001)曾對全國各地50個豬場進行血清學調查和病毒分離鑒定等工作,調查的大部分豬場呈血清抗體陽性,已經從遼寧、吉林、黑龍江等地區出現呼吸道癥狀的豬群和病死豬的病料中分離到多株H3N2亞型的豬流感病毒,并對它們的生物學特性進行了研究,說明了東北地區豬群中已經出現由H3N2引起的豬流感。在福建省部分地區豬場所出現的急性呼吸道疾病,根據其發病特征及從發病豬場和康復豬場檢測到豬流感抗體等資料,懷疑該省部分地區豬場流行的傳染病是豬流感。在山東曾出現懷疑為豬流感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傳染性呼吸道疾病。廣東、廣西、河南等其他省區部分豬場也出現呼吸道癥狀比較明顯的感染。當前所使用的疫苗不能完全預防,雖然適當使用抗生素有一定的效果,卻無法估量由此所導致的經濟損失。是否為流感病毒所引起,是個仍待證實的問題。各地的獸醫工作者也注意到這個問題,已分離到多株流感病毒,并進一步加深。

    3  危害嚴重的原因

        流感病毒存在于病豬和帶毒豬的呼吸道分泌物中,對熱和日光的抵抗力不強,一般消毒藥能迅速將其殺死。豬感染流感的最主要途徑是豬與豬之間的鼻咽途徑直接接觸,不同日齡、性別和品種的豬均可感染發病。在養豬生產密集的地區,空氣也可迅速傳播病毒。以前的報道認為豬流感的發生有一定的規律性,多發生于天氣驟變的晚秋、早春及寒冷的冬季,且呈傳統型的急性形式;但如今流感四季均可發生,多數豬群表現為慢性,且呈現發病率高、死亡率低等特點。豬發病后恢復緩慢,增重受到阻礙,肉料比降低,豬群健康狀態和質量都會受到直接影響。混合、并發或繼發其他病毒、細菌感染是該病的主要危害,豬流感病毒對呼吸道上皮具有高度特異親嗜性,可使呼吸道上皮管壁損傷,導致一些細菌和胸膜肺炎放線桿菌、嗜血桿菌、巴氏桿菌、豬2型鏈球菌,病毒如豬呼吸道冠狀病毒(PRCV)、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病毒(PRRSV)等的繼發或混合感染,使疫情更為復雜,從而使病程延長,病情加重,死亡率增加,導致嚴重的經濟損失。康復后的豬和隱性感染的豬,可相當長時間帶毒,往往是以后發生豬流感的傳染源。

    4  警惕豬流感“興風作浪”

        近年來人感染禽流感病例的出現已打破了人的A型流感只是H1H2 H3 流感病毒感染,禽流感病毒只有通過在中間宿主(如豬)體內與人流感病毒發生基因重組或重排后才能感染人的常規,進一步確定了人和禽的流感由同一亞型高致病力禽流感病毒所引起,給高致病力禽流感病毒賦予了全新的公共衛生學意義。世界衛生組織的專家指出,發生流感大流行要有3項先決條件。第一,病毒變異,即出現新的流感病毒,廣大人群對之無免疫力或免疫力很弱,而且沒有現成的有效疫苗。第二,新病毒必須能夠在人體中繁殖并引起疾病。第三,新病毒必須能發生有效的人際傳播,即在一定范圍內暴發和流行。而現在,前2項條件無疑是存在的。據介紹,國際上相關研究顯示,流感病毒不僅能感染禽類,也能感染哺乳類動物。1918年美洲首次報道豬流感,1931年首次在豬體內分離到H1N1流感病毒,隨后歐、亞、北美很多國家也陸續分離到H3H4H9等亞型毒株。同時,國際上有關研究已經表明,H5N1流感病毒不僅感染禽類,也能感染哺乳類動物,在亞洲一些地區已有貓、虎、云豹、豬等哺乳類動物體內攜帶禽流感病毒的報道。因此,針對高致病性禽流感的巨大危害性和當前的疫情,特別是豬既可以作為禽流感和人流感的混合器,也可以作為禽流感和人流感的貯存宿主,開展豬流感病毒尤其是高致病性禽流感在豬群體間的流行、傳播、變異及對人類潛在的危害性的研究,具有十分重大的經濟意義、社會意義和公共衛生意義。目前已發現的豬流感病毒至少有H1N1H1N2H1N7H3N2H3N6H4N6H9N2 7種不同血清亞型。雖然豬流感病毒引起的死亡率很低,但考慮其具有重大的公共衛生意義,故自1918年首次報道以來,該病一直都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

    4.1  豬流感重要的經濟意義和公共衛生意義

        豬流感是由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豬的傳染性呼吸道疾病,其本身或與其他病原混合感染時,往往出現發熱、呼吸道癥狀等嚴重發病現象,該病流行傳播迅速,導致豬群生產性能嚴重下降并伴隨死亡,給養豬業帶來極大損失。目前已發現的豬流感病毒至少有H1N1H1N2H1N7H3N2H3N6H4N6H9N27種不同血清亞型。不同血清型的病毒都可引起各自的免疫反應,但互相之間不存在交叉免疫性。這樣,豬群就可能先后感染不同血清型的豬流感,也可能同時感染上1種以上的豬流感。這種病的臨床暴發通常發生在冬季,但其他季節也會以亞臨床的形式在豬群中傳播,有時還會引起小規模的發病。

        1918年美國的豬流感以及1980年歐洲的豬流感其病毒株H1N1來源于鴨,證實禽流感病毒可以感染豬;1968年中國香港的人流感病毒株H3N2可以在豬體內分離到,進一步說明豬既能接受禽流感的感染,又能接受人流感的感染,豬是禽流感和人流感病毒共同的易感宿主。1980年,歐洲暴發豬流感,病毒的抗原性和遺傳學特性與傳統的豬流感病毒(H1N1)有明顯區別,卻類似于鴨體內的H1N1亞型病毒,說明禽流感病毒已傳染給豬。同年美國從患病海豹體內分離出了禽源的H10N4亞型流感病毒,提示禽流感病毒可以感染哺乳動物。1996年英國從一養鴨婦女體內分離到H7N7亞型的禽流感病毒,次年中國香港報道了H5N1亞型禽流感感染人的事件,充分證明禽流感病毒可以感染哺乳動物(包括人類)。近年來,人們對哺乳動物(人、豬等)源的禽流感病毒基因序列分析比較,發現其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很高,禽類流感病毒的血凝素基因可以發生相互轉移,證實了禽(鴨)源和豬源禽流感病毒可以相互傳播。可見,在流感的種間聯系中,豬起到了中間宿主的作用。水禽流感病毒可以直接傳染家禽、豬、人等動物;家禽、豬流感病毒又可以傳染人;人類流感病毒通過在豬體內和其他流感病毒的基因重排,再傳染給水禽。豬在人、水禽間成為流感病毒的中間宿主。這種獨特的生態學和流行特點已引起了研究人員的高度重視。豬既可以作為禽流感和人流感的混合器,也可以作為禽流感和人流感的貯存宿主,開展豬流感病毒的生態學研究、流行病學調查、豬群監測以及豬流感病毒的分子進化和演化研究,對于養殖業具有重要的經濟意義,可以保證養殖業的健康發展;而對于人類來說,則具有重要的公共衛生安全意義,不僅可以提醒人們即將流行哪一種病毒,而且可以為人類贏得爭取到制作疫苗以及采取其他措施的寶貴時間,確保人類免于大流感暴發流行的大災難。

        豬流感在公共衛生方面的意義是不言而喻的,預防新的人流感暴發的關鍵點可能在于豬群的控制,切斷流感病毒沿禽類--人這一鏈條循環傳播的路徑,做好人、豬、禽的相互隔離和豬群監測。豬流感與人流感密切相關,引起歷史上流感3次大暴發的病原H1N1H1N2H3N2亞型流感病毒,均由當時存在于禽類的流感病毒和人的流感病毒在豬體內重組或突變而來。最近在東南亞暴發的高致病性禽流感,已蔓延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尤其在越南和泰國等國發生了H5N1亞型禽流感病毒致人死亡的病例,引起了國際糧農組織、世界衛生組織和世界各國的高度關注。據WHO提供的數字,僅200311月到200510月,就有117人被禽流感感染。其中60人死亡。國際上有關研究已經表明,H5N1流感病毒不僅感染禽類,也能感染哺乳類動物,在亞洲一些地區已有貓、虎、云豹、豬等哺乳類動物體內攜帶禽流感病毒的報道。我國今年也在候鳥的影響下,出現了多處疫情。而豬既能感染人類流感病毒,又能感染禽類流感病毒。雖然禽和人細胞表面有差異,但豬的這些結構介于禽和人之間,如果在豬體內發生這樣的交換基因片段而成為病毒“混合器”,則由豬感染人的可能性則大大增加。有關專家認為,在豬這種中介載體中,如果禽流感病毒與人流感病毒結合并發生基因變異,產生一種可以在人群中傳播的新型流感病毒,危險性將非常大。因為豬可以作為人和禽流感病毒的儲存宿主,這些病毒在豬身上并不發病,也不表現臨床癥狀。因此豬作為病毒“混合器”引起人之間流行的幾率要遠遠大于豬。H1H3H5H9等多種亞型病毒先后感染過人或在人發生過,而且這些病毒也先后在豬身上分離到,可見H1H3H5H9等多種亞型豬流感病毒具有非常重要的公共衛生意義,有必要加強監測豬流感。實際上,現在很多人關注的焦點是H5N1,但是H1H3H5H9等多種亞型在人和豬出現過,都值得高度關注。豬上皮細胞具有唾液酸26-半乳糖苷和唾液酸23-半乳糖苷,人流感可與前者結合,而禽流感與后者結合,因此,豬上皮細胞能夠被人流感和禽流感病毒感染,而成為毒株間基因重組的活載體。一旦H5N1亞型流感病毒在豬體內的出現,將會有新的高致病力流感毒株的產生。近年來,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廣泛流行,從而增加了禽--人之間傳播的可能性。H5N1豬流感病毒在豬群中傳播這只是個時間問題,一旦如此,那么它將給養殖業帶來一場前所未有的大災難。而且,若H5N1適應豬后再傳給人將極有可能會造成在人群中大規模傳播,其后果將不堪設想。

        當前,在我國的農業發展中,畜牧業的貢獻率占到50%,而豬和禽在我國畜牧業中占很大的比重,一旦禽流感和豬流感在我國大規模流行,將對我國的養禽業造成嚴重影響。更值得引起高度重視的是目前我國科學家已發現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遺傳變異,正逐步具有跨越禽類-哺乳動物種間屏障的能力,其對人類健康的潛在威脅是巨大的。開展豬流感疫苗研究和流行病學監測,可以保證我國畜牧業的穩步發展,同時對提高我國的公共衛生防疫能力,保障人民生活健康,建設小康社會,維護國家安全和國際形象均具有深遠的戰略意義。近些年已從全國各地分離到了H1N1H1N2H3N1H3N2等豬流感毒株,也分離到了新的H9N2流行毒株。

        越來越多的資料表明,豬作為流感病毒的混合器,在流感病毒跨種屬屏障傳播給新宿主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只有把病毒消滅在動物這個環節上,人類才能真正感到安全。預防豬流感不僅對畜牧業的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全球的公共衛生安全具有戰略意義。最近幾年來,在人發生的H5H9亞型流感病毒,也均在豬身上分離到,如印尼已經從豬身上分離到了H5N1流感病毒。自1996年以來,我國已從各地的發病禽類、正常水禽及野生鳥類中分離、鑒定了很多H5N1亞型高致病力禽流感病毒,并對來自不同禽類、不同時間和地點的多株H5N1亞型病毒株進行了大量的生物學和分子生物學分析,基本了解了我國H5N1亞型禽流感病毒抗原變異情況、禽類及哺乳動物的致病能力及其演變規律。研究結果表明,在我國禽類中存在的H5N1亞型禽流感病毒對家禽均呈高致病力,且在長達多年的自然進化過程中,隨著時間的推移,對哺乳動物的感染和致病能力已發生了質的變化,即由早期毒株不能感染發展到可感染但不致病,由局部感染和低致病力發展到全身感染和高致死性。病毒變異的環境因素一直存在于一些發展中國家的農村。病毒不是一下子就突然冒出來的,而是大量鴨子和豬通過長期接觸,終于互相交叉感染。目前這些病毒對豬、虎、貓等已經形成致病力。由于禽流感病毒變異性較快,不同亞型病毒之間可以發生基因重排而導致新的適應人類的流感病毒的出現,給人類造成潛在的危害。由于豬擔當著禽流感病毒和人流感病毒“混合器”的角色,所以對豬與人流感的發生、流行、變異,一直是流感科學家們關注的焦點,但由于A型人類流感長期以來只有H1H2H3型,所以常認為豬中也只有上述3H亞型,而沒對豬源性的禽流感開展系統深入的研究。國際上有關研究已經表明,H5N1流感病毒不僅感染禽類,也能感染哺乳類動物,在亞洲一些地區已有貓、虎、云豹、豬等哺乳類動物體內攜帶禽流感病毒的報道。印尼已經從豬身上分離到了H5N1流感病毒,這進一步昭示了豬流感的公共衛生意義。

    4.2  國內外豬流感流行現狀、研究狀況和技術發展趨勢

        豬流感和禽流感、人流感一樣,是一種最常見的反復發作的病毒性傳染病,廣泛流行與豬群中的主要有H1N1H3N2亞型。H1N1亞型引起的豬流感已經有近百年的歷史。目前H5N1亞型禽流感并已經具備感染人的能力,且致人死亡,致死率高達70%,雖然目前尚沒有持續地人傳人的證據,但是存在短的、以死亡為終止的傳染鏈。

        豬流感一直是豬群中難以根除的呼吸道疾病之一。近年,豬群中除了常見的經典型H1N1、類禽型H1N1和類人型H3N2流感病毒引起的豬流感外,由重組病毒H1N2H1N7H3N6引起的豬流感也時有報道。1998年,美國卡羅萊納洲、明尼蘇達洲、愛荷華洲和德克薩斯洲接種了H1N1豬流感疫苗的4個豬場暴發了嚴重的豬流感,研究表明,其病原為H3N2-豬雙重組病毒株和人--禽三重組病毒株,母豬發病嚴重,有3%4%的母豬出現流產,產仔率降低5%10%,斷奶前仔豬死亡率高達4%5%23個洲的4382份血清樣品中抗三重組病毒株抗體陽性率為20.5%,抗經典H1N1豬流感病毒抗體陽性率為28.3%;到1999年,從俄克拉荷馬洲、伊利諾斯洲、科羅拉多洲、威斯康星洲及北卡羅萊納洲又分離出三重組H3N2 豬流感病毒,血清學調查結果表明,該病毒引起的豬流感幾乎遍及整個美國,由此說明,該病毒對豬有很好的適應性并很快在豬群中傳播開。1999年,普遍流行于水鳥中的H4N6 禽流感病毒(AIV),首次從北美中東部安大略湖自然感染的豬體中分離到,1999年中國香港報道從豬群中分離到4H9N2亞型流感病毒。

        哈爾濱獸醫研究所從收集和送檢的樣品中分離并初步鑒定了豬流感病毒若干株,其中確定為禽源A型流感病毒的分離株包括有H9N2等亞型毒株,其余為H1H3亞型毒株。還有其他多家實驗室也從國內不同地方發生呼吸道感染的豬群中,分離到類似亞型禽流感病毒。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感染豬,這已經被研究人員由豬體內分離到H5N1豬流感病毒而得到證實。20055月印度尼西亞證實從豬體內分離出了H5N1亞型禽流感病毒。禽流感病毒和人類流感病毒在豬宿主體內混合重組產生一種新型的、致命的、能夠在人與人之間傳播的菌株僅僅是一個時間問題。H5N1亞型豬流感病毒的出現增加了H5N1亞型禽流感流行病學的復雜性,需要高度重視,密切關注。中國疾病預防和控制中心、中國國家流感中心郭元吉研究員指出,要警惕來自H9N2亞型禽流感病毒株的威脅,因為這一病毒可能對人類更具危險性,其依據是,該病毒具有與人流感病毒相似的受體特異性,宿主范圍更為廣泛,在人群中也已具有一定的感染范圍(郭元吉等1998年期間在廣東省檢出了9例由H9N2引起的人類病例;此外,在華北和華南人群及香港的家禽養殖工人中H9N2抗體的檢出,提示還存在其他未被識別的人類H9N2感染),在禽中又多表現為不顯性感染,不易被人覺察。在豬中同樣分離到了H9N2病毒。

    4.3  急須解決的問題及發展趨勢

        國家和相關部門應該支持盡快開展快速、敏感、特異、方便的豬流感快速診斷技術的研究,并在全國開展豬流感的監測工作。

    4.3.1  重視和加強豬流感監測

        豬能自然感染H1N1H3N2H1N2病毒,其中H1N1為豬的經典流感亞型,有資料表明它與禽源的H1N1病毒相似,H1N2病毒與人源H1N1病毒的血凝素相似。人源H3N2毒株能感染豬并引發臨床癥狀。有證據表明,自1968年以來,已有多株人源H3N2病毒傳播給豬,并且在它們從人群中消失后,仍然在豬中存在,因此,H3N2亞型分離株A/Port Chalers/1/73可以在豬群中持續存在,并于2001年在全歐洲豬群中引起流感暴發。1918年人流感暴發期間,豬流感首次在美國發現。豬發病癥狀同人一樣,表現為流鼻液、咳嗽、發熱、呼吸急促及結膜炎。豬對各種亞型的流感病毒均易感,其中已在中國香港豬體內分離到H9N2病毒株。

        在人體內可分離到禽流感病毒,而且血清學試驗結果也表明,動物流感可以感染人,這一點在中國華南地區較為嚴重,動物流感病毒可以傳染給人的相關證據有香港H5N1H9N2禽流感感染人事件和對豬流感的研究。1976年,在美國的Dix要塞軍隊士兵體內分離到H1N1豬流感病毒。在Wiscon豬流感的一個農場中從人和豬體內分別分離到的流感病毒的抗原性和遺傳性沒有顯著區別。以上研究將豬流感病毒與人類流感聯系起來。對石蠟保存或冷凍保存的1918年流感流行株進行的基因序列分析表明:它與經典的H1N1豬流感病毒有密切聯系,此外,在荷蘭和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兒童體內也分離到H1N1H3N1豬流感病毒,因此,豬體內的流感病毒被普遍認為是人流感病毒的潛在來源。19971999年的H5N1H9N2亞型禽流感病毒直接傳染給人事件發生后,禽流感作為可以感染人的動物傳染病得到了人們的重新認識,在1997年的5月、9月、12月,18例中國香港居民病案經血清學診斷被確診為H5N1病毒感染并發病,其中6人死亡。此次感染人的H5N1流感病毒與在香港雞場暴發的高致病力禽流感病毒(H5N1)密切相關,其與3月到5月期間在香港養禽場及9月至12月期間在活禽市場中暴發的高致病力禽流感中的流感病毒相同。在1997年以前,只有A型流感病毒中的H1H2H3亞型可以引起人類流感暴發,然而,H5N1亞型流感病毒感染人的事件的發生引起了世人的極大關注—是否原來只存在于禽類中的流感病毒亞型也具有引起人類流感大流行的潛在可能?盡管人類還不知道H5N1病毒感染人的精確模式,但與家禽接觸確實是引起該病毒感染的危險因素。雖然該亞型病毒少有可能在人群中傳播,但是在與此類患者接觸密切的病人和醫護人員中,此種情況很可能已經存在。1999年香港2名兒童感染H9N2流感病毒并出現輕微的流感癥狀,導致感染并發病的H9N2流感病毒與在鵪鶉體內存在的H9N2型病毒(A/Quail/Hongkong/G1/97)有著相似的抗原性和分子生物學特性。另外,在中國的其他區域H9N2亞型病毒感染人的病例也有報道。

        以上事件的發生增加了禽和豬流感病毒直接感染人并引起大流行的可能性。這2次事件雖未引起人與人之間的感染,但禽流感病毒有與人流感病毒直接接觸并發生基因重組,從而獲得在人群中傳播所需的基因片段的可能性。對豬流感病毒的監測可以提供人和動物公共衛生的相關信息。通過監測可以反應出流感病毒在豬等動物和禽類中的流行現狀和暴發情況。監測過程包括病毒的分離、用聚合酶鏈反應(PCR)擴增技術檢測某種基因或基因產品、快速診斷試劑盒或血清學檢測。

        隨著國內最近相繼出現禽流感疫情,禽流感感染哺乳動物的恐懼,如感染貓和豬等的謠言或小道消息也開始在中國境內蔓延。1031日出版的美國《新聞周刊》封面故事中一篇文章的題目是——禽流感:中國會是全世界最弱的一環嗎?的確,中國是全世界70%水禽遷徙時經過停留的地方,擁有140億只家禽,全球一半以上的豬,13億人口,以及并不甚完善的基礎衛生設施,還有2年前SARS留下的陰影。禽流感可能觸發全球性流感大暴發的每一個環節,中國似乎全都具備。等待我們的,將會是什么?其實,一直到目前為止,讓人們聞之色變的禽流感病毒H5N1,還是一種在病毒學家口中“致命但不太恐怖”的病毒。雖然感染者的死亡率高達50%,但他們幾乎無一例外,均在密切接觸病禽后感染,而普通的公眾,與禽類如此親密接觸的機會并不多。今年禽流感疫情從亞洲擴散到了歐洲,固然有研究者指出,這可能是病毒加快變異的結果,但公布的檢驗結果顯示,目前的H5N1依然呈現很難與人體細胞結合的特性。從流行病學的角度來看,禽流感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H5N1變異為一種易于在人群中傳播的新型流感病毒的可能性。實際上,正如農業部獸醫局局長、國家首席獸醫官賈幼陵在新聞發布會上宣布,中國截至目前沒有發現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致豬發病的病例,H5N1流感病毒對豬的危害研究還沒有得出明確結論。他說,農業部對禽流感跨種間傳播和感染哺乳動物的情況一直保持高度警惕。1999年以來,農業部要求科研單位加強對哺乳動物感染禽流感的研究,并在全國開展了相關流行病學調查。今年中國部分地區發生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之后,農業部要求各地加強對豬的監測,同時要求有關科研單位繼續對禽流感病毒分離株的遺傳演變規律及對哺乳動物感染機制加強研究。但是我們對豬流感的監測工作需要進一步重視和加強。鑒于禽流感病毒、豬流感病毒與人流感病毒間的特殊種間關系,在農村,應避免家禽和家畜(特別是豬)混養,以預防和控制禽流感。

    4.3.2  加強對豬流感診斷技術的研究

        我們對豬流感的監測工作需要進一步重視和加強,為了加強豬流感的監測工作,需要研制快速、敏感、特異、方便的豬流感診斷技術。

        豬流感人流感密切相關,引起歷史上流感3次大暴發的病原H1N1H2N2H3N2亞型流感病毒,均由當時存在于禽類的流感病毒和人的流感病毒在豬體內重組或突變而來。我國也先后在豬分離到了H1H3H9等多種亞型豬流感病毒。目前國際上人流感、豬流感、禽流感發生流行情況比較嚴重,為了預測流感趨勢,在每年流感流行季節到來之前,都應對豬的流感感染狀況進行調查監測。因此非常有必要進行豬流感多亞型血清抗體的流行病學調查,特別是豬流感多亞型血清抗體的同時調查。建立簡便、快速、準確、易于推廣的豬流感診斷方法是目前及時監測、控制和撲滅豬流感疫情的重要前提和手段。對于本病的診斷,目前國內外所報道的方法有很多,傳統方法是通過臨床癥狀進行診斷,但由于臨床癥狀受各種因素影響變化較大,所以很難作出確切診斷。在病原學診斷方法中最經典、準確的方法是用棉拭子或從發病豬體采取病料組織,用雞胚來進行病毒分離,但此方法耗時長,不利于對本病的快速診斷。血清學診斷技術對于本病的研究意義非常重大,其檢測對象是從豬體內采集血液分離出的血清,目的是檢測血清中抗體的滴度變化,目前國內外普遍使用的是紅細胞凝集試驗(HA)和紅細胞凝集抑制試驗(HI)HA/HI可以用于鑒定病毒或血清抗體的亞型,但是應用已知HA亞型抗血清的試驗是不能檢測出新出現的HA亞型的流感病毒,這就要求所用抗原的亞型與感染的豬流感病毒亞型必須一致,因此使得該方法的使用受到了一定的局限性。全病毒ELISA診斷技術,在操作過程中涉及病毒培養、純化及濃縮等過程,不僅制作過程復雜、耗時、成本較高,而且還存在散毒危險,因此不利于現場應用。間接免疫熒光試驗也可應用于本病的診斷,但是由于此種方法需要借助熒光顯微鏡,其價格昂貴,所以只能局限于有條件的實驗室應用。

        近年來隨著生物技術的發展,快速敏感的反轉錄聚合酶鏈式反應(RT-PCR)、熒光定量PCR技術、原位雜交等諸多方法相繼問世,其中一些方法具有很高的特異性和準確性,而且一些方法在我國也應用于負鏈RNA病毒的快速診斷中。然而這些方法大部分方法都要借助特殊儀器才能完成,所要求的技術含量高,致使這些快速診斷技術只能被限制在有條件的實驗室使用,而不利于在現場檢測中推廣應用。在基因工程技術應用手段中,原核表達系統以其對目標蛋白的高效表達,且具有很好的生物反應活性倍受人們青睞,成為近年來用于生產診斷抗原的一種新型方法。豬流感病毒雖然亞型眾多,變異頻繁,但其核蛋白基因是相對保守的,且該基因具有種群和型的特異性,因此核蛋白就成了流感病毒型的分類和診斷的基礎。不僅可以利用表達產物的生物活性直接檢測病毒的感染,而且所表達的重組蛋白融合了組氨酸標簽,大大簡化了蛋白質的純化操作。利用該系統生產的重組N蛋白不僅生產容易,操作簡單而且純度較高,為建立適于不同現場條件下應用的簡單、快速、準確、敏感的重組核蛋白瓊擴診斷技術、重組核蛋白ELISA診斷技術、重組核蛋白免疫膠體金技術等提供了技術支持,必將會為我國豬流感的鑒別診斷、流行病學調查及有針對性的實施豬流感控制和撲滅計劃等提供有力的科學依據,同時也使我國的豬流感的診斷技術與國際接軌。

        我國是養豬大國,每年的存欄和出欄數超過10億頭。養豬的規模也參差不齊,有大、中、小型養豬場,也有大量的散養豬,因此,在傳染病的預防和控制上比較困難。目前,我國尚沒有開展豬流感的免疫。目前的診斷技術雖然可以鑒定流感病毒的亞型,但費時較長,不能滿足大規模豬流感病毒監測的需求,缺乏特異性強、快速、準確、方便的診斷技術和產品。禽流感病毒在豬跨種間傳播流行病學研究和疫苗開發,對于預防禽流感、豬流感向人群傳播非常重要,但此項研究急待加強。建立簡便、快速、準確、易于推廣的豬流感診斷方法是目前及時監測、控制和撲滅豬流感疫情的重要前提和手段。針對目前主要嚴重危害養豬業,并且在人以及禽類流行的H1H3H5H9等多種亞型流感病毒,利用現代分子生物學技術,利用基因工程技術克隆擴增H1H3H5H9等多種亞型流感病毒的HA基因和豬流感病毒保守性核蛋白基因,建立可以同時檢測H1H3H5H9等多種亞型流感病毒抗體的一步快速診斷技術,利用這些方法對豬流感進行流行病學監測和預測預報。這不僅為臨床上對豬流感病毒的診斷和流行病學的監測提供了快速、特異、敏感的檢測工具,也為我國對豬流感的控制和凈化奠定基礎。從而為豬流感以及人流感的預測預報提供服務。

        總之,近年來,豬流感作為一種流行形式在臨床上既不嚴重也不獨特,但由于并發感染的緣故而其臨床征象很復雜。目前高致病禽流感的發生,以及豬流感作為儲存宿主和混合器的作用,引起了人們對公共衛生安全的高度重視。在這樣的情況下,通常都必須進行診斷試驗以監測病毒的存在以及發生流行情況。豬流感在公共衛生方面的意義是不言而喻的,預防新的人流感暴發的關鍵點可能在于豬群的控制,切斷流感病毒沿禽類--人這一鏈條循環傳播的路徑,做好人、豬、禽的相互隔離和豬群監測。因此政府以及各級部門組織,要采取切實措施從資金上、政策上、科研力度以及其他方面來重視、加強豬流感的監測,監視豬流感的發生與流行狀況,最好能夠防止豬流感的興風作浪,從而確保民族健康和人類的公共衛生安全。

    5  防治思路

        根據豬群的臨床表現可作出可靠的判斷。其他任何疾病都沒有豬流感這樣發病迅速、病情急劇。發病時對病豬采血化驗,23周后再采一次,可見抗體滴度升高。也可用棉簽作鼻腔或喉部涂樣,在試驗室進行培養分離鑒定,這是最可靠的診斷方式。豬流感病毒很容易培養。急性發病的情況下病情急劇,迅速蔓延到各日齡的豬群,其他疾病的暴發不會這樣迅速、廣泛。但如果該病轉為地方性,則容易和其他病毒感染產生混淆,如:豬繁殖呼吸綜合征、呼吸道冠狀病毒、偽狂犬病以及豬丹毒等。以下措施是減少損失的有效途徑:用百毒殺、強力消毒靈、磺力殺等消毒劑進行消毒、并將病豬隔離;試用復方嗎啉胍片或復方金剛烷胺片和板藍根沖劑,抑制病毒繁殖,減少病毒傳播和排毒,用量根據豬的體重及藥品含量確定;為預防繼發感染,重癥病豬應服用抗生素或磺胺類藥品,同時給予止咳祛痰藥,如泰磺安每500 g100 kg料,每天飼喂2次,或土霉素堿與磺胺二甲嘧啶混合拌料均有一定效果;選用疫苗進行緊急免疫接種,縮短病程,減少病毒的傳播;補充體液,如人工輸液或飲水中添加電解多維和葡萄糖等。

    5.1  母豬、仔豬治療

        對急性發病、體溫升高,尤其是呼吸頻率加快的種豬,應采用廣譜抗生素進行治療,連續3 d。可選藥物包括青鏈霉素、長效土霉素或羥氨芐青霉素之類的合成青霉素。如果病情嚴重,可飲水添加金霉素或土霉素,每1 000 kg活重添加25 g/d(純度100%),連續5 d

    5.2  斷奶豬、生長豬治療

    用抗生素控制繼發細菌性肺炎。對病情嚴重的患豬進行個體注射,飲水投藥35 d。藥品可選擇土霉素、金霉素、泰妙菌素、林可霉素和磺胺三甲氧芐氨嘧啶。復方板藍根注射液、復方大青葉注射液、復方柴胡注射液、30%安乃近注射液按說明使用。金剛烷胺1片內服,每天2次。

    6  今后展望

        因為豬是禽和哺乳動物流感病毒的中間宿主和產生重組病毒的混合器,所以對豬流感的防治不僅可以減少對養殖業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而且也可以降低出現新的流感病毒的可能性等。用福爾馬林或者乙醚滅活全病毒后鼻腔內接種免疫豬,結果在免疫豬的鼻腔分泌液和血清中檢測到了病毒。特異攻毒后,沒有出現明的抗體反應,顯示病毒的復制受到了抑制!免疫豬獲得保護這證實了滅活疫苗在豬流感的防治中是有效的,也為評價活疫苗鼻腔接種對人的免疫保護提供了借鑒。根據我國特有的實際情況和豬流感重要的公共衛生意義,加大豬流感病毒的研究,加快豬流感疫苗的開發和利用都將是必然趨勢!進行免疫接種以便避免豬流感的發生和流行,減少重大經濟損失的發生及保障我國養豬業的健康發展都具有積極意義。當然,豬場倘若發生豬流感,就必須采取果斷的綜合性措施來降低其死亡率。

        對于病毒病采取治療措施相當不容易,也由于豬流感更易并發或繼發其他疾病而導致嚴重經濟損失,因此最好通過生物安全措施和免疫接種預防其發生。加快豬流感疫苗的研制和開發也將成為必要,因為及時進行免疫接種能夠提供完全的保護力,可獲得很好效果,但必須明確所發生流感的亞型,有時需接種不同亞型的雙價苗。發達國家對流感的研究比較早,對豬流感的監測和防治也比較重視,并已開發出商品豬流感疫苗。這些疫苗是以全滅活豬流感病毒或其免疫蛋白(血凝素抗原和神經氨酸酶抗原)制成,主要依靠產生血液抗體而提供保護。H1N1豬流感病毒疫苗歷史已久,H3N2疫苗因豬流感在美國北卡羅來那州首次發生后數月內得以生產,并逐步改進,現包含在美國發現2H3N2毒株,曾對數萬頭豬接種疫苗,從現場結果來看,其安全性和有效性都很好。美國已生產出一種水包油的Maxi vac-FLU疫苗上市,注射局部的刺激較小,能誘導高水平的保護性抗體,有效保護斷奶仔豬和種豬;現仍在研制一種包含H3N2型病毒和H1N1亞型病毒的混合苗。

    (收稿日期:2007-10-12)

     

     






    歡迎光臨 畜牧人 (http://www.www12347.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卢湾区| 嘉鱼县| 辽阳市| 鱼台县| 泰宁县| 岗巴县| 正镶白旗| 白水县| 万全县| 秀山| 凤山县| 贵南县| 浪卡子县| 梁河县| 新津县| 尉氏县| 东丽区| 温州市| 桂林市| 远安县| 固阳县| 宝应县| 枣阳市| 阿拉善左旗| 桂平市| 天等县| 荥阳市| 鹿邑县| 平原县| 宽城| 靖安县| 延长县| 贺州市| 贺兰县| 嘉鱼县| 宜良县| 昔阳县| 理塘县| 若羌县| 蒙自县| 元阳县|